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2022年秋期八年级期中调研测验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四个大题,21个小题。满分12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解析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解析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蜚声/绯红承载/载入史册饮鸩止渴/鸠占鹊巢
B.镌刻/隽永连翘/翘首以盼当仁不让/安步当车
C.奢靡/靡然失望/矢志不渝负隅顽抗/无独有偶
D.绸缪/惆怅呜咽/狼吞虎咽解甲归田/浑身解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贿赂呓语震聋发聩摧枯拉朽
B.杀戮荧光殚精竭虑惨绝人寰
C.署名燥热诚惶诚恐沓无消息
D.篡改悼念眼花瞭乱屏息敛声
3.古诗文默写。
祖国的山川大地,处处让人想起先贤的名篇佳句。行走西北,你渴望欣赏到王维诗中“①________,②________”(《使至塞上》)的边塞壮丽景色;穿行三峡,感受江水迅疾,你不觉吟诵起郦道元“③________,不以疾也。”(《三峡》)的名句;来到荆门,你能领略李白歌咏的“④________,⑤________”(《渡荆门送别》)山岭起伏、江水奔腾的气势;畅游西湖,你渴望欣赏到白居易笔下“⑥________,⑦________”(《钱塘湖春行》)莺歌燕舞的景象。来到武汉,站在黄鹤楼上,你能欣赏到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⑧________”(《黄鹤楼》)的明媚景色。
名著阅读。(4分)
4.根据名著阅读记录表,填写相关内容。
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记录表
人物事迹共同特点
(1)________他是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又很复杂人,南京悬赏20万买他的人头,而他却时常在大街上和农民聊天,身边最多有一位警卫员。(3)_________
朱德他原是著名将领蔡锷的军官,却毅然放弃荣华富贵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2)_________他9岁离家闯荡世界,17岁带领饥民攻打粮仓。对待士兵胜似兄弟,长征途中的马常让给部下骑。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B.③⑤①④②C.②③⑤①④D.③⑤①②④
6.综合性学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信”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八(1)班举行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为了探究诚信的传统内涵,几位同学收集到了下列名言,其中与“诚信”有关的一组是()
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②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③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⑥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③⑥
(2)为弘扬当代的诚信美德,你所在的小组将采访“南阳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袁育新,请你拟写两个采访问题,完善下列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采访主题:挖掘当代诚信的内涵
采访对象:袁育新,唐河东方眼科医院院长。2012年,袁育新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创办唐河县首家民营眼科专科医院。建院初期,在医院收支不抵的情况下,他毅然拒绝外地商人利用不正当经营手段给予高额回报承包医院的行为,忍痛低价变卖了家里的的商铺,还清了医院所欠的债务,补齐了医护人员的工资,医院依靠诚信经营、规范治疗、声名远扬,度过了困境。医院率先落实执行医保政策,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所有诊疗项目、收费项目等信息都在医院大厅醒目位置公示,积极推动诚信医疗品牌建设与管理。
采访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你荣获了“南阳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的荣誉,接下来你会怎么做的?
(3)你的同桌小文打算在测试中作弊,请你根据对诚信的理解对他进行劝说。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共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母亲
①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儿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②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③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④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家中经济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就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作好作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⑤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打相骂的事。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⑥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我母亲慢慢止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儿,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得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净日子。
⑦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⑧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有删改)
7.文章节选部分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
8.选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①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②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9.做文章最后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受到了哪些影响?
10.本文与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回忆母亲的文章,请你分析两文在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表述情感上有何异同之处。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第一双凝望太空的眼睛
①当《环球人物》记者同杨利伟面对面坐在一起,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双眼睛。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第一双从宇宙归来的眼睛,瞳孔中,仿佛仍然映射出星光点点。
②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细节。在等待火箭发射的最后两个小时里,杨利伟的心率保持在76次/分钟,与他平时72-73次/分钟的心率相差无几。当时还没有中国人上过太空,面对前方未知的世界,他竟如此镇定。杨利伟说:“即便有什么突发情况,为了国家、民族,贡献就贡献了,牺牲就牺牲了。”
③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经过一天的太空遨游,神舟五号终于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腹地。经过一系列准备后,杨利伟顺利出舱。他刚出来,就愣住了。在荒凉的大草原上,人群黑压压挤成一片。记者一边拍照,一边兴奋地喊着:“中国万岁!”喊声并不整齐,还有些嘈杂,是在场的人自发的。现场本来有一条维持秩序的黄线,但杨利伟下来后,这条黄线不见了,所有人都一起向杨利伟的方向跑去。太高兴了!那一刻,大家都奔向杨利伟。一名离杨利伟最近的记者提醒他:“利伟,你赶快说句话!”杨利伟还在愣着,下意识地说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他说如果那个场景重来一次,他还是会说这一句。“那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受,谁也设计不出来!”这是杨利伟人生中最难忘的场面之一,也让他一直思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大家一反常态,如此忘情呼喊?
④有一个原因是肯定的:那时的杨利伟,代表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他在舷窗边,代表全体中华儿女望向浩瀚的太空。他最先望向的是地球,“那个时候你首先会感受到人类很伟大。”但当他的视线看向更远的宇宙,没了大气层的折射,星星不再闪烁,每一颗都明亮得耀眼,像黑色天鹅绒背景上的晶莹宝石。这时,他再望向地球,又感觉人类很渺小。
⑤杨利伟当时想了很多,情感是复杂的:既然人类渺小,为何又能将自己乘坐的神舟五号这重达8吨的庞然大物送上来?文明为何可以在宇宙中生生不息?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他,脑海中这种关于生存和探索的思考更加强烈。入选中学课本的《太空一日》详细记录了这个过程——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这种低频共振叠加了一个6G的超重负荷。杨利伟感觉五脏六腑就快被震碎了,这个过程持续了26秒。这段时间里,杨利伟一度以为“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直到整流罩打开,他眨了眨眼,度过了这生死一劫。
⑥经历过这些,再站到外太空和地球之间,杨利伟的感触更加强烈:壮观的万家灯火下,是人类顽强的生命力。人类能在浩瀚宇宙中繁衍生息,中国能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不断发展,一定是有深刻原因的。
⑦飞行结束后,杨利伟参加了很多活动。他来到“飞天”壁画所在地敦煌,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领着杨利伟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看,详细讲述每一个洞窟的精彩故事,杨利伟听得入迷了。洞窟壁画上,有“飞天”的仙女;而洞窟中,是实现飞天梦想的杨利伟。那一刻,杨利伟顿悟了,那个在神州五号上的疑问和谜团被解开。眼前的一切,就是人类、就是中国能在浩瀚星海中生生不息、不断繁衍的理由!飞行在浩瀚太空时思索的谜题,竟在脚下千年的黄沙戈壁中得到解析。记者忍不住和他探讨:“中国人深厚的乡土意识和奔向宇宙的浪漫探索,是矛盾而统一的吗?”杨利伟凝望着远方,深邃的眼睛似乎依然在仰望太空,憧憬着更遥远的未知。
⑧从此,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
(本文有删改)
11.人物通讯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请阅读文本,概括事例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中国第一双凝望太空的眼睛
游子太空出征,义无反顾①_____航天归来出舱,人群欢呼②_____
12.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请品读以下细节,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在等待火箭发射的最后两个小时里,杨利伟的心率保持在76次/分钟,与他平时72-73次/分钟的心率相差无几。(为什么要强调在等待火箭发射最后两小时心率与平时相差无几?)
13.作为一篇新闻作品,本文是如何打动读者的?
14.第⑧段“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共11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③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节选自苏轼《记游定惠院》)
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②参寥禅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枳:树名,亦称“枸橘”。
15.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遂”是于是的意思,点出了二人的趣味相投。
B.“念无与为乐者”中“与”是和的意思,这一句表现出了苏轼的孤独。
C.“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横”指交错排列,写出庭院水中水草杂乱的景象。
D.“如老人头颈”中“如”在这里有像的意思,写出了老枳树的形状。
16.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两文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所作,请结合你对苏轼的了解,分析两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乐观闲适的心态。
(二)(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9.划线句子描绘了诗人登楼所望明丽之景,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地语言描绘此句所展现的画面。
20.阅读下面语段,联系本诗尾联,请推测鲁迅什么一直记得“日暮里”这个地名。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鲁迅《藤野先生》
四、作文(50分)
21.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最熟悉的人是谁?你最了解的人是谁……不管是谁,让我们通过你的文字也认识认识他(她)吧。
请以“一起来认识我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典型事例写出人物个性。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人名、校名、地名。
12022年秋期八年级期中调研测验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四个大题,21个小题。满分12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解析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解析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蜚声/绯红承载/载入史册饮鸩止渴/鸠占鹊巢
B.镌刻/隽永连翘/翘首以盼当仁不让/安步当车
C.奢靡/靡然失望/矢志不渝负隅顽抗/无独有偶
D.绸缪/惆怅呜咽/狼吞虎咽解甲归田/浑身解数
C
本题考查字音。
A.fēi/fēi;zài/zǎi;zhèn/jiū;
B.juān/juàn;qiáo/qiáo;dāng/dàng;
C.mí/mǐ;shī/shǐ;yú/ǒu;
D.chóu/chóu;yè/yàn;jiě/xiè;
故选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贿赂呓语震聋发聩摧枯拉朽
B.杀戮荧光殚精竭虑惨绝人寰
C.署名燥热诚惶诚恐沓无消息
D.篡改悼念眼花瞭乱屏息敛声
B
本题考查字形。
A.震聋发聩——振聋发聩;
C沓无消息——杳无消息;
D眼花瞭乱——眼花缭乱;
故选B。
3.古诗文默写。
祖国的山川大地,处处让人想起先贤的名篇佳句。行走西北,你渴望欣赏到王维诗中“①________,②________”(《使至塞上》)的边塞壮丽景色;穿行三峡,感受江水迅疾,你不觉吟诵起郦道元“③________,不以疾也。”(《三峡》)的名句;来到荆门,你能领略李白歌咏的“④________,⑤________”(《渡荆门送别》)山岭起伏、江水奔腾的气势;畅游西湖,你渴望欣赏到白居易笔下“⑥________,⑦________”(《钱塘湖春行》)莺歌燕舞的景象。来到武汉,站在黄鹤楼上,你能欣赏到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⑧________”(《黄鹤楼》)的明媚景色。
①大漠孤烟直②长河落日圆③虽乘奔御风④山随平野尽⑤江入大荒流⑥几处早莺争暖树⑦谁家新燕啄春泥⑧芳草萋萋鹦鹉洲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偏、圆、御、荒、莺、暖、燕、萋、洲”等字的正确书写。
名著阅读。(4分)
4.根据名著阅读记录表,填写相关内容。
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记录表
人物事迹共同特点
(1)________他是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又很复杂的人,南京悬赏20万买他的人头,而他却时常在大街上和农民聊天,身边最多有一位警卫员。(3)_________
朱德他原是著名将领蔡锷的军官,却毅然放弃荣华富贵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2)_________他9岁离家闯荡世界,17岁带领饥民攻打粮仓。对待士兵胜似兄弟,长征途中的马常让给部下骑。
①毛泽东②彭德怀③勇敢、机智、爱国、有正义感,都是优秀的红军领袖。
(1)根据“南京悬赏20万买他的人头”“和农民聊天,身边最多有一位警卫员”等细节可知,他是毛泽东,毛主席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苏区人民拥护他,他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蒋介石向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同时,在全国各大报纸上发布了悬赏布告:生摘毛泽东者,赏洋二十五万元。
(2)根据“他9岁离家闯荡世界,17岁带领饥民攻打粮仓”“马常让给部下骑”可知,他是彭德怀。他九岁与家庭决裂,十七岁时,湖南发生饥荒,他不满大地主的为富不仁,带领饥民攻打大地主的家,把存粮运走。长征中,他把自己的棉衣给了小号后,经常把自己的马让给病号骑。
(3)从身份上来讲,他们都是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都出身卑微。毛泽东出身于贫民家庭,六岁就开始干农活。朱德农民出身,后被过继给伯父。彭德怀母亲早亡,又为继母不容。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信念,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奋不顾身。他们都热爱自己的国家,愿意为了国家付出自己一切。他们都平易近人,与群众和士兵打成一片。亲近百姓,关心士兵。他们都有着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带领着中国红军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B.③⑤①④②C.②③⑤①④D.③⑤①②④
B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排序能力。仔细阅读此段文字,看出此段是有个总起句,是第③句,排除AC。第⑤句紧随其后,解释“循环往复的阅读”。②和④句相比,④句放在句末不合适,末尾句应是②。②句与③相呼应,对“循环往复的阅读”的意义作总结。故选B。
6.综合性学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信”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八(1)班举行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为了探究诚信的传统内涵,几位同学收集到了下列名言,其中与“诚信”有关的一组是()
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②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③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⑥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③⑥
(2)为弘扬当代的诚信美德,你所在的小组将采访“南阳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袁育新,请你拟写两个采访问题,完善下列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采访主题:挖掘当代诚信的内涵
采访对象:袁育新,唐河东方眼科医院院长。2012年,袁育新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创办唐河县首家民营眼科专科医院。建院初期,在医院收支不抵的情况下,他毅然拒绝外地商人利用不正当经营手段给予高额回报承包医院的行为,忍痛低价变卖了家里的的商铺,还清了医院所欠的债务,补齐了医护人员的工资,医院依靠诚信经营、规范治疗、声名远扬,度过了困境。医院率先落实执行医保政策,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所有诊疗项目、收费项目等信息都在医院大厅醒目位置公示,积极推动诚信医疗品牌建设与管理。
采访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你荣获了“南阳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的荣誉,接下来你会怎么做的?
(3)你的同桌小文打算在测试中作弊,请你根据对诚信的理解对他进行劝说。
(1)D(2)①你低价变卖了家里的商铺还债时,补齐了医护人员的工资,家人没有意见么?②还债的过程中你都还经历了哪些困难?
(3)小文,你好!测试作弊是不诚信的表现会让人失去立身之本,也会失去别人的尊重;作弊只是应付,而不是自己掌握了这个知识。因此应该努力学习,考出真正的好成绩,为自己的人生打下好的基础。
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掌握。
①句意为: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表示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②句意为:三杯下肚,一诺千金,义气重于五岳。展现了诗人重视承诺,慷慨义气的英雄形象。
③句意为: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说话不守信用的人做事就很难获得成功。强调了坚定意志和诚信的重要性。
④句意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体现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
⑤句意为: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
⑥句意为:天地要算大的了,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所以②③⑥句与“诚信”相关。
故选D。
本题考查采访问题的设计。
采访对象:袁育新,唐河东方眼科医院院长。
主要事迹:他毅然拒绝外地商人利用不正当经营手段给予高额回报承包医院的行为,忍痛低价变卖了家里的的商铺,还清了医院所欠的债务,补齐了医护人员的工资。
采访主题:挖掘当代诚信的内涵。
结合上述信息,设计采访问题需要围绕主题,有针对性,有新闻价值。
两个问题不重复、不交叉。
例如:(1)这么年还债的艰苦生活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动摇过吗?
(2)还债的过程中,周围人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
劝说时要注意语气委婉,但要指出作弊的危害和没有必要。
示例:小文,测试是检测我们学习效果,作弊是自欺欺人,并且也是对他人不诚信,左拉说:“失信就是失败。”测试中我们如果通过作弊还获取成绩,那实际上已经失败了,毫无价值,所以,咱们不能作弊,这次考不好,下次咱们努力,一定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共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母亲
①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儿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②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③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④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家中经济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就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作好作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⑤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打相骂的事。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⑥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我母亲慢慢止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儿,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得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净日子。
⑦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⑧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有删改)
7.文章节选部分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
8.选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①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②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9.做文章最后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受到了哪些影响?
10.本文与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回忆母亲的文章,请你分析两文在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表述情感上有何异同之处。
7.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8.①细节描写,表明母亲爱子之深,平实语言中饱含对母亲的感激,突出了其慈母形象。②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句可以看出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9.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养成了宽容、和善、体谅的品性。
10.人物形象: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是美的典型。胡适《我的母亲》的母亲是个善良、宽容、有刚气、识大体、懂进退、刚柔相济、严慈并进且深爱着的母亲。
写作手法:《我的母亲》1.记叙与抒情想融合;2.语言质朴,情感真挚;3.巧设对比,形象鲜明;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抓住人物本质特征,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通过议论深化主题。
表述情感:《回忆我的母亲》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述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我的母亲》是一篇自传体散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关心以及与家人和睦相处的过程,展示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表述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根据第④段“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的内容概括可知,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根据第⑤段“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我母亲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和第⑥段“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的内容概括可知,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根据第⑦段“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的内容概括可知,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重点语句情感的理解。
①这句话是对母亲的细节描写,句中母亲为了给“我”治眼翳,甚至尝试了“听说”来的方法,可见母亲为“我”治病的急切心情,再结合前文内容可知,“我”的眼翳是因为母亲对“我”的惩罚而导致的,因此也表现了母亲的悔恨。从而表现母亲对“我”的歉疚和关爱,突出了母亲的慈母形象。
②这句话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母亲生活的痛苦经历之多是“我”无法尽叙,也是“我”不可想象的。根据第④段“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的内容可知,母亲缺少父亲的支持,还处于一个复杂的家庭地位上,母亲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没有人帮助,还要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作为儿子的“我”,面对母亲的悲惨生活,无比痛惜,所以这句话表现了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③段“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的内容可知,因为“我”说轻薄的话,母亲重重地惩罚了“我”,教会了“我”做人要学会体谅他人;
根据第④段“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作好作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和“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的内容可知,常常在除夕夜妥善处理大哥的欠债,且不露怒色,这教会了“我”要学会待人接物的和气和能宽恕人;
根据第⑤段“我母亲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的内容可知,母亲与家人相处格外忍让,教会了“我”好脾气;
根据第⑥段“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的内容可知,母亲会用自己的办法调和矛盾,教会“我”宽容和处事智慧;
根据第⑦段“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的内容可知,母亲当面质问造谣中伤的五叔,直到他当众认错。教会了“我”做人要正直;
根据第⑧段“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的内容可知,母亲让养成了宽容、和善、体谅的品性。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形象特点。
共同点:根据《回忆我的母亲》中的“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可知,朱德的母亲宽厚仁慈,温和善良。根据本文第⑤段中的“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和第⑦段中的“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可知,胡适的母亲同样宽厚仁慈,温和善良。
根据《回忆我和母亲》中的“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可知朱德的母亲聪明能干。根据本文第④段中的“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可知,胡适的母亲同样聪明能干。
不同点:根据《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和“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可知,朱德的母亲勤劳简朴,深明大义(支持革命)。根据本文第⑦段中的“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可知,胡适的母亲严慈相济,做人有刚气。
写作手法方面。
共同点:《回忆我的母亲》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回忆了母亲终日操劳,自己织布做衣服从来不和人吵架,支持我走上革命的道路等生活中的小事,表现母亲的精神品质。本文记叙了母亲因为我说了轻薄的话而责罚我,为我治眼病,替大哥还债,调解家人之间的矛盾等小事,表现了母亲严慈相济,做人有刚气的特点。所以两文的共同点是通过回忆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表现母亲的精神品质。
不同点:《回忆我的母亲》中没有细节描写,多为概括叙述,如“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而本文在叙述中却有一些细节描写,如第③段中的“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两文的不同之处。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第一双凝望太空的眼睛
①当《环球人物》记者同杨利伟面对面坐在一起,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双眼睛。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第一双从宇宙归来的眼睛,瞳孔中,仿佛仍然映射出星光点点。
②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细节。在等待火箭发射的最后两个小时里,杨利伟的心率保持在76次/分钟,与他平时72-73次/分钟的心率相差无几。当时还没有中国人上过太空,面对前方未知的世界,他竟如此镇定。杨利伟说:“即便有什么突发情况,为了国家、民族,贡献就贡献了,牺牲就牺牲了。”
③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经过一天的太空遨游,神舟五号终于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腹地。经过一系列准备后,杨利伟顺利出舱。他刚出来,就愣住了。在荒凉的大草原上,人群黑压压挤成一片。记者一边拍照,一边兴奋地喊着:“中国万岁!”喊声并不整齐,还有些嘈杂,是在场的人自发的。现场本来有一条维持秩序的黄线,但杨利伟下来后,这条黄线不见了,所有人都一起向杨利伟的方向跑去。太高兴了!那一刻,大家都奔向杨利伟。一名离杨利伟最近的记者提醒他:“利伟,你赶快说句话!”杨利伟还在愣着,下意识地说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他说如果那个场景重来一次,他还是会说这一句。“那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受,谁也设计不出来!”这是杨利伟人生中最难忘的场面之一,也让他一直思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大家一反常态,如此忘情呼喊?
④有一个原因是肯定的:那时的杨利伟,代表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他在舷窗边,代表全体中华儿女望向浩瀚的太空。他最先望向的是地球,“那个时候你首先会感受到人类很伟大。”但当他的视线看向更远的宇宙,没了大气层的折射,星星不再闪烁,每一颗都明亮得耀眼,像黑色天鹅绒背景上的晶莹宝石。这时,他再望向地球,又感觉人类很渺小。
⑤杨利伟当时想了很多,情感是复杂的:既然人类渺小,为何又能将自己乘坐的神舟五号这重达8吨的庞然大物送上来?文明为何可以在宇宙中生生不息?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他,脑海中这种关于生存和探索的思考更加强烈。入选中学课本的《太空一日》详细记录了这个过程——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这种低频共振叠加了一个6G的超重负荷。杨利伟感觉五脏六腑就快被震碎了,这个过程持续了26秒。这段时间里,杨利伟一度以为“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直到整流罩打开,他眨了眨眼,度过了这生死一劫。
⑥经历过这些,再站到外太空和地球之间,杨利伟的感触更加强烈:壮观的万家灯火下,是人类顽强的生命力。人类能在浩瀚宇宙中繁衍生息,中国能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不断发展,一定是有深刻原因的。
⑦飞行结束后,杨利伟参加了很多活动。他来到“飞天”壁画所在地敦煌,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领着杨利伟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看,详细讲述每一个洞窟的精彩故事,杨利伟听得入迷了。洞窟壁画上,有“飞天”的仙女;而洞窟中,是实现飞天梦想的杨利伟。那一刻,杨利伟顿悟了,那个在神州五号上的疑问和谜团被解开。眼前的一切,就是人类、就是中国能在浩瀚星海中生生不息、不断繁衍的理由!飞行在浩瀚太空时思索的谜题,竟在脚下千年的黄沙戈壁中得到解析。记者忍不住和他探讨:“中国人深厚的乡土意识和奔向宇宙的浪漫探索,是矛盾而统一的吗?”杨利伟凝望着远方,深邃的眼睛似乎依然在仰望太空,憧憬着更遥远的未知。
⑧从此,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
(本文有删改)
11.人物通讯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请阅读文本,概括事例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中国第一双凝望太空的眼睛
游子太空出征,义无反顾①_____航天归来出舱,人群欢呼②_____
人物通讯·细节】
12.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请品读以下细节,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在等待火箭发射的最后两个小时里,杨利伟的心率保持在76次/分钟,与他平时72-73次/分钟的心率相差无几。(为什么要强调在等待火箭发射最后两小时心率与平时相差无几?)
13.作为一篇新闻作品,本文是如何打动读者的?
14.第⑧段“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1.①经受太空共振,正常飞行②参观飞天壁画,内心顿悟
12.凸显杨利伟在最后两小时等待过程中心无杂念、镇定自若、内心坚定,体现他平时准备充分,随时打算为国出征;同时,具体的数词凸显新闻通讯的真实性。
13.新闻作品想要打动读者,主要依靠事实的力量,而不是依靠抒情性的语句。本文之所以能打动读者,主要因为做到了以下两点:
(1)通过反复的渲染、蓄势,营造着太空遨游回归现场的氛围,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从期待到紧张到彻底释放的心理过程,从而受到情感上的冲击。用多种方法表现神州五号在飞行中宇航员感到共振的危险等有关场景,增大情感冲击的势能。花较多笔墨描写神州五号着陆后人们的情感爆发,以感染读者。这可以说是在事件的层面上让读者“动情”并“共情”。
(2)明确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对于中国航天的意义,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通过深化读者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激发出读者心中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将读者的“个人感情”升华到“民族感情"的层面,从深层次打动读者。
14.满满的乡愁是航天人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深沉的爱和依恋;正是这种深厚的乡土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奔赴宇宙大空,实现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飞天是中华民族实现人类在宇宙中繁衍的梦想,是文明在宇宙中生生不息的憧憬。飞天既是征程,也是归途,因为生存和探索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题干“游子太空出征,义无反顾”的提示,找到⑤段“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这种低频共振叠加了一个6G的超重负荷。杨利伟感觉五脏六腑就快被震碎了,这个过程持续了26秒。这段时间里,杨利伟一度以为“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直到整流罩打开,他眨了眨眼,度过了这生死一劫”,可概括为:经受太空共振,正常飞行;
(2)根据题干“航天归来出舱,人群欢呼”的提示,找到⑦段“他来到‘飞天’壁画所在地敦煌,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领着杨利伟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看,详细讲述每一个洞窟的精彩故事,杨利伟听得入迷了。洞窟壁画上,有“飞天”的仙女;而洞窟中,是实现飞天梦想的杨利伟。那一刻,杨利伟顿悟了,那个在神州五号上的疑问和谜团被解开。眼前的一切,就是人类、就是中国能在浩瀚星海中生生不息、不断繁衍的理由”,可概括为:参观飞天壁画,内心顿悟。
本题考查内容(细节)理解。
②段画线句“在等待火箭发射的最后两个小时里,杨利伟的心率保持在76次/分钟,与他平时72-73次/分钟的心率相差无几”中“心率保持在76次/分钟,与他平时72-73次/分钟的心率相差无几”是细节描写,强调了杨利伟的心率在等待火箭发射最后两小时心率与平时相差无几,结合“面对前方未知的世界,他竟如此镇定。杨利伟说:‘即便有什么突发情况,为了国家、民族,贡献就贡献了,牺牲就牺牲了。’”可知,具体的数词不仅凸显新闻通讯的真实性,也突出了杨利伟的镇定,表现了他心怀祖国、心无杂念、镇定自若、内心坚定的品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本题考查写法理解。
根据②段“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和③段“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经过一天的太空遨游,神舟五号终于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腹地”可知,用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真实地再现了事实真相,因此,体现了新闻作品想要打动读者,主要依靠事实的力量,而不是依靠抒情性的语句;
根据③段“在荒凉的大草原上,人群黑压压挤成一片。……这是杨利伟人生中最难忘的场面之一,也让他一直思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大家一反常态,如此忘情呼喊?”可知,用铺成的方式,描写神州五号着陆后人们的情感爆发,营造了太空遨游回归现场的氛围,增大情感冲击的势能,在事件的层面上让读者“动情”并“共情”;
根据①段“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第一双从宇宙归来的眼睛,瞳孔中,仿佛仍然映射出星光点点”④段“有一个原因是肯定的:那时的杨利伟,代表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他在舷窗边,代表全体中华儿女望向浩瀚的太空”和⑦段“那一刻,杨利伟顿悟了,那个在神州五号上的疑问和谜团被解开。眼前的一切,就是人类、就是中国能在浩瀚星海中生生不息、不断繁衍的理由”等可知,反复阐述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对于中国航天的意义,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激发出读者心中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将读者的“个人感情”升华到“民族感情"的层面,从深层次打动读者。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⑦“洞窟壁画上,有‘飞天’的仙女;而洞窟中,是实现飞天梦想的杨利伟。那一刻,杨利伟顿悟了,那个在神州五号上的疑问和谜团被解开。眼前的一切,就是人类、就是中国能在浩瀚星海中生生不息、不断繁衍的理由!飞行在浩瀚太空时思索的谜题,竟在脚下千年的黄沙戈壁中得到解析”,可知,第⑧段“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中的“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可理解为:飞天是中华民族实现人类在宇宙中繁衍的梦想,是文明在宇宙中生生不息的憧憬,这是中国人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深沉的爱和依恋,是一种更深厚的乡土情怀;
“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意思是中国人的这种乡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奔赴宇宙大空,实现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生存和探索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因此,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共11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③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节选自苏轼《记游定惠院》)
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②参寥禅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枳:树名,亦称“枸橘”。
15.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遂”是于是的意思,点出了二人的趣味相投。
B.“念无与为乐者”中“与”是和的意思,这一句表现出了苏轼的孤独。
C.“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横”指交错排列,写出庭院水中水草杂乱的景象。
D.“如老人头颈”中的“如”在这里有像的意思,写出了老枳树的形状。
16.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两文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所作,请结合你对苏轼的了解,分析两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乐观闲适的心态。
15.C16.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7.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描写月光的澄澈,二者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②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18.苏轼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虽然被贬谪到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不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述了这种闲人的闲情,处处都能感受到乐在其中的闲适之情。《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的“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海棠花每每盛开,苏轼就和友人去花下畅饮,体现了他醉情自然美景、乐观闲适的心态。
本题考文言词语的理解与分析。
C.“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横”指交错排列,写的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没有写出庭院水中水草杂乱的景象。
故选C。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何,哪个;但,只是;如,像。
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
从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此句句意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首先,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陶醉于月景之中、与众不同的“闲人”雅趣。
其次,动静结合。“积水空明”描写月光,这是静态描写。以积水的澄澈表现月光的空明皎洁,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藻荇交横”为动态描写,写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具有水草摇曳生姿的动态之美。动静结合,创造出一个空灵的透明世界。月光的澄澈也折射了内心的通达。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分析。
由《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说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称自己为“闲人”,表现了内心的旷达与闲适。联系写作背景,此时被贬黄州,担任一个闲职,才华不得施展,但却没有渲染在失意之中,而是与友人相约赏月,苦中作乐。称自己为“闲人”,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调侃,表现了面对挫折时的乐观态度。
《记游定惠院》写苏轼与志趣相投者寻访郊游,饮酒聚乐的情景。《记游定惠院》中通过“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苏轼每年都与好友相约海棠树下畅饮,说明苏轼喜欢这株海棠,纵情游乐,寄情山水;“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说明苏轼结交的朋友中不乏“市井人”,足见其交友广泛;笔下的园林景物清淡、恬静,宛若一幅写意山水画,流露出安然自若的情怀和浓厚的生活情趣,赏花,饮酒,品味,各得其妙。乐在其中,洒脱自由。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黄州定惠院东边的柯山上,有一株海棠,枝叶特别繁茂。每年花开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客人前去饮酒堂花,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树之下了。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他几个好友去访堂,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主人虽然是个商贾,但因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园子里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头颈。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