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_第1页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_第2页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_第3页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_第4页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同“震”,震慑)

B.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重大)

C.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能)

D.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名作动,统治、管理)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太宗:谥号,谥号是君主死后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因此魏征当时不可能以《谏太宗十思疏》为题,题目是编者加的。

B.人: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C.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D.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游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3.下列几组句子句式特点解说错误的一项()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C.终苟免而不怀仁(被动句)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句)

4.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知足”“知止”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勤于政事,不要劳民伤财。

B.作为一名君主,奖赏和刑罚要有尺度,不能从个人的喜好和怨怒出发。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说的是“用人”和“纳谏”的策略。

D.治理天下要任人唯贤,放手让百官自己去处理职责内务。

5.下列各项关于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主要阐明的是君王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劝唐太宗“善始”以后仍要“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因此文中的“垂拱而治”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是积极的求治。

B.《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使用先破后立的手法,在反驳司马光“侵官”“生事”等指责之后,得出“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指出二人的分歧在于思想和政治路线的不同。

C.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大量使用口语,并灵活运用诗词文句和历史故事,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其兼具活泼之美与庄重之致。

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齐桓晋文之事》两篇文章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如都重视安养民众;也有因论说重点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如孔子重视“礼”,孟子强调发政施仁。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④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域中之大

③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④择善而从之

⑤不念居安思危

⑥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③⑧/②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8.下列对《答司马谏议书》相关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提到,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B.面对保守派的指责,王安石最初无心辩解,就没有回复。后来想到不可鲁莽失礼,才写了本文,表述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C.王安石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变法的坚决态度。

D.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礼书。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②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人也。治《齐诗》,与萧望之、匡衡同师。三人经术皆明,衡为后进,望之施之政事,而奉惇学不仕,好律历阴阳之占。元帝初即位,诸儒荐之,征待诏宦者署,数言事宴见,天子敬焉。时,平昌侯王临以宣帝外属侍中,称诏欲从奉学其术。奉不肯与言,而上封事曰:“臣闻之于师,治道要务,在知下之邪正。人诚乡正,虽愚为用;若乃怀邪,知益为害。愚臣诚不敢以语邪人。”是岁,关东大水,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太仆、少府减食谷马,水衡省食肉兽。明年二月戊午,地震。其夏,齐地人相食。七月己酉,地复震。上曰:“比年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以陷刑辟,朕甚闵焉。已诏吏虚仓廩,开府臧,振救贫民,群司其茂思天地之戒,有可躅除减省以便万姓者,各条奏。悉意陈朕过失,靡有所讳。”因赦天下,举直言极谏之士。奉奏封事曰:“诸侯王园,与其后宫,宜为设员,出其过制者,此损阴气应天救邪之道也。今异至不应,灾将随之。唯陛下财察。”上复延问以得失。奉以为祭天地于云阳汾阴,及诸寝庙不以亲疏迭毁,皆烦费,违古制。又宫室苑囿,奢泰难供,以故民困国虚,亡累年之畜。所繇来久,不改其本,难以末正,乃上疏迁都正本。书奏,天子异其意,签曰:“问奉:今园庙有七,云东徙,状何如?”奉对曰“昔成王徙洛,般庚迁殷,其所避就,皆陛下所明知也。非有圣明,不能一变天下之道。臣奉愚戆狂惑,唯陛下裁赦。”其后,贡禹亦言当定迭毁礼,上遂从之。年老以寿终。

(选自《汉书翼奉传》,有删改)

迭毁,古宗庙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设五庙供奉五代祖先。其中始封之君、开国帝王之庙,世世不毁,余则亲过高祖而毁其庙,迁其牌位于太庙中。亲庙依次而毁,故称“迭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

B.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

C.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

D.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为了防止泄漏,用皂囊封缄。

B.关东,秦汉时指山海关以东地区。“沛公欲王关中”的“关中”则指其西地区。

C.水衡,官名,水衡都尉、水衡丞的简称。汉武帝时期所置,掌管皇家上林苑。

D.般庚,商朝君主,他继位后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般庚迁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翼奉勤奋学习,不愿追求仕进。他和萧望之是同学,研究《齐诗》,精通经术*萧望之把经术运用于政事,而他却不愿做官,喜欢历法阴阳占卜之术。

B.翼奉被人推荐,受到皇帝尊敬。元帝即位不久,许多儒者就推荐了他。他被征召在待诏宦者署,多次上书言事并被皇帝在闲暇时召见,皇帝很尊敬他。

C.翼奉积极进言,指出朝政过失。因为连年发生灾祸,皇帝忧惧不安,广开言路,翼奉生奏指出,要对诸侯王的园林和后宫加以改变,以此来应天救邪。

D.翼奉稽古鉴今,改革朝廷礼制。翼奉认为长安寝庙不行迭毁礼,花费很多,豪华的宫室园囿又致民困国虚,他引述历史建议迁都,皇上实施了其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诚乡正,虽愚为用;若乃怀邪,知益为害。

②比年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以陷刑辟。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同“震”,震慑)

B.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重大)

C.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能)

D.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名作动,统治、管理)

A.正确。

B.正确。

C.克:能够。句意为: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D.正确。

故选:C。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测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太宗:谥号,谥号是君主死后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因此魏征当时不可能以《谏太宗十思疏》为题,题目是编者加的。

B.人: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C.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D.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游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A.太宗是庙号,庙号是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下列几组句子句式特点解说错误的一项()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C.终苟免而不怀仁(被动句)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句)

A.状语后置句,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句意: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B.判断句,“也”表判断,译为: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C.省略句,应为“(臣民)终苟免而不怀仁”,译文:(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D.省略句,“则思三驱以(之)为度”,译文:喜爱狩猎,就想着把三面狩猎一面放生作为限度。

故选:C。

倒装句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学习文言特殊句式可借助现代汉语的分析句子结构知识,会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明确这几种成分的位置关系。

4.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知足”“知止”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勤于政事,不要劳民伤财。

B.作为一名君主,奖赏和刑罚要有尺度,不能从个人的喜好和怨怒出发。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说的是“用人”和“纳谏”的策略。

D.治理天下要任人唯贤,放手让百官自己去处理职责内务。

A.“‘知足’‘知止’两条是戒骄躁”错,“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如果看见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可见“知足”“知止”两条是戒奢侈;

B.理解正确;

C.理解正确;

D.理解正确。

故选:A。

理解句子几个注意:

1.对语句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理解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目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在对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写可能会表述什么情感,或者表现什么主旨,所以,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解析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结构复杂的句子中的每个分句中还有关键的词语,并且还用了修辞手法,因此我们要拥有整体意识,要综合运用。

4.把握表述还原的原则:敛去浮华,回归本质。

5.下列各项关于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主要阐明的是君王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劝唐太宗“善始”以后仍要“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因此文中的“垂拱而治”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是积极的求治。

B.《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使用先破后立的手法,在反驳司马光“侵官”“生事”等指责之后,得出“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指出二人的分歧在于思想和政治路线的不同。

C.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大量使用口语,并灵活运用诗词文句和历史故事,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其兼具活泼之美与庄重之致。

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齐桓晋文之事》两篇文章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如都重视安养民众;也有因论说重点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如孔子重视“礼”,孟子强调发政施仁。

B.《答司马谏议书》采用的是先立后破的手法,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然后才对司马光的主张一一驳破,先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然后分别对“侵官”“生事”等指责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故选:B。

广泛深入阅读测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④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①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标志。译文:我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②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标志。译文:源头不深却希望流水长远。③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④之,代词,指天下。译文:难道是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难吗?

故选:D。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1.关注词性差异。

2.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3.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4.结合具体语境。测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域中之大

③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④择善而从之

⑤不念居安思危

⑥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③⑧/②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①固,使……坚固,使动用法。

②大,重大的位置,形容词作名词。

③正,使……端正,使动用法。

④善,好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

⑤安,安乐的环境,形容词作名词。

⑥乐,把……当作快乐,意动用法。

⑦忧,以……为忧,意动用法。

⑧下,居于……之下,名词作动词。

故选:A。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8.下列对《答司马谏议书》相关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提到,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B.面对保守派的指责,王安石最初无心辩解,就没有回复。后来想到不可鲁莽失礼,才写了本文,表述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C.王安石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变法的坚决态度。

D.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礼书。

B.“就没有回复”分析有误,原文是“略上报”,即简单地做了回复。

故选:B。

广泛深入阅读测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②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1)C“在位之人”作“才”的定语,中间不停顿,排除AD;“久以天幸为常”为完整结构,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中间不停顿,排除B.句子翻译为: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

(2)A“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改为“平辈或尊辈”.

(3)B“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倒数第二段为“大抵皆庸人”,是大都是才能庸俗之人.

(4)①当国:掌管国政;注措:措置,安排;大抵:大都、大致;祖:效法、尊崇.句子翻译为: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②中外:朝廷内外;儇慧:浮浅慧黠;洎:等到;岁余罢:被动句.句子翻译为: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王安石几乎罢免完了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官员),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很久以后,过了很长时间),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

解析:

(1)C

(2)A

(3)B

(4)①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②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王安石几乎罢免完了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官员),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很久以后,过了很长时间),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分析和概括题设误特点:

1.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错误地解释原文中关键的词语,把好说成坏,把小错说成大错,把想法说成行动,把次要的说成是主要的,或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从而造成干扰.

2.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命题者故意在时间、地点、行为、因果等方面张冠李戴,搅乱混编在一起,造成干扰,引起错解.

3.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命题者把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导致逆情悖理,不合逻辑.

4.以偏概全,言过其实.文中主人公本来只有某一方面的优缺点或只有一件事做得妥与不妥,但选项中却将其过高褒扬或全盘否定;本来只有个别人对之赞成或反对,却说成全部赞成或反对.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人也。治《齐诗》,与萧望之、匡衡同师。三人经术皆明,衡为后进,望之施之政事,而奉惇学不仕,好律历阴阳之占。元帝初即位,诸儒荐之,征待诏宦者署,数言事宴见,天子敬焉。时,平昌侯王临以宣帝外属侍中,称诏欲从奉学其术。奉不肯与言,而上封事曰:“臣闻之于师,治道要务,在知下之邪正。人诚乡正,虽愚为用;若乃怀邪,知益为害。愚臣诚不敢以语邪人。”是岁,关东大水,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太仆、少府减食谷马,水衡省食肉兽。明年二月戊午,地震。其夏,齐地人相食。七月己酉,地复震。上曰:“比年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以陷刑辟,朕甚闵焉。已诏吏虚仓廩,开府臧,振救贫民,群司其茂思天地之戒,有可躅除减省以便万姓者,各条奏。悉意陈朕过失,靡有所讳。”因赦天下,举直言极谏之士。奉奏封事曰:“诸侯王园,与其后宫,宜为设员,出其过制者,此损阴气应天救邪之道也。今异至不应,灾将随之。唯陛下财察。”上复延问以得失。奉以为祭天地于云阳汾阴,及诸寝庙不以亲疏迭毁,皆烦费,违古制。又宫室苑囿,奢泰难供,以故民困国虚,亡累年之畜。所繇来久,不改其本,难以末正,乃上疏迁都正本。书奏,天子异其意,签曰:“问奉:今园庙有七,云东徙,状何如?”奉对曰“昔成王徙洛,般庚迁殷,其所避就,皆陛下所明知也。非有圣明,不能一变天下之道。臣奉愚戆狂惑,唯陛下裁赦。”其后,贡禹亦言当定迭毁礼,上遂从之。年老以寿终。

(选自《汉书翼奉传》,有删改)

迭毁,古宗庙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设五庙供奉五代祖先。其中始封之君、开国帝王之庙,世世不毁,余则亲过高祖而毁其庙,迁其牌位于太庙中。亲庙依次而毁,故称“迭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

A.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

B.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

C.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

D.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为了防止泄漏,用皂囊封缄。

B.关东,秦汉时指山海关以东地区。“沛公欲王关中”的“关中”则指其西地区。

C.水衡,官名,水衡都尉、水衡丞的简称。汉武帝时期所置,掌管皇家上林苑。

D.般庚,商朝君主,他继位后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般庚迁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翼奉勤奋学习,不愿追求仕进。他和萧望之是同学,研究《齐诗》,精通经术*萧望之把经术运用于政事,而他却不愿做官,喜欢历法阴阳占卜之术。

B.翼奉被人推荐,受到皇帝尊敬。元帝即位不久,许多儒者就推荐了他。他被征召在待诏宦者署,多次上书言事并被皇帝在闲暇时召见,皇帝很尊敬他。

C.翼奉积极进言,指出朝政过失。因为连年发生灾祸,皇帝忧惧不安,广开言路,翼奉生奏指出,要对诸侯王的园林和后宫加以改变,以此来应天救邪。

D.翼奉稽古鉴今,改革朝廷礼制。翼奉认为长安寝庙不行迭毁礼,花费很多,豪华的宫室园囿又致民困国虚,他引述历史建议迁都,皇上实施了其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诚乡正,虽愚为用;若乃怀邪,知益为害。

②比年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以陷刑辟。

(1)本题中,“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这段话是说“十分之一的郡国发生了饥荒,瘟疫更加盛行。元帝于是下诏那些属于少府的江海湖泊园林池塘用来资助贫穷的老百姓,不收赋税;减损太官负责供应的御膳,裁减乐府中的成员,减少苑中马匹的数量,皇帝很少临幸的各个宫殿馆阁不再修缮”。由上文“关东大水”,可知“十分之一的郡国发生了饥荒”,然后又导致“瘟疫更加盛行”,因此“饥”“疫”之间应该断开,排除选项A、C;再比较B、D两项,其中“租”“损”“减”“省”都为动词,它们支配的宾语分别为“税”“大官膳”“乐府员”“苑马”,即“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故选D。

(2)B.“关东,秦汉时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错误,秦汉时,关东应为函谷关以东。故选B。

(3)D.“他引述历史建议迁都,皇上实施了其建议”错误,根据原文“其后,贡禹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