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之诗化小说专练之孙犁、茹志鹃_第1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之诗化小说专练之孙犁、茹志鹃_第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之诗化小说专练之孙犁、茹志鹃_第3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之诗化小说专练之孙犁、茹志鹃_第4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之诗化小说专练之孙犁、茹志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之诗化小说之孙犁、茹志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文本一:给我一枝枪茹志鹃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在这里,上铡刀铡的。”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枝枪吧!“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驳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枝枪吧!哪怕是一枝短枪也好!(有删改)文本二:《百合花》是六千多字的短篇。故事很简单: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一个小插曲。人物两个: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次要人物,刚结婚的农村少妇。但是,这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这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百合花》的作者用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有它独特的风格,恕我借用前人评文惯用的词汇,它这风格就是: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它的风格。(选自茅盾《谈〈百合花〉》)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深深的哀痛。B.大嫂带着我去捡拾黄豆并炒熟了给营长的情节与《百合花》中少妇拿出新婚被子相似,体现了军民鱼水情。C.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叙述,这让小说情节更加地集中紧凑。D.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7.对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B.作者通过营长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生动形象地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极富感染力。C.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D.作者以战争为大背景,通过女性视角,抓住细节,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人物,塑造出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8.两处横线句都出现了“给我一支枪吧”的呼告,请结合文本分别简要分析其涵义。(4分)9.文本二中茅盾先生对茹志鹃小说《百合花》风格的评价,是否也适用于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家务事茹志鹃“淘淘,妈妈带你上医院看病去。”我当机立断。而且,一个聪明的念头突然闪现,像一道光似的照亮了一切。请医生给淘淘开病假单。明天,我就拿她的病假单去请假。明天,我就可以在家照顾她,自己也可以喘口气。明天,我就可以不回干校。我浑身又来了力气,把淘淘裹了个严严实实,去了医院。虽说花了医药费,可是一切如意。诊断下来,淘淘是扁桃体发炎,打了退热针,给了四天的病假单。不过医生在开病假单的时候,朝我看看说:“一般,小孩子生病,我们是不给开的,现在照顾一下吧!”我朝医生感激地笑笑。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好人。电车上一个乘客给我让了座。我就抱着淘淘坐在靠窗的位置上,淘淘撒娇地靠在我手臂上,头顶着车窗向外望着。“喏!你看呀!”淘淘朝上一指,原来她倒看着窗外那些梧桐树枝。“妈妈,这一枝是你,这个小丫丫是我。”电车靠站了。淘淘扳着我的脸,要我看车窗外面的一根树枝。“不。”我笑了,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总是这么重要。其实,中国九亿五千万人,要排起队来,我这么一个普通而又普通的群众,连这树上的一个小节子都算不上呢!但我不愿扫孩子的兴,便笑道:“妈妈是那个小丫丫,你呢,是丫丫上的一个小节子!”果然淘淘高兴了,立即像唱歌似的唱了起来:“我是一个小节子,我是一个小节子……”一直唱到家里。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地上倒已是白晃晃的一片。雪已停了。淘淘还没醒,我就穿上套鞋,赶往静安寺,我们回干校的集合地点。从那里请了假,回头就走菜场买点什么。今天,小组长、单位的头头都在,也省得我拿了病假单东跑西颠,左等右候,可以当场拍板。工宣队头头杜师傅,一直是对我比较照顾的。但是,说不出来为了什么,我离集合地越近,心却越虚起来。心越虚,性越急,胆越怯,走得气喘吁吁,领子里竟黏糊糊地冒汗了。跑到静安寺一拐弯,我两条腿就挪不动了。我望见了回干校的卡车,卡车上已插满了彩旗,车上架起了锣鼓,车帮的两边,贴上了斗大的标语:“‘五七’道路育新人,移风易俗过春节。”车旁已来了好多人,围住了杜师傅和单位的另外两位头头。来的人大部分是来请假的。有的是自己生病,拿了病假单,让孩子搀扶着来的;有的是家里老人住院,拿着医院证明来的。我手捏着淘淘的四天病假单,胆怯地叫了一声:“杜师傅!”他似乎没听见,转身跟几个头头商量去了,一会儿,他回身大声说道:“统统上车。有病到干校休息,有事到干校再说。”说完,锣鼓敲起了欢乐的节奏,人们纷纷上车了。“金凤,你倒来得早!”好像有人在招呼我,但我又好像没听清。我张皇,慌乱,嘴巴像给什么东西粘住似的,开不得口。有人拉着我,推着我上了车。“淘淘!”我在心里喊了一声,满脑子就是放在桌上的那些针药,四小时吃一次的,三小时吃一次的,还有不能咽下肚的漱口药水。还有,还有空空的菜橱,烧焦了的鱼,没有买回来的酱。还有,还有淘淘那烧得绯红的脸……咚咚哐,咚咚哐!锣鼓喧天似的响。咚咚哐,咚咚哐!现在已经八点钟了,她一定醒来,还睡在床上等妈妈回去。要等到十点,十一点,也许要等到中午,她可能会猜出来妈妈已回干校了。她就会对外婆说“我会”“我会”,她什么都会。当然,她已经认字了,她会认识药包包上那些字的,她还会去买酱,外婆会给她做一碗菜的。对了,菜橱里还有一碗没有吃的鸡。咚咚哐,咚咚哐!我感到头晕,想吐,像是晕车,但我是从来不晕车的。我赶紧挤到最前面,掀起车篷前一块挡风油布,把头伸了出去。啊!冬天的风真冷,冷得刺骨,不过,倒十分醒脑。而且这里也安静些。雪早已不下了,路上却铺了一层耀眼的白。卡车载着飘扬的彩旗,已行驶在郊区的公路上。我抬头看见了树枝。雪白的、毛茸茸的枝丫,晶莹发亮的枝丫啊,在天空铺设了多么奇异的花,苍劲而有力,美而不娇,浓浓淡淡、疏疏密密,它们正在我头上流过去,流过去。我情不自禁地在那些树枝中,寻找起最小最小的丫丫。“我是一个小节子,我是一个小节子……”树枝裹了雪,似乎都粗壮了起来,小丫丫没找到,小节子当然更加看不见了。“我是一个小节子……”唱得是那么快活,又是那么固执地唱着。我伸手到口袋里,紧紧地捏住了那张病假单。卡车停下来了,让路给一辆公共汽车调头,公共汽车要开回市区去。跳下去!跟着公共汽车回去。回去半天,不,一会儿。跟淘淘交代几句,再摸摸她的额头……我的血似乎都涌到了头上,脸上,手是冷的,但手心里却冒着汗。卡车又开动了。现在一切都晚了。我怀着一颗尚在激烈跳动的心,悄悄地把那张小纸团了起来。四天的病假团成一个小球。它没有用上,但我是感激它的,它给了我一个那么舒畅、愉快的晚上。我伸出手去,慢慢把手摊开,让风把那小球从我掌上吹去。小球落在驾驶篷顶上,打了一个转儿,就落到已践踏过的雪地上了。“我是一个小节子,我是一个小节子!”那快活的歌声好像在追着它,也逐渐远去了。我到底是一个普通的、革命的群众。“金凤!”有人在叫我,回头一看是杜师傅,他和蔼地说道:“你在想什么?刚才你好像叫我了?”“没什么。不过是些家务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头脑里突然闪现一个想法,趁着带淘淘上医院看病时,让医生开病假单,然后拿着病假单去请假。B.第二天一早,“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去请假,“我”以为请假会很顺利,因为干校的领导们都很照顾“我”。C.在回干校的卡车上,“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淘淘和家里的各种琐事,虽然不明言“家务事”,但处处体现“家务事”。D.“让风把那小球从我掌上吹去”,表明“我”已决定彻底放弃请假,这决定中包含着不舍和无奈。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写“我”与淘淘的对话,看似是无关紧要的情节,实则为下文刻画“我”回干校时的心理感受做铺垫。B.“我这么一个普通而又普通的群众”与后文“我到底是一个普通的、革命的群众”相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C.小说多处运用反复的手法,如“我是一个小节子”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主要起到增强语言气势、使节奏鲜明的作用。D.“没什么。不过是些家务事”将“我”复杂纠结的心理变化全都浓缩在一句轻描淡写的话中,给人举重若轻的感觉。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9.这篇小说体现了独特的女性视角,请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孙犁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甲】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她们是冀中区的,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鬼子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还是负了伤。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乙】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1945年8月于延安(有删改)6.对文中描写“老头子”的甲、乙两处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处都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B.甲处是静态描写,乙处是动态描写。C.甲处形与神构成反差,乙处明与暗构成反差。D.甲处突出“老头子”很精神,乙处突出他的惬意和机智善谋。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老头子过于自信,所以有让大菱受伤的失误;过于自尊,所以有第二天一个人没有硝烟的战斗。B.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面对鬼子的追赶装出一副张皇失措的样子。C.“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这一景物描写,烘托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D.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的人和事,但读来不觉凄惨,相反使人感觉更多是那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8.请概括本文结尾的特点并分析其妙处。(4分)9.有论者认为,孙犁的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中融入浪漫主义的笔调。请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或情节安排)和叙事风格等角度简要分析本文如何体现上述特征。(6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山地回忆孙犁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蹬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洗菜的人也恼了,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蹬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注】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做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怎么沾了我的光?”“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我笑了。女孩子说:“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够干什么了?”大伯问。“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干什么用?”我问。“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象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选自《白洋淀纪事》,1949年12月,有删改)【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的老式布鞋。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给农民代表买几匹布,是出于对他粗陋衣着的怜悯,同时也包含了对他当年给予自己慷慨帮助的感激。B.“我”到河边砸冰洗脸,遭到女孩子的训斥,一番争吵之后,女孩子主动表示做一双袜子送给“我”表达歉意,让“我”感动。C.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期的人民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也交代了故事的背景。D.小说写到买布做旗,戛然而止,读来余韵缭绕。从“送袜子”到“做国旗”,也反映了时代的伟大进程。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倒叙的方式叙述故事,由华平乡下来的一位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的起点接着叙述,结构完整。B.小说用“……烧过两三回”“……也许五年……”描写战争,写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正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C.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女孩妞儿是本文的主人公,她和铁凝笔下的香雪都是战争年代“美”与“善”的化身。D.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不仅使小说具有真实感,还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8.铁凝说“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这篇小说中,女孩子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请结合小说概括分析。(4分)9.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铁凝的《哦,香雪》,因其独特的风格,被归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文体特征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一【答案】6.D“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错误,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呈现的是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不是浪漫主义风格特点。7.B“作者通过营长……心理等描写”错误,文中对营长的描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而是通过营长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8.①第一处是“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枝枪来手刃仇敌,表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②第二处是“我”急需一枝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对和平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9.示例一:这个评价适合本文。①本文围绕“黄豆”展开,没有直接写正面战争的炮火,选材角度独特;②本文表现了“我”对枪与战士意义的思考,这在战争题材小说中显得独特;③本文善用细节描写,比如孩子努力啃咬黄豆的过程,文笔细腻,极富感染力。示例二:这个评价不适合本文。①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哀痛无助的大嫂,是战争题材小说中常见的百姓形象;②“我”宿营的村庄被战争破坏,环境凋敝,是战争中的典型环境;③“我”多次强烈呼唤武器,要求敌人血债血还,是战争题材小说常见的主题。二【答案】6.B“干校的领导们都很照顾‘我’”错。原文是“工宣队头头杜师傅,一直是对我比较照顾的”,不是领导们都很照顾“我”。7.C“主要起到增强语言气势、使节奏鲜明的作用”错。“我是一个小节子”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主要起到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的作用。8.①交代了来请假的人很多,其中不少人的情况比“我”严重得多,这是“我”在请假时心虚、胆怯的一个重要原因。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由于请假的人太多,杜师傅等人无法当场处理,也顾不上回应“我”,就催促大家先回干校再说。9.①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塑造的主人公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更是一位母亲。小说以母亲的口吻来叙事,以母亲的视角来关注家庭、感受生活,体现了独特的女性视角。②从内容上看,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位母亲在家庭中需承担的责任与她作为一名普通革命群众在社会中需承担的责任之间的矛盾冲突,细腻地刻画了女性内心的情感世界,体现了独特的女性视角。③从主题上看,主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