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届重庆市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届重庆市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届重庆市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届重庆市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重庆市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故事日渐进入国际社会视野,西方媒体的“矜争之心”

与“喧器之慢”日渐增上。由于西方世界长期掌握着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新闻话语等

诸多方面的话语权,使得西方政界、媒体、学界对中国问题和中国故事的诠释并不客观。

近年来,西方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科技优势,利用“中国威

胁论”“中国例外论”等不实言论抹黑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既是重要且紧迫的战略

任务,也是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亟待突破的难题。鉴于此,我们需探寻中华文明的历

史文化根基,挖掘中华文化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

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现代叙事范式。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文化有自身产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和现实依据。新时代

的中国故事书写于新时代中国,而新时代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化底蕴与历史根系的文化

传承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故事的叙事而言,既是文化母体与历史记忆,也是

发挥重要影响力的文化现实。自先秦起,华夏一隅超越了血缘、地缘等外部因素藩篱,

将礼乐文明作为认同标志,使中国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延续5000多年而未曾中断文明

历史的国家发展至今。现今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守正中华文化立场不仅是中国故事高度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也体现出中国故事叙事真

理性的科学表述。

作为现代叙事,中国故事有叙事的普遍性原理和独特性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辩证把握中国故

事叙事规律的密码。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急遽变化,在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的片面解

读下,不仅国际受众对中国的历史与当代认知度很低,中国民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

下中国的文化与现实也存在着些许误解。中国故事的中国叙事在聚焦中国创造、中国成

就、中国问题进行叙事的同时,还注意分析中国奇迹的历史基因,破解中国成就背后的

文化密码,理性看待中国问题的来龙去脉,对于增进中国故事的文化塑形与力量聚焦大

有裨益。

情感叙事是中国故事沟通古今,联结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沟通老年人与青少年的

桥梁和纽带,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的动力基础。大众媒体传播时代,受

众主体性的最直接体现是情感方面的表达、反馈以及互动。现代媒介最重要的特征是个

体在叙事媒介上情感的表达和个性展示,情感的互动机制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叙

事的效果。叙事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协同性的感知和理解;增进认知理解与情感共鸣,

唤起相似或相关的情感联结,从而影响叙事客体的判断标准和行为方式。

(摘编自凌海青《讲好中国故事聚焦现代叙事逻辑》)

材料二:

在国际合作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今世界,为了更好地实现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展现

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中文教育需要从各种视角、各类媒介中,不断去发掘适合留学生学

习的语言文化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情节生动、内容有趣的小说,也可以是形象逼真、

风格独特的影片,还可以是真实感人、触动人心的报道,甚至还可以是一首首耳熟能详

的歌曲。只要其中散发中国韵味,展现中国情趣,刻画中国形象,就是值得我们积极向

海外推荐的最佳学习资源。在跨文化语境交流中,挖掘、丰富并传播这些文化资源,并

在此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树立中国文化新形象。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方法方式的问题,也关乎文化立场和价值判断。在讲好

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就是体现文化立

场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文化与时代和社会是同步共进的,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痕迹和

烙印。这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先进也有落后、有智慧也有愚昧。人类社会能够不断

发展,靠的正是文化的不断淘洗、与时俱进。因此,在海外文化传播和国际中文教育的

过程中,我们要敢于并且善于教会留学生正确地阅读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

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讲好中国故事,应以培养越来越多中国故事的爱好者和倾听者

为现实目标。现在中国故事的倾听者,也是日后中国故事的讲述者,而其中的外国留学

生特有的他者镜像所讲述的故事,在其本国乃至国际社会具有更大的信服力和感召力。

同时,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艺术要真正走向世界,不仅需要倾听者和讲述者,还需要

研究者、翻译者甚至再创作者。中国并不缺乏优秀的文艺作品,英言的小说之所以获得

巨大的国际声誉,除了其优秀的文本魅力外,小说的翻译水平和质量,也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当前,中国文学艺术在海外依然较为边缘化,而那些外国留学生都是未来中

国优秀文艺作品潜在的翻译者和推广者,中国文学艺术在海外传播和被接受,需要越来

越多的研究者、翻译者共同助力。

(摘编自李丽《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文明从先秦起就超越血缘、地缘等因素成为华夏民族认同标志,推动中国成为

了绵延至今而文明从未中断的国家。

试卷第2页,共10页

B.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应该在纠正中国民众对中国文化误解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国际

受众对中国历史与当代的认知程度。

C.凡是情节生动、内容有趣的小说,形象逼真、风格独特的影片,都是值得我们积极

向来华留学生推荐的优秀学习资源。

D.小说的翻译水平和质量对中国小说走向世界获得国际认同会产生决定性作用,莫言

的小说正是以此获得了国际声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国家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具有科技优势,使其媒体的“矜争之心”与“喧嚣之

慢''日渐增上,掌握了诸多方面的话语权。

B.社会文化有其产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和现实依据,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不能割

断新时代与五千年文化底蕴与历史根系的联系。

C.情感的互动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叙事的效果,处理好了情感叙事,叙事主体

便能够唤起受众相似或相关的情感联结。

D.文化与时代和社会是同步共进的,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进程中,精华与糟粕,先进与

落后,智慧与愚昧的文化之间能相互转化。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A.叙述中国故事的情感道义,从“天人合一”思想中阐发出热爱自然环境的生态文明思

想,从'‘仁者爱人”思想中提炼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B.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

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C.苏东坡作为中国文人精神的代表,入选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的1001—2000

年间12位“千年英雄”之一,也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D.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成功创排基于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广受观众欢迎,成为中国现象级舞台艺术作品。

4.两则材料侧重点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如果你未来将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工作,材料一能够给你的工作带来哪些启发?请结

合材料简要说明。

二、文学类阅读一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捉弄

【俄】契诃夫

一个晴朗冬日的中午……天气严寒,冻得树木咯咯作响。娜坚卡挽着我的胳膊,两

鬓的卷发上,嘴上的茸毛上,已经蒙着薄薄的银霜。我们站在一座高山上。

“让我们一块儿滑下去,娜杰日达•彼得罗夫娜!"我央求道,“只滑一次!我向

您保证:我们将完整无缺,不伤一根毫毛。”

可是娜坚卡害怕。当我刚邀她坐上雪橇时,她往下一看,不禁倒抽一口冷气,连呼

吸都停止了。

“求求您!”我又说,“用不着害怕!”

娜坚卡最后让步了,不过看她的脸色我知道,她是冒着生命危险作出让步的。我扶

她坐到小雪橇上,一手搂着这个脸色苍白、浑身打颤的姑娘,跟她一道跌进深渊。

雪橇飞去,像出膛的子弹。风在耳畔怒吼呼啸,凶狠地撕扯着我们的衣帽,刀割般

刺痛我们的脸颊,咆哮着要把我们拖进地狱里去。周围的景物汇成一条长长的忽闪而过

的带子……

“我爱你,娜佳!”我小声说。

雪橇滑得越来越平缓,我们终于滑到了山脚下。娜坚卡已经半死不活。她脸色煞白,

奄奄一息我帮地站起身来。

“下一回说什么也不滑了,"她睁大一双布满恐惧的眼睛望着我说,“我一辈子也

不滑了!差点没把我吓死!”

过了一会儿,她回过神来,已经怀疑地探察我的眼神:那句话是我说的,或者仅仅

是在旋风的呼啸声中她的幻听?我呢,站在她身旁,抽着烟,专心致志地检查我的手套。

那个谜显然搅得她心绪不宁。那句话是说了吗?说了还是没说?这可是一个有关她

的自尊心、名誉、生命和幸福的问题,非常重要的问题,世界上头等重要的问题。娜坚

卡不耐烦地、忧郁地、用那种有穿透力的目光打量我的脸,胡乱地回答我的问话,等着

我会不会再说出那句话。

“让我们再……再滑一次雪根。”

于是我们沿着阶梯拾级而上。我再一次扶着脸色苍白、浑身打颤的娜坚卡坐上雪橇,

我们再一次飞向恐怖的深渊,再一次听到风的呼啸,滑木的沙沙声,而且在雪橇飞得最

快、风声最大的当儿,我再一次小声说:

“我爱你,娜佳!”

雪橇终于停住,娜坚卡立即回头观看我们刚刚滑下来的山坡,随后久久地审视着我

的脸,倾听着我那无动于衷、毫无热情的声音,于是她整个人,浑身上下,连她的皮手

试卷第4页,共10页

笼和围巾、帽子在内,无不流露出极度的困惑。她的脸上分明写着:

“怎么回事?那句话到底是谁说的?是他,还是我听错了?”

这个疑团弄得她心神不定,失去了耐心。可怜的姑娘不回答我的问话,愁眉苦脸,

眼看着就要哭出来了。

“我们是不是该回家了?"我问她。

“可是我……我喜欢这样滑雪,”她涨红着脸说,“我们再滑一次好吗?”

虽说她“喜欢”这样滑雪,可是,当她坐上雪橇时,跟前两次一样,她依旧脸色苍

白,吓得透不过气来,浑身直打哆嗦。

我们第三次飞身滑下,我看到,她一直盯着我的脸,注视着我的嘴唇。可是我用围

巾挡住嘴,咳嗽一声,正当我们滑到半山腰时,我又小声说了一句:

“我爱你,娜佳!”

结果谜依旧是谜!娜坚卡默默不语,想着心事……我从冰场把她送回家,她尽量不

出声地走着,放慢脚步,一直期待着我会不会对她再说那句话:

“我爱你,娜佳!”

很快娜坚卡对这句话就听上瘾了,现在缺了这句话她就没法生活了。当然,从山顶

上飞身滑下依旧令人胆战心惊,可是此刻的恐惧和危险,反给那句表白爱情的话平添一

种特殊的魅力,尽管这句话依旧是个谜,依旧折磨着她的心。受到怀疑的依旧是我和

风……这二者中究竟谁向她诉说爱情,她不知道,但后来她显然已经不在乎了——只要

喝醉了就成,管它用什么样的杯子喝的呢!

一天中午,我独自一人去了冰场。我突然发现娜坚卡畏畏缩缩地顺着阶梯往上

走……她显然打定主意,最后要试一试,身边没有我的时候,还能不能听到那句美妙而

甜蜜的话?我不知道娜坚卡是否听到了那句话,我只看到,她从雪橇上站起来时已经摇

摇晃晃、有气无力了。看她的脸色可知,连她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听到什么没有,她一人

滑时的恐惧夺走了她辨别声音和理解的能力……

眼看着早春三月已经来临……阳光变得暖和起来。我们也不再去滑雪。可怜的娜坚

卡再也听不到那句话,而我正要动身去彼得堡——要去很久,也许一去不复返了。

这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娜坚卡已经出嫁。究竟是出于父母之命,还是她本人

的意愿——这无关紧要,她嫁给了贵族监护会的一名秘书,现在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想

当年,我们一块儿滑雪,那风送到她耳畔一句话:“我爱你,娜佳!”——这段回忆是

永生难忘的。对她来说,这是一生中最幸福、最动人、最美好的回忆……

如今我也上了年纪,已经不明白,为什么当初我说了那句话,为什么要捉弄她……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娜坚卡有三个称呼,故事叙述、对话、耳语三种状态下各不相同,反映了“我”

对女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微妙。

B.“让我们再……再滑一次雪橇”,表现的是娜坚卡对滑雪的惧怕,以及对“我爱你,娜

佳!“爱语的期待与确定。

C.“只要喝醉了就成……”这个比喻,表明娜坚卡已不在乎“我”是否向她诉说爱情,全

心陶醉于那句表白的“美妙而甜蜜

D.“我”总在“风在耳畔怒吼呼啸”之际才说出爱情表白的话,固然是捉弄,但也难说“我”

对娜坚卡就完全出于玩弄感情。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刻画娜坚卡脸色苍白、浑身打颤的细节,反复渲染其有滑雪的恐惧以衬托

其对爱情的渴望。

B.小说采用“当年”和“如今”双重时间的讲述方式及对回忆进行审视。营造出一种造化

弄人的命运感。

C.捉弄者不知为何捉弄而困惑,被捉弄者因不知是捉弄而有美好回忆,最终成谜,小

说有了艺术张力。

D.小说主题丰富,有爱情与婚姻的思考,也有人生命运的感喟,以及俄罗斯文学中典

型的忏悔与救赎。

8.“我”的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请结合小说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小说是以顺叙的方式讲述的,若将小说倒数第二段作为开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苗晋卿,上党壶关人。开元二十三年,迁吏部郎中。二十四年,与吏部郎中孙逖并

拜中书舍人。二十七年,以本官权知吏部选事。晋卿性谦柔,选人有毋父索好官者,虽

至数千言,或声色甚厉者,晋卿必含容之,略无愠色。二十九年,拜吏部侍郎。前后典

选五年政既宽弛胥吏多因缘为奸贿赂大行时天下承平每年赴选常万余人李林甫为尚书,

专任庙堂,铃事唯委晋卿及同列侍郎宋遥主之。选人既多,每年兼命他官有识者同考定

书判,务求其实。天宝三载闰二月,转魏郡太守,充河北采访处置使,居职三年,政化

洽闻。会因上表请归乡里。既至壶关,望县门而步。小吏进日:“太守位高德重,

试卷第6页,共10页

不宜自轻。"晋卿曰:“《礼》:'下公门,式路马。'况父母之邦,所宜尊敬。汝何

言哉!”大会乡党,欢饮累日而去。又俸钱三万为乡学本,以教授子弟。属禄山叛逆,

杨国忠以晋卿有时望,将抑之,乃奏云:“宜以大臣镇东道。”遂出为陕州刺史、陕虢

两州防御使。及人对,固辞老病,由是忤旨,改宪部尚书致仕。及朝廷失守,冬区流离

道路,多为逆党所胁,晋卿潜遁山谷,南投金州。会肃宗至凤翔,手诏追晋卿赴行在,

即日拜为左相,军国大务悉以咨之。既收两京,以功封韩国公,食实封五百户,改为侍

中。后以贼寇渐除,屡乞骸骨,优诏许之,罢知政事,为太子太傅。晋卿宽厚廉谨,为

政举大纲,不问小过,所到有惠化。魏人思之,为立碑颂德。及乘钧衡,小心畏慎,未

尝忤人意。性聪敏,达练事体,百司文簿,经目必晚,而修身守位,以智自全,议者比

汉之胡广。广德初,吐蕃寇长安。晋卿时病卧于私第,蕃闻之,舆人逼胁,晋卿闭口不

言,贼不敢害。及上自陕至,册为太保,县知政事,又诏以太保致仕。永泰元年四月薨。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典选五年/政既宽弛/胥吏多因缘/为奸贿赂大行时/天下承平/每年赴选常万余人/

B.前后典选五年政/既宽弛/胥吏多因缘为奸/贿赂大行/时天下承平每年/赴选常万余人/

C.前后典选五年政/既宽弛胥吏/多因缘为奸贿赂/大行时/天下承平/每年赴选常万余人/

D.前后典选五年/政既宽弛/胥吏多因缘为奸/贿赂大行/时天下承平/每年赴选常万余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诉讼,文中指中诉索取官职,现为法律术语,指向法院起诉他方以解决纠纷。

B.庙堂,指太庙的明堂,也指君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后来用以指代朝廷。

C.入计,中国古代考核官员履职的方式,地方官员入京向朝廷报告情况,接受考核。

D.衣冠,文中以士人的服饰帽子代指士人,与古诗文中“缙绅”代指官员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晋卿态度温和,在代掌吏部选拔职责时,不满意结果的官员无论长篇大论还是言

辞激烈,他都能包涵。

B.苗晋卿忠于职守,因为每年进入选拔行列的人数众多,有时邀请其他官员参与考核,

但他一定亲自核实。

C.苗晋卿重情重义,在太守任上回乡,进入县门就开始步行,以示尊重;还聚乡党痛

饮,出钱兴办学校。

D.苗晋卿忠于朝廷,因病在家中卧床修养,吐蕃人进入家中对他威胁逼迫,但他守口

如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礼》:‘'下公门,式路马。“况父母之邦,所宜尊敬。

(2)及秉钧衡,小心畏慎,未尝忤人意。

14.苗晋卿颇有治理能力,其具体表现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

李群玉""

独坐高斋寒拥衾,洞宫台殿窗沉沉。

春灯含思静相伴,夜雨滴愁更向深。

穷达未知他日事,是非皆到此时心。

羁栖摧剪平生志,抱膝时为梁甫吟。

[注]:李群玉(813—860),唐宣宗大中年间入长安献诗,得宰相裴休推荐,授弘文

馆校书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深人静,雨落天凉,诗人拥衾独坐,望着宫内幽深昏暗的景象,陷入了沉思。

B.颔联“春灯含思”“夜雨滴愁”以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无边愁绪,点题自然。

C.颈联批判现实,直陈时代是非混乱,同时对自己本已仕途通达的前景有了担忧。

D.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并未刻意点染,却于朴实简淡中彰显情感的真挚与深沉。

16.尾联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出现"木叶”这一意象后,诗人们就将

其发扬光大,比如杜甫《登高》中“,”两句。

(2)《劝学》中“,”以劣马的坚持为喻,强调学习必须持之

以恒。

(3)“空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含有表达空明、空寂意味,如“,

试卷第8页,共10页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C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多具有突破性的

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解答用户的提问。对于重复

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口了,但人工智能看似“聪明”,

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

□。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

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

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

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的作用,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随着语料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更“聪明”、更“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

久的将来③。对此,人们与其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敞开胸怀,欢迎

技术进步给工作与生活带来的改变。人类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机

器当好“秘书”,科学与文化可以取得更深远的突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写成两个反问句,让情感表达得更强烈一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

所以,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

老头子常比少年人可笑,就因为老头子不如少年人灵变活动,只是一串僵化的习惯。幽

默不能提倡,也是为此。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拘的弄成刻板的。

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可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

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

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假如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

嗓子,约齐了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大会串。国货提倡尚

且增添了冒牌,何况幽默是不能大批出产的东西。所以,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默

家,只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验。挂了幽默的招牌,小花脸当然身价大增,脱离戏场而

混进文场;反过来说,为小花脸冒牌以后,幽默品格降低,一大半文艺只能算是“游艺”。

2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可以改为“像口吃、口头习惯语、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等复

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二者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2.文中画横线语句是一个论证,请分析其推理结构,在方框内补写出隐含前提。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丰子恺在散文《剪网》一文中写到:“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

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件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

无数的线,带出无数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地明晰地显现在我的眼前……所以

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

生活中有人在忙于“织网”,也有人在努力“剪网”,对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

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0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A2.B3.C4.材料一,讲好中国故事聚焦现代叙事逻辑,侧重分析叙事逻辑。作

为现代叙事,需探寻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根基,挖掘中华文化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

神力量,守正中华文化立场,破解文化密码,构建情感互动机制。

材料二,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侧重分析实践路径。具体实践方面,讲好中国故事,要

传播散发中国韵味,展现中国情趣,刻画中国形象的文化资源,教会留学生正确地阅读和理

解中国历史文化,培养中国故事的爱好者、倾听者,讲述者、研究者、翻译者甚至再创作

者。5.(1)利用对外汉语教育的机会宣传中国,发掘适合留学生学习的语言文化材料,

讲好中国故事;(2)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中华文化立场,利用对外汉语的工作去提

高汉语的影响力;(3)正确理解中国的文化与现实,全面解读中国社会变化,提升国际受众

对中国历史与当代的认知程度;(4)运用好情感互动机制,增进理解与情感共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在纠正中国民众对中国文化误解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国际受众对中国历史与当代的认知

程度''逻辑错误,材料一“不仅国际受众对中国的历史与当代认知度很低,中国民众对中国的

传统文化和当下中国的文化与现实也存在着些许误解“没有强调谁是基础。

C.”凡是情节生动、内容有趣的小说,形象逼真、风格独特的影片,都是值得我们积极向来

华留学生推荐的优秀学习资源”错误,材料二”只要其中散发中国韵味,展现中国情趣,刻画

中国形象,就是值得我们积极向海外推荐的最佳学习资源”,选项所说内容只是作为材料。

D.“决定性作用”错,材料二是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西方国家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具有科技优势,使其媒体的“矜争之心'’与“喧嚣之慢”

日渐增上”强加因果。材料一原文“西方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科技

优势,利用‘中国威胁论‘‘中国例外论’等不实言论抹黑中国形象”,科技优势是西方国家抹黑

中国形象的原因。

C.“处理好了情感叙事,叙事主体便能够唤起受众相似或相关的情感联结”说法绝对,情感叙

事是桥梁和纽带,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D.”精华与糟粕,先进与落后,智慧与愚昧的文化之间能相互转化”错,材料二“这其中有精

华也有糟粕、有先进也有落后、有智慧也有愚昧''只是客观陈述文化现象,没有谈到互相转

答案第1页,共10页

化。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讲好中国故事聚焦现代叙事逻辑”。

C.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人物,材料体现苏东坡的文化影响力,与现代叙事无关。

故选Co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材料一,文章题目是“讲好中国故事聚焦现代叙事逻辑”,侧重分析叙事逻辑。结合“我们需

探寻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根基,挖掘中华文化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为讲好

中国故事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现代叙事范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故事的叙事而

言,既是文化母体与历史记忆,也是发挥重要影响力的文化现实”“守正中华文化立场不仅是

中国故事高度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也体现出中国故事叙事真理性的科学表述”“注意分析中

国奇迹的历史基因,破解中国成就背后的文化密码,理性看待中国问题的来龙去脉,对于增

进中国故事的文化塑形与力量聚焦大有裨益”“情感的互动机制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叙事的效果”可知,作为现代叙事,需探寻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根基,挖掘中华文化最基本、

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守正中华文化立场,破解文化密码,构建情感互动机制。

材料二,文章题目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侧重分析实践路径。结合”只要其中散发

中国韵味,展现中国情趣,刻画中国形象,就是值得我们积极向海外推荐的最佳学习资源”“在

跨文化语境交流中,挖掘、丰富并传播这些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树立中国文化新形象”“在海外文化传播和国际中文教育的过

程中,我们要敢于并且善于教会留学生正确地阅读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领

域讲好中国故事,应以培养越来越多中国故事的爱好者和倾听者为现实目标”“不仅需要倾听

者和讲述者,还需要研究者、翻译者甚至再创作者“可知,具体实践方面,讲好中国故事,

要传播散发中国韵味,展现中国情趣,刻画中国形象的文化资源,教会留学生正确地阅读和

理解中国历史文化,培养中国故事的爱好者、倾听者,讲述者、研究者、翻译者甚至再创作

者。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由于西方世界长期掌握着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新闻话语等诸多方面的话语权,使得

西方政界、媒体、学界对中国问题和中国故事的诠释并不客观”“西方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科技优势,利用‘中国威胁论“中国例外论’等不实言论抹黑中国形

答案第2页,共10页

象“可知,利用对外汉语教育的机会宣传中国,发掘适合留学生学习的语言文化材料,讲好

中国故事;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故事的叙事而言,既是文化母体与历史记忆,也是发挥重

要影响力的文化现实守正中华文化立场不仅是中国故事高度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也体现

出中国故事叙事真理性的科学表述“可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中华文化立场,利

用对外汉语的工作去提高汉语的影响力。

结合“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急遽变化,在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的片面解读下,不仅国际受

众对中国的历史与当代认知度很低,中国民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下中国的文化与现实也

存在着些许误解“可知,正确理解中国的文化与现实,全面解读中国社会变化,提升国际受

众对中国历史与当代的认知程度。

结合“情感叙事是中国故事沟通古今,联结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沟通老年人与青少年的桥

梁和纽带,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的动力基础”“情感的互动机制甚至可以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叙事的效果”“叙事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协同性的感知和理解;增进认知理解与

情感共鸣,唤起相似或相关的情感联结,从而影响叙事客体的判断标准和行为方式“可知,

运用好情感互动机制,增进理解与情感共鸣。

6.C7.D8.□文章先写“我'’对娜坚卡的多次捉弄,表现出“我”捉弄成功后心理上的满

足。

□后来“我'’在冰场窥察到娜坚卡求证失败,觉其可怜,且自己将离开娜坚卡远行,对自己捉

弄过头的行为有了遗憾后悔。

口了解娜坚卡的现实婚姻后,想到自己当年的提弄可能给其留下美好的回忆,又感到庆幸与

释然。

□最后“我”对自己当年为何要捉弄娜竖卡产生了不解与困惑。9.□艺术张力不同。运用顺

叙张力更大,从回忆过去写到现在,更有利于表现情节的突转,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引发

读者唏嘘之感;而运用倒叙,由现实写起,转到回忆过去,设置悬念,更能引发读者阅读兴

趣。

□主题有侧重。顺叙更有利于将虚幻的爱情与现实的婚姻对比起来,表现造化弄人的主题;

而倒叙则将重心转移到回忆过去,更加突出爱情的美好,以及爱情消逝的怅惘。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

C.“已不在乎”“全心陶醉于“错,娜坚卡不在乎只是她一时不知道答案,并不等于她真不在乎,

答案第3页,共10页

故而也并非全心陶醉,从后文看,她也曾独自去求证过。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忏悔与救赎”错误。小说结尾说“想当年,我们一块儿滑雪,那风送到她耳畔一句话:‘我

爱你,娜佳!'——这段回忆是永生难忘的。对她来说,这是一生中最幸福、最动人、最美

好的回忆……"写了“我”内心的庆幸与释然,所以文章虽写到“我”困惑自己为何要捉弄她,

但并没有“忏悔与救赎”的主题。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

“她回过神来,已经怀疑地探察我的眼神:那句话是我说的,或者仅仅是在旋风的呼啸声中

她的幻听?我呢,站在她身旁,抽着烟,专心致志地检查我的手套'"'雪橇终于停住,娜坚卡

立即回头观看我们刚刚滑下来的山坡,随后久久地审视着我的脸,倾听着我那无动于衷、毫

无热情的声音,于是她整个人,浑身上下,连她的皮手笼和围巾、帽子在内,无不流露出极

度的困惑”“我看到,她一直盯着我的脸,注视着我的嘴唇。可是我用围巾挡住嘴,咳嗽一声,

正当我们滑到半山腰时,我又小声说了一句:‘我爱你,娜佳!’”,文章先写“我'’对娜坚卡的

多次捉弄,表现出“我”捉弄成功后心理上的满足。

“一天中午,我独自一人去了冰场。我突然发现娜坚卡畏畏缩缩地顺着阶梯往上走……我不

知道娜坚卡是否听到了那句话,我只看到,她从雪橇上站起来时已经摇摇晃晃、有气无力了。

看她的脸色可知,连她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听到什么没有,她一人滑时的恐惧夺走了她辨别声

音和理解的能力……眼看着早春三月已经来临……阳光变得暖和起来。我们也不再去滑雪。

可怜的娜坚卡再也听不到那句话,而我正要动身去彼得堡——要去很久,也许一去不复返了”,

后来“我''在冰场窥察到娜坚卡求证失败,觉其可怜,且自己将离开娜坚卡远行,对自己捉弄

过头的行为有了遗憾后悔。

“想当年,我们一块儿滑雪,那风送到她耳畔一句话:‘我爱你,娜佳!’——这段回忆是永

生难忘的。对她来说,这是一生中最幸福、最动人、最美好的回忆……“,了解娜坚卡的现

实婚姻后,想到自己当年的提弄可能给其留下美好的回忆,又感到庆幸与释然。

“如今我也上了年纪,已经不明白,为什么当初我说了那句话,为什么要捉弄她……”,最后

“我”对自己当年为何要捉弄娜竖卡产生了不解与困惑。

答案第4页,共10页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进行个性化解答的能力。

□艺术张力不同。

运用顺叙,直接将读者带入情景,先写“我”和娜坚卡曾有过这样一段滑雪的经历,再写我们

各自的现状,这样会使得小说前后的突转更加明显,读者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了解故事

的结局,会给读者带来更大的心理冲击。所以顺叙,小说的艺术张力更大。

而运用倒叙,由现实写起,转到回忆过去,会设置悬念:“我们一块儿滑雪'’的情景是什么样

的?“我爱你,娜佳!”是谁说的?"我们“当年是什么关系?这样更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主题有侧重。

顺叙先讲述爱情故事,在虚幻又美好的爱情中迎来结尾的突转,更有利于将虚幻的爱情与现

实的婚姻对比起来,表现造化弄人的主题。

而倒叙则将重心转移到回忆过去,”这段回忆是永生难忘的。对她来说,这是一生中最幸福、

最动人、最美好的回忆……”,这会吸引读者了解曾经发生了怎样美好的爱情故事,然后沉

浸在浪漫的故事情节中。这样就更加突出爱情的美好,以及对现实中爱情消逝的遗憾与怅惘。

10.D11.D12.B13.(1)《礼记》上说:“到了君王的门口一定要下车,看见了君王

的马一定要行礼。'‘何况到了故乡,应该表示尊重。(2)等到官至宰相,小心戒备谨慎,未

尝抵触别人的意旨。14.□魏郡太守任上,政治教化融洽,闻名当世。口安禄山作乱,朝

廷危难,君王将其追回,军国大事都向其咨询。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前后主持官吏选拔达五年之久,政策很宽松,官吏多趁机做奸邪的事,贿赂之风盛行。

当时天下太平,每年参加选拔的官吏有一万多人。

“前后典选五年''语意完整,其后断开,且“政”为后句主语,之前断开,排除BC。

“胥吏多因缘为奸”语意完整,“胥吏”是主语,“为奸”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衣冠,文中以士人的服饰帽子代指士人''错,文中应该指官员、士大夫,不是指士人。

答案第5页,共10页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他一定亲自核实”错,不是苗晋卿亲自核实,结合原文“每年兼命他官有识者同考定书

判,务求其实“,是邀请其他官员参加,力求实事求是。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公门”,君王的门口;“式”,行礼;“父母之邦”,故乡;“宜”,应该。

(2)“及”,等到;“秉钧衡”,执掌政权;"忤'',抵触“。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转魏郡太守,充河北采访处置使,居职三年,政化洽闻”可知:魏郡太守任上,政治教化

融洽,闻名当世.

由“属禄山叛逆……会肃宗至凤翔,手诏追晋卿赴行在,即日拜为左相,军国大务悉以咨之”

可知:安禄山作乱,朝廷危难,君王将其追回,军国大事都向其咨询。

参考译文:

苗晋卿是上党壶关人。开元二十三年,被提拔做吏部郎中。开元二十四年,和吏部郎中

孙逖一起担任中书舍人。开元二十七年,苗晋卿以中书舍人的身份暂时掌管吏部选拔官吏的

事务。苗晋卿性格谦逊柔和,参加选拔的人有申诉索要好的官职的,即使有的上书几千字,

甚至有的人口气脸色都非常严厉的,苗晋卿一定包容他,一点怨恨的神色都没有。开元二十

九年,担任吏部侍郎。前后主持官吏选拔达五年之久,政策很宽松,官吏多趁机做奸邪的事,

贿赂之风盛行。当时天下太平,每年参加选拔的官吏有一万多人。李林甫担任尚书,在朝廷

上专权,选拔官吏的事务都委托苗晋卿和与他同级的吏部侍郎宋遥主持。参加选拔的官吏很

多,每年还任命其他有见识的官员一起考察参加选拔的官吏的书法和文理,力求做到实事求

是。天宝三年闰二月,转任魏郡太守,担任河北采访处置使,在这个职位上三年,以政治教

化融洽而闻名。恰好要进京听候考核,苗晋卿上奏章请求回故乡看看。他到了壶关之后,看

见县门就开始步行。小吏进言说:“大人您是太守,德高望重,不应该轻视自己。”苗晋卿

说:“《礼记》上说:'到了君王的门口一定要下车,看见了君王的马一定要行礼。'何况

到了故乡,应该表示尊重。你说的是什么话!”苗晋卿和同乡人聚会,欢快地饮酒,过了好

几天才走。他又拿出俸禄三万作为乡学的资金,来教授家乡子弟。到安禄山叛乱时,杨国忠

因为苗晋卿在当时有声望,想压制他,就上奏说:“应该选派大臣镇守东边区域。”于是苗

晋卿就被外派出任陕州刺史、陕虢两州防御使。等回到朝廷回答皇上询问时,用年老多病的

答案第6页,共10页

理由坚决拒绝,因此违背皇上旨意,改任宪部尚书退休。等到京城被攻陷,官员们流离在外,

大多被叛贼气焰胁迫,苗晋卿潜逃隐遁在山谷中,向南方的金州避逃。正好唐肃宗到达凤翔,

亲自写诏书追诏苗晋卿奔赴自己的所在地,当天就拜为左相,军国大事全部向他咨询。两京

被收复后,因为功劳被封为韩国公,得到可实际享用五百户租赋的封赏,改任侍中。后来因

为叛贼逐渐被铲除,多次请求退养归家,皇上就特别下诏允许,解除了所管辖的政务,担任

太子太傅。苗晋卿宽厚、廉洁、谨慎,处理政事从大处着手,不责问小的过错,所到之处都

能使百姓受益。魏地的人思念他,为他立碑颂德。等到官至宰相,小心戒备谨慎,未尝抵触

别人的意旨。他天性聪明敏捷,对事务熟练通达,各个部门的公文,看一眼就能知晓,而且

用修身守住官位,靠智慧保全自己,议论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汉代的胡广。广德元年,吐蕃攻

入长安。当时,苗晋卿正卧病在家,吐蕃军知道了,进入家中对他威胁逼迫。他闭口不言,

吐蕃军不敢加害。等到皇上从陕州回到长安,册拜他为太保,解除了所管辖的政务,随即又

命他退休。永泰元年四月去世。

15.C16.U羁旅漂泊,寄身他乡的愁苦;

「仕途不畅,心志难申的无奈;

□胸怀理想,兼济天下的渴盼。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直陈时代是非混乱”“本已仕途通达”说法错误,并不是直陈时代是非混乱,而是复杂人事

让自己心事重重;也不是本已仕途通达,而是担心仕途是否通达。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歌前两联的内容是:在夜深人静的雨夜,紫极宫内幽深昏暗,诗人独自一人拥衾而坐,只

有一盏春灯静静地陪盼着自己。作者通过这孤寂冷清的画面抒发了漂泊他乡的羁旅愁思,结

合尾联“羁栖”一词可知,尾联抒发了作者羁旅漂泊,寄身他乡的愁苦;

“穷达未知他日事,是非皆到此时心''转入对自己现实处境的描写,复杂人事让自己心事重重,

对自己仕途是否通达非常担心,暗示了诗人仕途的不顺畅;“羁栖摧剪平生志,抱膝时为梁

甫吟”借用“梁甫吟,,的典故,写出实现平生志向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心志难申的无奈之情。

由后两联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希望自己仕途通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平生的志向,表现

出作者胸怀大志的豪情,对兼济天下的渴盼。

答案第7页,共10页

1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野马十驾功在不舍空山新雨后天气

晚来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萧、滚、弩、舍、新、晚。

18.□得心应手□一无是处口应运而生19.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正

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产生的,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的角色,让

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20.口难道人们应该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应该敞开胸怀,

欢迎技术进步给工作与生活带来的改变吗?

□难道人类不应该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让机器当好“秘书”,使科学与

文化可以取得更深远的突破吗?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形容“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熟练,可用“得心应手”。

得心应手:心里怎样想,手里就能怎样做。比喻技艺纯熟,心手相应。

第二空,根据后文语境可知,该空形容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因此

可填“一无是处一无是处:比喻一个人或物没有一点用处。

第三空,形容随着语料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更“聪明”、更“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

不久的将来出现,因此可填"应运而生应运而生: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分残缺,其后应加“产生的”;

“扮演……作用”搭配不当,应该为“扮演……角色”或“发挥……作用”。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划线部分可以分成“人们与其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敞开胸怀,欢迎技术进步给工作与

生活带来的改变''和"人类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机器当好'秘书',科学

与文化可以取得更深远的突破”两个部分,然后用“难道……吗?’'改变句式,注意“难道……

吗?”这个反问相当于一重否定,然后把原句适当调整,不改变原意即可。

21.(1)原句以短句为主,句式简短,灵活多变。改句是一个长单句,不能更好的突出语义。

(2)原句“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是排比句,句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