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修复主要理论体系_第1页
河道生态修复主要理论体系_第2页
河道生态修复主要理论体系_第3页
河道生态修复主要理论体系_第4页
河道生态修复主要理论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道生态修复目的及主要理论体系河流污染物控制及生态修复历史世界各国的水污染的三个阶段:以泰晤士黑臭、缺氧为代表的第一代水污染,以日本爆发水俣病的重金属﹑有毒化学品为代表的第二代水污染,美国-加拿大湖泊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为代表的第三代水污染-富营养化。原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说:“我国水污染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工业污染,将来即使所有工业合理布局,污水全部达标排放,处理过的污水也是超五类。二是城市生活污水,我国完全达到处理后排放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三是面源污染,即农田施用化肥、农药及水土流失造成的氮、磷等污染,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强度最高的国家。多种因素造成的复合污染,将使得中国水污染恶化的状况会越来越严重。”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国务院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主要指标是: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总体高于93%,全国地下水质量极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京津冀区域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的水体断面比例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力争消除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

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行动计划确定了十个方面的措施:①是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②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③是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④是强化科技支撑。⑤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⑥是严格环境执法监管。⑦是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⑧是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⑨是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⑩是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河流恢复目的是促使河流系统恢复到较为自然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河流系统具有可持续特征,并可提高生态系统价值和生物多样性。(ASCE,2003)序号理论名称概念1地带分布概念根据河流中鱼类栖息特性将河流分为不同区域,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或者根据大型脊椎动物的分布群落进行划分。2河流连续体概念首次对河流生态系统在纵向上的种群结构和功能特性进行描述。强调河流生态系统中从源头到河口的非生物环境具有连续梯度,主要通过有机质的分布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功能等体现。3河流水力概念强调物种的显著变化与溪流水力特性的转变具有联系,可通过流速、水深、糙率和坡度等指标进行描述;流速的时空变化对生物系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尤其是河底无脊椎动物和藻类。4养分螺旋概念描述有机质在河流生态系统纵向的动态变化。可通过螺旋长度进行描述:螺旋长度越短,表明养分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利用效率越高,螺旋长度是河流生态系统中养分的运移速率和滞留过程的函数。5连续中断概念认为大坝(干扰)中断河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引起河流上下游的非生物/生物参数和过程发生转变。6洪水脉冲概念强调洪水对河道、洪泛平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洪泛平原的养分循环主要依赖于洪水周期和区域植被覆盖。洪积平原对洪水峰值的坦化,减弱洪水效应和缓冲水位短期波动,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洪水脉冲有助于鱼类繁殖;缓冲区域对养分、泥沙的自然过滤,有助于控制洪积平原的非点源污染等。7河流生产力理论强调受控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盐(碳源)主要依赖于上游输送,以及区域生物群落和缓冲区域的输入。河流内部初级生产力是河流向下游输送能量的重要组成部分。8流域概念认为河流栖息地具有等级结构,强调河流与流域在时间、空间尺度上联系密切,范围从河流网络到水池、浅滩和微型栖息地等。河流生态修复主要理论概念河流类型尺度非生物变量系统功能特点系统结构特点地带分布概念自然河流纵向流速、温度鱼类和河底动物适应温度和流速鱼类和底栖动物分布河流连续概念自然河流、无洪积平原纵向河流尺寸、能量来源有机物过程、P/R比值功能种群转变河流水力概念温带地区自然河流纵向流速、水深、坡度、地质、糙率底栖动物对水力威胁的适应性底栖动物的分布区域养分螺旋概念自然河流纵向流速、物理滞留机理、养分限制螺旋结构生物群落连续中断概念洪积平原或蓄水河流纵向大坝位置有机质过程、河流上下游的P/R值改变河流上下游功能种群的改变洪水脉冲概念具有大洪积平原的河流横向洪水持续时间、频率和水质、洪水平原面积和特性生物生产力和养分循环洪积平原的水生-陆地生态变化,栖息地和种群的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