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教案_第1页
《泪珠与珍珠》教案_第2页
《泪珠与珍珠》教案_第3页
《泪珠与珍珠》教案_第4页
《泪珠与珍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镇江市高级技工学校教案纸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案首页授课日期班级课题:泪珠与珍珠教学目的要求:1、体会作者细腻、真率的情感,欣赏清丽优美、富于含义的语言。

2、体味作者对忧患与苦痛、亲情与人生的探询、评判。

3、背诵课文中引用的诗句、名言。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授课方法:讲解、讨论、习作,口语交际。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教参、配套习题册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从整理分析“文学的泪——现实的泪——宗教的泪”入手,进而探讨“泪珠与珍珠的关系”,也就是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学。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文学泪:马区夫人话中泪冰心散文中的泪白居易诗中泪杜甫诗中泪现实泪:还乡泪爱子泪奋斗泪

宗教泪:慈悲泪感恩泪【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心就是泪的海洋。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的眼泪,都是什么样的眼泪?

《卫风·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孔雀东南飞》:“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泪有形有声有景有情。泪亦能折射人生。台湾女作家琦君曾以七十岁高龄写下散文《泪珠与珍珠》,她的作品又道出泪中怎样人生?让我们走进作家,走进作品。

二、介绍琦君前段时间有部连续剧《橘子红了》,它的风格很受观众喜欢。

影片比较唯美,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内心世界丰富,而这些内心都是通过演员的一个眼神,一丝神情透露出来的,且往往影响整个情节的发展。

大家对该片的演员,导演都很熟,但有多少人知道这部作品根据台湾一位非常著名的女作家、教授琦君所写的长篇小说《橘子红了》改编的。

琦君,生于浙江,童年少年都在浙江度过,受家庭熏陶,从小就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后毕业浙大中文系,正值抗战爆发,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1949年去台湾,饱尝思乡之痛,晚年去美国,2007年6月去世。

她的写作风格就犹如《橘子红了》一样,她总能以最澄净安详的文字,静静地抒写许多理当惊涛骇浪的家庭事端,就如这篇散文《泪珠与珍珠》,用极为清新安静的文字表达了她内心的波涛汹涌,阐释了很深的人生哲学。

三、课文赏析1、标好段落序号,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了哪些眼泪。

文学泪:马区夫人话中泪冰心散文中的泪白居易诗中泪杜甫诗中泪

现实泪:还乡泪爱子泪奋斗泪

宗教泪:慈悲泪感恩泪

2、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1)“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红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红丝线是穿珍珠的,但是即使颜色再好,如何去穿自己的泪珠;火炉是给人温暖的,但是即使再炎热,如何将我如雪的双鬓烤化?

2)“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使眼枯”、“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仿佛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3)白居易的诗为什么比不上杜甫的?

写实、深刻沉痛;白写的是为自己流的眼泪,而杜甫是写为大众流的泪。

4)“枯眼见骨”的“枯”如何理解?

可以启发学生想像,“枯”相对于“丰腴”而言,让人联想到深凹的眼眶,秋天的落叶……一切接近于终点的事物,一种遍尝人生的况味的沧桑。这样一来,关于老年人生理原因无泪的一段,理解上就水到渠成了,遍尝了人生的艰辛,小小的痛已经不能激起情感漩波了,真正能使人“老泪纵横”的,那是怎样的伤痛呢!

5)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此首写江南之佳丽,但有思归之意。起两句,自为呼应。人人既尽说江南之好,劝我人住,我方可以老于此间也。“只合”二字,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乱,游人飘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惟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春水”两句,极写江南景色之丽。“炉边”两句,极写江南人物之美。皆从一己之经历,证明江南果然是好也。“未老”句陡转,谓江南纵好,我仍思还乡,但今日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情意宛转,哀伤之至。

四、小结对于这些眼泪,作者情感如何。

文学的泪: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是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领悟作文描写;喜欢泪与愁;对人生的忧患有所感悟。

现实的泪: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宗教的泪: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使人流下感激的泪。满怀感恩的心,是最最纯洁真挚的。五、作业字词抄写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案首页授课日期班级课题:泪珠与珍珠教学目的要求:1、体会作者细腻、真率的情感,欣赏清丽优美、富于含义的语言。

2、体味作者对忧患与苦痛、亲情与人生的探询、评判。

3、背诵课文中引用的诗句、名言。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授课方法:讲解、讨论、习作,口语交际。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教参、配套习题册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从整理分析“文学的泪——现实的泪——宗教的泪”入手,进而探讨“泪珠与珍珠的关系”,也就是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学。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文学泪:马区夫人话中泪冰心散文中的泪白居易诗中泪杜甫诗中泪现实泪:还乡泪爱子泪奋斗泪

宗教泪:慈悲泪感恩泪【三四课时】一、复习导入二、精读课文1、文学泪、现实泪、宗教泪能否颠倒来写?为什么?不能。“文学泪”是我未经世事时读到的,而现实泪是我在饱经忧患后品味到的,这是按我的成长过程来安排的。

“现实泪”是小我的泪,“宗教泪”是大我的泪,而是为芸芸众生而流,为真诚而流,这是大爱,人需要有慈悲心,有感恩心,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素质。我们要感谢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一切,要感谢困难,坎坷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有珍珠一般的心灵,作品爱的升华,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2、泪珠和珍珠之间有什么关联?是不是所有的泪珠都是珍珠呢?为什么?(1)要明白泪珠与珍珠的联系,首先要思考珍珠有何特点。外形:圆润晶莹形成:在痛苦中形成

价值:珍贵美丽

(2)其次,作者眼中种种泪珠与珍珠的联系:①还乡泪

饱受了家国分隔、骨肉分离之痛,亲人终于团聚了,漂泊、流浪的灵魂找到了归宿,蕴积已久的乡愁终于获得了尽情的宣泄。这是亲情在遭受磨难后流下的泪珠,泪中凝聚了骨肉情、家国爱,难道这样的泪不珍贵吗?

②爱子泪

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当孩子顽劣、淘气,就像沙子撒在母亲的心里,让母亲流下既爱又伤心的泪,泪中浸润着亲情与真爱,难道它不如珍珠般美丽吗?

③慈悲泪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而流泪,这是悲悯之泪,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是为芸芸众生而流,这颗泪珠不就是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吗?

④感恩泪

这是信徒对救世主流下的感激之泪,文中说:“感恩的心,是最最纯洁真挚的”,因为它是对爱的施与者发自内心的真诚感激,是人性最深处迸发出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爱的泪珠,这难道不是珍珠?

⑤冰心散文中的泪

与珍珠的相似点:真、纯、无瑕

⑥着重揣摩马区夫人话中泪与珍珠的联系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A、“清明”的含义:指心灵辨别真善美的能力

B、“温厚”的含义:宽厚仁慈善良宽容

教师点拨:人在历经忧患、挫败、痛苦之后,心变得更加宽容、善良,这难道不如珍珠般珍贵吗?

所以泪珠与珍珠的联系:泪珠就是珍珠。

(3)再次,现在我们一起回头看看,作品中这些文学泪,现实泪,甚至是宗教泪,都蕴涵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爱与感恩。爱亲人、爱事业、爱芸芸众生,对爱的施与者应心存感激。

当泪珠浸透着人间的真、善、美时,它就是珍珠。

琦君自己也说:“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

在这篇文章里,用作者的原话来表述就是: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3、如果说这些眼泪就是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的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主旨句是“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作用分别为:引入话题,虽然喜爱,但并不真正理解;再次谈及,贯穿全文,说明战胜苦难与忧患的韧性与意志;与开头相呼应,更深切的体会到我们应感恩这个世界。

三、小结全文

1、艺术特点

(1)小中见大的抒情手法。在课文中,一句话、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滴眼泪都引起了作者的遐思,浮想联翩。(2)巧妙引用古诗文,增加了表达效果。(3)文章题目中有“珍珠”,而文中很少提及,作者只是从种种不同“类型”的泪水,来演绎“珍珠”的内涵。文章写得含蓄蕴藉。

2、结束语在泪水中成长,在泪水中丰盈。同学们,你们流过泪吗?能说说你们流泪的故事吗?

每一个故事都承载了太多真挚纯洁的感情,每一滴晶莹的泪珠都凝结了一段深沉的人生体验……不管眼泪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只要是真情流露,那它就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今天我们随着琦君老人的《泪珠与珍珠》一起品味了泪珠,明天,我们也可以品味叹息,品味微笑,那一声叹息,一个微笑,那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能唤起我们对人生的感悟。只要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就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珍珠。四、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补充材料】

1、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此诗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于1962年1月24日作,64逝世后,由于他生前有“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的遗言,台湾许多民众团体发起募捐为其塑像。雕塑家陈一凡为于右任铜像进行了设计和雕塑,雕像置于海拔高度为3997米的玉山主峰,遥望大陆。

2、1949年一个风雨之夜,青年琦君从大陆急匆匆地漂泊到举目无亲的台湾海岛。在一片茫然的精神海洋上,琦君像一叶孤舟,无所依靠。在孤独无助的境况中,琦君想起了在大陆往逝的岁月,想起了离别人世的亲人。怀着对亡故的哥哥的思念,她挥泪写下了散文《金盒子》,发表在台湾《中央日报》的副刊上。这一篇散文,以清丽的文字,讲述她与哥哥生离死别的切肤之痛和无尽的哀思。也就是这篇寄情怀愁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台湾的广大读者,特别是从大陆漂泊到台湾的读者的共鸣,激发了他们对远离台湾的亲人和离别人世的亲人的深深怀念。其中有一位来自四川丰都古城的青年学子李唐基,在他的心灵中,更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位早期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的学子,1946年因工作需要来到台湾,由于战乱,孤居台湾,不能与大陆的亲人相聚团圆。琦君的《金盒子》一文,触动他骨肉分离的无比痛苦,使他更加想念远在大陆的两位小弟弟。李唐基将《金盒子》小心翼翼地剪下,粘贴起来。一次偶然的机缘,李唐基经一位在台北工作的朋友介绍,认识了名叫潘希真的女作家,经互相了解,才知道眼前的这位潘小姐就是写《金盒子》的作者琦君。

194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