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婴儿期的心理发展2012(1)_第1页
第四章婴儿期的心理发展2012(1)_第2页
第四章婴儿期的心理发展2012(1)_第3页
第四章婴儿期的心理发展2012(1)_第4页
第四章婴儿期的心理发展2012(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婴儿心理的发展主讲教师周天梅2023/12/141【学习目的】通过本部分的学习,掌握婴儿期个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身体形态、动作的发展,认知、言语、气质、情绪和社会化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了解上述婴儿期的身心发展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习重难点】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感知觉与记忆的发生与发展,思维的发生与发展,言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言语发展中可能的影响因素,婴儿的依恋类型、形成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2023/12/142参考书目与推荐阅读材料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3、刘金华.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朱莉娅.贝里曼等著.陈萍,王茜译.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庞丽娟,李辉.婴儿心理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2023/12/143

婴儿期

——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婴儿言语的发展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第四章婴儿心理的发展2023/12/144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个体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明显的时期。主要内容一、新生儿、乳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二、婴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三、婴儿的生理发展四、婴儿动作的发展及其意义2023/12/145一、新生儿、乳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一)新生儿1.新生儿的年龄阶段新生儿时期是从儿童出生到约1个月的时间。2.新生儿的一般特点第一,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转为独立的生活。第二,个体的心理现象在这个阶段开始发生。第三,新生儿一方面是软弱无力的;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第四,新生儿主要依靠由皮下中枢实现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内外环境。2023/12/146一、新生儿、乳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无条件反射为先天遗传的本能性的反射。新生儿重要的无条件反射有:1.吮吸反射,即吃奶的本能。2.觅食反射3.防御反射4.定向反射5.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6.巴宾斯基(Babinski)反射7.惊跳反射又称莫罗(Moro)反射。8.游泳反射所有的这些无条件反射,有的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有的已无实际意义。但是儿童的本能活动都可以成为最初学习的基础,是形成条件的反射的自然前提。

2023/12/147(二)乳儿期1.乳儿期的年龄阶段从1个月-1周岁这段时期为乳儿期。2.乳儿期的一般特点:(1)从吃奶过渡到断奶,逐步学会吃普通食物。(2)从躺卧状态、完全没有随意动作到可以用手操作物体和直立行走等随意动作。(3)从完全不能说话过渡到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词,并与他人进行行最简单的言语交流。

在乳儿期这一年的时间里,作为人类的三大本质特点---直立行走、双手动作、言语均已出现。2023/12/148二、婴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一)

年龄阶段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分法是:0-3岁(二)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第一,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有了很好的发展第二,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第三,言语能力获得很大的发展.第四,

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2023/12/149三、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意义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知婴儿大脑形态发展婴儿大脑的机能发展后天坏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2023/12/1410一、身体的生长发育量的增加:身高、体重机能的变化成熟:肺活量、心率、脉搏2023/12/1411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意义2023/12/1412二、神经系统的发展(一)脑结构1、脑重量迅速增加新生儿6个月1岁2-3岁7岁9岁成人脑重390g700-800g900g1000g1280g1350g1400-1450g与成人比1/4-1/31/22/33/49/10接近2、脑细胞的形状、大小都在发生变化细胞体增大,神经纤维增长,突触增多并逐渐复杂化,神经细胞间联系大大增多。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意义2023/12/14133、神经纤维髓鞘化逐步完成从周围神经——>中枢神经(从下向上)感觉、运动末梢神经:生前6个月基本完成皮质部分:运动区、各感觉区出生前基本完成联络皮质各部分的联络纤维生后开始,但一直持续很久额叶、顶叶的髓鞘化需生后2个月才开始,但7岁左右基本完成。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意义2023/12/1414(二)脑机能1、条件反射类型越来越多,形成速度加快,牢固度提高2、抑制机能类型越来越多,兴奋、抑制逐步趋于平衡3、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发展出第二信号系统刚出生:直接S—>直接R(I)8个月:词的S->直接R(II萌芽)1-1.5岁:直接S—>词R1.5-2岁:词S->词R(II)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意义2023/12/1415三、婴儿动作的发展(一)新生儿有大量的无条件反射研究表明,新生儿阶段的反射有40多种,常见的也有20多种,可分为两类:1、对新生儿有明显生物学意义,即生来就有而后永远保持的反射无条件食物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无条件防御反射:呕吐、喷嚏、眨眼、瞳孔反射无条件定向反射: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意义2023/12/14162、对新生儿无明显生物学意义,即生来有而后逐渐消失的反射巴宾斯基反射(脚掌):8个月至1岁间消失抓握反射(掌心)惊跳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意义:具有维持生存、防御危险和探索世界的功能.也是婴儿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某些反射还具有临床诊断价值,如巴宾斯基反射.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意义2023/12/1417四、婴儿期的动作发展及其意义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2023/12/1418(一)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整体向分化;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慢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比如,新生儿受到疼痛刺激后,边哭喊边全身乱动。以后,婴幼儿的动作逐渐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如手的动作的发展婴幼儿约从出生后3个月起,一种不随意性的手的抚摸动作就开始了,如抚摸亲人或玩具等。到第5个月左右,逐步带上了一定的随意性。当孩子看到亲人或玩具时,不仅会伸出手来抓抓摸摸,而且会发出快乐的声音。到第6个月以后,手的动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步学会在拇指与其余四指配合的抓握动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眼和手的协调运动。手的动作继续发展下去情况就越来越复杂了,从两只手在眼的配合下玩耍一个物体,到同时摆弄两个物体.如把小盒子放在大盒子里,用小棒击打铃铛等。孩子在玩耍中进一步认识了事物的各种联系。

2023/12/1419身体和运动发展的直线倾向图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动作顺序: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的出现,也就是俗话中说的“三翻、六坐、八爬”。近远原则由身体中心向四肢远端发展动作技能.大小原则先发展大肌肉粗大动作,再发展小肌肉精细动作(一)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2023/12/1420(二)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抓握动作独立行走

2023/12/14211、抓握动作

抓握动作具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2023/12/14222、直立行走的发展2023/12/1423独立行走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里程碑。

使活动具有主动性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交往机会

2023/12/14242023/12/1425扩大认知范围

增加交往机会2023/12/1426(三)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婴儿运用已有的动作模式和感知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获得对环境的最初的知识。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

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婴儿运用已有的动作模式和感知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获得对环境的最初的知识。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

促进空间认知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等动作的发展可以促进婴儿空间认知的发展。运动经验在空间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随着动作能力的发展,婴儿与周围人的交往从依赖、被动逐渐向具有主动性转化。动作的发展可以诱导婴儿社会交流能力的发展。

2023/12/1427第二节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感知觉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

2023/12/1428一、感知觉的发展研究方法的突破视觉视觉集中、视觉追踪、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敏度听觉听觉辨别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味觉、嗅觉和肤觉空间知觉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2023/12/1429(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paradigm)

习惯化: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剌激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习惯化形成后,如果换一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

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lookingparadigm)也称刺激偏爱程序,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返回2023/12/1430(二)视觉的发生视觉最初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晚期,4、5个月的胎儿已经有了视觉反应能力,新生儿已经有了基本的视觉过程,视敏度达到20/400-20/200。大量的研究表明,2-4个月婴儿的颜色知觉已有了很好的发展,4个月时表现出明显的颜色偏好。

2023/12/1431(三)听觉的产生婴儿在出生前已开始有听觉。最清晰地传递到胎儿的声音是母亲的言语声用塑料玩具狗发出的“唧唧”声为刺激,对42名出生24小时内的新生儿测试:一次刺激引起反应19名(45.2%)两次刺激引起反应16名(38.1%)三次刺激引起反应5名(11.9%)2023/12/1432听觉偏爱对出生3天婴儿的研究:婴儿各自的母亲朗读孩子故事并录音,作为测验的声音材料.婴儿用一定的频率吸吮奶头,就听到自己母亲朗读的声音,反之则变为他人的声音.结果:85%婴儿会按产生母亲声音的频率吸吮2023/12/1433听觉偏爱婴儿对说话声音敏感婴儿在听成人讲话时,能使身体运动与讲话的声音模式同步2023/12/1434(四)空间知觉知觉:空间、时间、运动知觉等。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又叫深度知觉,是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2023/12/14351、深度知觉

(距离知觉)早期的婴儿是否具有三维知觉能力?吉布森和沃克(Gibson&Walk)发明了一种叫“视崖”(visualcliff)的装置,用于探索儿童这种知觉的发展。

2023/12/1436

“视崖”实验(visualcliff)

视崖实验装置大致是这样的:实验装置的主体是一个上面盖着一块厚玻璃的实验平台,在一侧玻璃下面直接铺着格子图案的质料,给人以很表浅的感觉,而另一侧的质料是铺在平台的底面,距离上面的玻璃有几英尺的距离,给人以很深的感觉。在测查的时候,实验者通常是观察婴儿在深、浅两侧的反应。2023/12/1437“视崖”实验结果当婴儿到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表现出逃避深侧的倾向(36人中27人爬过浅滩,只有3人爬过悬崖)。将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他们的心率比处于浅侧时的心率为低,说明他们能够从知觉上区分这种差异。他们只是注意到悬崖,而不是害怕。当婴儿的年龄稍犬,能爬的时候,他们在接近深侧时,心率加快,表现出恐惧。这两种情况均说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2023/12/1438二、记忆的发展较新的研究表明,人类个体记忆发生在胎儿期。出生到3个月保持3-6个月长时记忆3个月的婴儿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记忆的保持达4周之久6-12个月“认生”

、模仿动作12个月以后词语逻辑记忆、延迟模仿、表象记忆、再现能力2023/12/1439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一)思维的发生3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已具备初步的问题解决能力实验:帕波塞克和伯恩斯坦,训练了3个月的婴儿学会向左转两次头再向右转两次头以便获得牛奶。实验过程中,婴儿为了获得牛奶而采用了搜索策略,即如果向左转头没得到牛奶便马上转向右边,这正是一种问题解决行为。2023/12/1440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二)思维的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在婴儿期的发展

(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根本特征——直觉动作思维3个月婴儿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8个月有客体永久性,表明儿童开始形成表象12个月以前就会使用工具,并采用手段

——目的的分析策略。2023/12/1441三、思维的发展

直觉行动思维: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和儿童自身的动作。直观性和行动性。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儿童的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逐渐加强了这种思维中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狭隘性。2023/12/1442思考题:1.试述婴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婴儿学习发生发展的规律。2、婴儿具有哪些惊人的学习能力?2023/12/1443第三节言语的发展

言语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语言的获得就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婴儿”英文“infant”一词就来自拉丁语,意思是“不能说话”。正因为如此,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婴儿言语很少研究。只是随着50年代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人们才逐渐从言语获得的角度来研究婴儿言语的发生发展。言语发展的理论婴儿言语的发展

2023/12/1444语言和言语的一般概述概念: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人们在各种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语言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表达心理的符号系统。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是交际的过程(说话)。③言语的缺陷不是语言的毛病。(2)语言和言语的联系: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言语离开语言就无法表达思想和意见,无法进行有效的交际活动;语言也离不开言语,离开言语就不能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言语活动的形式:外部言语:(1)口头言语(2)书面言语。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即是对自己发出的言语,它是思考问题时用来支持思维活动的一种语言,或者说是一种不出声的自问自答的言语形式。自我中心化言语是由外部言语转化为内部言语的中间过渡形态(维果斯基)2023/12/1445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一)婴儿言语的基本内容与过程(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强化说转换生成说模仿说认知学说相互作用论2023/12/1446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一)婴儿言语的基本内容与过程言语过程(speechprocess)主要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三方面。婴儿言语发展言语感知是言语活动首要环节,是婴儿最早获得的一种言语能力言语理解是指将感知到的语言符号(声、形)转换成其所代表的事物(义)的过程。这需要个体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积极、主动的建造活动。言语表达是指个体以语言为载体,通过言语器官或其他部位的活动向别人传递信息的过程,又称“言语产生”,主要包括说和写这两种形式。它受一定目标的指引,又受认知系统直接支配和调节,是一种有目的的认知活动,和记忆密切相关。2023/12/1447(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言语发生内在机制是当代心理语言学和发展心理语言学中最尖锐复杂的基本课题之一。比较有代表性的假说有五种。强化说转换生成说模仿说认知学说相互作用论争论的焦点是先天还是后天的是被动还是主动的与认知的关系如何?2023/12/14481.强化说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无论是操作性还是经典性)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强调“强化依随”在婴儿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2023/12/1449“强化依随”是指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刺激紧跟着,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①它最初强化的是个体偶尔发出的某些近似于言语的活动。②它的程序是渐进的。批评:忽略婴儿在言语学习中主动性;“强化渐进”说无法解释婴儿几年内迅速地发展。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2023/12/14502.转换生成说(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1957)

《句法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

(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2)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天生具有一种普通语法。这种普遍语法的实质:一种大脑具有的与语言知识相关的特定状态,一种使婴儿能学会人类任何语言的物理及相应的心理机制。(LAD)婴儿就是凭借这个普遍语法去分析和理解后天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素材。

语法获得就是由普通语法向个别语法的转化过程。由语言获得装置器(LAD)实现。(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2023/12/1451评价积极:乔姆斯基的理论部分被神经学派证明:儿童言语获得与儿童的神经专门化有关。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行为主义言语获得理论的束缚,认识到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研究言语过程的心理机制的问题,这是很有理论意义和借鉴价值的。消极:他的“语言获得装置”仅仅属于一种假设,要证实这个假设并不容易。事实上,目前它也没有得到有力的研究证据,而只是对科学事实的一种解释性假说而已。他强调天赋观念,强调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在言语获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这也是片面的。(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2023/12/14523.模仿说阿尔波特认为,婴儿言语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怀特赫斯特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上述这些言语获得的“模仿说”有一定的合理成分,模仿确在婴儿言语行为获得中起着特定的作用.(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2023/12/14533.模仿说婴儿有时依据模仿可获得一些言语能力成分(如词语)。但有必要认识以下几点:A.在言语获得过程中,相继有四种类型的言语模仿行为:①即时的、完全的临摹.②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③延迟摹仿,即一种非即时性的临摹,有变形或创造性因素(2岁以前).④选择性模仿:有创新的有生命力的模仿.(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2023/12/14543.模仿说B.婴儿的言语模仿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自然进行的,他人的示范往往不是有意的。C.这种学说不能解释清楚人工“野孩”(吉妮)为什么只获得词语,而不能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的事实。可见,它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2023/12/14554.认知学说P154皮亚杰:强调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的重要作用。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表征功能。语言源于智力,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评价:阐明了思维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使我们对言语发生的内在机制有了进一步的深层认识,对于我们理解婴儿如何获得言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当然它也没有能完全解释清楚言语发生的复杂过程和其中的错综复杂关系。(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2023/12/1456(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5.相互作用理论语言的发展是内部经验与环境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语境:有天赋语言的儿童观察并参与到与他人的社会交流中,建立了一个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与其社会意义联系在一起的交流体系。儿童交流的先天能力与丰富的语言、社会环境相结合,帮助婴儿去发现语言的功能和规则。小结:言语的发生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复杂过程。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即时模仿和强化依随”起重要作用。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婴儿自发的言语实践活动”起主导作用。人类特有的符号表征能力、发音器官及其活动为言语系统发生的前提条件。2023/12/1457二、3岁前儿童言语的发展0-3岁儿童语言的发展0-1岁前言语阶段1-3岁言语发生、发展阶段2023/12/1458(一)前言语的发展前言语阶段: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标识:从婴儿出生的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0-12个月)划为前言语阶段。言语产生的准备言语反射性发生阶段(出生-4.5个月);1个月内哭声未分化,1个月后分化。5周后出现了非哭叫声音。类似元音“aoue”无符号意义呀呀学语阶段(5-9)个月;出现和语音极为相似的声音“ba-ba-ba,ma-ma-ma”,类似爸妈的单音节。(无意义,发音作游戏而欢乐)。9个月呀呀学语达到顶峰,能重复不同音节的发音,开始模仿别人发音,适合情景的发言。(无意义)言语理解的开始(8、9-11)个月;言语交际的开始(1岁)2023/12/1459(二)言语的发生、发展1、言语发生时间:综合多种研究材料,认为,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基本在10-14个月之间。标志:婴儿说出第一个与某事物有特定指代关系中的母语中的词,标志着言语的发生。2、发展:词、句法的发展

1-1.5岁:不完整句(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单音重复,一词多义,以音代物,词的内容限于儿童生活有关的事物

1.5-2岁:简单句、复杂句说话高峰时期,19-21个月出现“词语爆炸”现象2023/12/1460(二)言语的发生、发展3岁:完整句言语的概括作用和调节作用明显增强。20-30个月是婴儿掌握语法的关键期,36个月时,婴儿在口语中已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思考题:根据言语发生内在机制理论和婴儿言语特点,如何促使婴儿言语发展。

2023/12/1461第四节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人是个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统一体(1)人人有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系统。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只有当以上各种成分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具有稳定的、有倾向性的独特特点时,才能成为个性。(2)人又具有社会性:社会文化给我们都打上了一定的烙印。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所谓社会化就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中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情绪的发展气质的发展依恋的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卫生2023/12/1462一、情绪的发展笑的发展自发性微笑(0-5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个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或4个月起)

哭的发展生理反射性哭(0—1月)

→应答性哭(1月起)→操作性哭泣(2—22个月)

恐惧的发展本能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2023/12/146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socialreferncing)社会性参照:社会性参照是一种沟通的过程,指的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决定的情境时,会参照他人,从他人身上获得对于情境诠释的讯息,以决定要如何进行下一步行动的能力。一般婴儿约在9个月大时发展出社会参照的能力,此一能力大致上是与分享式注意力及模仿等能力同时期发展出来的。社会性参照可分为:(1)参照物:影响讯息的主题。(2)参照者:被影响的个体。(3)被参照者:影响个体的人。2023/12/1464进行社会性参照介入时,大致上可以分为日常生活中介入及游戏中介入二种,分别说明如下:1.日常生活中介入例如在超市买东西时,可以要儿童帮你拿你想要买的食物。例如要买水果,你站在较远的地方指着某一颗苹果说:“小明,帮妈妈拿这一颗苹果”,此时,小明要看着你指向的那一颗苹果(即参照你),问“是这一颗吗?”,你或者点头或者摇头,进行确认。

2.游戏中介入有相当多的游戏可以进行社会性参照介入,主要的做法就是要在游戏的过程中制造许多的不确定性,让儿童来参照他人。以下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迷津游戏:以长条纸制作多条分叉路的迷津游戏,将纸卷起来,露出分叉路口,但不能让儿童看到出口,此时,儿童只能看你,指着其中的一个分叉路,问你是要往这边走吗?你可以点头或者摇头来加以确认。此一游戏,可以在一个迷津中制造许多社会性参照的机会,等到儿童会参照你之后,你再与儿童互换角色,由你来走迷津,参照儿童,并由儿童来确认是要往那一条路走。

2023/12/1465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发展的四个阶段水平一:无面部知觉(0—2个月)水平二: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个月)水平三: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水平四: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8—10个月)情绪社会性参照对婴儿的发展的意义(P174)以此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婴儿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发展智慧能力2023/12/1466二、气质的发展容易型(theeasychild)40%易适应环境,情绪愉快,喜欢探索,有安全感。他们也似乎少有行为问题。困难型(thedifficultchild)10%难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难形成安全感。迟缓型(theslow-to-warm-upchild)10适应环境缓慢、“害羞”、冷淡、情绪常不愉有30%是属于综合型或交叉型气质类型.2023/12/1467三、依恋(attachment)的发展依恋及其个特点依恋的发展阶段

依恋的类型

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2023/12/1468动物的依恋:印刻现象印刻现象在动物个体生命的一个特定时期,由于遇到某一特定刺激而建立的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2023/12/14692023/12/1470最早的依恋研究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对婴儿的观察。精神分析家认为,儿童形成对母亲的依恋是依赖母亲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和这个时期特殊的口唇区刺激的需要.其次,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依恋行为是由于母亲反复降低儿童的饥饿,儿童习得了第二驱力造成的。最后,二战期间人们发现,孤儿虽然得到了身体上的看护,但仍然表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种情况促使JohnBowlby对依恋开始进行精细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个综合心理分析、认知发展、习性学和控制系统等理论的新的依恋理论,这个理论成为以后依恋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基础。2023/12/1471(一)依恋及其特点、表现定义:依恋(attachment)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特点:发生在婴幼儿与其经常接触者之间感情联结具有强烈性、持久性、密切性2023/12/1472(一)依恋及其特点、表现表现:许多行为(微笑、呀呀学语、注视、依偎等)指向依恋对象;最愿意与依恋目标在一起,感到最大愉悦;更多趋向依恋目标,与之分离会感到极大痛苦、焦虑;依恋对象比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儿童。2023/12/1473(二)依恋的发展阶段阶段年龄特点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0-3月对任何人反应一样无偏爱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3-6月母亲:微笑多、依偎熟悉者:少陌生人:更少特殊联结阶段6月-2岁母亲:强烈依恋陌生人:紧张、恐惧等目标伙伴调整阶段2岁以后母亲是一个交往的伙伴:认识他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考虑到对方的需要,调整自己的目标

鲍尔比(Bowlby,1969)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2023/12/1474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依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我是件开心的事。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与别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我想和别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123依恋类型测试(三)依恋的类型2023/12/1475三种依恋类型1=安全型依恋2=回避型依恋3=焦虑-矛盾型依恋2023/12/1476儿童依恋类型的测量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法(strangesituation)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儿童日常生活典型情境,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从而判断儿童依恋关系的现状。2023/12/1477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景实验2023/12/1478陌生情景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很多玩具,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3分钟)陌生人进入,起初沉默不语,然后(1分钟)与母亲交谈,再过1分钟,陌生人走进婴儿,与其游戏(1分钟)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活动(3分钟)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第一次返回,3分钟)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3分钟)陌生人进行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3分钟)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3分钟)2023/12/1479

情境二:陌生人(左)与母亲(右)一起坐着.陌生人进入,起初沉默不语,然后(1分钟)与母亲交谈,再过1分钟,陌生人走进婴儿,与其游戏(1分钟)2023/12/1480情境三: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活动(3分钟).2023/12/1481情境四:妈妈返回,安顿婴儿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第一次返回)3分钟2023/12/1482情境五: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3分钟)2023/12/1483情境六:陌生人进行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陌生人进行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3分钟)2023/12/1484情境七: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

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3分钟)2023/12/1485(三)依恋的类型类型特点(母亲在与离开、回来,婴儿表现)安全型(attachmentsecurity)约2/3在:积极探索,与母亲交往离开:苦恼、不安回来:接近、平静焦虑-回避型不anxious-avoidant安20-25%全焦虑-矛盾型型anxiousambivalent

10-15%在:独自玩耍离开:悲伤少、做自己的事回来:不欢迎、无喜悦

在:与母亲保持身体接触离开:非常苦恼、极度反抗回来:矛盾——既寻求又反抗艾斯沃斯等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2023/12/1486(四)影响依恋的因素1.母爱剥夺

2..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maternalsensitivityandresponsiveness)3.儿童的特点

2023/12/14871.母爱剥夺有关母婴依恋的研究,就是从母婴分离的严重后果开始的。萨克特:猴子母爱剥夺的追踪研究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心理学者研究了养育(孤儿)院婴儿的表现。婴儿很少有机会与人交往,保育员每天只是履行公事般的与婴儿进行接触,没有亲吻,没有逗乐,缺乏游戏,社会性刺激极其贫乏,更重要的是缺乏孩子与抚养者互动交流的环境。婴儿无法体验母亲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抑郁感与焦虑感迅速加深

有心理学者认为,养育院的儿童之所以经常体验到消极情绪,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与一个或几个成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2023/12/1488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由母亲抚养长大的猴子由替代的母亲(毛绒绒的玩具猴)抚养长大的猴子不能成为好母亲:放任它们的孩子任意的活动而没有给予保护;拒绝照顾它们的孩子;在身体上虐待孩子。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洛用恒河猴做的“母爱剥夺”实验是心理学界的经典实验。他们将刚出生的“婴猴”脱离母亲的哺养,单独关在笼子里。笼子里装有两个“代理妈妈”:一个用铁丝编成,身上装有奶瓶;另一个用绒布做成,身上不设奶瓶。小猴饥饿时在铁丝妈妈身上吃奶,但当小猴歇息或恐惧时便趴到绒布妈妈身上去。研究发现,小猴不仅需要食物,还有一种先天的需要便是与母亲亲密的身体接触。哈洛称之为“接触安慰”。从这个实验推断人类婴儿也具有接触安慰的先天需要。2023/12/1489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