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循环模式生态效益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种养循环模式生态效益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种养循环模式生态效益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种养循环模式生态效益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_第4页
种养循环模式生态效益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LCAAXXX—XXXX种养循环模式生态效益评价指南本文件规定了种养循环模式生态效益评价原则、评价流程、评价方法和报告编写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种养循环模式各的综合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2150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DB11/T2059—2022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NY/T1121.4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NY/T1121.6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种养循环breedingcycle种养循环是指将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一种绿色农业方式,主要表现在将畜禽粪便用作有机肥返还田地,而种植作物或其衍生产物用作饲料哺育畜禽。3.2猪沼果生态系统pig-bog-fruitecosystem猪沼果生态系统是一种将养猪场、沼气池、果园相结合的循环系统。3.3稻鱼共育生态系统rice-fishco-breedingecosystem将水稻与鱼、虾或蛙等水生动物共同养殖的生态系统。3.4养畜种草生态系统livestockandgrassecosystem收获牧草的地上营养体作为草食动物的饲料,牧草根系留在土壤中腐烂还田,饲养动物的粪便也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3.52T/LCAAXXX—XXXX上种下养生态系统abovethetreeandbelowthepoultryecosystem将果园种植与禽畜养殖相结合的一种模式。3.6桑基鱼塘生态系统mulberrypondecosystem将种植桑树、养蚕和养鱼相结合的一种循环方式。3.7鱼藕共生生态系统symbioticecosystemoffishandlotusroot在藕田里投放一定数量的甲鱼或小龙虾等水生甲壳动物,并辅以人工喂养,形成生态循环系统,在收获时既收藕又收甲鱼。3.8调节服务regulatingservices生态系统为维持或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的惠益,如水源涵养、减少泥沙淤积、防风固沙、洪水调蓄、气候调节、噪声消减等。3.9实物量physicalvalue生态产品的物理量,如产量、洪水调蓄量、减少泥沙淤积量、固定二氧化碳量等。4评价原则4.1概述为了确保果蔬产品碳足迹评价和通报基于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应遵循以下原则。4.2采用生命周期视角果蔬产品碳足迹的评价和通报只考虑部分生命周期的排放,包括原材料获取排放、生产过程排放和在系统边界内对废弃物进行处置利用产生的排放,以及土壤和生物固碳作用,不核算产品离开种植地之后的运输、使用及其废弃物处置阶段的排放。4.3客观性原则评价应建立在客观数据和分析基础上,形成可靠的结论。4.4规范性原则明确生态效益评价的技术流程,对评估指标、评估方法、数据来源、评估结果等统一标准,确保评估工作的规范性。4.5公平性原则评价过程应透明,包括数据来源、采用方法、评价要素、评价指标和评价人员等。4.6公正性原则评价机构和人员与评价对象无利害攸关,且评价不带任何形式偏见。3T/LCAAXXX—XXXX4.7可操作性原则根据生态效益评价标准,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估,确保评估数据与资料可获取、结果可量化,切合实际。4.8避免重复计算避免对所评价果蔬产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清除量进行重复计算,以及避免对在其他产品系统中已计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清除进行分配。4.9公正性明确果蔬产品碳足迹通报仅考虑气候变化这个单一影响类型,不涉及综合环境优势或更为广泛的环境影响。5评价流程种养循环模式生态效益评价流程见图1。6评价方法6.1评价内容和指标种养循环模式生态效益评价包括资源节约效益、减排固碳效益和调节服务效益等内容,共11项指标,具体见附录A中A.1。6.2评价指标获取方法6.2.1种养循环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见图1和表1,详细的计算步骤和所适用的种养循环模式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 表1种养循环生态效益总值核算指标体系和方法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实物量指标指标名称计算方法资源节约节约水源资源节约量(包括种养循环模式下节约的用水量、肥料和能源的实际量)统计调查节约肥料节约能源减排固碳减少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监测法减少碳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排放因子法、实测法土壤固碳土壤固定碳量库变化因子法、实测法生物固碳生物固定碳量扩展因子法调节服务水源涵养水源涵养量水量平衡法增湿降温蒸散发(蒸腾、蒸发)消耗能量蒸散模型洪水调蓄洪水调蓄量水量平衡法、洪水调蓄模型4T/LCAAXXX—XXXX防风固沙防风固沙量防风固沙模型注:空气净化服务的实物量核算需根据实际空气质量选用相应的方法。6.2.2种养循环实物量计算基础数据清单及数据来源见附录C。6.3评价分级生态效益评价分级如下:a)一般(I):生态效益评价指数EEI≤0.25;b)中等(II):生态效益评价指数0.25<EE1≤0.5;c)良好(III):生态效益评价指数0.5<EE1≤0.75;d)优秀(Ⅳ):生态效益评价指数0.75<EE1≤1.0。7评估报告基于评估计算和分级结果,编制《种养循环模式生态效益评价技术报告》,报告格式和内容参见附录D。5T/LCAAXXX—XXXX附录A(规范性)生态效益评价指标A.1指标选取原则A.1.1来自自然生态过程生态效益服务应由自然生态过程产生,不具有自然生态过程的人工生态环境设施产生的生态环境改善服务,不可作为生态系统服务。A.1.2对人类有益种养循环模式生态效益总值核算的目的在于增加正面生态系统服务,核算中仅考虑对人类产生惠宜的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对人类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考虑在内。A.1.3为最终生态系统服务为避免重复计算,生物多样性维持、土壤保肥等支撑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中间过程服务,不纳入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指标体系。A.2评价指标生态效益评价指标构成见表A.1。附表A.1各类种养循环生态系统评价内容评价指标猪沼果稻鱼共育养畜种草上种下养桑基鱼塘鱼藕共生生态效益资源节约效益节约水源√√ √√节约肥料√√√√√√节约能源√√√√√√减排效益减少污染√√√√√√减少碳排√√√√√√土壤固碳√√√√√√生物固碳√—√√√—调节服务效益水源涵养√√√√√√增湿降温√√√√√√洪水调蓄√√√√√√防风固沙√√√√√√6T/LCAAXXX—XXXXA.3评价指标说明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含义见附表A.2。附表A.2生态效益评价指标说明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说明指标分值1资源节约节约水源在种植与养殖过程中,水资源使用量的减少量,如灌溉用水、冲洗用水、鱼塘更换用水和环境用水等。52节约肥料养殖粪污肥料化利用,可替代传统肥料,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等。53节约能源种养殖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可替代传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和外购电力的使用量。54减排固碳减少污染通过种养循环模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向环境排放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55减少碳排通过种养循环模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向环境排放甲烷、氧化亚氮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6土壤固碳通过改变农用地管理措施,提高农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土壤固碳。7生物固碳通过草地和林木有机体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质,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8调节服务水源涵养生态系统通过其结构和过程拦截滞蓄降水,增强土壤下渗,涵养土壤水分和补充地下水、调节河川流量,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功能。59增湿降温生态系统通过植被蒸腾作用和水体蒸发过程吸收能量、调节温湿度的功能。5洪水调蓄生态系统通过调节暴雨径流、削减洪峰,减轻洪水危害的功能。5防风固沙生态系统通过增加土壤抗风能力,降低风力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功能。57T/LCAAXXX—XXXX(规范性)生态效益评价计算方法B.1资源节约根据评价期内种养循环系统对水资源、肥料和能源的节约率,按照公式(B.1)计算: RS=式中:RS—资源节约率(%∆R—水资源、肥料或能源的节约量(根据产品的计量单位确定,如:吨每年TR—对照系统的资源消耗量量。B.2减少污染根据评价期内种养循环系统排放各类污染物的减少率(例如有机物、氮、磷等按照公式(B.2)计算:式中:Qdp—作物吸收利用氮磷效率上升率(%∆S—作物对氮磷吸收利用增加量(t/aS0—对照体系氮磷吸收利用量(t/a)。B.3减少碳排核算种养循环生态减少碳排实物量时,对各类温室气体(甲烷、氧化亚氮、二氧化碳等)排放量,按照公式(B.3)计算:nmQce=Apij×Aj(B.3)i=1j=1式中:Qce—种养循环系统碳排放减少量,单位为吨每年(t/aApij—第j类种养循环系统对第i种温室气体的单位面积减排量,单位为吨每平方千米每年(t/(km2i—温室气体类别,i=1,2,3,…,n;T/LCAAXXX—XXXXn—温室气体类别的数量;j—第j类种养循环系统类型,j=1,2,…,m;m—种养循环系统类型的数量;Aj—第j类种养循环系统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B.4土壤固碳B.4.1概述土壤固碳可以采用库变化因子法和实测法进行评价。B.4.2库变化因子法农用地土壤固碳量评价,按照公式(B.4)和(B.5)计算:∆QstcO2=×(44/12)(B.4)SOc=r,s,x,y,z(SOcprefr,s×FLur,s,x×FMGr,s,y×FIr,s,z×Ar,s,(x,y,z))(B.5)式中:∆QstcO2—农用地土壤碳库变化,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2e/aSOc1—长期采用核算当年的农用地土地利用、管理和肥料投入方式情况下,土壤碳库达到平衡时的有机碳库值,单位为吨碳(tCSOc0—长期采用上一种农用地管理方式情况下,土壤碳库达到平衡时的有机碳库值,单位为吨碳(tCD—土壤有机质(SOC)达到平衡值所需的时间,通常取20,单位为年(a44/12—CO2与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吨碳(tCO2/tCr,s,x,y,z—r表示气候区,s表示土壤类型,x表示土地利用方式,y表示土地耕作方式,z表示土地肥料投入方式;SOcprefr,s—参考碳库数值,见附录C中表C.1,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m2FLur,s,x—位于r气候区下s类型土壤的土地利用方式x的库变化因子,无量钢;FMGr,s,y—位于r气候区下s类型土壤的土地耕作方式y的库变化因子,无量钢;FIr,s,z—位于r气候区下s类型土壤的土地肥料投入方式z的库变化因子,无量纲;Ar,s,(x,y,z)—位于r气候区下的s类型土壤,采用土地利用方式x、土地耕作方式y和肥料投入方式z的农田面积,单位为公顷(hm2)。B.4.3库变化因子确定根据附录C中的表C.2、表C.3、表C.4、表C.5记录的农田种植和施肥情况,归纳得到表C.6,再据此从表C.7选择土壤碳库库变化因子。B.4.4实测法土壤固碳量实测法,根据公式(B.6)和(B.7)计算:s9T/LCAAXXX—XXXX∆QstCO2=(SOCTpn−SOCTpn−T)/Tp式中:∆QstCO2—农用地土壤碳库变化,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2e/aSOCTpn—第p种农作物种植土壤核算当年的土壤有机碳库,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SOCTpn−T—第p种农作物种植土壤T年前的土壤有机碳库,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Tp—第p种农作物种植土壤碳库两次测量期间包含的核算期数,单位为年(aSOCTp—第p种农作物种植土壤核算当年土壤碳库测量值,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Ap—第p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单位为公顷(hm2ℎp—第p种农作物种植土壤耕层厚度,一般为0.3,单位为米(mYp—第p种农作物种植耕层土壤的容重,单位为克/立方厘米(g/cm3Cp—第p种农作物种植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单位为克/千克(g/kg0.58—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单位为吨有机碳每吨有机质(tC/tOM44/12—CO2与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吨碳(tCO2/tC10—单位换算系数,无量纲。B.4.5数据收集耕层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按照NY/T1121.4、NY/T1121.6中规定的方法进行。B.5生物固碳B.5.1概述种养循环系统的生物固碳包括林地(果园)固碳和草地固碳。B.5.2林地固碳林木生物固碳量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两部分。按照扩展因子法进行评估,采用增加-损失方法估算生物量中的年度碳库变化,以生物量碳增加减去生物量碳损失来计算生物量碳库变化。根据式(B.8)~示(B.14)计算:∆QbtCO2=∆CG−∆CL式中:∆QbtCO2—每种土地亚类中,生物量中的年度碳库变化,考虑总面积(tCO2/a∆CG—每种土地亚类中由于生物量增长引起的年度碳库的增加,考虑总面积(tCO2/a∆CL—每种土地亚类中由于生物量损失引起的年度碳库的减少,考虑总面积(tCO2/a)。T/LCAAXXX—XXXXnm∆CG=(Ai,j×GA×CFi,j)i=1j=1ni=1∆CL=L木材清除+L燃木+L扰乱L燃木=FGt×BCEFR×(1+R)+FGp×D}×CFL扰乱=AL×Bw×(1+R)×CF×fd式中:∆CG—保持相同土地利用类别(按植被类型和气候带)的土地中,由生物量生长引起的生物量碳库年增加(tCO2/aAi,j—保持相同土地利用类别的土地面积(haGA—平均生物量年增长(t干物质/ha/ai—生态带类别,i=1,2,3,…,n;n—生态带类别的数量;j—气候域类型,j=1,2,…,m;m—气候域类型的数量;CFi,j—干物质的碳比例(tCO2/t干物质)见附录C中表C.8;Gw—一种特定木本植被类型的年均地上部生物量增长量t干物质/ha/a缺省值见附录C表C.9和表C.10R—地下部生物量与地上部生物量的比例(吨干物质地下部生物量/吨干物质地上部生物量)见附录C中表C.11。如果假设地下部生物量分配方式没有变化,R必须设为零;∆CL—在保持土地利用类别的土地上,由生物量损失引起的年度碳库的减少(tCO2/aL木材清除—由于木材清除引起的年度碳损失(tCO2/aL燃木—由于燃木清除引起的年度生物量碳的损失(tCO2/aL扰乱—由于扰乱引起的年度生物量碳的损失(tCO2/aH—年度植物生物量清除(m3/aBCEFR—将出材材积清除换算为总生物量清除的生物量转换和扩展系数(吨生物量清除/m3CF—干物质的碳比例(tCO2/t干物质FGt—整颗树燃木的年清除量m3/aFGp—部分树燃木的年清除量m3/aT/LCAAXXX—XXXXAL—受扰乱影响地区的面积ha/aBw—受扰乱影响土地地区的平均地上部生物量t干物质/hafd—扰乱中生物量损失的比例,生物量池损失的生物量比例。林分替换扰乱会清除所有生物量(fd=1而虫害扰乱可能仅清除部分平均生物量碳密度(如,fd=0.3)。B.5.3草地固碳草地固碳按照公式(B.15)计算,对于木材生物量,缺省值为0.50吨碳/吨干物质,对于草本生物量为0.47吨碳/吨干物质。∆Qbtc02=量为0.47吨碳/吨干物质。式中:∆Qbtc02—草场生物蓄积量碳库增加量(tC/a)cg—改良草场土壤碳平衡状态下生物蓄积量,见附录C中表C.12(tC/hm2ct—退化草场生物蓄积量,为平衡碳储量乘以退化因子,见附录C中表C.13(tC/hm220—土壤碳库平衡所需的年份数,缺省值为20年。B.6水源涵养采用水量平衡方程计算水资源涵养量,即种养循环系统水源涵养量是其对降水输入量与径流量的影响和系统自身水分消耗量的差值。按照公式(B.16)计算。ni=1式中:Qwr—种养循环系统水源涵养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年(m3/aAi—第i类种养循环系统的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Pi—降雨量,单位为毫米每年(mm/aRi—径流量,计算方式见附录C.3,单位为毫米每年(mm/aETi—蒸散发量,是指水文循环中自降水到达地面后由液态或固态转化为水汽返回大气的过程,包括水面、土壤、冰雪的蒸发和植物的散发,单位为毫米每年(mm/ai—种养循环系统类型,i=1,2,3,…,n;n—种养循环系统类型数量。(2)径流量计算方法核算水源涵养服务和洪水调蓄服务时,可按照式(B.17)~式(B.21)计算径流量。cN=f(Lc,AMc,K)T/LCAAXXX—XXXX'''''式中:R—日径流量,即径流深度,单位为毫米(mmp—日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s—土壤的潜在最大蓄水载荷,单位为毫米(mmCN—径流曲线数值(无量纲取值见表C.14;LC—土地覆盖类型(无量纲AMC—前期土壤湿润度等级(无量纲取值见表C.15;K—土壤水文分组(无量纲'K—饱和导水率,单位为毫米每小时(mm/hClay—单位栅格上的土壤粘粒占比,单位为百分比(%sand—单位栅格上土壤砂粒占比,单位为百分比(%OTga—单位栅格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占比,单位为百分比(%)。B.7增湿降温核算增湿降温实物量时,选用种养循环系统通过蒸腾蒸发调节温湿度消耗的总能量,作为增湿降温服务实物量的评价指标。为便于核算增湿降温服务的价值量,种养循环系统蒸散发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以空调消耗等量能量所需要的能量予以替代。按照公式(B.22)~式(B.24)计算。Ett=Ept+Ewe(B.22)ni=1式中:Ett—种养循环系统通过蒸腾蒸发调节温湿度消耗的总能量,单位为千瓦时每年(kWh/aEpt—各类种养循环系统蒸腾蒸发消耗的能量,单位为千瓦时每年(kWh/aEwe—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蒸发消耗的能量,单位为千瓦时每年(kWh/aEppi—第i类种养循环系统单位面积蒸腾消耗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平方米每天(kJ/(m2·dsi—第i类种养循环系统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T—空调能效比,无量纲;D—开放空调降温的天数,单位为天每年(d/ai—种养循环系统类型,i=1,2,3,…,n;n—种养循环系统类型数量;T/LCAAXXX—XXXXEwt—开放空调降温期间水体水面蒸发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年(m3/aEwh—开放加湿器增湿期间水体水面蒸发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年(m3/apw—水的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q—挥发潜热,即蒸发1克水所需要的热量,单位为焦耳每克(J/gy—加湿器将1立方米水转化为蒸汽的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每立方米(kWh/m3)。B.8洪水调蓄B.8.1概述洪水调蓄服务核算方法分为植被空间和水田空间两种。按照公式(B.25)计算。cfm=cvfm+cpfm式中:cfm—植被洪水调蓄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年(m3/acvfm—植被洪水调蓄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年(m3/acpfm—水田洪水调蓄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年(m3/aB.8.2植被空间对于猪沼果生态系统、养畜种草生态系统、上种下养生态系统,选用调蓄水量,即调节洪水的能力,作为种养循环系统洪水调蓄服务实物量的评价指标。洪水调蓄量与暴雨降水量、暴雨地表径流量和植被覆盖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按照公式(B.26)计算。ncvfm=Ai×(pi−Rfi)×103(B.26)i=1式中:cvfm—植被洪水调蓄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年(m3/api—暴雨降雨量,单位为毫米每年(mm/aRfi—第i类种养循环系统的暴雨径流量,单位为毫米每年(mm/aAi—第i类种养循环系统的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对于稻鱼共育生态系统、桑基鱼塘生态系统、鱼藕共生生态系统,选用洪水期调蓄水量,作为洪水调蓄实物量的评价指标。实物量按照公式(B.27)计算。T/LCAAXXX—XXXX式中:cpfm—水田洪水调蓄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年(m3/aH—水田田埂高度,单位为米(mh—水稻生育期平均蓄水高度,单位为米(ms—水田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d—洪水发生次数(无量纲)。B.9防风固沙B.9.1总计算公式核算种养循环系统防风固沙实物量时,通过种养循环系统减少的风蚀量(潜在风蚀量与实际风蚀量的差值作为种养循环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实物量的评价指标。按照式(B.28)~式(B.34)计算。nQsf=Ai×(sli−spi)×10−3i=1sli=spi=Qli2Qpi2×Qlmaxi×e−(zQli)2×Qpmaxi×e−(zQpi)2Qli=150.71×(WFi×EFi×scFi×k)−0.3711'Qlmaxi=109.8×WFi×EFi×scFi×kiQpi=Qli×c0.3711Qpmaxi=Qlmaxi×ci式中:Qsf—防风固沙量,单位为吨每年(t/asli—核算单元i的潜在风蚀量,单位为千克每平方米(kg/m2spi—核算单元i的实际风蚀量,单位为千克每平方米(kg/m2Ai—核算单元i的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i—核算单元,i=1,2,3,…,n;n—核算单元数量;Qlmaxi—核算单元i的潜在风沙最大转移量,单位为千克每米(kg/mQli—核算单元i的潜在风沙转移量,单位为千克每米(kg/mT/LCAAXXX—XXXXQpmaxi—核算单元i的实际风沙最大转移量,单位为千克每米(kg/mQpi—核算单元i的实际风沙转移量,单位为千克每米(kg/mz—最大风蚀距离,单位为米(m)。WFi—核算单元i的气候因子,指风速、温度及降雨等各类气象因子对风蚀的综合影响,计算方式见附录B.9.2.a,单位为千克每米(kg/mEFi—核算单元i的土壤侵蚀因子,指一定土壤理化条件下土壤受风蚀影响的大小,计算方式见附录C.4B.9.2.b,无量纲;SCFi—核算单元i的土壤结皮因子,指一定土壤理化条件下土壤结皮抵抗风蚀能力的大小,计算方式见附录B.9.2.c,无量纲;'ki—核算单元i的地表糙度因子,指地形引起的地表粗糙程度对风蚀的影响,计算方式见附录B.9.2.d,无量纲;Ci—核算单元i的防风固沙植被覆盖因子,计算方式见附录B.9.2.e,无量纲。B.9.2各项因子的计算公式a.气候因子按照公式(B.35)~式(B.39)计算。pgWF=pgWf=u2(u2−u1)2×NdSW=ETWf=u2(u2−u1)2×NdETpTT式中:WF—气候因子,12个月总和得到多年年均,单位为千克每米(kg/mWf—各月多年平均风力因子,单位为米每秒的三次方m/s)3p—空气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g—重力加速度,单位为米每平方秒(m/s2SW—各月多年平均土壤湿度因子(无量纲SD—雪盖因子(无量纲u1—起沙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u2—气象站各月监测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Nd—各月风速大于5米每秒的平均天数,单位为天(dR—各月平均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I—灌溉量,单位为毫米(mmRi—各月平均降雨天数,单位为天(dNi—各月总天数,单位为天(dETp—各月平均潜在蒸发量,单位为毫米(mmSR—各月平均太阳总辐射,单位为卡路里每平方厘米(cal/cm2T/LCAAXXX—XXXXDT—各月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EL—海拔高度,单位为千米(kmT—绝对温度,即在各月平均气温数据t(摄氏度)的基础上加常数273.15。b.土壤侵蚀因子按照公式(B.40)计算。EF=29.09+0.31sa+0.17si+0.33−2.590M+式中:EF—土壤侵蚀因子;sa—土壤粗砂含量(0.2~2mm单位为百分比(%si—土壤粉砂含量,单位为百分比(%ci—土壤黏粒含量,单位为百分比(%0M—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为百分比(%CaC03—碳酸钙含量,可不予考虑,单位为百分比(%)。c.土壤结皮因子按照公式(B.41)计算。1+0.0066ci)2+0.021(0M)2式中:SCF—土壤结皮因子;ci—土壤黏粒含量,单位为百分比(%0M—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为百分比(%)。d.地表糙度因子K'=e1.86KT−2.41KT0.934−0.127CTT)式中:'K—地表糙度因子;KT—土垄糙度,单位为厘米(cmCTT—随机糙度因子,单位为厘米(cm∆H—距离L范围内的海拔高程差;L—地势起伏参数,取值见附表C.16。e.防风固沙植被覆盖因子按照公式(B.44)计算。C=eai×(SC)式中:C—防风固沙植被覆盖因子;SC—植被覆盖度;ai—不同植被类型的系数。T/LCAAXXX—XXXX(资料性)计算参数推荐值和获取来源C.1土壤固碳计算参数推荐值附表C.1矿质土壤有机碳库量单位吨碳每公顷气候区域高活性粘土土壤低活性粘土土壤沙质土灰化土壤火山土壤湿地土壤北温带68NA20a寒温带,干NA20a879585暖温带,干NA888863NA80热带,干NA86热带,湿润6547NA热带,湿446066NA注:数据来源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a表示无数据可用而保留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1996)的缺省值。附表C.2农作物种植情况序号所在地a面积/hm2种植品种b种植制度c耕种方式d播种日e收割日ef12a农田所在行政区划位置,表示为省地区(市)市(县)。b水稻品种分为早稻、晚稻、单季稻,小麦品种分为春小麦、冬小麦,玉米品种分为春玉米、夏玉米。c种植制度分为单作一熟、单作多熟、单作轮作、单作连作、间作等。d耕种方式包括充分耕作、少耕和免耕。e播种日和收割日都表示为YYYY-MM-DD。f采用单作多熟、单作轮作、单作连作和间作等种植体系时,填写每个种植期、每种种植作物的单产。附表C.3化肥理化指标化肥名称化学式a氮含量/%N、P、K比例aa复合肥不需要填写化学式,仅填写N、P、K比例。T/LCAAXXX—XXXX附表C.4有机物料理化指标有机物料名称a含水率/%有机质含量b/%氮含量b/%a包括有机肥、秸秆还田、堆肥(注明来源,如生活废弃物、牲畜粪便、农作物秸秆)、沼渣沼液、绿肥等。b有机质含量、氮含量均为针对肥料实物质量的百分含量。附表C.5秸秆堆肥产量与处置利用途径单位为吨利用途径月月月堆肥总产量免费外供量售卖量附表C.6农田肥料投入水平情况农作物种类种植面积hm2秸秆还田比例%化肥氮投入水平kgN/hm2有机物料投入水平a有机物料名称投入量/(t/hm2)a包括有机肥、秸秆还田、堆肥(注明来源,如生活废弃物、牲畜粪便、农作物秸秆)、沼渣沼液、绿肥等。附表C.7不同农田管理活动的库变化因子缺省值(FLU、FMG和FI20年以上)农田管理活动温度状况水分状况缺省值说明土地利用FLU长期耕种温带/北温带干0.80指连续种植一年生作物超过20年的农田。潮湿0.69热带干0.58潮湿/湿0.48稻田所有干/潮湿/湿指连续种植湿地一年生作物(水稻)超过20年的农田。可包括双季非水淹作物。就水稻而言,不使用耕作和投入因子。休耕(<20年)温带/北温带/热带干0.93指暂时休耕的一年生作物农田(例如土壤保护保留地)或再植多年生草的其它闲置农田。潮湿/湿0.82T/LCAAXXX—XXXX耕作FMG充分所有干/潮湿/湿对土壤进行充分耕作和/或频繁(年内)耕作等大量的干扰。在种植期,地表覆盖的残余物很少(例如,<30%)。减少温带/北温带干对农田进行初次和/或二次耕地,但减少了对土壤的干扰(通常浅翻和不充分翻)。通常种植时,地表落叶残余物覆盖率>30%。潮湿/湿热带干潮湿/湿免耕地温带/北温带干不经初耕直接播种,只在播种区最低限度干扰土壤。一般使用杀虫剂控制杂草。潮湿热带干潮湿/湿投入FI低温带/北温带干0.95作物残余物被清除或焚烧,只有少量残余物返回;长期休耕的农田;种植残余物少的作物(例如、蔬菜、烟草、棉花不使用化肥;不种植具有固氮能力的作物。潮湿0.92热带干0.95潮湿/湿0.92中所有干/潮湿/湿一年生作物残余物全量还田;作物残余物被清除,但向农田土壤施入有机质例如粪肥;采用轮作种植方式时,还投入化肥或种植氮固定作物。高-无粪肥温带/北温带/热带干投入农田的作物残余物量明显增加。例如:种植能产生大量残余物的作物、使用绿肥、种植覆盖作物、改良植被休耕地,在一年生作物地轮作多年生草,但不施粪肥。潮湿/湿高-有粪肥温带/北温带/热带干通过定期施用动物粪肥的方式实现向农田投入大量碳。潮湿/湿注:数据来源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C.2生物固碳计算参数推荐值附表C.8地上部森林生物量的碳比例领域树的部分碳比例(CF吨碳/吨干物质)缺省值所有0.47热带和亚热带所有0.47(0.44-0.49)木材0.49木材,树直径<10厘米0.46木材,树直径>10厘米0.49树叶0.47树叶,树直径<10厘米0.43树叶,树自径>10厘米0.46温带和北方温度带所有0.47(0.47-0.49)0.48(0.46-0.50)T/LCAAXXX—XXXX针叶0.51(0.47-0.55)附表C.9森林中的地上部生物量领域生态区大陆地上部生物量(吨干物质/公顷)热带热带雨林非洲310(130-510)北美洲和南美洲300(120-400)亚洲(大陆)280(120-680)亚洲(岛)350(280-520)热带湿润落叶林非洲260(160-430)北美洲和南美洲220(210-280)亚洲(大陆)180(10-560)亚洲(岛)290热带干旱林非洲120(120-130)北美洲和南美洲210(200-410)亚洲(大陆)130(100-160)亚洲(岛)热带灌丛非洲70(20-200)北美洲和南美洲80(40-90)亚洲(大陆)60亚洲(岛)热带山系非洲40-190北美洲和南美洲60-230亚洲(大陆)50-220亚洲(岛)50-360亚热带亚热带潮湿林北美洲和南美洲220(210-280)亚洲(大陆)180(10-560)亚洲(岛)290亚热带干旱林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210(200-410)亚洲(大陆)130(100-160)亚洲(岛)亚热带草原非洲70(20-200)北美洲和南美洲80(40-90)亚洲(大陆)60亚洲(岛)亚热带山系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60-230亚洲(大陆)50-220亚洲(岛)50-360温带温带海洋欧洲T/LCAAXXX—XXXX林北美洲660(80-1200)新西兰360(210-430)南美洲180(90-310)温带大陆林亚洲,欧洲(<20y)亚洲,欧洲(>20y)120(20-320)北美洲和南美洲(<20y)60(10-130)北美洲和南美洲(>20y)130(50-200)温带山系北美洲和南美洲(>20y)100(20-180)亚洲,欧洲(<20y)130(20-600)亚洲,欧洲(>20y)50(20-110)北美洲和南美洲(<20y)130(40-280)北温带北温带针亚洲,欧洲,北美洲10-90北温带苔原林地亚洲,欧洲,北美洲(<20y)3-4亚洲,欧洲,北美洲(>20y)15-20北温带山系亚洲,欧洲,北美洲(<20y)12-15亚洲,欧洲,北美洲(>20y)40-50附表C.10人工林中的地上部生物量领域生态区大陆地上部生物量(吨干物质/公顷)热带热带雨林非洲阔叶林>20y300非洲阔叶林<20y非洲松树类>20y200非洲松树类<20y60美洲桉树类200美洲松树类300美洲柚木240美洲其它阔叶类亚洲阔叶林220亚洲其它类热带湿润落叶林非洲阔叶林>20y非洲阔叶林<20y80非洲松树类>20y非洲松树类<20y40美洲桉树类90美洲松树类270美洲柚木美洲其它阔叶类亚洲阔叶林亚洲其它类热带干旱非洲阔叶林>20yT/LCAAXXX—XXXX林非洲阔叶林<20y非洲松树类>20y60非洲松树类<20y美洲桉树类90美洲松树类美洲柚木90美洲其它阔叶类60亚洲阔叶林90亚洲其它类60热带灌丛非洲阔叶林非洲松树类>20y非洲松树类<20y美洲桉树类60美洲松树类60美洲柚木美洲其它阔叶类亚洲阔叶林40亚洲其它类热带山系非洲阔叶林>20y60-150非洲阔叶林<20y40-100非洲松树类>20y30-100非洲松树类<20y10-40美洲桉树类30-120美洲松树类60-170美洲柚木30-130美洲其它阔叶类30-80亚洲阔叶林40-150亚洲其它类25-80亚热带亚热带潮湿林美洲桉树类美洲松树类270美洲袖木美洲其它阔叶类亚洲阔叶亚洲其它类亚热带干旱林非洲阔叶林>20y非洲阔叶林<20y非洲松树类>20y60非洲松树类<20y美洲桉树类美洲松树类美洲柚木90T/LCAAXXX—XXXX美洲其它阔叶类60亚洲阔叶林90亚洲其它类60亚热带草原非洲阔叶非洲松树类>20y非洲松树类<20y美洲桉树类60美洲松树类60美洲柚木美洲其它阔叶类亚洲阔叶林>20y80亚洲阔叶林<20y亚洲针叶林>20y亚洲针叶林<20y100-120亚热带山系非洲阔叶林>20y60-150非洲阔叶林<20y40-100非洲松树类>20y30-100非洲松树类<20y10-40美洲桉树类30-120美洲松树类60-170美洲柚木30-130美洲其它阔叶类30-80亚洲阔叶林40-150亚洲其它类25-80温带温带海洋林亚洲,欧洲,阔叶林>20y200亚洲,欧洲,阔叶林<20y亚洲,欧洲,针叶林>20y150-250亚洲,欧洲,针叶林<20y40北美洲50-300新西兰150-350南美洲90-120温带大陆林和温带亚洲,欧洲,阔叶林>20y200亚洲,欧洲,阔叶林<20y亚洲,欧洲,针叶林>20y150-200亚洲,欧洲,针叶林<20y25-30北美洲50-300南美洲90-120北温带北温带针叶林和北温带山系亚洲,欧洲>20y40亚洲,欧洲<20y5北美洲40-50北温带苔原林地亚洲,欧洲>20y亚洲,欧洲<20y5T/LCAAXXX—XXXX北美洲附表C.11地下部生物量与地上部生物量比例(R)领域生态区地上部生物量R(根干物质/吨芽干物质)热带热带雨林0.37热带湿润落地上部生物量<125吨/公顷0.20(0.09-0.25)地上部生物量>125吨/公顷0.24(0.22-0.33)热带干旱林地上部生物量<20吨/公顷0.56(0.28-0.68)地上部生物量>20吨/公顷0.28(0.27-0.28)热带灌丛0.40热带山系0.27(0.27-0.28)亚热带亚热带潮湿林地上部生物量<125吨/公顷0.20(0.09-0.25)地上部生物量>125吨/公顷0.24(0.22-0.33)亚热带干旱林地上部生物量<20吨/公顷0.56(0.28-0.68)地上部生物量>20吨/公顷0.28(0.27-0.28)亚热带草原0.32(0.26-0.71)亚热带山系估值不存在温带温带海洋林温带大陆林温带山系针叶林地上部生物量<50吨/公顷0.40(0.21-1.06)针叶林地上部生物量为50-150吨/公顷0.29(0.24-0.50)针叶林地上部生物量为>150吨/公顷0.20(0.12-0.49)栎树属,地上部生物量>70吨/公顷0.30(0.20-1.16)桉树属,地上部生物量<50吨/公顷0.44(0.29-0.81)桉树属,地上部生物量50-150吨/公顷0.28(0.15-0.81)桉树属,地上部生物量>150吨/公顷0.20(0.10-0.33)其它阔叶地上部生物量<75吨/公顷0.46(0.12-0.93)其它阔叶林地上部生物量75-150吨/公顷0.23(0.13-0.37)其它阔叶林地上部生物量>150吨/公顷0.24(0.17-0.44)北方温度带北温带针叶林,北温带苔原林地,北温带山系地上部生物量<75吨/公顷0.39(0.23-0.96)地上部生物量>75吨/公顷0.24(0.15-0.37)附表C.12从其它土地利用转化的草地上存在的生物量库的缺省值IPCC气候带地上部生物量峰值1(吨干物质/公顷)总(地上部和地下部)非木本生物量2(吨干物质/公顷)误差3北温带(干、湿)48.5T/LCAAXXX—XXXX寒温带(干)6.5冷温带(湿)2.4暖温带(干)6.1暖温带(湿)2.7热带(干)2.38.7热带(湿润、湿)6.21现存活生物量的数据是根据在ORNLDAACNPP数据库登记的草地现场报告的多年平均数汇编。2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的总值基于地上部生物量峰值和地下部与地上部生物量比例。3表示名义误差估值,相当于两倍标准偏差,作为均值的百分比。4由于数据有限,将北温带温度状况的干旱和湿润带与热带温度状况的湿润和湿带总合在一起。附表C.13草地生物蓄积量退化因子草场退化程度退化因子轻度退化0.9a中度退化0.8b重度退化0.7a极度退化0.6ba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的核算方法所选取。b在轻度退化的重度退化退化因子的基础上选取,修复后变化因子取1.1。附表C.14径流曲线数值(CN)表土壤覆盖类型(LC)前期土壤湿润分级(AMC)土壤水文分组(K)ABCD农田AMC10.480.600.700.76AMC20.670.780.850.89AMC30.840.900.940.96森林AMC10.100.350.510.59AMC20.300.550.700.77AMC30.480.740.860.90灌丛AMC10.150.360.510.59AMC20.350.560.700.77AMC30.540.750.860.90草地AMC10.190.420.560.63AMC20.390.610.740.80AMC30.590.790.880.92湿地AMC10.000.000.000.00AMC20.000.000.000.00AMC30.000.000.000.00硬化地表AMC10.760.820.860.88AMC20.890.920.940.95T/LCAAXXX—XXXXAMC30.960.970.980.98注:可根据最新实测数据更新该表。附表C.15前期土壤湿润度等级(AMC)土壤水分状况前5天累计降雨量(mm)生长期休止期AMC1<30<15AMC2~~AMC3>50>30附表C.16不同地势等级的参数L取值表主要地势等级16km2内地势起伏度距离L微起伏地形<305缓起伏地形30~1505中起伏地形150~300山地地形300~600高山地形>600C.3其他计算参数获取来源附表C.17年度更新基础数据清单及数据来源核算指标所需数据数据文件格式计算用数据数据单位数据说明建议数据来源数据更新频率通用数据各类种养循环系统面积层种养循环系统分类图————市生态环境部门年度更新植被覆盖度层植被覆盖度值域范围为市生态环境部门年度更新资源节约水资源节约文本各类水资源经济节约量按实际单位——市统计、农业农村部门年度更新肥料节约文本各类肥料经济节约量按实际单位——市统计、农业农村部门年度更新能源节约文本各类能源经济节约量按实际单位——市统计、农业农村部门年度更新减少碳排各类温室气体排放量文本CH4排放量吨(t)以年为统计单位市生态环境部门年度更新文本N2O排放量吨(t)以年为统计单位市生态环境部门年度更新文本CO2排放量吨(t)以年为统计单市生态环境部年度T/LCAAXXX—XXXX核算指标所需数据数据文件格式计算用数据数据单位数据说明建议数据来源数据更新频率位门更新空气质量监测均值数据表文本空气质量监测均值数据表微克每立方米(ug/m3)需带站点坐标市生态环境部门年度更新二氧化碳种养循环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层种养循环净初级生产力分布图吨每公顷(t/hm2)——市生态环境部门年度更新土壤异养呼吸消耗碳量层土壤异养呼吸消耗碳量吨每公顷(t/hm2)——市生态环境部门年度更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文本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市农业农村部门年度更新农作物秸秆总量文本农作物秸秆总量吨(t)按各次级行政区统计市农业农村部门年度更新农作物秸秆还田量文本农作物秸秆还吨(t)按各次级行政区统计市农业农村部门年度更新各类种养循环系统本年度生物量层各类种养循环系统本年度生物量空间分布图吨每公顷(t/hm2)——市生态环境部门年度更新二氧化碳各类种养循环系统上年度生物量层各类种养循环系统上年度生物量空间分布图吨每公顷(t/hm2)——市生态环境部门年度更新化学氮肥和复合氮肥施用量文本化学氮肥和复合氮肥施用量吨(t)按各次级行政区统计市统计部门年度更新水源涵养各类型种养循环系统径流系数文本各类型种养循环系统径流系数无量纲值域范围为市生态环境部门年度更新站点逐日降雨数据文本站点逐日降雨量毫米(mm)需带站点坐标市气象部门年度更新蒸散发量层年蒸散发量空间分布图毫米(mm)——市气象部门年度更新增湿水面蒸发量文本需降温日累计水面蒸发量立方米(m3)——市气象部门年度更新站点逐日平均温度数据文本站点逐日平均温度摄氏度(°C)需带站点坐标市气象部门年度更新站点逐日平均湿度数据文本站点逐日平均湿度需带站点坐标市气象部门年度更新T/LCAAXXX—XXXX核算指标所需数据数据文件格式计算用数据数据单位数据说明建议数据来源数据更新频率开放空调降温的天数文本开放空调降温的天数天(d)——市气象部门年度更新需降温日内开放空调降温期间各生态空间类型水面蒸发量文本开放空调降温期间各种养循环空间类型水面蒸发量立方米(m3)以年为统计单位市气象部门年度更新需降温日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