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交往现状的调查研究_第1页
4-5岁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交往现状的调查研究_第2页
4-5岁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交往现状的调查研究_第3页
4-5岁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交往现状的调查研究_第4页
4-5岁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交往现状的调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④强制实现幼儿未经过对方同意,直接强制将东西据为己有实现自身利益。如,小靖在沫沫在玩自己的小布娃娃,自己也想玩儿,就一把夺来玩弄起来,直到沫沫强烈要求还给他,小靖才把小布娃娃还给了他。从图3可以看出,幼儿最多采用的是语言请求策略来实现自身利益,占39.6%。其次是寻求帮助,占35.4%。采用最少的是强制实现,占10.7%。由于4-5岁的幼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道德感,能理解并遵守一定的规则,因此,采用强制实现这一策略的幼儿较少。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交往行为的具体情况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交往行为的频率及百分比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交往行为的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共得到幼儿交往行为2586次,具体情况见表4。表4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交往行为的频率及百分比交往性质交往行为次数百分比次数百分比积极交往行为表示友好2068%46618%帮助他人1556%合作783%说明指导251%中性交往行为语言交流51720%139654%参与活动783%共同游戏25810%借取783%表达情感512%维护规则231%分配271%吸引同伴注意2329%寻求帮助281%请教231%回避251%顺从261%交换301%消极交往行为攻击853%72428%告状1817%破坏502%抢夺863%不良语言1666%拒绝1586%合计2586100%2586100%由表4得知,在2586次交往行为中,语言交流占总数是20%,也就是在2586次交往行为中出现最多的,说明语言交流是4-5岁幼儿在进行交往时第一选择。其次,共同游戏出现的频率为10%,吸引同伴注意的行为出现的频率为9%。随后表示友好出现的频率也不低,占总行为的8%。除上述行为之外,告状的行为7%和不良语言和拒绝的行为所占频率为6%,其比例也是较高。从总体来看,幼儿在三大类交往性质中出现最多的是中性交往行为,紧接着就是消极行为,出现最少的是积极交往行为,分别占总数的54%、28%和18%。由此可以说明,4-5岁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中性交往是幼儿的交往行为的主要行为,积极交往行为略低于消极交往行为。七、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存在的幼儿同伴交往问题通过对4-5岁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交往现状的观察分析,笔者从中得出在当前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交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下笔者将从幼儿同伴交往中交往性质、交往策略类型及主要情景下幼儿产生同伴交往运用交往策略这三个方面做出阐述。交往性质本研究的交往性质指的是幼儿交往行为中所产生的积极交往行为、中性交往行为及消极交往行为。消极交往行为多于积极交往行为研究发现,在角色游戏中,4-5岁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最多的交往行为是中性交往行为,消极交往行为中等,积极交往行为是幼儿使用最少的交往。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消极行为主要表现在与他人挣着扮演某个角色或着用某种道具时,幼儿主要采取攻击、直接抢夺及告状,有的还会破坏;在面对有些同伴不守游戏规则时,幼儿主要采取攻击、不良语言及告状。因此,当前幼儿同伴交往的问题之一是消极的交往行为的产生。(二)交往策略类型本研究把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交往策略主要分为九大类:主动邀请、合作、联合、攻击、应对攻击、助人、物质交换、语言协商、拒绝。攻击性行为的现象明显幼儿阶段的幼儿攻击行为主要是肢体冲突,例如打架、打推踢咬等身体上的攻击,或者强行从其他幼儿夺取物品等行为,非攻击性主要是指使用不良语言。研究发现,在角色游戏中,4-5岁想实现自己和他人交往或者吸引同伴注意的目的时,大多数使用主动邀请、与他人做一样的事情的策略;当想要控制他人、顺从自己的意愿时,幼儿会采用攻击策略。综上所述,前种策略的交往行为是好的,可以增进同伴之间的关系。然而用攻击的策略来达成想要控制他人、让他人顺从自己的意愿的目的,这种交往策略是不合理的,通过观察发现这种交往策略在幼儿角色游戏中出现频率较高。因此幼儿的攻击行为,也就成了当前幼儿同伴交往问题之一。(三)主要情景下幼儿产生同伴交往运用交往策略1.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明显4-5岁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面对冲突是,倾向采用恶意方式解决而不是求助他人,逃避退让则运用的最少。这说明,中班幼儿往往会选择以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选择合理有效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如果幼儿选择求助他人解决问题说明幼儿对于他人的帮助尤其是成人的帮助具有依赖性。选择逃避退让的方式微乎其微。因此,采用恶意方式解决冲突反映了幼儿缺乏交往策略,也说明幼儿的思维是自我的,不顾及他人的。因为利己主义的幼儿在将往过程中总是先顾及自己利益满足自我需求,很少能够考虑他人感受。由此可见,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成了同伴交往的问题之一。2.“直接介入”现象明显幼儿最多的是采用动作直接介入到游戏中去达到想加入别人的游戏的目的,但这一策略有时会遭致失败。其次是语言请求,语言介入和寻求帮助比较少。直接介入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这种行为容易使同伴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八、利用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对策与建议(一)正确认识角色游戏的独特价值想要角色游戏发挥价值就要正确认识角色游戏。模拟型代替真实性是该游戏的特质,包括四个基本要点:人、物、情节和游戏规则。游戏内容的重点是使其具有社会性,即反映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会存在两种社会关系:一是实在的角色同伴关系,另一种是“角色”关系,只有协调好这两种关系,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协调好的关系是幼儿之间的协作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发展幼儿的合作行为。幼儿在不同的角色游戏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使不同的社会生活在游戏中得到再现,幼儿在扮演中按照身份领会着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情感体验,他们既是自己,也是角色意志的反映。因此,游戏情境与真实的情境密切相关,在自我与角色的转换上将他人经验与自我意识放在同一位置上。在角色扮演中,幼儿通过自己扮演的角色与同伴进行互动,增进同伴之间的默契程度和思考,提升彼此之间的合作能力,这是其他游戏无法取得的效果。因为幼儿期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培育幼儿的合做行为要抓住最有效的时机和最高效的方法。(二)提供丰富的游戏空间和时间,支持角色游戏角色游戏进行的时间和地点灵活多样,在游戏分配角色的过程中,虽然有幼儿对角色问题会存在一定的争执,但多数幼儿还是能积极配合并予以理解的,并且彼此之间可以通过协商,分享,讨论角色经验而进行的徐东,张艳.幼儿园混龄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2016,07:115-119.。因此教师在安排游戏时,不能忽略幼儿互相协商分享的正面意义,并且为幼儿的表演的空间和时间提供充足的保证,是幼儿在互动中增进对同伴的了解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共同游戏中,体验相互分享、合作、协商的愉快。徐东,张艳.幼儿园混龄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2016,07:115-119.(三)丰富游戏情境,角色象征材料多样化教师在布置角色游戏时,不应对场地有过多的限制,为了使游戏情境更加多样化,来丰富和拓展幼儿的发挥和创造能力,教师应该尽量使情境的多样化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为达到场景可以持续转换,让幼儿自由进出学习区学习时,教师在不干扰其他幼儿的情况下不限制固定区域,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幼儿更能充分感受角色内容,充分感受一系列角色变化带来内心的起伏变化,深化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对于角色扮演而言,道具是期待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在游戏中道具更应该具有典型性,这也成为了幼儿争抢原因所在。因此,要求教师在提供一般道具之外也应增加代表角色的材料或者玩物以提升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同时,也可以组织幼儿之间商量,通过交流讨论发现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自己动手制作,让幼儿在协商和动手中提升彼此的信任度,体验分享合作和服务的认知。(四)适当的介入,科学的指导教师对于角色游戏的管理需要收放自如,因此总结出了角色游戏中值得教师关注的问题,包括如下几类:幼儿主动寻求教师指导的状况;幼儿不遵循规则破坏游戏的情况;幼儿无所适从不利于游戏推进的状况;幼儿为道具争夺出现矛盾中断游戏进行的情况。教师要时刻关注游戏进程,以便为游戏进行提供合理的引导。与此同时,教师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介入引导,开展教育活动更为妥当。比如和被忽视性的小孩一起游戏,由于幼儿会关注老师关注的人,所以幼儿也会注意到被忽视的小朋友,如此一来也会使被忽视的小朋友感到自信,更乐于参与到游戏中。教师应该谨慎的采取反串式教育方式来教育经常被拒绝的幼儿,但是老师往往起的是引导的作用,可以让幼儿在多姿集体会,多走些弯路的情况下进行教育效果才更为深刻,不同幼儿问题是情境下的不同反应,只有教师自己在情境中多观察多反思,慢慢才能体会到合适的解答。九、结语幼儿的社交能力来与自身的体验和生活中的积累,即使离不开成年人的培养,但这一漫长的过程主要经过同伴交往来完成。幼儿交往技能的提升离不开成功同伴对交往行为的促进。4-5岁的幼儿是获得有效交往技巧的关键期,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友好的同伴的促进,同时也是使幼儿社会化,行为社会性的途径。本研究不足有以下几点:本研究调查对象的范围偏小。由于时间的限制,本次调查所选取的对象只局限于公立私立各一所幼儿园的中班幼儿。因此研究对象的完整性上有所欠缺。成果的推广有一定难度。本次研究中由于笔者自身的能力所限,特别是理论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对所调查的结果未能给出足够的说明,剖析不够深入,给出的建议也不够全面。

参考文献[1]李婷婷.论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4:137-140.[2]朱玉红.试论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学前教育研究.1996.1[3]武建芬;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4]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张满香.浅议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J].学周刊,2015,28:224-225.[6]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7]阎庆华.谈角色游戏的多维教育效应[J]青海教育,1995年Z2期.[8]转引自邹泓.青少年同伴交往关系的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9]欧美心理学从译.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社,2004.[10]崔伏娟.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应用策略[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05:78-79.[11]李幼穗,孙红日.价值取向与青少年的合作行为及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2]L.McCune,ImmediateandUltimateFunctionsofPhysicalActivityPlay,ChildDevelopmentV.69,1999.[13]井卫英,陈会昌.关于游戏与儿童发展的思考[M]学前教育研究,2002(04).[14]丁邦平.国外游戏研究成果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4(10).[15]ohnsonJ.E,ChristieJ.FandYawkeyT.D,PlayandEarlyhildhoodDevelopment,AddisonWesleyLongman,Inc.1999.[16]于琪.论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J].学周刊,2015,04.[17]黄莉.幼儿同伴交流中混龄交往分析[J].科技创新报2015.[18]张满香.浅议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J].学周刊,2015,28:224-225.[19]李楠.角色游戏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影响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05:49-53.[20]黄毅凤.混龄班乡土角色游戏指导例谈及反思[J].科教导刊(下旬),2015,10:135-136.[21]徐东,张艳.幼儿园混龄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2016,07:115-119.[22]吴育红.混龄背景中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的实证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3,01:90-93.[23]张建人.幼儿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山东教育.[24陈卫红.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探索.教育评论.2002.3[25]喻小琴.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及交往能力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6.[26]候爱民.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滨州师专学报,2002.9:23~26.[27]马媛.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刍议[J].基础教育研.究,2014,09:56-58.[28]李春丽.5-6岁幼儿同伴交往问题解决方式的研究.2008.7.[29]林筱泓.浅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教育评论.2002.[30]蒋秋芳.中班幼儿同伴冲突及应对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附录表1《角色游戏同伴交往中同伴交往策略观察记录表》策略类型策略操作定义幼儿编号12…5960A主动邀请A1、有明确的指向对象A2、无明确的指向对象A3、物质诱惑A4、向同伴展示某一新玩具,或某一玩具的新玩法,以吸引同伴的注意B合作B1合作,无交换条件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