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概论与中国当代外交_第1页
外交学概论与中国当代外交_第2页
外交学概论与中国当代外交_第3页
外交学概论与中国当代外交_第4页
外交学概论与中国当代外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交学概论与中国当代外交木风外交学概论与中国当代外交名词解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于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的宗旨是:加强中苏友好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和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的重新侵略;巩固远东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缔约一方一旦受到日本或日本盟国的侵略,另一方应竭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条约规定中苏关系的原则是: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发展两国间的经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条约于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3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人民革命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建立了完全新型的关系,标志着中苏关系从此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这一条约对于巩固两国安全,促进两国的友谊与合作,以及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都有着重大的意义。1979年4月3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鉴于国际形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决定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1949年春,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即新中国的外交要同旧中国的外交完全断绝,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要在互相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新中国同外国的关系不是无条件地继承原国民党政府同各国的关系,也不是如一般国际惯例由外国表示承认即可建立两过外交关系,而是除社会主义国家外,其他国家要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必须经过建交谈判;其次,旧中国政府同外国政府签订的各种条约、协定等,新中国政府不是全部接受下来,而是要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如需要进行处理时则同有关国家进行商谈;此外,新中国的外交人员要重组新建。“另起炉灶”原则从根本上回答了新中国外交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即怎样独立自主地建立起新的对外关系,因而对于新中国创建新型对外关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949年初,毛泽东同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会谈时提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该政策是指旧中国受到帝国主义常年践踏,需要把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与权势清除干净后再谈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彻底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收回了外国在中国的兵营、地产,恢复了中国在关税政策和海关管理上的自主权,全部收回了中国的领水主权。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半殖民地统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基本上被清除干净,这为新中国同西方各国开展平等互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奠定了新的基础。“一边倒”政策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文中明确指出,要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坚持“一边倒”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建国前夕通过的《共同纲领》则以严谨的语言规定了“一边倒”的确切含义,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这一政策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决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所作出的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在历史上起到过积极作用。“另起炉灶”解决了如何在新的基础上同外国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了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问题;“一边倒”解决了我国如何正确处理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中间地带”思想“中间地带”思想最初是毛泽东在1946年提出的。他认为,帝国主义在没有征服处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之前是谈不上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攻的,这个中间地带是指广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60年代初,他又根据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与新热点,及时补充发展了“中间地带”思想,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观点,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日本为第二个中间地带,这两个中间地带是反对美国和苏联霸权主义的重要国际力量。因此,在与美苏抗衡的同时,中国不但继续努力加强与亚非拉国家的团结合作,支持世界被压迫国家与民族争取和维护独立的斗争,而且努力加强对西欧和日本的工作,争取缓解美苏对我国实施孤立与围堵政策的压力。“两个拳头打人”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在中国实力有所增强和国际局势出现变化的情况下,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及各国反动派,推动世界革命的外交政策,即“两个拳头打人”。这一外交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走上同时与美苏两个大国对抗的道路。整个60年代,“反两霸”是中国外交的主旋律和对外格局特点。“一条线”“一大片”1973年2月,毛泽东同来访的基辛格谈话时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方针,即按照大致的纬度划“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并团结这条线以外的国家(即“一大片”),以抗衡霸权主义和侵略野心最大的苏联。毛泽东的“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思想的主旨,是要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思想,对于建立国际斗争的新格局,全面改善我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战略建立了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大大缓解了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与压力,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三个世界”理论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时,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他认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广大亚非拉国家是第三世界。毛泽东主席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正确战略,为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和被压迫民族团结一致,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美苏两霸和它们的战争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三个世界”的理论也是我国当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中美间三个联合公报中美上海公报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正式发表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上海公报,结束了彼此间长达22年的相互隔绝和对立僵局,开启了中美双边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公报主要内容是:中美两国虽然社会制度和外交政策有着本质区别,但双方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关系。双方声明不应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体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中方声明,绝不做超级大国,并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此不提出异议。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双方表示将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公报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公布了两国建交公报,即中美建交联合公报。这是美国面临苏联扩张压力,中国北部面临苏联重兵压力,中美两国战略调整,关系发展的产物。公报主要内容是:1979年1月起,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相互承认。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于台湾,美国承诺撤军、断交、废约,不和台湾保持任何官方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和台湾保持民间经贸关系。两国重申都不在亚洲、太平洋乃至世界范围内谋求霸权,也反对任何国家旨在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建立了外交关系,促进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和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同时也有力地反对了霸权主义。“八一七”公报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美两国就军售台湾问题经过艰苦谈判,于1982年8月17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即“八一七”公报。该公报内容概括如下:①双方重申美台关系是非官方关系,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外国人不得干涉;②美国理解并欣赏中国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③美国承诺其不打算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而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准。美国将逐步减少对台军售,并经过一段时间以求最后的解决;④双方重申,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是指导中美关系的根本原则。这一公报是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唯一专门针对台湾问题的公报,是为了解决美国对台武器出售的问题而签订的。该公报的达成使当时紧张的中美关系得到缓解,使中国在国际上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中美间三个联合公报提出的中美关系的指导原则,对上世纪80年代中美关系得到较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上海公报确立了“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原则;建交公报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原则;“八一七”公报确立了“美国售台武器将逐步减少并最后终止”的原则。这些原则成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基础,遵守这些原则,中美关系就向前发展,违背这些原则,中美关系就停滞,甚至倒退。《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是1954年12月2日,美国政府同台湾当局在华盛顿签订的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的军事条约。主要内容是:美国对台湾当局进行军事援助,帮助其发展武装力量,“以抵抗武装攻击和······共产党颠覆活动”;台湾当局则向美国提供向台湾、澎湖及附近部署陆海空军的权利。条约宣布双方将采取行动“对付共同危险”,甚至规定条约的适用范围经双方协议还可以扩大到台湾以外的“其他领土”。12月8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这个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1979年1月中美建交时,美国宣布这个条约按规定于一年后终止。日内瓦会议为缓和国际局势,根据苏联提议,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有新中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与朝鲜和印度支那有关国家一起,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为周恩来。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因美国的坚决抵制而未取得任何成果;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经周恩来奔波斡旋,通过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支停战。日内瓦会议是一次成功的会议,它结束了法国在印支的殖民统治,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是三国争取独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印支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再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支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定。通过这次会议,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世界也藉此看到了同美国完全相反的新中国的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中新中国的分量。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是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这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中印边界“11月7日线”为解决中印边界争端问题,中国政府于1959年11月7日向印度政府正式提出建议,双方以11月7日实际控制线为准,先保持边界现状,并进行边界谈判。在中印边界西段,这条“11月7日线”就是中印传统习惯线,但不包括1954年印军占领的阿巴加斯地区;在中印边界东段,“11月7日线”就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美大使级会谈始于1955年8月,地点在日内瓦,1958年起改在华沙举行。至1970年2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共举行了136次。经会谈,1955年9月10日,中美双方发表了中美两国关于平民回国问题的协议和声明,这是中美大使级会谈断断续续15年中达成的唯一协议。会谈中,关于中美关系,中国实际坚持了两条原则:在中美关系中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美国的武装力量应撤出台湾地区。但由于美国坚持其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会谈没能在缓和和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这个关键问题上取得任何进展,只是在两国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成为两国保持某种接触,交换意见的途径。珍宝岛事件珍宝岛事件即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入侵的战斗。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实施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在这次事件中,苏联政府称珍宝岛属于苏联,反诬中国边防军人入侵苏联,并且公布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抗议照会”。珍宝岛事件直接导致了中苏的翻脸和中美关系的解冻。中日民间外交日本在50年代初以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发展同中国的关系符合其利益。在这种形势下,日本人民希望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中国政府也愿意发展中日关系。但鉴于日本政府的敌意,只能采取民间外交形式来恢复对日接触方针,即在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与日本人民发展经济和人文交流。通过协助日侨归国、宽大处理日本战犯、红十字会访日、四次民间贸易合同等民间外交方式,发展了中日两国的民间关系,收到了以民促官的效果。光华寮事件光华寮是一位于日本京都的五层留学生宿舍,为二战后国民党政府驻日本代表团用变卖日军掠夺中国人民的物资所得公款而购置的中国国家财产。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一直由中国侨胞管理使用,复交后又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机构监管。1986年2月,日本京都地方法院竟将光华寮判归台湾当局所有。1987年2月,日本大阪高等法院驳回中方上诉,再次判给台湾当局,为此,中国驻日机构和外交部对日提出严正交涉。日本政府则以此案为民事产权诉讼,而日本三权分立,政府不能干涉司法为由,推卸责任。这严重违反了中日联合声明,是制造“两国中国”的行为。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两制”构想最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用于港澳问题。港澳顺利回归祖国并长期保持繁荣稳定,显示了“一国两制”强大的生命力。“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和范式,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成功范式。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6月,“上海五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随后,六国元首举行首次会晤,并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2年6月,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在圣彼得堡举行第二次会晤,签署《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宪章对上合组织的宗旨原则、组织结构、运作形式、合作方向及对外交往等原则作了明确阐述,标志着该组织从国际法意义上得以真正建立。上合组织的主要宗旨是:加强成员国间的相互信任和睦邻友好;发展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等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上合组织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相互尊重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所有成员国一律平等,通过相互协商解决所有问题;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对外开放,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形成的“上海精神”指: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不一样的文明,促进共同发展。《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金边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中国通东盟间第一份关于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宣言确认中国与东盟致力于加强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宣言强调通过友好协商与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问题。在争议解决之前,各方承诺保持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行动,并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寻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径,包括开展海洋环保、搜寻与救助、打击跨国犯罪等合作。《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稳定南海局势及与有关国家在南海开展务实合作与共同开发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和谐世界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5年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内涵主要包括:①政治上,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借鉴,建设各国和谐共处、公正、民主的世界;②经济上,提倡进行互利合作,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③文明方面,提倡不同文明展开对话、取长补短,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④安全方面,提出实行全球新安全观,建设和平、稳定的世界。中国将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在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信协作,继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贡献:①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②同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发展;③同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④同各国加深互信,加强对话,增强合作,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中美新型大国关系2012年5月3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就是中美两国共同以创新的思维,切实的行动,打破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对抗性冲突、挑战的逻辑传统,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和平竞争、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两国在全面总结40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冷静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局势后作出的重要选择。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①创新思额,与时俱进;②相互信任,共同发展;③平等互谅,把握大局;④积极行动,落实共识;⑤厚植友谊,推进交流。中日走廊外交2010年9月,中日关系因钓鱼岛撞船事件陷入低谷。日本各界急于打开局面,希望中日两国领导人能正式会谈。10月5日,时任日本首相菅直人终于利用比利时布鲁塞尔亚欧峰会的机会,在走廊上,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进行了约25分钟的交谈,此事被媒体称为“走廊外交”。这一事件促成两国首脑在一些问题上比较顺利地达成一致见解,对当时避免两国关系矛盾进一步恶化升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012年9月9日,胡锦涛与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海参崴的APEC会议会场外的入口处相遇,两人握手并进行了15分钟短暂交谈,被认为是第二次走廊外交。10月5日,温家宝在亚欧峰会开幕式后,从野田佳彦身边走过,但并未与之打招呼或寒暄示意,第三次走廊外交未遂。外交(diplomacy)外交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以国际法和有关惯例为基础,通过正式代表国家的机构和人员,使用交涉、谈判、签订协议等和平方式对外行使主权,以处理国家间关系和参与国际事务,是一国维护其本国利益及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对外政策形成不同形态和类别的外交。简言之,外交是指任何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和平方式,对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是一项于1961年由联合国各会员国、各专门机构成员国和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共同通过的公约。它集外交法之大成,正式对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作了明文规定,是至今最具权威性、较普遍性和法律约束性的国际契约,使外交特权和豁免的有关规定法典化。该公约共53条,分别就使馆及使馆人员的特权与优遇作出有关规定。概括起来,使馆和使馆人员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和豁免,除使用国旗国徽和获得馆舍这两项具体特权外,可归纳为四大类:第一,不可侵犯,这包括馆舍和外交代表人身的不可侵犯以及由此相连的档案、财产、寓所等的不可侵犯;第二,行动和通讯自由,尤以通讯自由更为重要;第三,管辖豁免,这包括刑事、民事和行政管辖豁免,其中刑事管辖豁免是完全的,后两者是有条件的;第四,免税,包括免纳关税和免验以及免除馆舍和外交代表的各类直接税。除上述外,外交代表还享有其他特权。多边外交多边外交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由国家派出常驻代表、政府首脑乃至国家元首,按共同遵循的规章和表决程序参与国际组织及其常设机构定期组织召开的国际会议或多边谈判,处理共同关心的问题;二是指通过多边渠道,利用多边场合或集体的第三方力量,在不同层次上处理某一特定的紧张局势,促进和完成双边对话。经济外交经济外交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性质:一是指利用经济手段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二是指在对外关系中着重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联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并通过外交手段处理经济事务,修正和协调经济政策,维护国家对外经济关系中的权益,增进国家的经济利益。公共(公众)外交由一国政府部门和官员或在其指导下的其他非政府部门所从事的主要针对外国公众的资讯传播和人员交流活动,其目的是增进外国公众对本国及本国追求的价值及政策的了解以致好感,并进而影响外国政府的内外政策,以实现本国政府的外交目标。人民外交人民外交,又称民间外交,是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的一个创举,它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中国外交的人民性,中国的外交活动是为中国和世界人民服务的,其着眼点和基础在于人民;二是指中国独创的一种国家对外交流方式,是在政府的领导、支持或鼓励下主要由民众和民间机构发起和参与的国际交流活动,旨在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团结与合作,为中国外交开辟渠道、开拓领域,发展国家间相互关系奠定牢固基础。外交政策(对外政策)(foreignpolicy)外交政策是国家依据其对外战略、国家利益和特定环境,为促进国家利益、实现国家对外目标而从事外交活动的原则与方针。它由政策目标、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达到政策目标的行动方案和具体手段构成。外交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在国际国内双重环境下的行动方针。首脑外交指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国家对外政策最高决策人直接参与的双边或多边的外交活动。特点:地位特殊、效果直接、关系重大、迅速及时。调停外交一个或多个第三方通过协助、参与以致干预争端直接相关各方的谈判,以帮助国际或国内冲突各方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政治性活动。外交交涉指主权国家间,各自通过它们的外交代表机关,对双边或多边国家关系中的利害相关或一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讨论或谈判,从而求得适当的、或为大家满意的解决方案。简答题简述外交的定义与职能。答:外交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以国际法和有关惯例为基础,通过正式代表国家的机构和人员,使用交涉、谈判、签订协议等和平方式对外行使主权,以处理国家间关系和参与国际事务,是一国维护其本国利益及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对外政策形成不同形态和类别的外交。简言之,外交是指任何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和平方式,对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外交的职能如下:①外交是一国维护本国利益和实现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在维护和平和保持协调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同时,外交作为建立和维持和平的国际秩序的手段,其重要作用是不容否定的。②外交是国家间进行和平交往的渠道和手段,通过谈判达成协议。③调和国家间利益冲突,减少摩擦。④搜集信息。简述多边外交的特点和作用。答:多边外交有以下特点:①以国际会议、国际协商为主要工作方式;②组织工作是多边性的,达成协议的进程较缓慢;③议程较为确定,讨论有较大公开性;④通过投票表决程序和机制来决定多变外交成果。多边外交的作用:①多边外交是国家间广泛交往的重要渠道;②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消除地区热点,缓和紧张局势方面,多边外交起着特殊的促进作用;③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国际援助,促进全球谈判和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造,推动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④在冷战后国际格局的重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中,多边外交有其特殊的作用。试比较公众外交和民间外交的异同点。答:公众外交与民间外交存在部分重叠:即通过民间机构和个人在本国政府部门领导或鼓励支持下进行的旨在增进相互理解的国际交往活动。这部分活动既可以被视为民间外交,也是公众外交的表现形式。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公众外交也包括由政府机构和官员从事的针对外国公众的沟通交往活动,而民间外交都是由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参与的对外交往活动;同时,公众外交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除了追求各国民众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外,公众外交更加注重针对性地影响外国公众对本国外交政策的看法和立场;此外,民间外交的交往对象除了外国公众外,也可以是外国政府,而公众外交是针对外国公众的交往活动,与外国政府的交往属于政府间外交的范畴。什么是外交交涉?外交交涉的程序与形式是什么?答:外交交涉,是指主权国家间,各自通过它们的外交代表机关,对双边或多边国家关系中的利害相关或一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讨论或谈判,从而求得适当的、或为大家满意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驻外使馆馆长,无论大使、公使或代办,从事一般的政治性交涉可约见驻在国外交部主管司长。如遇重要的政治性交涉,可约见驻在国外交部长。从另一方面说,一国外交部门也通常由其主管司长约见外国使馆馆长交涉问题,只是在一些重要的政治性交涉问题上,才由外交部长或副外长约见外国使馆馆长进行交涉。对于次要的一般交涉,使馆馆长可委派使馆中其他外交职员与驻在国外交部的相应级别的官员进行交涉。外交交涉的形式有口头交涉和书面交涉两种,书面交涉的文书有正式照会、普通照会和备忘录三种。简要说明影响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答:影响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因素可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1)国内方面: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国家实力;党派斗争。(2)国际方面:自然环境的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影响;国际法与国际舆论的制约。中国如何发展同东盟国家间的关系?答:第一,坚持互尊互信,睦邻友好。中方愿与东盟国家加强在安全和战略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为东亚持久和平、稳定和繁荣提供更有力支撑。第二,支持东盟维护团结,联合自强。中国不仅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反对大国共治或大国主宰地区事务。第三,本着协商一致,照顾彼此关切的精神,妥善处理分歧和矛盾,维护东亚发展合作大局;第四,同舟共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要排除各种干扰,全面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促进本地区实现更长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试述中国如何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答:所谓大国,第一,取义存仁,敢于担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第二,平等待人,纵横捭阖。就像一个有实力的人容易傲人一样,一个有实力的国家也容易傲国,容易不平等地对待弱小国家,不平等地看待不同的文化和宗教,甚至动辄以救世主自居。第三,不急不躁,坚持对话。所谓外交,不外就是利益与理念的碰撞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要和而不同,多交流,多启发,对分歧各个化解,有力量而不使用力量,这才是大国。中国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承担与自身实力和外部世界期待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二、努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三、帮助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四、大力倡导和落实新安全观;五、深化与世界各主要力量和国际组织间的对话;六、积极参与和主导多边国际制度建设;七、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论述题试述外交决策过程中的三大模式并举事例加以说明。答:外交决策过程中的三大模式是指理性选择模式、组织过程模式和官僚政治模式。理性选择模式理性选择理论是现实主义研究外交政策的主要方法,出发点是国家中心学说,以及国家利益、自助和无政府状态等概念。该理论认为国家即其决策者,并假设决策者和决策思维的过程是理性的,即认为国家都是理性的行为体。它以古典现实主义为思想基础,运用博弈理论分析决策过程和相应后果,研究对象是决策过程而不是决策本身。因此,理性选择模式的核心不在于谁去做决定,而是决策本身是一个分析和选择的过程。按照理性选择模式,外交政策都是目标确定且十分理智的一些人深思熟虑的结果。他们系统地分析各种可能的政策选择,从中选出最佳方案,以实现国家目标。理性选择模式下满意决策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①决策者基于对有关事实的客观评价,界定需要进行决策的形式;②确定目标范围,即悲观预期和乐观预期的区间;③确定备选方案,即处在目标范围内的各种可能方案;④确定满意方案;⑤采取贯彻决定的必要行动;⑥评估每一个行动的结果。理性选择模式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国家对外决策最基本的分析框架,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理想的决策模式。虽然现实世界外交决策的复杂程度远比理性选择的原理要高,但理性选择模式为我们理解复杂的现实提供了一种极其简化的模型。建国初期中国做出抗美援朝决定的过程就是理性选择模式的例证。朝鲜战争初期,朝鲜部队势如破竹,但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部队开始节节失利。面对此形式,按理性选择模式对中国决策做出分析:第一步,评估当时形势。美国若占领朝鲜将对中国构成严重威胁,有可能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内陆地区。第二步,确定当时的追求目标。主要由两点:反对美国对我国的围堵和侵略,为国内建设争取良好的环境。另外,避免苏联接美国吧战火引向中国之机,利用中苏同盟条约派兵进入中国东北。第三步,拟定方案。当时有三种方案:①最好不出兵,如果一定要出,则出而不战,屯兵朝鲜;②出兵朝鲜与美国在朝鲜半岛打一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争;③让朝鲜残余部队撤进中国境内,重新整编和装备后再返回朝鲜。第四步,选择最佳方案。综合考虑认为,在朝鲜半岛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嚣张气焰为最佳途径。第五步,执行方案。这里不仅包括志愿军的入朝作战,还包括寻求国际支持,在国内发起募捐等其他配套支持工作。第六步,评估行动结果。抗美援朝战争挽救了危急中的朝鲜,稳定了东北边境,为进行国内建设和集中力量于台湾问题扫清了一个障碍。组织过程模式组织过程模式认为一国政府在某个问题上的决策是该国政府有关组织机构按照各自的标准运作程序(SOP)处理这个问题的结果。该模型将研究对象定义为政府行为,其着眼点在于政府组织的标准运作程序的政策产出。埃里森认为该模型有7各特征:①行为体不是铁板一块的政府或国家,而是在主要决策者领导下的多个政府组织所形成的集体。在政府的大组织机构中,还有更下一层的组织,组织内部有着各自的标准运作程序;②部分外交政策问题会按照专业划分被传送到不同的组织中去,即组织关注什么和怎样反应是预定的;③组织有各自的章程和使命;④组织有各自的信仰和要求;⑤组织按照既定的规划做出行动;⑥中央调控功能;⑦与政治斗争有关,领导人可能会通过对组织程序、运作方式和分管领域的调控改变政府政策。埃里森《决策基要》中举了一个组织过程模式的例子,是古巴导弹危急中苏联中程弹道导弹的伪装问题:苏联在导弹的运输和装卸过程中伪装得非常好,但到了古巴导弹基地后,几乎未加伪装地安装在与苏联本土完全一样的设施内,被美国轻易侦查发现。实际上,这种明目张胆的做法并非苏联有意为之。埃里森认为,导弹运输途中小心翼翼的伪装来自情报部门的精心安排,而导弹上岸后则改由苏联战略火箭部队控制。该部队从来没有在海外部署导弹的经历,在远离苏联本土数千公里以外的地方,他们仍按照以往的经验和标准运作程序将导弹安装在发射井里。在美国官方宣布古巴发现导弹后,这些发射井才被掩盖。官僚政治模式在官僚政治模式中,组织成为外交决策博弈的参与者,他们在政府层级体系中按照各自的位置,沿特定的路线讨价还价。与组织过程模式不同的是,这里外交政策行为不是某个组织标准运作程序的结果,而是组织间博弈的结果。与理性选择模式不同,官僚政治的解释认为,政府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体而是一个决策群体。同时,这个群体的不同成员有着各自的关注点,即使对相同问题的看法也有不同的视角。埃里森认为,预测一国的外交政策可以从分析不同官僚政治背景下不同组织的利益和立场着手。官僚政治的例子很多,在此举一例说明。1993年,克林顿成为美国总统。在上台初期,他坚持中国的人权问题与是否延长对华最惠贸易国待遇问题挂钩,严重影响了中美间关系。对此,美国多家大公司、贸易团体、财政部和商务部强烈要求取消这一“挂钩”政策,而美国国务院却过于看重人权问题。这形成了一种讨价还价的博弈状态,最终克林顿总统放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