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_第1页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_第2页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_第3页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_第4页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2氧气一、教材分析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课就是以学生最熟悉、自然界存在最广泛的物质之一——氧气作为学习的范例进行学习。这是学生第一次将化学实验与研究纯净物的性质结合起来,需要学习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因此,方法的指导是本课的重要任务之一。还有通过本课学习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二、学情分析首先,对于氧气,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知识,再经过前面对空气的学习,学生对氧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在知识背景上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另外,本课是研究纯净物性质的起始课,怎样研究物质?学生在学习思路和方法上还存有欠缺,所以,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了解学习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生活常识,能说出氧气的物理性质。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现象。4.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5.通过总结归纳氧气的性质,初步形成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合反应的概念。难点: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2.观察并准确描述化学反应中的现象。五、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对空气、氧气、氮气等进行物质分类。【讲解】空气、稀有气体属于混合物,无固定的物理性质,各成分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有固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那么这些熟悉的物质都有哪些性质呢?本节课主要探究氧气的性质。【板书】课题2氧气【提问】如何研究物质的性质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展示】一瓶氧气。【讲解】看到一种物质,我们本能地会去观察它,看它有什么特征,什么颜色、状态等等。对于物质性质的研究,也是如此,我们一般先运用观察法来研究物质的外观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等。然后再应用实验进一步探究物质的溶解性、可燃性等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性质。在实验中也需要观察、对比、分类等方法。直接观察到的性质一般是物理性质,而经实验探究得到的既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究氧气的性质。【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学生活动】观察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氧气,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氧气的性质。【总结】常温常压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学生活动】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分析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资料】图片展示多彩的海底世界。文字展示氧气的溶解性(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而同样温度下,1L水中大约能溶解700L的氨气)。【总结】氧气能溶于水,但不易溶于水。【资料】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总结】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过渡】探究物质性质时,一般先探究其物理性质,再探究其化学性质。【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图片展示】氧气的性质:支持燃烧。【讲解】在学习氧气的用途时我们已经了解到氧气的性质之一是支持燃烧。为了让大家更形象化的知道氧气的助燃性,我们进行实验验证。如果让你设计实验验证氧气能支持燃烧,你会如何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实验,验证氧气支持燃烧。【总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能否复燃。【实验】播放实验视频或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描述并分析实验现象。【总结】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后,复燃。说明氧气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即氧气支持燃烧。【讲解】事实上,这就是我们最常用的氧气的检验方法。再强调一下,带有火星的木条能在氧气中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氧气本身是不能燃烧的。【讲解】观察法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时常用的方法,运用此方法的程序是: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的内容→分析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在观察时要带着以下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下面我们继续结合观察法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1】观察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在燃烧匙中放入少许硫粉,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然后将燃着的硫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学生活动】观察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硫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剧烈的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提问】硫燃烧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总结】硫燃烧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与硫不属于同一种物质,即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析】硫燃烧生成的这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二氧化硫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一些化工厂排放的气体中常含有二氧化硫,空气中二氧化硫过多,下雨时会形成酸雨。燃放爆竹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硫,为保护环境,我们不应燃放爆竹、烟花。【交流讨论】硫在空气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说明了什么?【总结】说明物质燃烧主要是与氧气反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硫+氧气点燃点燃【交流讨论】实验时可以观察到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其作用是什么?【总结】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有毒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对空气产生污染。【过渡】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那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又会怎样呢?请小组同学间相互讨论,确定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总结】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木炭在空气中的燃烧现象。再把红热的木炭插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学生活动】观察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碳在空气中燃烧持续红热,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碳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总结】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则木炭燃烧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点燃【交流讨论】试分析硫、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结】物质燃烧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所以在空气中燃烧没有在纯氧中剧烈。【过渡】硫、木炭等既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也可以在氧气中燃烧,那铁丝会燃烧吗?【学生活动】观察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实验内容实验现象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不能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总结】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但在氧气里点燃细铁丝可发生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属于化学变化。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点燃【交流讨论】(1)铁丝为什么绕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起什么作用?(2)集气瓶底为什么要先放少量水?(3)铁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里燃烧,这说明了什么?【总结】(1)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下端系一根火柴是起引燃作用。(2)集气瓶底要先放少量水是防止熔融的生成物溅入集气瓶瓶底,使集气瓶炸裂。也可用细沙替代。(3)说明反应物的浓度不但会影响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时还会影响反应是否能够发生。【讲解】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知道,氧气支持燃烧,能够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且氧气的浓度会影响反应的剧烈程度,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氧气常被用作助燃剂,如液氧与液氢联合被用于运载火箭的推进剂。氧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学生活动】分析下列四个化学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硫+氧气二氧化硫木炭+氧气二氧化碳铁+氧气四氧化三铁【总结】1.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2.反应物中都有氧气。……【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内容总结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学生总结】1.化合反应(1)定义: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新物质的反应。(2)特点:“多变一”。(3)表达式:A+B+…→X。2.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1)氧化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2)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提问】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缓慢氧化的例子,并讨论分析缓慢氧化的“功”与“过”。【总结】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是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像燃烧那样剧烈并发光、放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