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6PAGE1《宗教与社会》教程(要点)本课程分为五大部分:宗教概述;宗教学基本理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宗教;我国的宗教问题和政策法规。本课程教学要求:熟悉宗教领域基本知识;研究宗教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分析宗教文化;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本课程以理论教学方式进行,学时、学分遵照教学安排。第一章宗教概述宗教释义中国部分古籍关于宗教的释义:《说文解字》:“宗,尊祖庙也”,含义是人类的祖先崇拜;“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是教化的意思。《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易经》:“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国外部分学者关于宗教的释义:摩尔根《古代社会》:“宗教是在野蛮时代中期产生的,而不是从来就有的”。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宗教的复杂性:宗教是人类社会非常普遍和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其复杂性体现在几个方面:(1)宗教既打上了古老社会的各种烙印,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汲取新营养加以充实,其教义、教理、宗教仪式和宗教感情也不断随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2)各民族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其宗教仪式、信仰程度、宗教心理、宗教感情等千差万别,宗教与民族习惯、民族文化互相交织、互相融合。(3)世界各国和地区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因素千差万别,宗教也千姿百态。(4)宗教与各种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艺术、法律、教育、科技等互相交叉,互相影响,相互作用。(5)当代宗教与各种文化现象互相碰撞,互相融汇,其内部成分不断分解组合,又不断产生出新的宗教思潮和派别。宗教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特定人群在思想上对超自然力量的一种信仰,是对支配人们社会现实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的反映,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或精神生活领域,居于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的位置。宗教起源万物有灵观念和宗教礼仪。灵物崇拜和偶像崇拜。从原始宗教到民族、国家宗教再到世界型宗教的若干过渡与发展阶段。原始公社氏族制度下宗教产生的根源:一是自然根源,异己的自然力量是宗教产生的自然根源;二是认识根源,人们认识水平上的时代局限是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四是社会根源,氏族制社会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当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的生存受到自然界的威胁,无法理解自然灾害以及人的梦幻、生老病死多等现象,在恐惧中人们认为存在超自然力量,万物有灵,支配着人们的命运,由此逐渐出现了种种对于神灵的祷告、礼拜、献祭等祈求方式。神灵观念和宗教礼仪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宗教的形成,这是宗教发展的最初阶段。准宗教现象梦思维的非逻辑性与角色幻化。占梦文化与灵魂文化。祖先崇拜。远古神话传说与世间、神性、灵界的描述解释。世界各民族的创世神话。中国神话:神话在远古时代是人们对人性与神性、世间与灵界的描述和解释;神话传说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后世宗教、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神话是远古中国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按地域系统,大体可分为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话及中原神话等;按所表现的内容,有关于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有关于日月星辰、自然万物;有关于洪水和部族战争;这些神话在古代人的幻想解释中多方面地说明了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及人类、民族的由来,呈现出中国古代人对天地万物的天真美丽富有趣味的艺术想象。图腾:是印地安语toten的音译,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动物与人的相似性要较植物与人的相似性多一些,这决定了在图腾的种类中,最主要的是动物,植物次之,最少的是无生物。图腾观念的基本特征和起源理论。中华民族的“龙”文化。闻一多《伏羲考》认为:“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巫术和其他神秘文化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巫术文化对人类的影响。中外学者对巫术的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社会群体构成:1、有一定数量的认同并互动的信众;2、有维持社会秩序、拯救或解脱等共同目标;3、有行为规范与信仰规范等共同规范;4、有神职人员等角色安排;5、有教阶制度等地位体系。宗教影响社会的方式: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系,核心是神灵信仰,同时包含众多文化内涵;宗教并非仅仅展示神的教义,也以多姿多彩的哲学、道德、艺术、习俗影响社会。1、心理功能: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很多人对人生中的种种不幸与压抑,通过宗教的途径来求得慰藉;2、道德功能:宗教曾是一种保持信念道德的精神生活方式,出于恐惧,人借助神的威力来规范自身,是宗教道德功能存在的依据;3、文化功能: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宗教是文化”的理念,有助于人们理解宗教的内涵,为信仰者、研究者、管理者提供互相合作的空间;此外,宗教还兼有服务、公益等功能;宗教的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功能具有两重性,既有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功能;也有破坏现存社会秩序的功能,两种社会功能并存,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作用下,分别会有一种功能更为突出。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关于宗教社会功能的评价:以“补偿论”、“结合论”为出发点;1、“补偿论”认为:宗教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和连接人类社会的重要纽带,起着不可取代的社会补偿作用;2、“结合论”认为:宗教乃是人类社会生活之结合的标志和象征,具有构成社会标准价值体系的功能。宗教心理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基础分析。宗教与迷信的异同。宗教文化与传统思想。宗教影响社会的方式。宗教与哲学、艺术和习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个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宗教的虚幻性、有神论和唯心论。无神论和科学。信仰者、研究者、管理者的视角。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述。执政党新型的执政意识和管理宗教的理念。第二章宗教学宗教学的建立古希腊哲学家对宗教现象的探索。奥古斯丁:宗教改革家,教父思想集大成者,《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是其代表作,其著作被认为是神学百科全书,成为公教会和16世纪之后新教的精神财富。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基督教经院哲学之集大成者,一生著述甚多,代表作为《神学大全》和《反异教大全》,阿奎那广泛运用亚里士多德哲学范畴和逻辑方法,重新论证了基督教信仰,使之成为一个全新体系。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学在西方的产生。缪勒:宗教学创始人,其《宗教学导论》是宗教学奠基之作,认为在科学的宗教研究中,一切宗教都是平等的研究对象,都没有权利谋求高于其他宗教的特殊地位;缪勒的治学格言是“科学不需要宗派”,认为“谁如果只知道一种宗教,对宗教就一无所知”,主张以理性的、客观的方法对不同宗教进行研究。宗教学学科群从缪勒《宗教学导论》开始,宗教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包含了多个分支学科在内的学科群。宗教学和各分支学科的取向及其研究特色。宗教现象学:宗教现象学,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神圣”,强调“神圣”是宗教经验特有的基本范畴;神圣的定义,是与凡俗相对立,是宗教领域特有的解释范畴与评价范畴。宗教心理学:着重研究人类参与宗教信仰过程的体验感受、意识变化与性格影响。宗教考古学:是以有关宗教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宗教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分支。宗教社会学:宗教是一种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式组成的完整体系,并具有沟通集体情感与观念,整合社会关系与维系群体规范等功能;其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采取“功能”或“本质”两种定义模式,从宗教的本质认定出发,就宗教的功能中对社会层面的影响进行研究;“本质论”分析宗教“是什么”,探讨神圣对象或经验的宗教本质;“功能论”探讨宗教“能做什么”,重视宗教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分析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三、我国宗教学的发展中国传统学术中关于宗教的论述。启蒙思潮、西学东渐与我国宗教学的兴起。中国宗教学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和学术成果。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更加开放的认识,从“鸦片论争”到“文化”思潮。我国宗教学出版物:大致可分为,1、宗教学基础理论著作;2、宗教知识普及读物;3、宗教史学著作;4、整理出版的宗教古籍、出土文物文献与注释性著作;5、前人著作和研究资料;6、宗教辞书、工具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宗教学学科设置、研究机构、研究队伍和学术团体。第三章世界宗教世界性宗教:是突破地区和国家疆界,其教义为各种不同民族和各种社会地位的人所接受的宗教;其主要特点:1、被崇拜对象必须具有超种族、超国家的普世性,能够不分民族而保佑一切生灵;2、宗教礼仪比地区性和民族性宗教文明进步且简单易行;3、必须要有一套严密的宗教组织机构和教阶制度;以上特点是相对的,具有历史阶段性,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并非一致。基督教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创始人耶稣。对基督教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教义和各教派强调的重点。拉丁语系的西派和希腊语的东派。天主教(罗马公教)及其教皇制、教阶制。东正教及其牧首区。宗教改革运动与新教及其派别。当今基督教的世俗化趋势分析:所谓世俗化就是非神圣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社会愈来愈理性化,宗教对它的影响日益缩小,宗教成为个人的私事;二是指宗教本身为适应现代社会而做的各种调整,淡化了神圣性,突出了现世性。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信徒的分布。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伊斯兰教诞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伊斯兰。安拉。穆斯林。古兰经:既是伊斯兰信条的源泉和教法创制的依据,也是穆斯林的行动指南和道德规范的准则。《古兰经》的内容,按体系划分,大致分为三类:1、信仰,2、法律,3、伦理。具体内容可分为四项:1、命令,即命令人们做一切应该做的好事。2、禁止,不准做一切违主违教违法的事情。3、警示,让人们警惕惩罚的严厉性。4、承诺:使人们了解一切善功都将获得奖赏。伊斯兰教法系统及其形成经过。伊斯兰教徒的宗教信仰的基本信条及各个教派特殊信条。五功。伊斯兰教三大圣地。伊斯兰教流派。逊尼派。什叶派。佛教印度佛教。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佛陀}。创教经历以及印度佛教发展历史过程。菩萨和阿罗汉。大乘和小乘。八苦:佛教认为人生一切皆苦,痛苦永恒,具体用八苦说明人生皆苦这个概念,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亚洲佛教。概况。东南亚佛教,以南传上座部为主的佛教,主要传播于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中、南部的部分地区。斯里兰卡佛教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之一。尼泊尔佛教。越南佛教、朝鲜佛教等日本佛教北传佛教。欧美佛教。佛教在欧美流传过程。英、美、法、德等国的佛教团体和教派组织。欧美的佛学研究。第四章中国宗教第一节中国佛教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渊源和继承关系: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断中国化,逐步适应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及各种学派和宗派,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面貌,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三大系统:1、汉传佛教,即汉语系佛教,源于北传佛教系统,是我国佛教的主体;2、藏传佛教,即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数},亦属北传佛教系统,主要传播于藏、蒙、裕固、门巴、土族等少数民族地区;3、上座部佛教,为巴利语系佛教,属南传佛教系统,主要传播于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史料记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佛经翻译事业的发展。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寺院仪轨及戒律。汉地特有的佛教文化。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南北朝北齐著名少数民族画家曹仲达与唐代“画圣”吴道子,均精于佛像,画风并称画史。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世称曹衣出水;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似满壁风动,世称吴带当风。汉传佛教主要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汉传佛教的重要人物。汉传佛教的外传。西藏佛教前弘期和后弘期。藏传佛教四大派别,格鲁派、噶举派、宁玛派、萨迦派。宗喀巴及由其弟子形成的班禅活佛转世系统与达赖活佛转世系统。藏语系佛教的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汉、印两系佛教和汉文化对藏传佛教的影响。藏传佛教文化特色。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在西藏的充分贯彻落实。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与汉传大乘佛教深厚错综的关系。中国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传播。天主教自公元七世纪起几度传入中国,基督教(新教)于公元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公元635年(唐贞观9年),基督教的聂斯托里派由陆路从波斯传入我国,称景教。景教因得唐朝皇帝的重视和支持而一度在中国广为流传。来华传教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传教士于唐德宗建中2年(781)在大秦寺立景教碑,以汉字和阿拉伯文字简述基督教信仰,并着重记叙景教在中国唐代的流传情况。也里可温教。利玛窦。徐光启。百年禁教:清中叶禁止天主教传播,禁教原因主要是清廷认为天主教教义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相冲突;从康熙五十六年(1717)下禁教令起,历雍正、乾隆、嘉庆诸朝,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解除禁教令止,共129年。基督教(新教)于公元十九世纪初传入。罗伯特·马礼逊。东正教在我国部分地区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与基督教思想之争。教案。教会学校。中国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现状。建国前后的基本情况。全国和地方天主教、基督教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三自”运动:建国后,我国的天主教、基督教开展了“三自”(自传、自治、自养)运动,使天主教、基督教由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变成为中国教徒独立自主自办的宗教事业,中国的宗教事业由中国各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来办,中国的宗教事务和宗教团体不受外国势力支配。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是中国人民在反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的斗争中,由中国宗教信徒自主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中国的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传入与发展。海陆丝绸之路。唐永徽二年大食国始遣使朝贡。中国穆斯林的先祖。花刺子模。“元时回回遍天下”。中国10个少数民族穆斯林的来源。中国伊斯兰教的特点。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后,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冲击、影响和渗透的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中国伊斯兰教门宦制度。中国伊斯兰文化特色。清真寺。三道制。伊玛目。建国后伊斯兰教的正常发展。中国穆斯林的宗教团体。中国穆斯林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2001年在北京成立,该委员会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专门委员会,由爱国爱教、德高望重、代表中国伊斯兰教最高宗教学识和经学水平的大阿訇、大毛拉组成;其宗旨和任务是,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依据伊斯兰教经典,对伊斯兰教教义教规作出权威性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准确解释,编写讲经范本,提高伊斯兰教教职人员水平,规范讲经内容,反对利用伊斯兰教搞宗教极端主义,积极引导中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教道教的渊源。中国的本土宗教。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先秦道家学术。老庄学说。太上老君。天人合一:道教崇尚自然,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力倡“天人合一”之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其概念最早由庄子阐述,汉代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其意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为大天地,人则为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认为人和自然本质相通,因而人事应顺乎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道教倡导天人合一,主要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探究生命奥秘,发现炼养成仙之道,以期在最高的层次上复归于自然。东汉末年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正一道于全真教。葛洪:东晋道教炼丹家、医学家,内擅丹道,外习医术,为道教丹鼎派创始人,对道教理论发展卓有建树,在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有成就,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孙思邈:隋唐前期道士、医学家,一生山居学道著书,究养形长寿之术,医术高明,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保生铭》等,其著作和成就代表了当时医学的最高水平,被后人尊为“药王”。丘处机,号长春子,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曾劝说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减少杀戮,得成吉思汗信任,受礼遇敬重,命其掌管道教,致元代全真教大行于天下,开拓了崭新局面;元世祖时,追封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符箓派和丹鼎派。中国道教徒的群众组织。建国前后中国道教的基本状况和道教研究情况。道教的宗教活动。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太平经》。《道藏》。道教教义核心。最高信仰和对老子“道”的继承与神化。天神、地祗、人鬼神灵系统。三清境与大罗天。现实中的彼岸世界。神仙偶像。道教的洞天福地神仙世界。道术。外丹。内丹。道士。道教仪式。斋醮。道教宫观。道教与中国文化及民间习俗。道教研究。第五章中国宗教问题与相关法规政策宗教问题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在我国历史上长期流传并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宗教差异是客观存在而由此产生的问题也将长期存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宗教之间的共同因素不断增多但各宗教差异依然存在。宗教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宗教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宗教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1、宗教传统的影响。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历史继承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宗教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点的宗教信仰群体,民俗、民族宗教文化传统和家庭信仰传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按传统的方式延续。2、心理因素。人的意识局限性,认识方法偏差与谬误都有可能导向宗教,宗教还可满足人们寻求精神支柱、群体交往和道德约束的需求。3、社会原因。我国目前部分地区贫穷落后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不发达,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使部分群众因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信仰宗教。此外,改革开放形势,也使我国宗教的存在不能不受到海外宗教的影响,其中既有友好往来,也有敌对势力以传教为幌子进行的渗透活动。建国以来党和政府贯彻执行宗教政策情况: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1949年至1957年,党和政府做了很多团结教育工作,调动了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爱国积极性2、1958年至1966年,“左”的错误逐渐滋长,出现了失误;3、十年动乱,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均被禁止,破坏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4、1976年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恢复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2年,中共中央批发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全国人大修改并通过《宪法》中有关宗教信仰自由的条例,拨乱反正取得显著成绩,自此我国宗教基本上沿着正常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协调问题:与所处的社会相适应相协调,是宗教存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当代中国的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协调,不是要求公民放弃宗教信仰,不是改变宗教的基本教义,而是要求宗教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相适应,这是符合信教群众和各宗教本身的根本利益的。相适应相协调是双向的,从宗教方面说,是爱国守法,积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而努力,从党和政府方面说,是坚决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能否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有赖于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共同努力,也取决于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真贯彻执行。坚决打击邪教组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点):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国家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保障。与此同时,中国法律规定,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在中国,任何人、任何团体,包括任何宗教,都应当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无论信仰宗教的公民还是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邪教组织是具有严重犯罪性质的伪似宗教组织。我国刑法第300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300条的“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法轮功”等一些邪教组织,打着宗教旗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邪教组织的为首分子或歪曲宗教教义,制造邪说,蒙骗群众,抗拒国家法律、法令的实施,煽动推翻政府;或利用迷信,装神弄鬼,致人死伤;或聚众淫乱,诈骗钱财,严重危害人民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当今世界,任何法治国家都不会容忍这类打着宗教旗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无论从事实、从法律、从学理来看,“法轮功”都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邪教。对于像“法轮功”一类的邪教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不会坐视不理。广大人民群众和宗教界人士对邪教组织深恶痛绝。我国司法机关对这类严重危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的违法犯罪分子依法惩处,正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和法律尊严,为了更好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政策我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受到我国宪法和法律保障的公民权利,是中国共产党遵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结合我国宗教的历史特点和实际情况而制定的。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中国共产党是主张无神论的政党,中国政府是贯彻政教分离原则的政府,但党和国家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基本原则:1、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不要把公民的宗教信仰与政治立场等同起来,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强行禁止。2、国家政权不干涉宗教的内部事务。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绝不能被用来推行某种宗教,也绝不能被用来禁止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3、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不得与国家分享行政权,也不能干预国家的行政权。绝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4、宗教组织要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绝不允许恢复已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宗教压迫剥削制度,绝不允许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是对客观存在、客观过程、客观规律的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是受宪法和法律保障的公民权利;不能因为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差异而导致信神者与不信神者的对立。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信教和不信教都有自由。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不能信仰宗教。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我国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具有兼容并蓄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国宗教“和合”为贵,中国文化求同存异。我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立起了符合国情的政教关系。宗教信仰自由,不仅是政策原则,还包括保障教职人员在各宗教团体领导下履行宗教职务的权利;合理安排宗教活动场所;健全宗教组织机构;编辑出版宗教刊物及宗教用品;开办宗教院校,培养年轻一代爱国教职人员;宗教界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遗产、寺庙和宗教设施等一系列具体内容。中国的宗教事业由中国各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来办,中国的宗教事务和宗教团体不受外国势力支配。中国对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法律保障,与有关国际文书和公约基本一致。中国在强调保护信教自由时,也强调保护不信教的自由,把两者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从而在完整意义上体现宗教信仰自由,这是对公民基本权利更充分、更全面的保护。宗教工作的政策法规,是我国政策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既有现实理由,也有历史根据,既是理性抉择,更有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法律与宗教的区别:1、二者的作用不同。法着重于支配和约束人们外在行为;宗教则侧重支配和约束人们的内心观念。2、适用的范围不同。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后出血的处理》课件
- 装修的简单合同
- 门店劳动合同范本
- 牛奶供货合同范本标准版
- 甲方借款与乙方林权抵押的2024年度合同:权利义务与违约责任
- 鱼塘养殖个人承包合同完整版
-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原卷版)-A4
- 2024年度绿化工程施工及养护合同
- 基于大数据的2024年度供应链管理合同
- 2024年度技术开发合同:研发方与委托方的技术研发与成果分配6篇
- 安全质量管理员岗位职责
- 膝关节镜手术
- 华为认证无线工程师H35-460考试题及答案
- 数学-2025届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高三11月调研试题+答案
- GB/T 26342-2024国际间遗体转运棺柩
- 2020-2024年上海市春考语文真题试卷汇编含答案
- 保安公司转让合同范例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学写倡议书》授课课件
- 2024年新华社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Ⅱ)含答案
- 十七个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