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创造宣言》-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21课《创造宣言》-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1课《创造宣言》-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21课《创造宣言》-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21课《创造宣言》-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创造宣言

陶行知学习目标1.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思路2.理解文章使用具体事例反驳观点,得出自己观点的方法3.能从修辞角度赏析精彩语句基础夯实——作家作品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6年起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基础夯实——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1943年10月13日,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陶行知在文中的基本观点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先生写此文,着重启发青年人,去掉在科学创造方面的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五大思想障碍: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龄幼小,能力薄弱,困难当道。基础夯实——字词过关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遁词()

懒惰()懦夫()

中伤(

)

鲁dùn(

)

huàn养()guàngài()lǎnduòdùnnuò豢灌溉钝zhòng基础夯实——字词过关2.解释下列字词。豢养:画龙点睛:自暴自弃:山穷水尽:走投无路:喂养。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指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整体阅读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1.初步感知课文,划分文章段落。(12-16)呼唤创造,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5-11)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逐一加以反驳,得出结论。(1-4)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整体阅读2.本课题目为“创造宣言”,请问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呢?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重点探究1.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

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重点探究2.仔细阅读第5-11段,找出“不能创造”的几种借口,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进行反驳的。(1)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反驳论据:八大山人挥毫几笔,白纸成杰作;飞帝亚斯、米开朗基能将平凡的石头变为不朽的雕像。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重点探究(2)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反驳论据:监狱里诞生了《易经》之卦辞、《正气歌》、苏联的国歌、《尼赫鲁自传》;在沙漠中诞生了“苏彝士运河”;肉包铺子诞生了“平老静”。(3)年纪太小,不能创造。反驳论据: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令人惊叹。重点探究(4)太无能,不能创造。反驳论据: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下下人有上上智”。(5)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反驳论据:玄奘历经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中的莫扎尔特写出了《安魂曲》;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重点探究3.“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作者安排这个故事的意图是什么?用“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心的老师,将“树苗”喻指学生。借这个故事揭示失去创造之心的可怕性,呼吁教育者应该保护并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不要像“东山樵夫”一样,忽视学生价值,不能正确引导学生。

东山樵夫只因泰山茅草比东山少,便得出“泰山不如东山”的结论。泰山树苗因此想去东山看看,却被樵夫粗暴拔起,当作柴草烧掉。重点探究4.完成文章的论证思路。开头提出观点

使用多种论据批判五种错误的认知借用“东山樵夫”的故事指出不创造的危害最后呼吁大家要创造重点探究5.分小组探究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本文主要用举例论证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用反例来批驳错误的认知。例如八大山人、爱迪生、《正气歌》等事例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用“东山樵夫”砍树的事例揭示创造力的重要性。

重点探究

(2)比喻论证。例如将“教育”比喻成雕像,将“教育方法”比喻成刀法,形象生动地说明教育理论和技术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性。(3)引用论证。例如在反驳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时,引用慧能的“下下人有上上智”、歌德的“没有勇气一切都完”、古语“穷则变,变则通”。重点探究6.赏析语句。(1)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本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四个“产生”强调了在单调恶劣的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有力地反驳了“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观点。重点探究(2)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意志”和“信念”比作“金刚”,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课堂小结提出观点:我们要创造创造宣言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人反驳借口,人人能创造东山樵夫,不懂创造的可怕鼓励教育者学会创造课堂小结

陶行知先生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懒惰者、平庸者不愿创造,还为自己找到种种借口。先生以教育家的口吻告诉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当堂检测1.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证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提出创造宣言。主观题当堂检测2.理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一句的含意,并分析其作用。含意:对持有“我太无能,不能创造”观点的人的质问,激励他们要积极创造。

作用:这是一个犀利的反问句,引人反思,催人奋进。作者把以“我太无能”为借口、自暴自弃、不去创造的人和吃桑叶就能吐丝的蚕做比较,激励人们去创造,去奉献。拓展延伸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