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备考第14单元《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必备知识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①经济上,铁农具以及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③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④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其中法家学说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具体原因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②秦国落后于其他诸侯国,希望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③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内容措施内容影响以农求富废井田,开阡陌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都有促进作用加强集权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维护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保证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制订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也破坏了传统文化改革旧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等进一步发展了封建小农经济,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3.评价(1)积极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给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性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②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③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合乎秦国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旧贵族的论战,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长期的杂居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2)社会矛盾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②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③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2.内容概况措施内容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度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健全了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度,严惩贪赃枉法者北魏吏治有所好转,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推行汉化措施迁都洛阳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打击了保守势力;为深化改革提供条件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崇儒学,推行汉制有利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3.评价(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交融的条件下进行的。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交融。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统治危机①社会矛盾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②积贫积弱局面: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出现,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2)有利条件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内容

措施内容作用富国之法

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盘剥,增加了政府收入免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打击了特权阶层,增加了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土地好坏、多少收取赋税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抗灾,促进农业发展均输法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节省了费用,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强兵之法

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治安,战时作战;实行连坐法维护秩序,兵农合一将兵法精简裁并军队,设专门操练军队的武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局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保马法民户可代养官马,政府减免部分赋税节省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武器产量增加,质量改善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为官唯才用人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被委以重任3.评价(1)作用①改变积贫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②改善积弱局面: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教训①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要求改革者要信念坚定,毫不动摇。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维持。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变法认可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关键能力一、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特点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创新,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商政策以及统一度量衡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的耕作方式;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改变积贫的局面。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二、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推行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加速政权封建化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三、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的规律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王权的保障。2.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学科素养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商鞅变法前,秦人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德”“仁”“义”一类字眼,而多的是“吉凶”“祸福”“利害”等概念。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20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据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改革的策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商鞅的改革策略。解析:第(1)问,据材料“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可知推崇功利;材料“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可知寻求统治者支持;据材料“先后两次”“时间长达20年”可知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长期持续改革);据材料“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可知利用文化传统;据材料“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可知树威立信,因势利导。第(2)问,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据材料“寻求统治者支持”可推出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增强改革动力;据材料“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可知有利于推动改革深入发展,为改革成功提供了条件;据材料“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等功利主义理论”可知过于注重法治,忽视社会教化,为秦朝暴政埋下伏笔。答案:(1)策略:推崇功利;寻求统治者支持;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长期持续改革);利用文化传统;树威立信,因势利导。(2)评价: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增强改革动力;有利于推动改革深入发展,为改革成功提供了条件;但过于注重法治,忽视社会教化,为秦朝暴政埋下伏笔。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思想为指导,推行开辟财源的变法措施。荆公以为国民经济所以日悴者,由国民不能各连其力从事生产也。于是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制定全国一年用度的预算,颁布施行,以节省开支。考察全国的农田、水利和赋税,另订管理办法,以尽地利而增税收。颁布青苗法,把救济贫民用的常平、广惠等粮仓的积谷,变钱借给贫困的农民,秋收加息二分收回,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荆公还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诸法。公之志,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以富其民而致天下于治。故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岁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嗇,良以此也。——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理财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王安石理财措施所产生的影响。解析:第(1)问,据材料“‘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思想”可知,不增加人民负担;据材料“推行开辟财源的变法措施”可知,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据材料“把救济贫民用的常平、广惠等粮仓的积谷,变钱借给贫困的农民,秋收加息二分收回,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可知,夺豪强富商之利,注重保护平民;据材料“颁布青苗法”“荆公还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诸法”可知,变法内容涉及面广。第(2)问,据材料“颁布青苗法,把救济贫民用的常平、广惠等粮仓的积谷,变钱借给贫困的农民”可知,青苗法使百姓度过青黄不接之际,有利于保障农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据材料“公之志,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以富其民而致天下于治”“市易法”可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贾的势力,缓和了阶级矛盾;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通过国家手段控制市场交易,违背经济规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答案:(1)特点:不增加人民负担;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夺豪强富商之利,注重保护平民;内容涉及面广。(2)影响:有利于保障农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贾的势力,缓和了阶级矛盾;通过国家手段控制市场交易,违背经济规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课时跟踪检测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晋国内乱频繁,秦国试图操纵晋国,楚国势力大增,构成晋国最大的威胁。在此处境下,公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回国即位,锐意改革。他秉持“公属百官,赋职任功”的原则,“举善援能”。同时制定官员规章,按法办事,确立名分,培育美德。“昭旧族,爱亲戚”,让晋之旧姓“胥、籍、狐、韩等,实掌近官”执掌朝政。姬姓中贤良的人,担任朝廷内务官。“异姓能,掌其远官(新占领地区设的县官)。”建立起一套适合晋国实际的、有别于传统的宗法统治的管理模式,使晋国“政平民阜,财用不匮”。为了与楚作战的需要,晋国作三年,置将佐。六卿为三军将佐,“帅佐治军亦治政。帅佐管卿,即为执政……六卿之强,实源于此制”。周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后力,晋公其让晋之旧姓‘胥、籍、狐、韩等,实掌近官’执掌朝政。姬姓中贤良的人,担任朝廷内务官当之矣!”,但晋国的赏赐对象几乎集中在军功贵族阶层,内容几乎全为土地,使“晋之分也。……以群臣之太富也”。——摘编自李文秀《论晋国公室的政治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晋文公政治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文公政治改革的作用。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前秦苻坚当政时极力拉拢汉族地主,在王猛协助下,实行了一系列政策。苻坚首先整顿吏治,“拔幽滞,显贤才”,提拔了一大批汉族地主分子。在苻坚支持下,王猛在十数天内便杀掉不法贵强豪二十余人,结果“百僚震肃,素右屏气”。针对关中少雨易旱,苻坚下令推广先进的区种技术,

还在当地大兴水利,使北方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苻坚废止胡汉分治,强调“黎元应抚,夷狄应和”。他曾严惩袭扰匈奴部民的大将军,还遣使在戎夷部落中劝课农桑。苻坚下令恢复了太学及地方学校,使公卿子弟入学受业,成绩优秀者,予以放表授官,对不通经的官吏则予以罢遣。

史载当时“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社会经济情况比过去有很大改善。——摘编自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苻坚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苻坚改革的历史意义。答案解析1、解析:第(1)问,据材料“秉持‘公属百官,赋职任功’的原则”“让晋之旧姓‘胥、籍、狐、韩等,实掌近官’执掌朝政。姬姓中贤良的人,担任朝廷内务官”可知实行多元化的用人政策;侧重于照顾传统贵族;将传统体制与新体制相结合;据材料“制定官员规章……培育美德”可知注重官员品德;据材料“帅佐治军亦治政。帅佐管卿,即为执政”可知实施军政结合的模式;据材料“为了与楚作战的需要,晋国作三年,置将佐”“晋国的赏赐对象几乎集中在军功贵族阶层”可知重视军功。第(2)问,据材料“举善援能”“让晋之旧姓‘胥、籍、狐、韩等,实掌近官’执掌朝政。姬姓中贤良的人,担任朝廷内务官”可知协调各方利益,有助于晋国政局的稳定;有利于晋国称霸事业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宗法血缘关系和传统体制;据材料“异姓能,掌其远官(新占领地区设的县官)”可知加强了君权和君主权威;加强了对边远地方的控制;据材料“六卿为三军将佐……六卿之强,实源于此制”可知致使六卿权力逐渐强大,形成君权衰弱的局面;据材料“晋公其让晋之旧姓‘胥、籍、狐、韩等,实掌近官’”可知为异姓世族的形成和壮大奠定基础;据材料“晋之分也……以群臣之太富”可知给晋国解体埋下隐患。答案:(1)特点:实行多元化的用人政策;重视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