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探析目录TOC\o"1-4"\f\h\u摘要 引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互鉴、发展而逐渐沉淀,共同形成了古老灿烂的中华文化。近年来,我国社会物质经济条件高速前进,人民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变迁,致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态形式严峻,少数民族非遗随时都有消失和灭绝的危险。同时,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任务艰巨,但我国目前缺乏比较健全完善的法律保护机制,研究和保护少数民族非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重点从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的法律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法律保护制度完善的建议等方面展开探讨。一.少数民族非遗概述(一)少数民族非遗的概念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文化发展到特定时期而逐渐出现的特定历史产物,并随着时间的尺度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一概念最先出现在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法》,从而使非遗立法步入法制轨道。日本提出的“无形文化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最早渊源,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吸收了该法的内容,首次以法律术语的形式正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高永久,朱军.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本世纪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开始进入我国理论研究与立法实践的范围之内。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指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有关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高永久,朱军.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张娜娜,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我国非遗的理论研究和立法保护工作在面临现实严峻考验的形势下不断探索前进。2011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其有了统一的概念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条: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条: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强调要以人为本,在关注传承人的前提下讨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否则非遗保护工作寸步难行。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通过口耳相传等方式世代沿袭的无形、活性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化形态。2.非遗与少数民族非遗的概念作为法律用语,非遗是少数民族非遗的上位概念,二者属于属种关系。最先以唐小冬教授提出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下位概念,即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世代传承的,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集合。”唐小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唐小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综上,少数民族非遗是指生活在我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通过口传心授或口口相传等形成的存在于特定地域、特定民族内部的相对稳定的无形文化形态的总称。(二)少数民族非遗的特征少数民族非遗既然作为非遗的下位概念,自然就拥有诸多同非遗相同或相似的特性,诸如无形性、传承性、价值性和多样性等。但只谈共性不足以体现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故本文重在梳理少数民族非遗的独有特征。1.民族性我国境内各民族都是经过长期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同的、稳定的语言文字,生存环境,服饰佩戴,饮食习俗,宗教信仰,礼仪庆典等文化内容及表现形式的集合体,各民族之间正是通过各自的文化差异来保证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少数民族非遗是体现特定民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形式,反映某一民族人们精神特质和智慧成果的文化形态。归根结底,民族性强调的是对主体的限定与区分,划定不同民族主体成分使其具有区别的显著性,即仅限于某一特定的少数民族集体所享有的智力成果或精神财富。比如,同为彝族、纳西族、白族等共同传统节日的火把节,虽然在时间和节庆内容等方面基本无异,但是由于各民族不同的族源传说及宗教信仰等又表现出风格迥异的节日习俗。2.地域性我国地广人稀,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族分布总体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征,特定地域内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孕育特定少数民族非遗的母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非遗正是在各自适合的土壤中萌发成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异域风土造就异域风情。不同的物质生活基础创造不同地域的非遗文化形态,寄托着本民族的民族情感、民族认同、民族精神,印证某一特定地理环境塑造少数民族非遗的迥异特性,体现地域环境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依赖的合力下为少数民族非遗的创造和传承提供肥沃的土壤。一些通过口头传承形式表现的、以民族语言为载体的少数民族非遗形态即使在相同的活动场景或主题下,也呈现出不同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以敬酒歌为例,蒙古族敬酒歌高亢激昂、气势恢宏体现了游牧民族热情豪迈的民族秉性,而彝族敬酒歌则更加委婉细腻、欢快俏皮,突出了西南彝族同胞激情似火的民族个性。3.濒危性少数民族非遗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文化趋于一体浪潮的冲击,已经暴露出其本身固有的“濒危性”。其一,从人口数量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不到全国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人口数量和规模远远低于汉族,作为非遗传承载体的“人”在数量上显著不足。其二,从民族分布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陆边疆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文化闭塞导致少数民族非遗很难交流互鉴,在保护和传承上处于各自独立的文化生态单元。其三,从语言文字来看,各少数民族历史上几乎都有各自的民族语言和文字,但当前某些民族已经丧失自己的语言文字系统,无法使用民族语言对原有的口头非遗文化进行继承,也有些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丧失或不再使用本民族文字,需要依靠文字作为载体记载的民族非遗文化形态已经不可能继续传承。民族语言文字的丢失与灭绝,使得大量少数民族古籍典书,文学诗词等珍贵民族文化记忆面临失传的风险。可见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的濒危性十分突出。二.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的意义第一,少数民族非遗是中华民族非遗资源重要组成。少数民族非遗是各少数民族同胞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凝结而成的智力成果和精神财富,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与中华民族主体汉文化相伴相生,共同创造了我国非遗资源的多样性。“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守护住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二,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是落实我国少数民族人权保障的必要措施。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本质来讲就是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属于人权保障的重要范畴。我国在2004年修改《宪法》时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宪法的基本原则,对少数民族非遗传统文化资源的法律保障研究和立法工作充分体现宪法的全面实施与贯彻落实,极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第三,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是完善我国非遗法律保护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必然要求。既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我国非遗法律保护的里程碑,促进了非遗保护工作的进程。但是,就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通过对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的研究为立法保障机制指明出路,进而完善少数民族非遗全面法律保护体制,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三.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现状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非遗资源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凝结而成的智慧结晶,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具有历久弥新的活力,各民族非遗资源既别具一格,又兼收并蓄,蕴含着草原游牧文化的热情豪迈、羌藏雪域文化的神秘圣洁、西北穆斯林文化的异域风情、东北雪原林海渔猎文化的原始朴素、西南云贵多彩苗彝文化的别样风情等多民族、多地区文化的繁荣。各民族聚居区域拥有十分充足的非遗资源,国家通过法律手段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对少数民族非遗采取法律保护措施。(一)非遗保护立法现状第一,中央“人大立法”层面上,先有我国《宪法》第33条首先规定了国家对人权保障的基本条款,作为“人权宣言”条款是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根本依据,也是立法保护少数民族非遗的根本保证;第4条规定了国家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时予以适当照顾和帮助,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同时,第21条、第22条规定了国家鼓励、支持和发展民族传统医药体育事业、保护少数民族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再有,《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宪法》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少数民族传统非遗文化保护作出规定,涉及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和促进本民族地区语言文字教育事业、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书籍和传统文化、改善和发展民族医疗卫生事业和民族传统医药事业、发展民族体育事业等少数民族传统非遗的保护。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基本围绕非遗调查制度和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对我国非遗保护进行具体规定,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具体操作也基本从这两项制度展开。第二,中央“行政立法”层面上,非遗行政立法主要由国务院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部门规章组成,从执行法律立法、专属职责立法、特殊授权立法等方面进行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文化传承与发展领域的行政管理,从而促进和繁荣我国少数民族非遗资源。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保护和传承领域的第一部行政法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较为具体的对民族民间传统美术技艺、手工艺技能进行行政法律保护。此外,还有诸多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综合性法规或专门性法规来加强和保护包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第三,在中央层面立法之外我国各级地方依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的授权,各级地方人大、政府对本地区内部的非遗保护工作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保障各地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更加因地制宜、因俗立法,深入优化各地非遗保护的法律体系。以云南省为例,作为我国的民族大省,是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富饶宝地。少数民族成分占比全国第一;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全国第二;民族自治地方数量位居全国之最。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宝库,加强省内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工作对云南来说尤为重要,不可小觑。早在2000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就非遗的法律保护与传承颁布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开启地方立法保护少数民族非遗的先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实施。2013年云南省人大常委根据颁布不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结合本省实际情况通过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作为全省各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的指向标,同时废止了2000年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此外,云南省各州、市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管理条例,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建设迪庆香格里拉特色文化区的意见》、《大理民族文化大州实施意见》、《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纳西族纳西古乐保护管理办法》等。曹新富.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探析【J】.今日民族,2013年第8期。曹新富.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探析【J】.今日民族,2013年第8期。第四,根据《宪法》等法律授予的民族自治立法权,民族自治地方可依据本民族和本区域的特点进行有关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立法活动,行使自治立法权。以自治区自治立法为例,目前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均出台了本区域内非遗保护的民族法规,对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民族自治法规体系的完善意义重大。(二)非遗保护执法现状一方面,我国现有的少数民族非遗代表性名录和少数民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行政保护制度,是我国少数民族非遗行政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制度和运行机制。我国对非遗保护工作展开的重要表现就是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行政主导下有序进行非遗保护与传承,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公布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代表性名录来确定非遗保护、传承的范围以及由各级政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确定或指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有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为我国的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深入进行提供良好的行政保障。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在我国入选的30个世界级非遗项目中少数民族占有14项,其中西藏有两项,分别为格萨尔和藏戏。国务院公布的四批共183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西藏共入选89项,约占总名录的4.85%。“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西藏的非遗资源相对丰富,因此,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西藏非遗的保护,还在扩大西藏文化影响力的同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尤其推动了民族传统工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肖远平: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20页。拥有完善的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体系是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核心内容,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非遗名录的不断完善与扩充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留出了更加广阔的保护空间。肖远平: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20页。另一方面,国务院发布的诸多中国人权白皮书以及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保障白皮书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相关制度、政策实施成果的折射。2019年发布的《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中有大幅阐述关于切实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的内容。通过文化教育、语言文字、文学典籍、医药体育等事业促进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四.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的问题(一)少数民族非遗立法中的问题1.立法观念存在偏差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立法的观念和指导思想几乎都是为了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少数民族非遗的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立法目的在总结国内非遗立法的经验上,侧重非遗资源的保存与保护,仍然强调静态保护的立法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1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制定本法。2.立法体系冗杂混乱立法主体繁多,立法效力和内容存在冲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可以说是目前我国非遗保护领域的专门性法律,总体上比较全面的规定了非遗保护的内容,但是就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问题并未进行针对性规定,只能参照一般非遗进行法律适用,故对少数民族非遗的立法保护缺乏专门针对性规定。此外,我国立法体制复杂,少数民族非遗立法主体多,法律文件形式多样,法律位阶层次高低有别,从而导致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法制保护体系混乱,不同立法主体,不同性质的法律形式规定的内容存在互相矛盾、互相抵触的问题,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不利于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工作的顺利开展。(二)少数民族非遗执法中的问题1.专门行政执法机构不明确对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的工作机构或者其他工作部门负责具体事项。中央由国务院下设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非遗保护与管理工作,各省级地方由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内非遗保护事项。但是到市、县两级就对非遗的行政保护职责划分出现了混乱,地方享有极大的“自管自办,各自为政”的职权,非遗保护工作缺乏集中统一的行政主管单位,存在多部门交叉执法或者推诿不作为,非遗行政执法保护工作效率低下、具体职责难以落实。2.行政执法队伍素质水平低政府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归根结底要靠执法人员来落实,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素质和相关法律法规储备的执法工作人员组成高效执法队伍,成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的中坚力量。然而,目前行政执法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低下,法律素养不足,不具有切实维护各族人民文化权益的服务态度,非遗保护的服务意识和人民公仆意识低下,普遍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不文明执法行为屡禁不止。(三)少数民族非遗司法中的问题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立法主要表现为重保护性立法轻传承利用性立法,少数民族文化权益面临侵害时无法依据具体的法律进行切实的司法救济,侵害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的行为无法阻绝,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权益难以维护。表现为就少数民族非遗的具体相关立法缺失,导致司法救济程序没有可以依据的实体法,即便诉诸法院的相关案件可以根据相关法律的立法精神和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得以处理,但是当涉及到与少数民族成员利益密切相关的权利诉求时就陷入了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司法诉讼程序难以展开。五.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的建议(一)法律意识方面的建议1.深入普法行动,培养法律意识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普法行动,增强少数民族公民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法律意识。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边疆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具有极大的封闭性,国家政策法律的传播具有滞后性和不及时性,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意识淡薄,人们对本民族文化权益的保护意识不强,没有形成权利意识,造成本就面临多样化冲击的少数民族非遗更加濒危的局面。对此,国家应当积极推进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应当加大普法的全面覆盖,不漏一个民族和一个成员,保证普法的深度和广度,达到普法教育的预期目标,促进少数民族成员保护和传承本民族非遗资源的法律意识的形成。2.多元主体互动,强化自我保护少数民族非遗在政府主导下,应当积极效仿日本模式,组建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民间协会组织,作为本地区本民族的社会特殊群体,作用相当于搭建在国家政府与民族个体之间的桥梁纽带,在政府监管、政策实施与民族非遗项目开发、生产经营者或传承人之间充分发挥中介作用。做为一种民间社会团体,其不具有营利性,而是在推动本民族非遗事业传承发展中既与政府相互沟通谈判、为政策和决定的实施建言献策,又为非遗传承人争取更多国家扶持、政策补贴等激发本民族非遗传承活力的关键环节。非遗保护协会作为社会中间力量,为推动本民族非遗传承开发事业贡献力量。如前所述,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发展的实质是对传统技艺传承人、持有人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是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开发、利用的关键所在,不容忽视。我国应当积极参照日本、韩国的“人间国宝”制度,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深入挖掘在非遗传承中具有高超技艺、造诣极高的“民间高手”,从经济上给予其一定的经费补贴和物质扶持鼓励其保护传承的积极性,并且可以授予对本民族非遗传承发展有巨大贡献和帮助的传承人特定荣誉称号。同时,积极开展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巡展、汇演活动,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深化本民族成员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责任感。(二)立法保护的建议1.立法动静协调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立法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立法观念。增强立法保护的动态适应性,才能彰显法律制度的优越性和保障力,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立法在适应性的要求下集中体现为既要肯定既有的少数民族非遗静态法律保护制度体系,又要兼顾非遗资源传承、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法律运行机制,要在静态保护和动态传承的二元法制轨道中探寻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新路径。我国社会物质经济条件在日益变化,少数民族非遗仅靠单纯的静态法律保护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非遗保护工作的现实需要,在可持续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的发展理念下,少数民族非遗立法要与时俱进,迎合时代的步伐,注入新的血液。纵观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无不是着眼于静态领域的抽象原则性保护规定,而针对于具体性活态利用的法律制度几乎没有相关法律作出规定,据此因当将少数民族非遗的静态保护模式与活性开发利用机制相结合,双轨并行,进而更加全面系统的对我国少数民族非遗资源形成从横交错的法制保障体系。2.立法央地统一在制定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专门法律,要提高少数民族非遗立法的针对性。通过科学的分析论证在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增设有关少数民族非遗的法律保护制度作为专章立法,从而有效的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无专门法律可循,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立法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等由于缺乏法律层面的统一立法而导致的位阶及内容矛盾和冲突现象,增强少数民族立法保护的针对性。民族自治地方要因地制宜,因俗立法,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立法权。各少数民族自治机关应当履行好《宪法》等法律赋予的自治权以及立法变通权,结合本民族地区非遗资源的特征制定本土化民族自治法规,加大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力度,“建立健全以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自治法律法规保护体系。”曹新富.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探析【J】.今日民族,2013年第8期。充分发挥国家立法和民族地方自治立法的互动性和自治立法的主动性,积极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下的少数民族非遗法制体系。曹新富.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探析【J】.今日民族,2013年第8期。(三)执法保护的建议1.健全执法机构借鉴日本和意大利经验,积极发挥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少数民族非遗专门执法机构建设。各级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应当增设专门的主管部门或非遗保护与利用中心,成为少数民族非遗行政管理与执法监督的主要负责机构。要充分明晰相关部门机构之间的职权范围,避免执法混乱、行政资源过度浪费和执法监管效率低下,加强政府在少数民族非遗资源市场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监管和监督力度,在各种民族非遗的商业聚集区、旅游文化区实施严格的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和市场准入审查措施,过滤净化少数民族非遗市场开发利用环境,控制不良商业牟利、竞争等侵害本民族成员少数民族非遗权利的商业化行为,打造良性有序的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生产开发利用环境。2.净化执法队伍组建高素质执法人才队伍,加大对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和有关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与掌握,引进高素质人才,注重少数民族执法人员和干部的培养。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和研究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培养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专业队伍。”刘晶.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问题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避免暴力式、法盲式执法现象的发生,正如笔者在大理古城和丽江古城所见到的当地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言语粗暴、行为粗鲁、不按法定程序执法、打砸破坏非遗项目经营者的非遗商品,这种不听申辩、不分事由的不文明执法行为应当坚决杜绝,“公权力”的行使者象征政府形象,只有文明规范式执法才能反向促进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市场开发与利用朝向可持续的永续利用方向发展。刘晶.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问题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四)司法保护的建议少数民族非遗事关民族文化权益,我国存在大量涉及少数民族文化权益被侵权的现象,但是由于司法救济程序的不健全,甚至专门调整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诉讼法律关系的有关立法出现空白,导致控诉无路、权利难维的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应该尽快完善少数民族非遗司法救济程序的设计,可以借鉴“乌苏里船歌案”确定由非本民族成员侵权所引发的非遗纠纷诉讼案件的原告为少数民族所有成员,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是少数民族全体成员集体性权利,“代表少数民族利益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或民族乡有管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权利,是适格的诉讼主体。”田艳.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少数民族集体成员当然有维护本民族非遗权益的资格。田艳.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谈到少数民族非遗司法救济,不得不提及一时轰动全国的第一例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学艺术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乌苏里船歌案”,这是我国第一例有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权益的司法案件,对少数民族非遗司法保护提供指导意义和实践经验。该案的核心争议点之一就是郭颂、中央电视台是否侵犯了赫哲族民间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一审法院审理认为,赫哲族传统民间曲调艺术是赫哲族人民世代传承的重要文学艺术形式,是赫哲族民族群体共同享有的智力成果以及和每一个赫哲族成员密切相关但又不属于任何一个赫哲族民族成员的精神财富,当属赫哲族集体文化权益,由赫哲族全体成员享有对本民族传统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同时,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对《乌苏里船歌》的主题曲调与赫哲族传统民歌《想情郎》、《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的主题曲调进行了对比鉴定,得出的鉴定结论是二者主题曲调相同,由此,法院认定《乌苏里船歌》主题曲调是郭颂等人在赫哲族民间传统曲调《想情郎》的基础之上进行改编和再创作的音乐作品,而非其原创作曲,郭颂和中央电视台不论以何种方式使用《乌苏里船歌》都应注明“此曲根据赫哲族民间曲调改编”。据此,《乌苏里船歌》属于编曲而非作曲,在本质上属于赫哲族民歌,归全体赫哲族群众所有,是赫哲族的口头非遗资源,著作权属于赫哲族集体享有。综合上述,郭颂等人侵犯了赫哲族传统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严重损害了民族集体文化权益以及非遗资源的完整性、原始性,侵害了赫哲族集体的传统文化权益,伤害了赫哲族传统民间非遗曲调音乐的民族性、完整性,当然构成侵犯少数民族非遗知识产权的行为。该案是通过援引《民法通则》以及《著作权法》的相关原则进行审理判决,确立了涉及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纠纷司法实践的一些重要原则,例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权益纠纷由少数民族集体的代表机构或代表团体作为原告提起诉讼以及确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归该民族集体所有,为今后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司法诉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在审理少数民族非遗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中没有可以具体适用的、可操作的相关实体法律规定的空白已是十分明显的问题,不可回避也无法回避,对由“乌苏里船歌案”引发的有关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法律保护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尽快完善相关制度。为了侵权司法救济的周延性势必应当将与少数民族非遗相关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技能工艺等纳入知识产权侵权的救济范畴,少数民族非遗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救济的设计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第一,对涉及到技术、技艺、技能实操类传统非遗资源创新、改造、改良由民族集体所享有的专利权侵权纠纷,法院应当依据《专利法》的规定进行审理认定,为其提供专利权的司法保护;第二,对涉及民族民间传统文学典籍、口头技艺、戏剧历法等艺术类以及对其进行的改编、演绎、续写等非遗资源相关的著作权及邻接权引发的著作权纠纷根据《著作权法》进行保护;第三,对涉及传统民族医药传承、服饰饮食制作、民族手工艺品等含有生产制作保密性、不可公开性的非遗项目在批量商业化、市场化生产销售中产生的侵权纠纷法院应当参照商业秘密司法保护的相关规定进行审理。实践推动理论发展,司法带动立法进步,在有例可循的基础上,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应当不断完善,充分结合已有指导性案例的可取之处,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大厦重要支柱的司法救济制度的健全展开积极探索。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纠纷司法保护机制,为少数民族非遗知识产权立法保护的完善发挥能动作用,进一步为少数民族非遗知识产权纠纷的司法救济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必全。(五)民族习惯法的补充作用充分重视并发挥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独特作用,构建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良性互动的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框架。少数民族非遗是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通过口传心授或口口相传等形成的存在于特定地域、特定民族内部的相对稳定的无形文化形态的总称。故其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天文历法、礼仪庆典、医药体育、诗词古籍等等,只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早已深入每一个成员的记忆之中,自觉自发的去维护本民族约定俗成的民间行为准则和日常行为起居的规范,久而久之便形成本民族内部总的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行为规范,是为民族习惯法,在少数民族地区被人们普遍遵守和维护,充分发挥不成文的民间规范在人们内心深处的自觉信仰的约束力,是为“准法律”。少数民族习惯法本身就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又对其文化权益的调整与保护发挥作用,应当充分肯定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少数民族非遗的法律保护中的价值。民族地区要极大发挥民族习惯法的调整作用,构建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良性互动下的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框架。结束语我国少数民族非遗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种质资源,丰富和繁荣了世界非遗基因库。少数民族非遗是少数民族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少数民族无可代替的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中功不可没。但是面对当下民族地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工程建设、旅游开发、移民搬迁等诸多问题,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形势严峻,对其进行法律保护迫在眉睫。笔者通过本文对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的基本概念、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的意义,从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的现状发现所存在的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而结合自有知识以及对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的认识提出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完善的相关建议。笔者希望借此文章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的理论研究和法律实践工作略尽一己之力,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广大青年大学生以及各少数民族同胞们深入了解和认识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事业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的队伍之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激发文化自信心,要在保证各民族文化个性的前提下促进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充分体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至理箴言。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工作正值发力期,非遗传承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个人都要建言献策、各尽其能,这样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才能得以保护传承、发展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采购事务全权委托代理合同一
- 2024年度鲜美生蚝购销合同
- 2024年二手房购买定金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就业合同审查指南:保护你的职场权益3篇
- 2024城区改造墙体拆除工程承包协议版
- 2(2024版)电子商务平台广告推广与分成合同
- 2024年新版冷冻食品买卖协议模板3篇
- 2024年度电子废物回收处理合同2篇带眉脚
- 2024年原创剧本巡演合作合同3篇
- 2024年度建筑劳务分包合同架子工工程6篇
- 口腔急救预案
- 《白内障》ppt课件
- 汉字笔画名称表拼音版
- 真空镀膜机操作指导
- 组织机构翻译方法
- 不合格品管理看板
- 梅花香自苦寒来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 室内设计意向书
- 液氨制冷系统排氨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
- 修复知情同意书
- 《0-6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