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式模型_第1页
原子核式模型_第2页
原子核式模型_第3页
原子核式模型_第4页
原子核式模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参考书一、徐克尊等〔中国科大〕,?近代物理学?二、杨福家〔复旦大学〕,?原子物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三、褚圣麟〔北京大学〕,?原子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原子物理学1.课程内容纲要1、Rutherford模型2、Bohr原子模型3、量子力学初步4、电子的自旋,原子的能级与光谱的精细结构5、核外电子的壳层结构6、X射线2.原子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3.古代原子学说古代物质结构观

可以无限分割,物质是连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物质是连续的,可以无限地分割-------亚里士多德不可无限分割,存在最小的结构单元“端,体之无序最前者也。〞——?墨子?。序:次序、大小;最前:最初始的。端是物质的最小结构单元。ατομα,希腊文“不可分割的〞——德谟克利特。atom,旧译“莫破〞,即原子。原子是最小的实体,万物由原子和虚空组成,原子不可分不可变。原子是带钩和角的,相互之间靠机械的嵌合结合4.近代原子观的建立起始于对物质化学性质的研究1807年,JohnDalton(1766–1844)〔英〕:倍比定律,提出原子论。1811年,AmedeoAvogadro(1776–1856)〔意〕:分子理论。1869年,Менделеев〔俄〕:元素周期律。5.原子物理时代的序曲X射线的发现:1895年放射性的发现:1896年电子的发现:1897年放射性元素镭、钋的发现:1898年6.原子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介于分子和原子核之间。原子本身也是有结构的。1911年Rutherford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913年Bohr原子量子理论解释氢光谱1924-1927量子力学诞生比以前更好地解释了原子现象现代原子学说7.一.电子的发现电子的发现并不是偶然的,在此之前已有丰富的积累。1833年,法拉第〔M.Faraday〕提出电解定律,1mol任何原子的单价离子永远带有相同的电量-即法拉第常数。1874年,斯托尼〔G.T.Stoney〕指出原子所带电荷为一个电荷的整数倍,斯托尼提出,用“电子〞来命名这个电荷的最小单位。1897年,汤姆逊〔J.J.Thomson〕通过阴极射线管中电子荷质比的测量,确定了电子的存在。卢瑟福核式模型1859年,普吕克发现了阴极射线,发现真空放电管中阴极射线在电场、磁场中的偏转8.1897年,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J.J.Thomson测得阴极射线速度比光速小2个数量级测出了阴极射线的荷质比:e/me,注意到〔e/me〕>1000〔eH/mH〕,阴极射线不是离子束。这种粒子是各种元素的原子都有的,共同的,是物质的一个组成局部SirJosephThomon1856-19401897年发现电子9.AP1P2OP阴极射线实验装置示意图LlB+-E10.1899年,Thomson利用云雾室测量和11.1909年,Millikan油滴实验精确测定Millikan油滴实验测出单个电子的电荷12.J.J.Thomson(1856-1940)inrecognitionofthegreatmeritsofhistheoreticaland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sontheconductionofelectricitybygases

TheNobelPrizeinPhysics1906TheNobelPrizeinPhysics1923forhisworkontheelementarychargeofelectricityandonthephotoelectriceffectR.Millikan(1868-1953)13.原子中存在一定数量的电子,带负电。原子电中性,必定带有相同电量的正电荷,承担了绝大局部质量。正电局部和电子如何分布和运动的呢?14.汤姆逊(Thomson)发现电子之后,对于原子中正负电荷的分布他提出了一个模型:原子中带正电荷的局部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空间,电子镶嵌在其中。原子的模型之Thomson原子模型同时该模型还进一步假定,电子分布在别离的同心环上,每个环上的电子容量都不相同,电子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振动。可以发射电磁辐射,而且各层电子绕球心转动时也会发光。这对于解释当时已有的实验结果、元素的周期性以及原子的线光谱,似乎是成功的。Thomson模型的失败:与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不符合。葡萄干布丁模型或西瓜模型15.“就像一枚15英寸的炮弹打在一张纸上又被反射回来一样〞E.Rutherford(1871-1937)1909年,Geiger和Marsden发现粒子经原子散射后散射角大于的概率约为1/8000,甚至达到180

粒子散射实验真空室粒子源散射箔抽气管闪烁计数器α粒子源铂箔Geiger计数器俯视图化学奖16.Thomson模型大于90度角散射概率估算电子的质量很小,对α粒子〔2e)运动的影响可以忽略;只考虑原子中均匀分布的正电荷对α粒子的影响17.对铂〔Pt〕,Z=78,取Eα=5MeV1微米厚,屡次散射18.α粒子散射实验否认了汤姆逊的原子模型,根据实验结果,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

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原子核,它集中了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所有的质量,所有电子都分布在它的周围。卢瑟福核式模型19.T模型R模型易穿过原子,只能发生小角度散射。距核愈近力愈大,可能被大角度散射。Thomson原子模型

Rutherford核式模型20.具有确定能量的一

粒子均匀入射,研究散射

粒子的角分布瞄准距离散射角粒子反射2、卢瑟福散射公式

只要考虑

粒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21.有心力作用,粒子对原点〔原子核〕的角动量守恒在y方向动量的改变22.库仑散射公式23.以瞄准距离b入射的粒子经原子核散射后沿θ方向出射,b越大,θ越小。点到点24.瞄准距离在b和b-db间的入射α粒子束,都被散射到θ与θ+dθ间的立体角内〔空心圆锥立体角〕Rutherford散射公式〔大量α粒子对大量靶原子的散射〕25.瞄向dσ的α粒子都被散射到dΩ立体角内,瞄向dσ的α粒子越多,被散射到dΩ立体角内的α粒子越多dσ被称为有效散射截面,或微分截面。微分散射截面公式面到点26.靶:很薄的金属箔,核不相互遮掩,入射粒子最多被散射一次。面积为A,厚度为t,单位体积所含原子数为N总原子数为:散射到dΩ立体角内的α粒子数为:Rutherford公式面到面27.实验中,探测器对散射粒子所张的立体角是常数α粒子源铂金膜Geiger计数器由实验条件给定的参数(n,E,N,t,Z),就可以给出理论预期的值28.3、散射公式讨论:盖革和马斯登验证了前三个结论查德威克验证了第四个结论29.关于小角散射的问题原因:小角散射对应于较大的瞄准距离b。此时入射的粒子从原子外通过,与原子无库伦相互作用,讨论单原子的微分散射截面已无意义。靶原子之间互不屏蔽的假设不成立。小角度散射是屡次散射的结果。30.5.原子核大小的估计卢瑟福公式成立前提下,愈大,估计愈准确。rm:α粒子可以到达的与核的最小距离由能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