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681政治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681政治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681政治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681政治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681政治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5年淮北师范大学681政治学考研真题

2014年淮北师范大学681政治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3年淮北师范大学681政治学考研真题

2012年淮北师范大学政治学考研真题

2011年淮北师范大学政治学考研真题

2015年淮北师范大学681政治学考研真题

科目名称:政治学

科目代码:681

注: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上的无效!

---------------------------------------------------------------------------------------

-----

一、名词释义(每题8分,计40分)

1.政治;2.政治权力;3.国家形式;4.政治心理;5.政治社

会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计60分)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

3.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4.政治管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6.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思想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每题25分,计50分)

1.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

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

作法治化。请运用所掌握的政治学理论知识,分析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

与作用。

2.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

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请结

合所掌握的政治学理论知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是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014年淮北师范大学681政治学考研真题

(含部分答案)

科目名称:政治学

科目代码:681

注: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上的无效!

---------------------------------------------------------------------------------------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1.政治学

2.共同利益

3.政治权利

4.国家形式

5.政治发展

二、简述题(每题15分,5小题,共计75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2.简述利益的内在矛盾的主要内容。

3.简述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

4.简述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5.简述促进政治稳定的主要途径。

三、论述题(每题25分,2小题,共计50分)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

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

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请你运用政治权力理论谈谈

对这个观点的认识。(25分)

2.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

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

作法治化。请运用所掌握的政治学理论知识,分析政治参与的形式与作

用。(25分)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答:略

二、简述题(每题15分,5小题,共计75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不同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它是在社

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所做的多方面

论述,其基本内容为: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在不同的社会背景

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着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内容

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同时,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之间

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对农民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而

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

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围绕特定权利活动的集中方式,体

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经济关系起反作用。在阶级社

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形态上体现为阶级关系,因此政治关

系在现实内容和社会力量的对比和互动中首先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

式的集中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国家和国家政权是阶级社会中的

公共权力,是一种从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局域社会之上,以保

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

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一方面,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

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律

性,都有其客观内容。因此,人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深刻认识

政治的本质,把握其规律,才能在实际政治中运筹自如,进而推动社会

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

差万别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

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有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的内涵,确定政治的

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2.简述利益的内在矛盾的主要内容。

答: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利

益是一种受到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多方面因

素影响和制约的社会现象,影响和制约利益的多方面因素决定了利益具

有多种矛盾规定性和复杂的特性。利益的内在矛盾的主要内容有:

(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利益的主体实现性源于其需要的主体满足。任何需要主体的任何需

要,从其产生之时起,就带有主体满足的动力基因和目标指向。

任何利益不仅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而且必须在社会中通过特定的社

会关系和社会途径才能实现,这就构成了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2)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利益是与人们的一定社会实践水平和社会关系状况相适应的物质需

要和精神需要的直接表现,其内容反映着特定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

关系背景下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状况,因而是客观的。

利益对于外部状况的反映又是以人们的主观意识和心理的形式存在

的,在实际过程中,表现为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中所特有的

兴趣、愿望、追求,又表现为人们各种各样需求的生理的和心理的满足

和享有。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利益展开

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特定的利益和需求而进行的。

利益对于人们形成社会关系、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能力和素

质、治理和管理社会和公共生活、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手段

意义:

a.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是人们以利益为媒介结成和构成的,抽去

了利益的桥梁作用,社会关系的形成和社会生活的展开就会变得不可理

解;

b.人们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借助于利益的作用进行;

c.利益是进行社会治理和管理的重要凭借;

d.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利益的作用和发展来实现的。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①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水平上,就每个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和

需要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

②就社会和社会成员需要的总体发展来说,利益又具有无限发展的

可能。

3.简述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

答: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

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

的制度性规定。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其基

本特点有: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8个

政党,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

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

治同盟。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

(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

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

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其参政议政

的基本内容包括: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

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参加国

家政权。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机构、途径和方式主要是;人民代表大

会,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人士的定期或不定期

的座谈会,各民主党派人士出任政府领导职务等。

(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协商合作、相互监督的

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政治中的那种相互倾轧、相互拆台的政治竞

争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在各种利益关系具有可协调性

的基础上,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建立的,这就决定

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各民主党派相互之间是以协商合作的

方式展开政治活动的。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又存在

着相互监督的关系,这种监督的基本准绳就在于各自的政治决策和政治

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利益得到合理

协调和实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这种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具

有积极建设性,它无疑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稳定与和谐。

根据这些特点,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

照、荣辱与共”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方针,这也成

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准则。

4.简述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答: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

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从政治社会化的

基本含义看,首先,在个体层面,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特有的政治态

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认知模式的形成过程。其次,在社会

层面,政治社会化是特定政治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程。

(1)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这是政治文化相对于一般文化更为显著的特质。政治文化作为对国

家政治生活的——定倾向与价值取向,必然要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

求。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一个社会中政治文化的冲突,实际

上反映了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这是政治文

化不同于集中、直接反映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政治思想的一个特点。政治

文化中包含有许多因素,其中民族心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民

族在共同的地域、长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共同的语

言,形成了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并成为维系民族凝聚力

的心理和文化纽带。

②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称为主导型政治文化。同时,

由于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都是由不同的阶级、阶层和

集团所构成的。这些次级组织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特殊

的政治价值和心理倾向,这些特殊的政治价值和心理倾向,被称之为亚

文化系统。因此,在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整个政治文化体系中,存在着主

导型政治文化和属于亚文化系统的非主导型政治文化之分。主导型政治

文化代表着一个社会或国家总体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取向。亚文化系统可

以有不同的性质和类型,其中有的是与主导型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可以

称其为次主导型政治文化;而有的则可能与主导型政治文化有着根本性

的冲突,可以称其为反主导型政治文化,这三种文化并存于同一个社会

体系之中,彼此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政治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并随

着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文化的相对稳定

性,主要体现在它与政治制度的相互关系方面。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政

治文化的变动往往与政治制度的变动不同步。在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文

化氛围中,每个社会成员的政治主体意识,自然要求广泛的政治参与。

不同的政治社会,将产生不同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要求。不同的政治文

化,特别是该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将赋予某一社会中政治生

活的目标、方式和内容以特殊的规定性。

(2)政治文化的作用

①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政治文化反映了社会成员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情感,反映了政治体

系、法律制度在社会成员心中的价值认知取向,也反映了社会成员对政

治体系的要求和愿望。

②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政治文化规定着政治主体内在的政治心理、情感和价值倾向。个体

所接受和具有的政治文化,将指导和决定着个体的政治价值取向和行为

模式。政治文化一方面通过其物化形态——政治制度、规则等,规范着

团体及个人的政治行为模式;另一方面则直接通过政治认知和价值取

向,影响着人们政治行为的性质、类型和目标。

③影响政治过程

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政治体系的

政治过程,即对政治体系的决策和执行的过程和方式发生作用,从而影

响着整个政治体系的功能。

④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得以有效运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政治文

化的性质和内容对于政治制度的维系或变革,具有很大的影响。

5.简述促进政治稳定的主要途径。

答:政治稳定是指要把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政

治稳定是一定社会政治模式的动态平衡状态,是指社会各阶级、阶层、

集团和群体在权力、利益、地位等重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关系上不存在激

烈冲突的一种相对满足状态。促进政治稳定的主要途径有:

(1)提升政治权力合法性,构建权威与服从的关系。

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而在形式上通

常表现为社会的共同利益。政治权力具有主体利益性、强制约束性、专

属排他性、多重职能性和扩张延展性,这些特性决定了政治权力的实现

需要以特定的方式表明其合法性,说服、制衡其他政治力量,只有如此

才能维持好与社会其他政治力量的均衡稳定的关系。合法性的确立不在

于力量的压倒性制衡,而在于权威与服从关系的确立。强制性的制约关

系存在高度的风险,而权威和服从关系则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心理认可行

为和服从。这样的关系更加有利于政治稳定的发展。因此要促进社会稳

定,就需要提升其他政治力量对政治权力的认同,提升政治权力的合法

性。

(2)优化政治制度改革,提升政治制度效能。

政治制度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制度、

文化制度一起,规范着杜会成员(包括社会组织)的行为,以确保整个社

会有序生存、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它以规范国家政权行为的准则为主

安内容,同时也包含那些本身虽非国家政权,但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的

其他政治实体(政党、公民等)的行为准则。政治制度具有稳定性,同时

也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政治制度是政治游戏规则,规范着政

治系统的运行。当政治系统无法处理好政治环境和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

良性互动,政治系统就面临困境,就会与政治环境即其他政治力量产生

冲突。因而要维持政治稳定,就需要维持好政治系统与环境的交互关

系,完善政治制度。

(3)加强政治文化的教育,提升对政治文化的认同。

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认同的重要因素,是政治稳定的隐形的影响力

量。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政治关

系和政治生活的心理反映,包括认知、情感、态度、价值和动机等等。

政治实体对于政治权力的心理倾向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影响着其对于政

治权力的认同与否,影响着其对于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合作程度,影

响着他者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政治思想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思

考、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合乎逻辑的观念体系、体现着政治现象的

逻辑,是对于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意识形态性的因素。对于政治文化

的引导有助于政治权力的合法性的建立。因而,对于政治稳定的维护,

需要加强政治文化的教育,提升其他政治力量对政治、对政治文化的认

同。

三、论述题(每题25分,2小题,共计50分)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

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

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请你运用政治权力理论谈谈

对这个观点的认识。(25分)

答:政治权力是指在政治关系中,权利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

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政治权力本质

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政治力量对比中处于统治地位,相比而

言,没有其他能够与其抗衡的对等的政治力量。这样政治权力就可能会

产生于公共利益偏离的倾向。因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

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1)政治权力的实质

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

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

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

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常态下

必然是公共力量,政治权力由此成为特定的公共权力。其所要实现的社

会群体的共同要求,对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实现各自利益的行为

的规约,构成了政治权力形成的共同利益基础。

(2)政治权力的特性

①主体利益性

社会关系在现实形态上体现为人们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因此,处于

特定社会关系中的政治权力的性质必然现实地表现为该权力主体的利益

性。其首先是特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公共性的体现。从政治权力作

为强制约束方式来看,一方面,政治权力不过是其主体利益以强制约束

方式予以实现的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政治权力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

居于强制约束地位,其主体利益会以强烈的形式表现出来。

②强制约束性

政治权力即强制约束力,因此,强制约束性是一切政治权力的基本

特性。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也产生于其实现利益的强制约束方式。从

政治权力形成的逻辑过程可知,政治权力通过力量聚集和力量对比而形

成的实现特定利益的方式,因此,强制约束是其基本方式,政治权力的

强制约束性,不过是这种强制约束方式在其特性方面的直接体现。

③专属排他性

在既定的范围和层次上,政治权力具有专属性。因此,在政治权力

形成后,凡是其作用和运行的领域、范围和事务,都具有专属性的特

点。同时,专属意味着排他,政治权力对于自己的力量和能量具有专有

性,对其作用的领域、范围和相关事务具有专属性,因而排斥其他力量

的同等作用。

④扩张延展性

政治权力是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政治权力,也是与其他实际政治力量

相互作用中的政治权力,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力量相互作用的发

展,政治权力内在地具有扩张延展性。

⑤多重职能性

从政治权力形成的社会利益关系基础可知,实现共同利益并且协调

规范利益矛盾,是政治权力的基本职能。如果从共同利益的公共性的多

重含义理解,这两方面的职能实际都是政治权力的公共职能。由于这些

职能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多方面的任务和要求,所以,政治权

力具有多重职能性。

(3)政治权力的影响

这些特性体现了政治权力的特殊性,它的独特地位决定着权力运行

的广泛影响。政治权力具有双刃剑的效用。作为能动的巨大力量,政治

权力作用于社会具有双刃剑的效用特点,其主要体现在:在价值意义

上,政治权力执掌者可以按照社会公共利益和由此形成的公共价值要求

启动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成员形成符合公共之善的作用,也

可能按照特殊的权力执掌者的特殊利益要求启动运用政治权力,形成侵

害甚至破坏特定社会公共利益、违背公共价值的恶的作用。在社会政治

意义上,政治权力的作用对于作为权力客体的社会成员和权力主体双方

会同时产生相应的效果,当政治权力的作用有利于或者不利于甚至破坏

公共利益时,其作用的后果就会泽及或者殃及甚至危及社会成员,与此

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政治权力的强弱乃至政治权力主体的社会地位和

权力地位。

政治权力作用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政治权力作用往往施加于其作用

范围.内的全体成员,涉及这些成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其作

用范围十分广泛。同时,政治权力作用的过程,也是巨大的公共力量的

能量释放和转化的过程,因此,政治权力的作用常常对于社会和历史具

有深远而长期的影响,而且其作用影响难以收回。这就决定了政治权力

的运用必须理性和慎重。

政治权力作用的后果常常呈现多方面力量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在

政治权力作用过程和作用后果方面,由于政治权力的作用和运行过程是

与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在制约其他社会

和政治力量的同时,也受着特定历史条件、社会关系和其他力量的相应

的互动制约。

(4)因此,要保证政治权力能够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需要对政治

权力加以束缚,把政治权力关到“制度笼子里”,设立权力制衡的制度机

制,制定政治权力的监督机制,发展政治民主,保障政治权力沿着大多

数人的利益诉求的道路前进。目前,我国业已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对于政

治权力的监督体系,有行政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

等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制度都要继续更新以适应人民的需

求。只有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民主的发展,才能够保障政治权

力始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2.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

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

作法治化。请运用所掌握的政治学理论知识,分析政治参与的形式与作

用。(25分)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

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

行为。它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

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

(1)政治参与的形式

①政治投票

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政策之间,或政治和公共职位候选人

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达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

政治行为方式。投票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声音、手势、姿势、书面、

电子信号表达等等。

②政治选举

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

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政治职务或者公共职务的

政治行为。选举活动除了投票行为外,还包括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

治宣传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政治选举有直接选举和间接

选举之分。直接选举由选民按选区直接投票产生公职人员,间接选举由

选民选出代表,再由当选代表来投票选举。

③政治结社

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利益的公民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政治行

为。这种组织可能专门致力于特殊的利益,也可能致力于社会公共利

益,但其基本目标是影响政府决策。公民加入该组织以后,不管他是否

参加了该组织影响政府的活动,参加这种组织的事实本身就构成了一种

政治参与方式。由于政治集团组织包括政党与政治社团两大类,因此,

政治结社相应地包括组织或者参加政党活动和参加社团活动。

④政治表达

政治表达是公民行使政治表达和诉愿权利的行为。公民通过法定的

途径和方式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和行

为。这些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等。公

民以政治表达影响政府,主要是汇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

某些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

⑤政治接触

政治接触是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

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政治接触本身既包括合法行为,又包括非

法行为。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接触仅指合法的政治接触,而不包括行贿或

威胁等非法的甚至是犯罪行为。

⑥政治冷漠

政治冷漠表示一种心理状态,但在政治行为的研究中,政治科学赋

予了它行为方面的意义,借以表示参与行为的缺乏。如果说前几种政治

参与方式都可归为自动参与或动员参与类型的话,那么,政治冷漠就应

归为消极参与类型。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

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2)政治参与的作用

①政治参与是公民以其政治权利和资格,通过影响政治权力及其作

用,最终实现其利益的重要方式。政治权力承担着社会资源分配的功

能,公民为了主张自己的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就必须实现政治权利而

与政治权力发生联系。政治参与是公民与政治权力发生联系的最直接和

主要的形式,因此,它必然影响到政治利益的分配。

②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政治参与是以公民对于国家的

政治认同为其心理条件的。对国家的认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对政治

统治的承认,也就是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认可。

③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管理的民主化。政治管理民主化的重要内容就

是公民对于政治管理过程的参与和对于政治管理主体的制约。公民的政

治参与通过选举、罢免公职人员,通过意见表达和舆论监督活动,或者

通过直接介入管理过程等,来制约政府的政治管理活动,从而保障政治

管理的廉洁与效能,同时促进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④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公民还可通过政治参与成长为更

具民主观念和民主能力的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培养其关心民族和国家

的前途的意识,并且了解如何依法实现政治权利,此外,公民在政治参

与过程中还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和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政治参

与,公民可以提高自己的权利义务意识,增强政治责任感,公民会逐步

认识到政治参与是一种不可让与的权利,同时也是一种不容逃避的责

任。所以,政治参与是公民自我教育、养成健康理性政治人格的重要方

式。

⑤政治参与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它即可以增强政治稳定,也可以破

坏政治稳定。当政府顺乎民心、反映民意,公民通过有序政治参与与国

家保持一体感,且政治制度能够为这一切提供条件时,政治参与可以增

强政治稳定。而当政府违背民意,公民的政治挫折感日强,政府和公民

间关系日趋紧张,公民要通过政治参与表达不信任感或表示不满情绪,

政治制度又缺乏相应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政府缺乏制度化的疏导力

而只具备非制度化的强制力,就有可能使公民与政府间关系趋于紧张,

从而导致政治的不稳定。

总之,政治参与的形式主要有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表达、政

治结社和政治冷漠等。它即可以增强政治稳定,也可以破坏政治稳定,

对政治民主有着双重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

化、程序化,有利于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民主。

2013年淮北师范大学681政治学考研真题

科目名称:政治学

科目代码:681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说明: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考题纸上的无效。

---------------------------------------------------------------------------------------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1.利益分析法

2.政治关系

3.政治行为

4.政治体系

5.政治文化

二、简述题(每题15分,5小题,共计75分)

1.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及简要评价。

2.简述政治权利的特性及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3.简述公民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方向。

4.简述政治思想的特性和作用。

5.简述政治社会化特点和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25分,2小题,共计50分)

1.运用利益关系的基本理论,结合实际和自己的认识,谈谈在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健全利益协调机制。(25分)

2.中国共产党第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