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贯通(十一)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_第1页
专题贯通(十一)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_第2页
专题贯通(十一)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_第3页
专题贯通(十一)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_第4页
专题贯通(十一)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贯通

(十一)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0102目录专题线索梳理明时空·清概念主题综合融通探原委·析内涵03专题验收评价专题线索梳理/明时空·清概念自主落实一、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村落的产生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村落产生农业出现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聚居点,即村落,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村落构成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村落功能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集镇的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人的出现;为军事目的和工商业的发展而形成中国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发展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续表城市的产生含义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两河流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城市古代中国城市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古希腊罗马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西欧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续表世界各地的民居两河流域由土坯和木材建造,结构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埃及用泥和木材修建,具有防晒保温功能,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周围有柱廊中国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最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风格多样,地域、民族特色明显续表世界各地的民居古希腊罗马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相结合,是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还出现复合式公寓建筑北美印第安人的圆锥形帐篷,亚马孙雨林中的圆形公共居所续表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的演进世界开启原因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中国开启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0.6%提高到19.7%迅猛发展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续表2.居住条件的改善(1)居住原因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建筑技术的革新使住宅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表现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了电梯;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2)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功能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各种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3.基础设施的发展(1)世界①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②表现管道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进入百姓家中照明煤气灯、电灯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通信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交通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2)中国近代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但是,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主题综合融通/探原委·析内涵深化学习主题研究(一)古代居住形式的变迁与社会生活Ⅰ.纵研小题|理清发展主线1.(2023·宁波十校3月联考)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武将阿格里帕为供奉诸神而兴建万神殿,609年以后则变成一座奉献给圣母的教堂。米开朗琪罗因其具有罗马式、希腊式建筑风格,而称之为“天使创造之物”。其建筑元素中属于“希腊式”特征的是(

)A.列柱 B.混凝土C.多层楼板 D.拱券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米开朗琪罗因其具有罗马式、希腊式建筑风格,而称之为‘天使创造之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神殿由门廊及正殿两部分组成,集希腊柱式与罗马穹顶式建筑风格于一体,门廊用希腊式石柱支撑希腊式的三角形门墙,所以其建筑元素中属于“希腊式”特征的是列柱,A项正确。2.(2023·台州新高考联盟第一次联考)同样通过战争,被征服的波斯等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希腊文化,但罗马诗人贺拉斯却说:“被征服的希腊人征服了野蛮的征服者,把艺术带给了粗鄙的拉丁姆。”以下关于“粗鄙的拉丁姆”说法正确的是(

)A.建筑以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B.史学著作开创了叙事体撰史体裁C.法律保护所有居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继承了希腊古典时代的政治制度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文化被罗马人接受并认同的信息,故“粗鄙的拉丁姆”指的是罗马,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建筑的特征是将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A项正确;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史学著作《历史》开创了叙事体撰史体裁,排除B项;罗马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并不是所有居民,排除C项;罗马帝国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未继承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排除D项。3.(2023·绍兴二模)运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往往会形成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有关中国古代运河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春秋时期的邗沟连接了黄、淮两河B.灵渠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C.元代运河沿岸兴起很多工商业集镇D.清江浦因漕运路线的改变而崛起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京杭大运河推动了运河沿岸地区的发展,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C项正确;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并非黄河和淮河,排除A项;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并非南方和北方,排除B项;清江浦因为漕运路线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排除D项。4.下图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市镇发展反映了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②明清政府大力支持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了市镇繁荣③明清江浙地区小农经济彻底瓦解是市镇增多的重要原因④明清新兴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增多,说明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①正确;明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②错误;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③错误;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④正确。故选A项。Ⅱ.深化认知|把握规律内涵中国古代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差异(1)西欧城市是工商业者的聚居地,城市市民组成市民阶级。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主要就地理空间意义上说,指的是众多人口的集中聚居地,但没有形成一个社会共同体。(2)西欧中世纪城市最先是作为经济中心——主要是工商业中心发展起来的,之后才发展了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职能,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政治职能。而中国封建城市一般是首先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之后才发展了经济职能。(3)在西欧,政治上是农村统治城市,住在城堡里的封建领主统治城市。而在中国,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城市统治农村,住在城市里的封建地主和政府官员统治和剥削农村。(4)在西欧,城市拥有自治权,享有许多特权,这种自治权是市民斗争的结果。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国古代城市无法形成自治权。(5)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自发形成的,中国古代的封建城市,受控于礼制的规划理念,严格按照“营国制度”建造。Ⅲ.据材分析|迁移应用融通(2022·海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根据材料,指出两城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片信息,“勤政务本楼”“元老院”说明两城都具有政治管理功能;“东市”“西市”“狄奥多西广场”说明两城都具有商业贸易职能;两座城池都有明确的城郭说明两城都具有军事防卫职能;“小儿坊”“宙克西普斯浴室”“蓄水池”说明两城都有明显的生活设施,说明两城都存在居民生产生活;“光明寺”“布拉彻奈教堂”说明两城都存在宗教活动功能。第二小问,“东市”“西市”“永福坊”说明长安城实行坊市制,而且唐朝长安城形状方正、街道分布呈棋盘状,以太极宫和明德门为中心对称分布,不同的功能区规划严整,坊和市的分布、形制、大小统一规划;君士坦丁堡平面图中的广场、宫殿、元老院、蓄水池和教堂均沿着城市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出“Y”字形特点。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军事防卫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上分析。答案:(1)城市功能相同点:都兼具政治管理、商业贸易、军事防卫、居民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等功能。城市布局不同点: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布局方正、讲究对称、功能分明、形制统一;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布局沿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Y”字形。(2)原因:政治制度:唐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突出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继承罗马帝国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军事防卫:长安城地理位置相对安全,更侧重城市规划布局;君士坦丁堡更侧重军事防卫。经济发展:唐代生产力发展,商业经济繁荣;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商业发达。思想文化:唐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信奉基督教。地势地形: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建设;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邻海峡,建设用地相对较少。主题研究(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Ⅰ.纵研小题|理清发展主线1.(2023·浙江1月选考)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其灯每盏有玻罩,或倒悬,或直竖,或向壁上横穿,各随其便。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这一时期“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

)①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②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③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④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1865年”“19世纪80年代”并结合所学可知,上海基础设施的改善得益于通商口岸的开辟,故①正确;依据材料“真如入不夜城也”可知,“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故③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上海对外贸易的发展,故②错误;城市化进程主要是指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材料与此无关,故④错误。故选A项。2.(2023·义乌模拟)19世纪中期以后的巴黎有“光之城”的美誉,对国际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仅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就吸引了900多万名访客,其中包括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俾斯麦和威尔士亲王。如果你在这一时期到达法国,将不能感受到(

)A.新式百货公司为顾客提供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B.面向公众开放的卢浮宫里可以感受法国的文化C.私人卫生间、电梯在住宅中普及改善居住环境D.欧洲便捷的水陆交通助推大众旅游浪潮的出现答案:C

解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了电梯,但没有“普及”,故选C项。3.(2023·金丽衢十二校联考)下表是1860—1900年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人口统计表(《美国国家人口普查局公布数据》),对此解析正确的是(

)年份总人口原住民外来移民186010926054636546241880503185298326204859190016986751111463587212A.外来移民的增加以华工为主B.人口大量集聚源于大量纺织工厂的成立C.侧面反映美国城市化的发展D.海陆空交通建设的完善吸引了人口聚集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1860—1900年芝加哥人口呈现上升趋势,外来移民也呈现增加趋势,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芝加哥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化进程加快,C项正确。4.19世纪初的曼彻斯特,城市中心区域已经美化,城市东南建造起带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棉业富豪,开辟了宽阔的街道,路政得到改善,街道得到了照明。但在英国公共卫生专家眼里,“就穷人拥挤在令人作呕、黑暗潮湿、狭小不堪的住宅的稠密情况而言,曼彻斯特的不幸超过了伦敦”。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工业革命改变生活空间

B.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完善C.城市化推动初等教育普及

D.市民居住条件普遍改善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曼彻斯特作为工业城市迅速发展,人口的增多推动了“开辟了宽阔的街道,路政得到改善,街道得到了照明”,但同时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拉大,工人阶级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恶劣,出现“拥挤在令人作呕、黑暗潮湿、狭小不堪的住宅”的情况,这整体反映了工业革命改变了生活空间,故选A项。5.(2023·天域协作体4月联考)清末民初,中国自开的商埠陆续出现并呈扩大趋势。这些商埠是统治者主动开放并自行管理的通商城市,自开商埠的开放直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带动国内贸易,商贸的发展推动着以机器化大生产为标志的工业化的到来,伴随着商贸与工业的发展,为其服务的金融业也随之走向现代化,构成一种开埠城市独特的经济发展轨迹。材料所示现象(

)①体现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国家意识②推动近代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③源于近代世界商贸变化的辐射带动④构建起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经济体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B

解析:据材料“伴随着商贸与工业的发展,为其服务的金融业也随之走向现代化”可知,中国自开商埠推动近代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②正确;据材料“为其服务的金融业也随之走向现代化”及所学知识可知,金融业是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近代商贸方式,所以中国自开商埠金融业的发展源于近代世界商贸变化的辐射带动,③正确;中国自开商埠在当时整个中国城市中所占比例较小,并非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表现,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金融业走向现代化,没有涉及以金融业为核心,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6.城市化是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图所示信息反映了1950—2010年间(

)①世界人口从乡村大量流向了城市

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城市化进程

③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完善④世界城镇人口增长率超过农村人口增长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比重也逐年增长,①④符合题意;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题干也未涉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Ⅱ.深化认知|把握规律内涵城市化的积极影响及其问题(1)积极影响人口转移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移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续表(2)问题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等。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④城市化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Ⅲ.据材分析|迁移应用融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农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上材料摘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背景进行作答,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土地改革的完成和“一五”计划的实施等。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从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到21世纪之前、21世纪以后概括分析。答案:(1)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国民经济的恢复;土地改革的完成;“一五”计划的实施;对苏联经验、模式的借鉴。(2)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和农村支持工业和城市发展,向其提供剩余产品,降低工业发展成本,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段时间,农村支持城市;改革开放后到21世纪之前,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的自主性增加,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等方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后,国家重点支持农村发展,出现了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型城乡关系。专题验收评价一、选择题1.(2023·义乌模拟)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我国长江流域一处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该遗址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A.猪纹陶钵 B.稻谷茎叶

C.石制农具 D.穴居房址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处于南方的河姆渡人为巢居房屋,穴居房屋大多营建于北方,故选D项。2.(2023·绍兴二模)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是由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下列选项中,符合古代希腊民居特色的是(

)A.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B.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C.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D.有圆形的公共居所,屋内不分隔间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希腊民居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古希腊罗马民居的核心,B项正确;中国古代住宅在布局上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排除A项;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主要特征,排除C项;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住在圆形公共居所,房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在两根立柱间有自己的区域,排除D项。3.如图为共和国时期罗马城的中心区域平面示意图,图中公共空间的设置体现了(

)A.宗教色彩的强化 B.商业为主的经济结构C.城邦政治的传统 D.公民参政的平等地位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共和国时期罗马城的中心有元老院议政厅(元老院会议场所)、户外集会场(平民会议场所)、裁判官审案区域等政治活动场所,这些场所都可以追溯到罗马城邦时期,体现了城邦政治的传统,C项正确。4.(2023·杭州地区重点中学联考)古罗马时代公寓墙上的广告写道:“阿里阿纳·波利阿纳住宅,属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所有。从7月1日起,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与……梅乌斯的奴隶普里姆斯商约。”据此,可以得出古罗马(

)①契约应用很广泛

②出租广告较为规范③可能存在奴隶制

④采用木构抬梁结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出租广告只涉及房屋出租,不能就此认为契约应用很广泛,①错误;材料中的出租广告涉及时间、地点和承租人等信息,说明古罗马的出租广告较为规范,②正确;由材料“奴隶普里姆斯”可知,古罗马可能存在奴隶制,③正确;材料未涉及房屋结构,④错误;故选B项。5.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答案:D

解析:由材料“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6.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答案:C

解析:福建土楼“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都体现了宗法伦理观念对民居建筑的影响,C项正确;“自由活泼”“讲究对称”“等级制度”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A、B、D三项。7.(2023·杭州二中检测)明朝初年,这里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成化年间,河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明朝末年,这里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这里位于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甲于全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化年间河水改道为汉口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交通,②处于汉口地区,B项正确。8.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图中①②③分别反映某一国的城市化进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③是中国,进入21世纪城市化开始快速发展B.②是中国,鸦片战争后开启近代城市化进程C.①是美国,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城市化水平居高不下D.①是英国,1851年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850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城市化水平相比于同时期其他国家居于较高水平,图片中1850年前后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近50%,所以①是英国,故选D项;图片中③的城市化明显分为两个阶段,1850-1970年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人口流动控制比较严格,1970年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水平明显上升,所以③是中国,排除A、B两项;图片中②的城市化水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快速上升阶段,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工业化水平反超了英法,所以②是美国,排除C项。9.蒸汽机被发明后,其动力优势逐渐显露,英国工厂主们发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厂可以选择建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城镇,不需要像以水力机为动力的工厂那样只能建在河边,而这摧毁了工业乡村的优势,使得人口逐渐向工业城镇聚集成为可能。这说明(

)A.技术进步破坏乡村生态环境B.蒸汽动力优势改变产业结构C.生产方式变化促进人口增长D.工业革命助推了城市化进程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蒸汽机的优势使得工厂主们可以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城镇建厂,乡村人口也逐渐向城镇聚集,这推动了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推动,并未体现乡村生态环境被破坏、产业结构出现变化和人口增长,排除A、B、C三项。10.(2023·强基联盟统测)1883年,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杨树浦水厂正式建成并供水;到清末,上海的租界和华界先后建成了各自的供水系统。其他城市如广州、武汉、北京也相继建立了自来水公司,向居民供水。一首词这样赞咏北京的自来水:“城北方塘一鉴开,千龙万蛇地下排。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

B.工业文明影响着城市发展C.城市化进程得到迅猛发展

D.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答案:B

解析:近代以来,大城市中逐渐建立了供水系统和自来水公司,这是城市近代化的体现,而这种城市基础设施的出现是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未涉及人口压力,排除A项;C项夸大了城市化进程,排除;城市供水系统的出现不等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排除D项。11.“大上海计划”是南京国民政府为打破上海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而制定的计划,1929年7月开始实施,将北邻新商港、南接租界、东近黄浦江,地势平坦的江湾一带(约7000亩合460公顷土地)划为市中心区域,建筑道路、市政府大楼和其他公共设施。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大上海计划”被迫停止。“大上海计划”表明(

)A.近代中国城市化受列强侵略影响大B.生产力发展推动城市化发展C.近代中国城市化空间布局不均衡D.近代中国城市化改善居民生活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大上海计划”是南京国民政府打破上海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而制定的计划,后来由于日本侵华而被迫停止,说明中国近代城市化受到列强侵略影响,故选A项。12.(2023·杭州一模)1903年,英商济安公司芥园水厂在天津建成供水,举行通水典礼,津海关道前往祝贺。但是,祖辈“喝河水长大”的百姓对来自铁管子中的水心存疑虑,称其为“机器水”,传言喝了会断子绝孙。为此,济安公司采取免费品尝的推销方式,还“粘贴水价并有县示一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列强侵略导致百姓民族意识增强B.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无作为C.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社会生活D.英商的营销方式带有欺诈性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百姓对于来自铁管子中的水存在疑虑,不敢饮用,自来水公司采取一系列方式给予推销和公示,说明近代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社会生活,C项正确;列强侵略导致百姓民族意识增强,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无作为,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英商的营销方式带有欺诈性,排除D项。13.(2023·浙江名校联盟开学考)1927年前,焦作已拥有矿工5000余人,开辟出马市街、福中街、中原街等多条街道。车站附近建有道清铁路局、铁路办事处、机厂、车房、公园、医院、员工住宅等,多西式建筑。1931年前,焦作被单独划为一区,称焦作市,人口已达万人。1933年前,人口又增至15000余人。据此可知(

)A.铁路交通决定城市的空间格局B.城市是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汇点C.城市工业使工人阶级发展壮大D.城市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焦作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街道、公园等基础设施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有关于焦作铁路发展情况,但不能说明铁路交通决定城市空间格局,排除A项;材料中有“西式建筑”,但无法得出城市是近代中西文化交点,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排除。14.经验数据表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从50%—75%过程中,其人均GDP增幅在3倍左右。但巴西走完城市化这一过程,人均GDP只提高60%左右;过度城市化造成了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高失业和贫困成为相伴而生的难题……材料表明巴西(

)A.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B.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C.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D.城市化牺牲区域发展的均衡性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巴西城市化有所发展,但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反映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是错位的,B项正确;材料反映巴西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巴西的产业类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牺牲区域发展的均衡性,排除D项。15.20世纪60年代,英国市区人口开始减少,出现内城空洞化倾向,人口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聚居在大城市边缘地带,城市周边出现卫星城。这表明(

)A.城市化的水平下降

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农村发展超过城市

D.国家人口数量锐减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人口由中心城市向郊外迁移,聚居在大城市边缘地带,城市周边出现卫星城,属于逆城市化的表现,B项正确;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不能说明城市化水平下降,排除A项;材料没有进行数据的对比分析,无法得出农村与城市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仅从人口流动无法得出国家人口数量锐减,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6.(2023·浙江A9协作体联考)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四合院是古代中国北方平原地区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形式上以东南西北建房,合围出一个院子。院北的正房高大敞亮,通风好,冬暖夏凉,最适宜居住,是长辈的居室,也是家庭成员们集中活动的地方,俗称“上房”。院子东西各建厢房,是晚辈的住处。后院的北边建后罩房,安置女眷、女佣或用作储藏室,所谓“深闺藏秀”。主院、跨院、别院或花园之间,通常都筑墙来限隔,又有随时能够启闭的门来连通,以适应中国传统家族中的分房,有维持着分房不分家的传统习惯。——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宋以来,农民们也被卷进了流通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他们生产超过自己消费、为了销售的物产,或者相反的,从别人那里购买自己没有生产的生活必需品。而这个行为不是在自己的村庄内部、左邻右舍之间进行,而是在更为广域的,通过专门做些生意的商人进行。由此,在农村地域出现了进行交易的恒常性设施。其小规模的一般在陆路的等街道两边或者是船停泊地出现的商业集落。——摘编自[日]宫本一夫等《讲谈社·中国的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