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成就和在历史上的作用。
,什XUESHENME
[么必备知识教材融会落实基础性[着眼于广度、深度、高度]
主干暝
知识点一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
创立|曹魏时期
c/-
①中央委任史正宣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
内为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J/~-②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
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影响①将评议人物的权力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
产巴了中央集权
°②逐渐成为维护逊翘的工具
二、科举制(隋唐至清末)
1.背景:随着土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发展历程
(1)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
创立员
⑵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1)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发展⑵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⑶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
(1)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
的基础。
(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3)加强了中央集权。
素养培育
社会情境
《唐摭言》记载:“贞观初放榜日,上(指唐太宗)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
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矣!'”毂,即弓弩射程所及的
范围,后世比喻为圈套、陷阱。
想一想❶对这段材料的正确解读应是什么?
提示:科举制度较为合理地选拔出国家所需的人才。
知识延伸
唐代科举制的限制
唐代科举制有严格的身份限制,很多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主要包括:(1)
囚犯、僧人、道士、商人、犯讳的人、女人。(2)“娼、优(古代从事'艺术表演'
方面工作的人)、隶(衙门里的轿夫、马夫、伙夫、更夫)、皂(衙役)”这四类人的
后代。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二三省六部制
一、魏晋南北朝的三省体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
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二、隋唐三省六部制
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沿用。
2.运行机制
机构职能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
尚书省
务
3.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
职。
4.政事堂
(1)设立: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
(2)意义: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5.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
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串帝]——,予相议.
,核;草产」叫座j
[门]省田中'三省][尚%省]
|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
嬴王不袤敲亲
表示政令下达程.
生活情境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
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
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
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想一想❷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甲、乙、丙分别属于什么机构?
提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知识点三赋税制度
一、魏晋至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纳粟为租,
纳帛或布为遍。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
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影响以唐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二'唐朝后期:两税法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
,、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
保西卜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轨降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
厂[征税标准k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征税时间卜一年分受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位/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工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
匕、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丽一
知识情境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承担税项)
想一想❸在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哪
项措施?
提示:"庸''制,即纳绢或布来代役。
KAOSHENME
考2关键能力命题探究提升综合性[侧重于史料、史论、史观]
考向一隋唐的政治制度
视角1选官制度
史料一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
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
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
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
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
史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
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
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
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
治的合法性基础。
部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解读]史料一表明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前期和后期有很大的不同;史
料二体现了科举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思考](1)根据史料一,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2)依据史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
[试答](1)变化:从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视家世为主。原因:士族门阀势力
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
(2)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
进了社会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
•史论形成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规律和对科举制的全面认识
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规律
世袭制贵族子弟
(夏商周)继承祖权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
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察举制
(汉朝)
选拔方式:由地方评议
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中正官评
、定授官,
科举制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
(产生于隋,完善形式H益严密,体现
于唐,发展于北考试选官相对公平、公开、客
宋,衰落于明清)观的原则
2.全面认识古代的科举制
始于隋、完善于唐、在选拔人才方面『过
霞才于刎重才学,忽视了
明清八股取士、1905盛晶品第的洛索,造成一
年清末“新政”废除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
分科考试,取消极
IV位思的发展,“学而优则仕”
上权归中央;/特点」影响
想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允许自由报考;
的
以成绩定取舍F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不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体现了开放性、公平适应了士族地主衰落、
性;对西方早期启蒙庶族地主兴起的趋势,
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
视角2三省六部制度
史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
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
下。没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史料二三省六部制....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的权力于一身的旧制
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的变化意味着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中,相权被分
割,皇权得到加强;而中央机构和行政权力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则使国家
的行政效率得到空前的提高。因此,尽管唐以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在局部上还
在不断地变化,但从总体上看,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奠定了国家政权组织
形式大的格局,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摘编自阎守诚、宁欣主编
《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卷》
[解读]史料一论述了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第一句话
是一个特点,第二、三句话是一个特点,第四句话是一个特点。史料二论述
了三省六部制的意义,读史料时注意利用标点符号——句号将其进行分层。
[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意义。
[试答](1)特点:分散相权,体现皇权下的集体决策;中央各部门相互间既
配合又牵制;相权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⑵意义: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避免决策失
误;使君主专制体制趋于完善;奠定了古代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格局;为后世提供
了借鉴。
•史论形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相权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
三分衡,又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职权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
分明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加强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
皇权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节制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
君权君主才干的不足
2.评价
(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
用。
(3)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
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考向二隋唐的赋税制度
视角1租庸调制
史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
文,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蒯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
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宗
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已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
课役。
----《唐六典》
史料二唐代的田赋制度称为“租庸调”。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
老仍交还政府(十八授田,六十还田),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租
额为四十税一(汉代三十税一)。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
每年服役二十天(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调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
其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租庸调项目分明,
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解读1史料一再现了唐朝租庸调制的内容和特点;史料二说明唐朝租庸调
制度之下,古代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
[思考](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这种赋税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史料二,分析租庸调制的作用。
[试答1(1)按丁征税;以实物税为主;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贵族官僚享
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
(2)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封建国家的
财政收入。
一史论形成全面评价租庸调制
1.先进性
(1)以庸代役,使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农业劳动时间,
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生产积极性相应提高。
(2)征收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3)唐朝的租庸调制,反映了封建国家赋税管理的日渐成熟和完善。
2.缺陷
(1)唐朝的租庸调制本身并不完善。唐朝的监督制度并不完善,且监察系统
的官员对于土地分配未必了如指掌,这一切都为地方豪强侵占公私田土提供了机
会。
(2)执行过程易出问题。无论是人口统计,土地丈量,财产审核,赋税的折
算、征收、转运、仓储、调配,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会计人员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而无论从科学技术水平还是人才素质、官员制度上看,唐政府都很难做到。
(3)指导思想混乱且守旧。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因袭前朝,并且由于儒
家思想保守而轻利,使得唐朝的租庸调制趋向保守、难于革新。
(4)缺少与租庸调制相配合补充的制度。租庸调制不但得不到其他征收系统
的有力支持和补充,反而与其他的征税系统渐成水火不相容之势。
(5)各地区的经济情况不同,难以统一在一种经济制度之下。
(6)唐朝的钱制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限制了赋税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视角2两税法
史料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
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
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
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
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
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史料二陆贽说,当时“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
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者,今过于二矣,虽官非增赋,而私已倍输”,又
说“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强豪,以为私属,贷其种食,赁其田庐,终年服劳,
无日休息,罄输所假,常患不充”。
[解读1史料一主要说明唐朝实行两税法后征税标准的变化及其对政府行
政的影响;史料二体现了两税法实行后农民所面临的困境。
[思考1(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
征收标准的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推行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史料二说明两税法的弊病。
[试答1(1)变化: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为财产(资产)为主。
影响: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税收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
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被激化。
•史论形成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两税法的相互关系及两税法的影响
1.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两税法的相互关系
(1)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制下
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代役税(庸);同样,推行租庸
调制的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
(2)均田制遭到破坏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由于唐代
均田制未能保证授田,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的盛行,加上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面,
均田制无法继续下去,租庸调制最终为两税法所代替。
(3)两税法按照土地财产多少的征税标准表明: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已经
破坏,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
2.两税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统一各种税制,只征收户税和地税,简化了税收名目。
②以前朝赋税收入最多的一年作为标准,确定赋税总额,分摊于各地。户税、
地税全国无统一的定额,适应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③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依据财产的
多寡划分户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没有土地的贫苦农民的负担。
④两税法规定除了少数的税种仍以谷物缴纳外,其他税种的税款均以货币缴
纳,这样的征税方式方便了征收工作,在货币稳定的情况下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
展。
⑤征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有利于国家放松对农民人身的控
制。
(2)消极影响
①地税的评定标准是土地数量而不是土地质量,所以持有良田的富户和持有
瘦田的农户纳税总额相等,加剧了贫富差距。
②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以钱计算,导致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农民贱卖
绢帛、谷物等产品交换货币,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③两税制下土地买卖合法,加剧了土地兼并。地主把新加的田税负担强加到
佃农身上,农民的实际处境没有多少变化。
④长期不调整户等,且以前朝最多的年份作为征税的定额,增加了社会的赋
税负担。
什LIANSHENME
练么真题研析
创新模拟强化应用性1^^^[立足于方法、规律、能力]
真题引领支-----★命题溯源•有章可循
[例](2021•广东选择性考试)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
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o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
,解题指用
素养本题以汉代至魏晋时期尚书台权力的扩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史料
立意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由材料可知,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和尚书仆射;魏晋时
期,由尚书令和尚书仆射管理国家的大小事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汉初丞相拥有较大的权力,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选用一些亲信、侍
关键
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来制约外朝丞相的权力。
点拨
魏晋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国家大小事务都归尚书省长官负责,
而这些事务本来应属于宰相管理的范畴,由此说明相权发生转移,
尚书省握有实权,负责管理国家事务,故选B项
由于尚书省的组成人员是皇帝的亲信,所以尚书省权力扩大体现了
皇权的加强,而不是皇权旁落,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中央政府内
部的权力转移,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C项与题意不符,排
排除
除;古代政治管理中,权力分散有利于各部门互相制衡,但不利于
干扰
提高行政效率;反之,权力集中不利于权力制衡,但有利于提高行
政效率。材料中国家大小事务都由尚书省负责,所以行政效率得到
提高,排除D项
[答案]B
(2020T月浙江选考科目)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
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
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
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A[“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说明政
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和官僚政治
趋向贵族化无关,故B项错误;“内朝"“外朝''是西汉的制度,故C项错误;
中国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D项错误。]
创新模拟★------------★创新应用•立芋见影
1.(2022•江苏盐城模拟)《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了830名进士,按
其社会出身统计,大都出身于新老士族聚居的京畿地区,而荆南(湖北江陵)距长
安不远,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才有一人及第,时号为“破天荒”。这
说明当时科举制()
A.录取依据缺乏公平
B.选拔效能受到了限制
C.导致门阀制度瓦解
D.难以在全国有效推行
B[由材料“大都出身于新老士族聚居的京畿地区,而荆南(湖北江陵)距长
安不远,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才有一人及第”可知进士多出自新老士
族,说明科举制选拔人才依然受到门阀士族的影响,选拔效能受限,故选B项;
科举制注重才能,通过考试的方式体现公平公正,排除A项;材料强调门阀制
度对科举制的影响,“瓦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工厂车间出租合同
- 2024年个人房产交易协议样本解析版
- 上海市宝山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解析版)
- 2024供应商货物供应详细协议版B版
- 佳木斯大学《英语阅读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研发合同
- 2024云服务器租赁合同
- 商场2024年度租赁合同终止2篇
- 二零二四年度网络技术服务与支持合同4篇
- 银行业务培训
- PLC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 教师法律法规讲座课件
- 高标准鱼塘方案
- 涉爆人员安全培训
- 铁矿采选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 井下掘进作业安全知识培训
- 德邦物流员工劳动合同
- 《关于早恋教育》主题班会上课版1
- 某煤矿双轨运输水平大巷断面及爆破设计
- 《旅客运输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 3D打印在脊柱肿瘤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