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提升练13 纵情山水天地感悟人文情怀(散文阅读)_第1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提升练13 纵情山水天地感悟人文情怀(散文阅读)_第2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提升练13 纵情山水天地感悟人文情怀(散文阅读)_第3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提升练13 纵情山水天地感悟人文情怀(散文阅读)_第4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提升练13 纵情山水天地感悟人文情怀(散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提升练13纵情山水天地,感悟人文情

怀(散文阅读)

-心中一直揣着一个梦想,在最美的季节,带上安静的心魂,闲居于乡野山

村,徜徉于湖光山色之中,寻找心灵的最终归宿。人们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就

必须重寻精神家园,重塑自然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这

样才能做到天地人和谐,桃源青睐,湖泊开颜。高考命题加强对考生全面发展

的考查和引导,将审美情趣作为重要考查指标,感悟人文情怀这一主题必然能

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开镰

周克武

夏天刚走,秋色就悄悄点染了山村万物。

高粱红了,瓜果熟了,岩坎上的野山菊摇荡着粉黄的花朵,远远地就闻到

了她的清香。

最按捺不住激动的是满垄沉甸甸的稻穗,在和风拂动下,身姿摇曳,泛起

一层层金色的波浪。忽然,又齐刷刷地勾下头,宛若待嫁的村姑,一副羞答答

的可人样。

这时候,父亲最忙,一天几次往田边跑。晨曦里,看几回;夕阳下,又看

几回。他走上田埃,弯腰捋一束稻穗,摊开手掌吹吹,然后瞪大眼睛默默地数

着饱满澄黄的谷粒:一,二,三……一抹阳光洒在他脸上,那眼神,就像看着

自己的孩子即将呱呱落地一样陶醉。

稻香短氢的夜晚,月亮似乎格外圆润。月光里,我又看见父亲蹲在老屋的

墙根磨刀。他轻轻给镰刀泼点水,弯弯的刀叶开始在磨刀石上有节奏地滑动,

随着父亲双臂的一屈一伸,锈迹渐渐褪去,月色下,银亮的刀口银光闪烁。

“老信子,喝口水。”母亲递上一杯凉茶。

“等一等,”父亲摆摆头,“明天就开煤啦,还有好几把呢!”

听得出,“开锦”二字是从父亲的心底迸出来的,他喜凝眉梢,满脸惬意。

父亲一年到头晴耕雨作,指望的就是新谷满仓。还是在大雪纷飞的除夕夜,

父亲抬眼望望窗外,喃嘀自语:好啊,瑞雪兆丰年。紧接着焚香秉烛,祭拜天

地神灵,祈祷来年五谷丰登。早春的日子,霏霏细雨像筛糠似的下。父亲头戴

斗笠,身披蓑衣,胸前挂了一个盛满种子的小梦筐,伸手从筐里抓一把刚刚生

出娇黄嫩芽的种谷,在秧田的上空抛出一条条弧线,播下一年的丰收梦。六月

天,烈日当空,田里的禾苗被炙烤得无力地垂下了硕长的叶片。他跳上水车,

拼命蹬动车轮辘,流水和着他的汗水,哗哗地灌满了新月形的梯田。日子一天

天过去,田垄里绿了又黄,父亲倚门远眺,满垄的稻香仿佛爬到了他的鼻尖上。

终于开镰了。

黄澄澄的田畴上,“嚓嚓嚓嚓”的割禾声由近而远,仿佛在频频传递泥土的

回报。父亲弯腰挑起刚打下的第一担新谷,试试,觉得很沉,朗朗地笑了。一

担担带着泥土香味的谷子,伴随着父亲吱吱呀呀晃动的扁担,渐渐堆满了老屋

前面的晒谷坪。

秋阳如虎,偏西的日头还是那样炽热灼人。许是太累,父亲抓起搭在肩上

的罗布手巾抹抹汗,蹲在树荫下,吧嗒吧嗒抽起了自卷的“喇叭筒”,目光却一

直定定地盯着晒谷坪上山尖似的谷堆,黝黑的脸庞上溢满了自信。

我知道,此刻在父亲心里,他收割的不只是春耕夏耘的回报,也是来年的

踏实与祥和。

突然,父亲掐灭烟蒂,霍地站起来,把我叫到他身边问:

“看见了吗?”

“看见什么?”我一脸茫然。

“你看坪上大堆小堆的谷,这就叫堆金积玉。”父亲读过私塾,常常搬出旧

书上的这类句子教育我。

我笑了笑,不以为然。他的脸霎时一沉:“你呀,懵懵懂懂,只怨种田没出

息。”瞟了我一眼,又说:“其实,你想想喽,泥巴一尺深,翻过来有黄金呢!”

父亲躬身捧起一把谷子凑到鼻尖闻了闻,沉思片刻,又慢慢张开五指,任

由谷粒从指缝间簌簌地洒落下来。也许他又在盘算播撒明年的一片新绿了。

一阵清风掠过,驱散了周身的燥热。我呆呆地站立,半晌无语,抬眼望望

对面那片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梯田,一种感觉倏忽而生:父亲没有传奇,一

生的精彩长在地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个角度描绘出一幅“精耕细作

丰收图”。

B.文章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细节、外貌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勤劳

的农人形象。

C.文中父母的对话平实,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父子的对话深切,予人深

深的遥思。

D.文中“终于开镰了”独句成段,打破之前的行文节奏,产生了强烈的艺

术震撼力。

A[A项,“文章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个角度”错误。文章

没有从“味觉”的角度来描写。]

2.作者为什么在父亲秋天“开镰”前插入了冬、春、夏三个季节的描写?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在开镰前插入冬、春、夏三个季节的描写,勾勒出父亲从除夕

祈愿到春耕夏作,直至秋收的完整的劳动过程,丰富了文章内容;②这三个季

节的描写展现了父亲劳作的艰辛,蕴含着父亲对丰收的渴望,丰满了农人形象;

③用瑞雪中的焚香秉烛、春雨下的抛洒种谷、烈日里的蹬车灌溉等描写,为开

镰丰收蓄势;④这三个季节的描写展现了农人淳朴而诗意的劳动生活,表达了

对农人和劳动由衷的赞美。

3.“父亲没有传奇,一生的精彩长在地里”一句既是对父亲形象的精准概

括,又充满了哲思,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两个方面的理解。(6分)

[答案]①这句话概括了父亲一辈子劳作于田间、扎根于大地的平凡人生,

赞扬了父亲勤劳、淳朴、坚守等宝贵的精神品质。②这句话揭示了平凡与伟大

的人生辩证法:即使是最普通的劳动者,只要坚持梦想,积极奋斗,也可以在

平凡的生活与劳动中创造价值,成就梦想,书写精彩的人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大敦煌

徐可

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

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

到顶点。

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英尔小城,

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

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

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

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

解释。

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

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

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

于首都长安。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

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

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

到达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

洒下一地清辉。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

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汉唐的建筑,街

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

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人心怀,

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

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

动魄惊心。《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

有悬泉之神

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

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

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

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

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腐。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坐落在

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

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

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

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

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

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

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锥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地发现,也许莫高窟现

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

能够受到更好地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

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

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

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

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

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

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

究那些流失的书卷。

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

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

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

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

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

的状况。

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

的郑重嘱托。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有删节)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