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肠道病毒15级临床2版_第1页
呼吸道肠道病毒15级临床2版_第2页
呼吸道肠道病毒15级临床2版_第3页
呼吸道肠道病毒15级临床2版_第4页
呼吸道肠道病毒15级临床2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21436复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请简述病毒感染的类型根据有无临床症状隐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

显性感染(apparentinfection)

根据病情缓急、长短潜伏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简述题简述题

病毒持续性感染包括哪几种类型并各取一例慢性感染(chronicinfection):婴儿期感染HBV常表现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latentinfection):单纯疱疹病毒-口唇疱疹,水痘病毒-带状疱疹慢发病毒感染(slowviralinfection):朊病毒-Kuru病,麻疹病毒-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名词解释Interferon及其作用机制:概念:由病毒或其它诱生剂诱发人或动物机体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等多种细胞所产生的一组具有抑制病毒、抑制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抗病毒机制:非直接灭活病毒;而是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AVP),抑制病毒的增殖特点:广谱性;种属特异性;间接性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有哪两种,并各举一例简述题

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例如流感病毒垂直传播:病毒从亲代直接传给子代,例如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简答题隐性感染与潜伏感染的不同:隐性感染:病毒感染机体后,侵入病毒数量少、毒力低;宿主抵抗力强,因此病毒给细胞造成轻微损伤,不出现临床症状。一般病毒很快被清除,不在体内长期存在;感染后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防止再感染的发生,如甲型肝炎病毒潜伏感染:病毒原发感染后没有被完全清除,残留少量病毒长期潜伏在宿主细胞内;一定条件下激活后,表现为间歇急性发作,如疱疹病毒选择题病毒在宿主体内可通过、和

扩散。淋巴或血液神经相邻细胞

病毒学各论第19章呼吸道病毒第20章肠道病毒第21章急性胃肠炎病毒[教学目标]了解:

1.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

2.副粘病毒的致病性。

3.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理解:

1.其它呼吸道病毒的致病特点。

2.流感的防治原则。掌握:

1.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分型、变异及其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流感病毒形态结构、分型、变异及其意义难点:流感病毒的变异。呼吸道病毒:以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部位或传播途径,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正粘病毒:流感病毒副粘病毒:

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其它呼吸道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

鼻病毒,腺病毒。第19章呼吸道病毒“流行性感冒”(Influenza,flu)是英国人JohnHuzxam在1743年创造的字,他依据意大利语中用来描述这个疾病起源的短语“uninfuenzadifreddo”,即“寒冷的影响”。命名: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Virus)年代名称毒株死亡人数1918-西班牙流感甲1(H1N1)2500-4000万1957-亚洲流感甲2(H2N2)200万1968-香港流感甲3(H3N2)100万1977-俄罗斯流感甲1(H1N1)未确切统计1997-香港禽流感禽H5N12009-墨西哥流感甲1(H1N1)15,000史上几次流感流行“西班牙流感”A(H1N1)(1918-1919)世界范围内将近2000-4000万人死亡,病死率在2.5-5%。年代名称毒株死亡人数1918-西班牙流感甲1(H1N1)2500-4000万1957-亚洲流感甲2(H2N2)200万1968-香港流感甲3(H3N2)100万1977-俄罗斯流感甲1(H1N1)未确切统计1997-香港禽流感禽H5N12013-至今禽流感禽H7N9史上几次流感流行季节性流感全球:每年死亡25-50万在美国(每年):

~3.5万死亡>20万住院治疗$375亿经济开销(流感和肺炎)世界流行性流感一个永远存在的威胁流感对人类的威胁1、形态常见的流感病毒为球形、椭圆形,直径80-120nm。从病人体内初次分离时可见丝状,长短不一,长者可达4000nm。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结构:丝状结构流感病毒的冰冻蚀刻电镜图2、结构12435678核衣壳包膜层基质蛋白层由RNA及其周围包绕的核蛋白、RNA多聚酶共同构成,呈螺旋对称。(1)核衣壳12435678PB2PB1RNARNA多聚酶核糖核蛋白(RNP)PARNP较稳定,具型特异性基因重配-ssRNA(分节段)新亚型基因重配--发生于gene分节段的病毒

如influv.

亲代V1.N.亲代V2.N.子代V1.N.子代V2.N.基因片段蛋白功能

1PB2RNA聚合酶成分

2PB1RNA聚合酶成分3PARNA聚合酶成分4HA血凝素、病毒附着蛋白、融合蛋白、中和抗体的靶位5NP核蛋白6NA神经氨酸酶(裂解唾液酸及启动病毒的释放)

7+M1

基质蛋白(与病毒包装、出芽、形态有关)

M2

基质蛋白(形成膜通道,参与复制及HA产生,金刚胺靶点)

8+NS1

非结构蛋白(抑制细胞mRNA转录)

NS2

非结构蛋白(很重要,但功能尚不清)

+编码2种mRNA流感病毒基因片段的产物丙型流感病毒缺乏第6基因片断

M1蛋白:病毒主要结构蛋白,与病毒的包装、出芽与形态有关。

M2蛋白:离子通道型嵌膜蛋白,参与病毒复制。(2)基质蛋白(MatrixProtein,M蛋白)M蛋白抗原性较稳定,具有型特异性。M2M1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

包膜:来源于宿主的脂质双层膜镶嵌有刺突:(3)包膜(envelope)HA、NA抗原性极易变异,是划分病毒亚型的依据。M2蛋白为糖蛋白三聚体,呈柱状。它基本上以相同间距覆盖病毒的全部表面,与病毒的吸附和穿入有关。血凝素(HA)HA-MonomerHA-TrimerHA:病毒第4段RNA编码的糖蛋白原始肽链(HA0)细胞蛋白酶水解精氨酸(宿主)HA1-S-S-HA2

病毒感染与唾液酸受体结合,参与病毒吸附具膜融合性,可促进病毒包膜与宿主胞膜的融合,释放核衣壳功能:凝集红细胞;吸附宿主细胞,参与病毒的吸附与穿入;具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但抗原性易发生变异。

为糖蛋白四聚体,呈蘑菇状,不均匀分布在病毒表面,聚合成群。

水解神经氨酸,参与成熟病毒的释放;破坏病毒与细胞膜特异性受体的结合,促进病毒从细胞上解离及扩散;

具抗原性,但易变异,可据此分病毒亚型。功能:神经氨酸酶(NA)HA:吸附宿主细胞NA:与成熟病毒的释放有关Nucleiocapsid(helicalsymmetry)Core:-ssRNA(7-8

segments)Capsid:nucleoprotein,NPEnvelopeMatrixProteinM1M2HANAStructureofInfluenzaVirus(二)流感病毒的复制病毒侵入遗传物质的释放病毒核酸的复制与病毒蛋白的合成病毒的装配出芽释放甲型-中到重度,甚至世界性大流行-所有年龄组均敏感-有动物宿主乙型-病情较轻,常为局部爆发

-主要侵袭儿童

-人和猪是其宿主丙型-只侵袭人类,主要为婴幼儿

-不造成流行 (三)病毒的分型与变异1.分型:根据核蛋白和M蛋白抗原性分甲、乙、丙三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再区分为若干亚型(H1~H16、N1~N9)至今未发现亚型流行年代代表毒株*亚型1918人、猪流感病毒H1N11957A/Singapore/1/57H2N21968A/HongKong/1/68H3N21977A/USSR/90/77H1

N1

H3

N21997A/HongKong/156/97H5N12004A/HongKong/2637/97H5N1甲型流感病毒表面HA和NA的变化*命名:型别/宿主/分离地点/病毒株序号/分离年代(HA与NA亚型号):A/HongKong/1/68(H3N2)A/singapore/1/57(H2N2)1)抗原性漂移(antigenicdrift):由于流感病毒HA或NA基因发生系列自发性点突变引起,导致编码氨基酸序列的改变,进而影响HA或NA的抗原位点。病毒变异幅度小(HA、NA氨基酸变异率小于1%),属量变,每2

5年出现一个新的变异株,引起甲型流感流感周期性的局部中、小型流行。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有两种形式:2.变异(甲型流感病毒)2)抗原性转变(antigenicshift):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或病毒表面一种或多种抗原结构发生大幅度的变异所致,病毒变异幅度大(HA、NA氨基酸变异率为20%

50%),属质变,常导致新的亚型产生,因人群缺乏相应免疫力,往往引起流感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随后该亚型进入抗原漂移阶段,直至新亚型出现。

1)抗原漂移(antigenicdrift):

自发的点突变

变异幅度小(<1%)

量变

2)抗原转换(antigenicshift):

基因组发生重新排列

变异幅度大(20-50%)

质变新的亚型产生局部中、小型流行大流行人类流感病毒的分型和各亚型流行年代

表面抗原型亚型流行年代代表毒株*HANA甲型

甲11918~A/puertoRico/8/34H1N1

甲11947~A/FM/1/47H1N1

甲21957~A/Singapore/1/57H2N2

甲31968~A/HongKong/1/68H3N2A/ShangHai/16/89

甲11977~A/USSR/90/77H1N1A/TaiWan/1/68

甲12009~A/Mexico/?/2009H1N1

乙型1940~1988B/Yamagata/6/88

丙型1949~1966C/JHB/2/66※

毒株亚型按如下顺序表示:型/分离地点/编号/分离年月1、鸡胚培养:尿囊腔、羊膜腔。2、组织培养:犬肾细胞系、人胚肾、猴肾细胞。3、动物接种:雪貂、小鼠、地鼠、豚鼠、猴等。(四)培养特性羊膜腔尿囊腔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

加热56℃30min可灭活室温下感染性很快消失对干燥、日光、紫外线敏感对脂溶剂敏感。(五)抵抗力二、致病性与免疫性清除功能下降细菌感染机会增加流感病毒破坏呼吸道粘膜的柱状纤毛上皮细胞,引起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导致: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俗称伤风,以鼻咽部炎症为主要表现,大多由鼻病毒引起,其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症状有全身不适、畏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以及咽痛等,全身症状较轻,一般不发热或低热。流行性感冒:起病急,一般全身症状较重而局部症状较轻。儿童多有高热、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成人则以高热、全身酸痛、头昏、头痛等症状为主。大部分患者有轻重不同的喷嚏、鼻塞、流涕、咽痛、干咳。少数抵抗力差的可并发肺炎等。流感常见症状发热(upto39)

畏寒肌肉酸痛出汗咳嗽鼻塞咽痛头痛厌食乏力流感主要并发症

及死亡原因肺炎细菌继发感染病毒原发感染心肌炎病死率为0.5-1‰;90%大于65岁2、免疫性:干扰素:在恢复早期对抑制病毒增殖,控制病毒扩散有重要意义。机体免疫应答:

1.体液免疫:包括HA、NA、N蛋白,3种特异性抗体,其中只有HA抗体为中和抗体,能阻断病毒吸附,防御病毒侵入细胞。

2.局部抗体:呼吸道局部SIgA抗体在清除呼吸道病毒、抵抗再感染起主要作用

3.细胞免疫:特异性的CD4+和CD8+T细胞,决定病毒的清除和疾病的恢复。1、病毒分离

目前,细胞培养法有取代鸡胚培养之势三、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咽洗液或咽拭子)(+)抗生素处理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33-35℃孵育3-4d收获血凝试验再盲传3代血凝抑制试验(HI),鉴定型别(-)报告2、血清学诊断

取发病5天内(急性期)和发病后2-4周(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常用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若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增长4倍以上,可辅助诊断3、快速诊断:免疫荧光法或酶免疫测定法:直接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检测抗原。

核酸杂交、PCR或序列分析:

检测病毒核酸和进行分型测定。四、防治原则(AvianInfluenza)

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可因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AvianFluStrainLocationInfectionsdeaths/casesH5N1HongKong19976/18H5N1Vietnam200420/27H5N1Thailand200411/162013-至今H7N9国家卫计委的官网数据显示,2014年1月份,全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为127例、31例。2015年1月份,全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为83例、38例;2016年1月份,全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为28例、5例。《长江日报》报道称,从全国范围来看,今年的H7N9禽流感疫情是自2013年国内首次发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感染人数为5年来最多。仅今年1月,全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数192例,死亡者79人。禽H5N11996年首次在中国广东的家鹅中明确发现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鸟类并导致禽流感。1997年在香港首次报告了一例人感染H5N1的死亡病例。截至2005年11月25日,全世界已向WTO报告132例人感染病例,其中68例死亡,死亡率超过50%。

人类感染禽流感的几率很小。原因:1.禽流感病毒不容易被人体细胞识别并结合.2.禽流感病毒基因组中不含有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不能长期在人群中生存并传播.?抗原漂移自发的点突变,变异幅度小(<1%)量变抗原转换基因组发生重新排列变异幅度大(20-50%)

质变新的亚型产生or抗原转换

超级H5N1

H5N1

H1N1H7N9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病毒,于2013年3月底在中国的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2013年4月初,基因溯源研究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病毒自身基因变异可能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研究结果初步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暂未发现在猪群中的进化痕迹,暗示了猪在这次病毒基因重配中未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

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早期被称为猪流感。与以往或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并可以人传染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H1N12009年3月18日开始,墨西哥陆续发现人类感染、死亡病例。2009年5月2日加拿大有关方面证实,在猪身上检测出甲型H1N1,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猪受这种新病毒感染。截至2009年12月27日,H1N1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2220人死亡,一周内新增死亡人数704人。据中国卫生部通报,截至2010年1月10日,中国内地已有124764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744例死亡。H1N1的传染病学特征:传染源:禽、猪和人类流感病毒基因重配产生的新病毒;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最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小结形态与结构

基因分节段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分型依据分亚型依据抗原的变异

driftorshift12435678M2M1正粘病毒副粘病毒病毒体大小80~120nm150~300nm核酸-RNA,segments-RNA,linear不分节段免疫力ShortLong变异oftenrare包膜蛋白HA+NAF蛋白:副粘病毒共有,具融合活性与溶血活性HN蛋白:同时具有血凝和神经氨酸酶活性(因病毒种类而异)第二节副粘病毒

(paramyxoviridae)一.生物学特性形态:球形

150nm结构:包膜、刺突(HA与HL,无NA)

核衣壳:螺旋对称核心:-ssRNA,不分节段培养:人胚肾、人胚肺、猴肾等细胞形成多核巨细胞、嗜酸性包涵体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方法即可灭活麻疹病毒引起的细胞融合嗜酸性包涵体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麻疹患者;临床感染率高,近100%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呼吸道上皮细胞第1次病毒血症第2次病毒血症全身淋巴系统

临床症状合并症:肺炎,支气管炎(可自愈)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免疫性:体液免疫,可持续终生。柯氏斑(Koplik):中央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的粘膜斑临床表现:儿童易感(6月—5岁);潜伏期约10~12天;体温略高、咳嗽、流涕、好打喷嚏及泪眼,症状持续3~5天;体温突然升高(达到40~40.5℃),口颊粘膜出现柯氏斑(koplik斑),随后出现红色斑丘疹,从耳部开始,2~3天后遍及全身;4天后疹退,脱屑,色素沉着。麻疹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的并发症:

麻疹本身可自愈,但常因严重的并发症致死支气管肺炎——

继发细菌感染患儿主要死因心肌炎喉炎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三.微生物检查和防治病毒分离:接种细胞

CPE及包涵体血清学诊断:IgM病毒成分检测:PCR预防:麻疹减毒活疫苗或麻腮风(MMR)三联疫苗8个月初种,7岁时再次免疫;微生物学检测:腮腺炎病毒(mumpsvirus)-ssRNA病毒,有包膜,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其唯一宿主,学龄儿童为易感人群,病毒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引起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主要症状为腮腺肿大,发亮发白不发红;病程1~2周,可自愈。青春期患者,男性易合并睾丸炎,女性易合并卵巢炎。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特征性检查指标:血淀粉酶增高。风疹病毒(rubellavirus)+ssRNA病毒,60nm核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有包膜全身性风疹(类似麻疹),但没有柯氏斑,上感症状,耳后、枕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孕妇垂直传播只有一个血清型,病后免疫力牢固风疹的特征性症状:面部皮疹

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组成的三联疫苗(MMR),减毒活疫苗第三节冠状病毒(coronavirus)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之一,10-15%;主要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腹泻和肠胃炎,以婴幼儿多见;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为6-7天;形态:多形性,60-150nm;结构:核衣壳螺旋对称,有包膜,刺突呈日冕状;核心:+ssRNA,基因组约27-32kb;生物学特性

新型冠状病毒:SARS2003年3月15日,WHO将发病急、传播快、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非典型肺炎”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2003年4月16日,在日内瓦举行的9国科学家会议上,WHO正式确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并命名为“SARS病毒”.初期:发热、头痛、关节痛、干咳、气短、X片肺部阴影极期: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渗出、多器官衰竭、死亡、死亡率10%左右(有基础病40-50%)恢复期:抗体产生,症状减轻、消失传播方式:呼吸道传播;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临床表现:病情加剧

疾病初期重点: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副粘病毒科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其他病毒科

风疹病毒、冠状病毒第20章.肠道病毒[教学目标]了解: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2.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与新型肠道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理解: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机理及免疫性。

2.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疾病及其特异性预防。[重点难点]重点: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疾病及特异性预防。难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机理。肠道感染病毒种类肠道病毒共同特点:1、20面体的球形颗粒,直径20-30nm;无包膜2、+ssRNA,有感染性,并起mRNA作用3、在宿主细胞浆内增殖,迅速引起细胞病变4、耐乙醚和酸,pH3-5稳定5、粪--口传播,临床表现多样化:CNS损害、

心肌损害、腹泻、皮疹等第一节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病毒侵犯脊髓前角的运动细胞,导致弛缓性肢体麻痹,多见于儿童,故脊髓灰质炎亦称小儿麻痹症。一、生物学特性:

Poliovirus,EMpolio经口肠粘膜细胞及淋巴组织增殖第一次病毒血症全身淋巴组织中增殖第二次病毒血症10%入血1%-2%侵犯中枢神经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细胞隐性感染,90-95%无症状或轻微顿挫型,5-10%呼吸道、胃肠及全身症状(发热、不适)非麻痹型,1-2%

(无菌性脑膜炎)麻痹型,0.1-0.2%二、Polio的致病机制FranklinD.Roosevelt1921年夏天,富兰克林在缅因州的坎波贝洛岛度假期间,在冰冷的海水里游泳后,忽然双腿麻痹,经诊断是小儿麻痹症。此时,罗斯福39岁。感染后对同型可获牢固免疫力,poliovirus三个血清型,彼此无交叉反应。体液免疫为主,

sIgA:阻止病毒在咽喉、肠内吸附和初步增殖中和抗体:可阻止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三、Polio的免疫性四、Polio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

人是唯一自然宿主,能在灵长类动物细胞内增殖急性期粪便标本,抗生素处理原代猴肾细胞CPEPCR:病毒核酸血清学检查:双份血清,抗体效价4倍以上五、Polio的防治预防:对传染源的隔离和管理疫苗接种:口服减毒活疫苗(Sabin)注射用灭活疫苗(Salk)治疗:

无特异的治疗药物

对症处理106ThefirstpoliovaccineswasdevelopedandannouncedtotheworldbyJonasSalkonApril12,1955.Itconsistsofaninjecteddoseofinactivatedpoliovirus.

IPV=Salk疫苗优点:稳定易保存、运输缺点:不能在咽、肠道产生局部免疫107In1957,AlbertSabinproducedanoralpoliovaccineusingattenuatedpoliovirus.This1963posterfeaturedCDC’snationalsymbolofpublichealth,the"Wellbee",encouragingthepublictoreceiveanoralpoliovaccine.OPV=Sabin疫苗优点:能在咽、肠道产生局部免疫缺点:热稳定性差具有毒力回复的危险

项目活疫苗(OPV)死疫苗(IPV)接种方法口服糖丸肌肉注射抗体产生血清抗体、分泌抗体血清抗体细胞免疫有无间接免疫通过粪便排毒,无免疫更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