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城市地下空间泡沫混凝土回填技术规程_第1页
2023城市地下空间泡沫混凝土回填技术规程_第2页
2023城市地下空间泡沫混凝土回填技术规程_第3页
2023城市地下空间泡沫混凝土回填技术规程_第4页
2023城市地下空间泡沫混凝土回填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城市地下空间泡沫混凝土回填技术规程目录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44工程调查 54.1一般规定 54.2调查分析内容 55材料 85.1一般规定 85.2泡沫混凝土 85.3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 95.4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 116设计 136.1一般规定 136.2方案设计 136.3性能设计 146.4构造设计 166.5辅助工程设计 197施工 207.1一般规定 207.2施工准备 207.3泵送法施工 207.4碾压法施工 217.5混合法施工 228监测 248.1一般规定 248.2监测项目与方法 248.3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 258.4监测成果文件 269质量检验 279.1一般规定 279.2材料检验 279.3施工过程质量检验 279.4回填质量检验 28本规程用词说明 30引用标准名录 31条文说明 32

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 23Primitiveprovisions 44Engineeringsurvey 54.1Generalrules 54.2Investigationandanalysis 55Materials 85.1Generalrules 85.2Foamedconcrete 85.3EPSbeads-mixedlightweightmaterial 95.4Controlledlowstrengthcementedsoil 116Design 136.1Generalrules 136.2Backfillingdesign 136.3Backfillindexandcheckcalculation 146.4Backfilltechnology 166.5Auxiliarybackfilling 197Construction 207.1Generalrules 207.2Pre-constructionpreparation 207.3Pump-downmethod 207.4Compactionmethod 217.5Combinedmethod 228Monitoring 248.1Generalrules 248.2Monitoringobjectsandmethods 248.3Monitoringsitelayoutandfrequency 258.4Collationofmonitoringresults 269QualityControl 279.1Generalrules 279.2Rawmaterials 279.3Constructionprocess 279.4Backfilling 28Descrip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 30Listofquotedstandards 31Provisionsdescription 321总则1.0.1为引导、促进和规范轻质材料在城市地下空间回填工程中的应用,使工程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绿色节能、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采用轻质材料回填城市地下室、早期人防工程、废弃管道或涵洞、地面塌陷空洞等地下空间的工程调查、材料、设计、施工、监测与工程质量检验。1.0.3城市地下空间轻质材料回填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地下空间undergroundspace在地表以下,自然形成或人工开发的空间。2.0.2城市地下空间urbanundergroundspace城市规划区内的地下空间。2.0.3地下建筑结构undergroundstructure在地下修建的承受各种荷载或作用,起骨架作用的能够提供某种用途的空间受力体系。2.0.4地下空间环境undergroundspaceenvironment地下空间内部的声、光、热、湿和空气洁净度等物理环境,以及内部空间的现状、尺度、材料质感、色彩、盲道、语音等感知环境。2.0.5地下空间地质环境undergroundspacegeologicalenvironment对地下空间或地下工程建设有影响的各种地质因素的总称。2.0.6泡沫混凝土foamedconcrete在由水泥、骨料、外加剂和水等组分制成的料浆中引入气泡,经混合搅拌、浇注后凝结而成,具有闭孔结构的轻质混凝土。2.0.7EPS颗粒EPSbeadsEPS是膨胀聚苯乙烯(ExpandedPolystyrene)的英文简称,是一种颗粒状树脂,颗粒直径约为1mm~3mm,通过与物理发泡剂融合,经过发泡后形成密度为11kg/m3~15kg/m3的颗粒。2.0.8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EPSbeads-mixedlightweightmaterial指EPS颗粒、土、水泥和水等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拌合而成的重度在9.0kN/m3~13.5kN/m3的人工轻质材料。2.0.9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controlledlowstrengthcementedsoil以水泥为主要胶凝材料,并与土、外加剂和水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而形成的具有低强度高流动性材料。2.0.10 泵送法pump-downmethod利用泥浆泵直接将轻质材料拌合物压送至输送管,对地下空间进行浇灌回填的施工方法。2.0.11碾压法compactionmethod利用碾压机械压实轻质材料使其回填地下空间的施工方法。2.0.12混合法combinedmethod采用堆砌预制砌块和现场浇注交替分层回填地下空间,达到一定程度工业化施工目的的快速施工方法。

3基本规定3.0.1轻质材料回填城市地下空间应能满足工程结构的正常变形要求;应能长期承受自重、荷载和周边环境的作用而不产生影响使用的变形、沉降、裂缝和破坏。3.0.2正式施工前,应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展工程调查,分析地下空间位置与布局形态、地下建筑结构、地下空间设备、地下空间环境和地下空间地质环境等情况,为回填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3.0.3城市地下空间可采用泡沫混凝土、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等轻质材料进行回填,应由设计确定后实施。3.0.4回填用各种组成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配套材料之间应具有良好的相容性。3.0.5城市地下空间回填工程应保证安全施工,施工过程中应重视对上部及周边的建(构)筑物和环境的影响,并应遵循信息化施工原则。3.0.6施工完成检测合格后,应将工程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归档。

4工程调查4.1一般规定4.1.1城市地下空间回填工程实施前应对地下空间进行工程调查和分析,调查内容应包括地下空间历史资料、地下空间位置与空间布局、地下建筑结构、地下空间设备、地下空间环境以及地质环境等。4.1.2地下空间调查分析中发现地下建筑结构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回填施工对环境存在明显影响、或对回填施工的可实施性存在难以确定的影响时,应进行专项检测评估。4.1.3当地下建筑结构损伤严重影响结构安全时,应进行结构加固预处理,消除安全隐患后再进行回填施工。4.1.4地下空间工程调查宜通过资料调查和现场调查进行,应根据调查结果从地下结构安全、回填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回填施工的可实施性来分析回填工程的可行性,编制调查分析报告。4.2调查分析内容4.2.1地下空间历史资料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概况,包括建设时间、建筑面积、结构类型、原设计的使用用途等;2图纸资料,包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图(含总平面图、平面图、剖面图等)、设计变更、施工图、地基基础试验资料、施工验收、竣工图、竣工测量成果资料及技术说明等资料;3使用历史资料,包括使用期间维护记录、受灾情况及处置措施、历次修缮、加固、改造和用途变更、使用条件改变等资料;4 地下管线库、城管部件库、人防信息库等已建成数据库中涉及地下空间的数据资料;5各种物探方法试验资料、探测误差统计与开挖验证资料等;6地下空间其他相关资料。4.2.2地下空间位置与空间布局形态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根据图纸资料并结合现场勘查,调查地下空间与相邻既有建(构)筑物、道路、桥梁、地下设施、地下管线、邻近工程施工区域等的空间位置关系;2查明地下空间建设形式,明确地下建构筑物与上部结构构成方式;3参照图纸资料调查、复核地下空间布局形态和使用功能,对于缺乏资料的地下空间,宜绘出主要地下建筑结构的平面图、剖面图以及使用功能分区等;4对原出入口和主体位置不明确的地下空间,可采用地球物理勘探等多种技术手段探明地下空间位置、空间布局和出入口位置情况。4.2.3地下建筑结构调查分析,宜包括下列内容:1参照图纸资料调查、复核地下空间的结构布置,对于缺乏资料的地下空间,宜绘出承重墙、柱、梁等结构构件的布置图;2调查地下建筑结构材料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指标;3调查地下建筑结构以及相关联结构的开裂、变形、腐蚀、渗漏等损伤现状,分析现有损伤对结构安全的影响;4调查地下空间的基础结构形式,分析地基承载性状。4.2.4地下空间设备调查分析,宜包括下列内容:1搜集设备资料,调查设备现状,判断其是否可再利用;2应对可再利用的设备进行搬迁;无条件搬迁的,应征得相关部门同意后予以拆卸移除或就地废弃;3应对可能影响回填质量的设备进行处理。4.2.5地下空间环境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调查地下空间内部的温度、湿度,检测空气质量,分析是否存在毒害气体和易燃易爆气体;2调查地下空间的积水充盈情况,分析地下水补给来源,评估地下空间渗漏对回填施工的影响;3调查地下空间存在的固体废弃物及其分布;4调查地下空间回填区域的连通情况。4.2.6地下空间地质环境分析,宜包括下列内容:1分析城市地下空间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及其分布、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等;2分析城市地下空间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类型、赋存条件、补给和排泄等;3分析城市地下空间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性质、分布,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4进行地下空间地质环境分析时应有足够的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可参考相邻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辅助分析或进行必要的补充勘察。

5材料5.1一般规定5.1.1城市地下空间回填可采用的轻质材料包括泡沫混凝土、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等。针对特定的地下空间要求,应选择合适的回填材料。5.1.2地下空间回填用轻质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泡沫混凝土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泡沫混凝土》JG/T266的规定,现浇泡沫混凝土应具备性能检测报告和现场同条件样品的性能检测报告;2EPS颗粒的规格、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聚苯乙烯颗粒泡沫混凝土》JC/T2458的规定和设计要求,并应提供生产合格证和性能检测报告;3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设计规定,材料进场后应按规定进行抽样复验,并出具有效的复验报告。5.1.3地下空间回填用轻质材料应符合绿色节能、取材方便的原则。5.2泡沫混凝土5.2.1泡沫混凝土的干密度等级及干密度的允许偏差范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泡沫混凝土》JG/T266的6.1.1条规定。5.2.2泡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按28d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划分,每组立方体试件的强度平均值和单块强度最小值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泡沫混凝土》JG/T266的6.1.2条规定。5.2.3常用于地下空间回填工程的泡沫混凝土按干密度不同分为A05、A09、A12,其性能要求应符合表5.2.3的规定。表5.2.3泡沫混凝土性能要求项目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标准密度等级A05A09A12《泡沫混凝土》JG/T266干密度(kg/m3)450~550850~9501150~1250抗压强度(MPa)≥0.5≥1.50≥3.00质量吸水率(%)≤25抗冻标号D15导热系数(W/(m·K))≤0.12≤0.24≤0.31《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GB/T10294干燥收缩值(mm/m)≤1.0《蒸压加气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GB/T119695.2.4泡沫混凝土拌合物应具有良好的粘聚性、保水性和流动性,不得泌水。用于泵送施工的泡沫混凝土拌合物流动度宜为160~200mm。5.2.5泡沫混凝土的其他性能应符合《泡沫混凝土》JG/T266和《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341的规定。5.2.6泡沫混凝土的组成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宜采用通用硅酸盐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2轻质集料应符合国家标准《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GB-T17431-2010或现行行业标准《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J/T12-2019的规定。集料粒径不宜大于4.75mm。3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4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5发泡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泡沫混凝土用泡沫剂》JC/T2199的规定。气泡群密度应为48kg/m3~52kg/m3;标准气泡柱静置1h的沉降距和泌水率不应大于5mm和40%。6粉煤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的规定。7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矿物掺和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1003的规定。5.3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5.3.1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的性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强度和施工技术要求,应通过击实试验进行确定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的组成(EPS颗粒、土、水泥和水的比例);2通过试拌和块状样养护,测定吸水率、饱和重度、抗压强度和迟滞时间等参数;3通过试铺确定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的松铺系数和压实工艺。5.3.2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试验项目见表5.3.2.。表5.3.2EPS颗粒混合材料试验项目项次试验内容规定值目的1最优含水率、最大干密度/确定施工最优含水率2重度满足设计要求通常为9.0kN/m3-13.5kN/m33吸水率、饱和重度满足设计要求确定长期服役的重度4抗压强度满足设计要求确定水泥掺量5迟滞时间满足设计要求确定迟滞时间对压实、密度和强度的影响5.3.3常用于地下空间回填工程的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宜超过1.5MPa,且应满足设计和施工技术要求。5.3.4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的组成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EPS颗粒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聚苯乙烯颗粒泡沫混凝土》JC/T2458的规定。应为阻燃型,不可降解,颗粒大小均匀,粒径1mm~3mm,密度在11kg/m3~15kg/m3;2宜选用细砂、黏性土、粉土等土体作为细集料,颗粒应小于4.75mm,;如用淤泥质土作为细集料,应添加减水型淤泥固化剂进行减水,保证技术指标满足要求;3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4水泥宜采用通用硅酸盐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5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5.3.5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的土源宜通过试验确定,试验项目见表5.3.5。表5.3.5原材料试验项目项次试验名称试验内容备注1含水率原料土的初始含水率为击实试验提供参考2有机质和硫酸盐含量土的有机质和硫酸盐含量供选择土源做参考3液塑限土的液限、塑限供选择土源做参考4颗粒分析原料土颗粒成分、级配曲线供选择土源做参考5终凝时间终凝时间确定混合轻质材料碾压之前最长保存时间5.4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5.4.1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的湿密度应符合表5.4.1的规定。表5.4.1密度等级要求密度等级湿密度(kg/m3)标准值允许偏差范围W9900850<ρ≤950W101000950<ρ≤1050W1111001050<ρ≤1150W1212001150<ρ≤1250W1313001250<ρ≤1350W1414001350<ρ≤1450W1515001450<ρ≤1550W1616001550<ρ≤1650W1717001650<ρ≤1750W1818001750<ρ≤1850W1919001850<ρ≤19505.4.2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的抗压强度应符合表5.4.2的规定。表5.4.2强度等级要求强度等级抗压强度要求(MPa)每组平均值每块最小值S0.40.40.340S0.60.60.510S0.80.80.680S1.01.00.85S1.21.201.020S1.51.501.275S2.02.001.700S2.52.502.125S5.05.004.2505.4.3常用于地下空间回填工程的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抗压强度应不低于0.4MPa,考虑后期重开挖需求时,抗压强度应不超过2.0MPa。5.4.4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的和易性应采用坍落度和扩展度控制,其坍落度和扩展度应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要求。5.4.5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的组成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胶凝材料宜采用通用硅酸盐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2当掺入粉煤灰作为胶凝材料时,宜采用Ⅲ级粉煤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的规定;3土体宜采用现场开挖的淤泥、淤泥质土、黏土、粉土、砂土或混合土等。土料的有机质量含量不得超过5%,未经处理的污染土不得作为原材料;4再生骨料宜采用废弃混凝土块为原料,通过磨碎、分选形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再生混凝土细骨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25176的规定;5拌合用水宜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6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

6设计6.1一般规定6.1.1轻质材料可用于回填地下室、早期人防工程、废弃管道、涵洞、隧道、地面塌陷空洞等工程领域。6.1.2城市地下空间回填设计应遵循安全性、适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原则。6.1.3设计项目宜包括回填方法选择、材料选型设计、性能设计、构造设计和辅助工程设计,主要设计内容与设计指标应根据工程类别确定,可按表6.1.3执行。表6.1.3主要设计内容与设计目标工程类别设计内容设计目标地下室、早期人防工程回填回填方法选择明确回填施工方式材料选型设计明确轻质材料类型性能设计明确物理力学指标构造设计确定回填形状、空间范围和构造细节辅助工程设计内部构造和地基基础补强设计废弃管道、涵洞、隧道回填回填方法选择明确回填施工方式材料选型设计明确轻质材料类型性能设计明确物理力学指标构造设计确定构造细节辅助工程设计内部构造和地基基础补强设计地面塌陷空洞充填回填方法选择明确回填施工方式材料选型设计明确轻质材料类型性能设计明确物理力学指标6.2方案设计6.2.1地下室和早期人防工程的回填方案设计应符合表6.2.1的规定。表6.2.1地下室和早期人防工程的回填方案设计地下水位条件上部建(构)筑物材料选型设计回填方法选择地下水位影响较小无造价低宜采用泵送法、混合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强度高6.2.2废弃管道、涵洞和隧道的回填方案设计应符合表6.2.2的规定。表6.2.2废弃管道、涵洞和隧道的回填方案设计地下水位条件上部建(构)筑物材料选型设计回填方法选择地下水位影响较小有道路强度要求较高宜采用泵送法、混合法无道路强度要求较低6.2.3地面塌陷空洞的充填方案设计应符合表6.2.3的规定。表6.2.3地面塌陷空洞的充填方案设计地下水位条件材料选型设计充填方法选择地下水位以上密度可小于水的密度,强度要求较高宜采用碾压法,可采用泵送法、混合法。地下水位以下密度不宜小于水的密度,强度要求较高6.3性能设计6.3.1采用轻质材料回填地下室、早期人防工程、废弃管道、涵洞和隧道,对填筑体承载力无要求时,材料抗压强度不宜低于0.40MPa。6.3.2采用轻质材料回填地下室、早期人防工程、废弃管道、涵洞和隧道,或充填路面塌陷空洞,对填筑体承载力有要求时,设计应根据计算确定材料强度,抗压强度应满足表6.3.2的要求。表6.3.2轻质材料填筑体的抗压强度要求。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最小强度等级城市快速路及主干路城市其他路面0~0.80.80MPa0.60MPa0.8~1.50.60MPa0.40MPa>1.50.40MPa6.3.3轻质材料回填地下空间设计时,确定填筑体抗压强度可按下式进行计算:(6.3.3)式中:——湿容重(kN/m3);——填筑体高度(m);——填筑体顶部荷载(kPa);——填筑体的设计抗压强度(kPa)。6.3.4采用轻质材料回填地下空间,填筑体的抗压强度可按下式进行计算:(6.3.4)式中:——填筑体的抗压强度(kPa);——安全系数,取3.0;——加州承载比,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的规定取值。6.3.5采用碾压法回填地下空间,轻质材料的压实度控制标准应满足表6.3.5的规定。表6.3.5碾压法回填轻质材料的压实度控制标准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压实度控制标准0~0.8>960.8~1.5>94>1.5>926.3.6填筑体无顶盖约束时,应按下式进行抗浮稳定性验算:(6.3.6-1)(6.3.6-2)(6.3.6-3)式中:单位面积抗浮压重(kg/m2)单位面积水浮力(kg/m2)路面层材料密度(kg/m3);轻质材料干密度(kg/m3);轻质材料湿密度(kg/m3);水的密度(kg/m3);填筑体顶部路面层厚度(m);计算水位至填筑体顶面高度(m);计算水位至填筑体底面高度(m)。6.3.7当回填地下空间上部存在建(构)筑物时,应进行下列计算分析:1地下空间与上部建(构)筑物结构相连(即附建式结构)时,应进行回填后地基承载力验算和沉降分析;2地下空间与上部建(构)筑物的结构不相连时,应对建(构)筑物的基础进行沉降分析;3地下空间周边建(构)筑物的基础为浅基础,且地下空间外墙外边缘距离周边建(构)筑物浅基础的距离小于2倍地下空间埋深时,应对周边建(构)筑物的基础进行沉降分析。6.3.8轻质材料拌合物的流动性应符合下列规定:1新拌制的泡沫混凝土流动度宜控制在160mm~240mm;2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回填地下室、早期人防工程、废弃管道和涵洞,塌落度宜控制在150mm~240mm,扩展度宜>400mm;3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充填路面塌陷空洞,塌落度宜控制在80mm~150mm。6.3.9当地下水对轻质材料具有腐蚀性时,应进行轻质材料耐久性专项研究。6.3.10当轻质材料用于冻融环境中填筑时,抗冻性指标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T341有关规定执行。6.3.11轻质材料回填于5m以上水头压力或其他特殊环境,且确需直接与环境接触使用时,应通过试验验证轻质材料的适应性。6.4构造设计6.4.1在回填地下空间时,应根据工程平面合理划分回填区域,每块回填区域边长宜为3~5m,区域分割可采取混凝土砌块墙分隔。图6.4.1回填区域和分层回填顺序示意图6.4.2在回填废弃管道、涵洞和隧道时,可在工程内部回填区域采用混凝土砌块墙分隔,宜在工程端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挡墙封堵。6.4.3当地下空间有沉降缝时,应在沉降缝两侧设置挡墙,两侧空间宜分开回填。图6.4.2端部钢筋混凝土挡墙图6.4.3沉降缝两侧挡墙6.4.4当回填区域与非回填区域之间存在门洞、窗洞等孔洞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墙体分隔。图6.4.4不需回填区域分割墙示意图6.4.5轻质材料回填地下空间至设计标高后,应在其上部做细石混凝土地面,严禁将轻质材料直接暴露。图6.4.5出入口回填示意图6.4.5轻质材料充填地面塌陷空洞时,车辆荷载不得直接作用在轻质材料填筑体顶面,填筑体顶面距地面或路基顶面埋深不应低于0.6m,轻质材料填筑体厚度不应小于0.5m。6.4.6泵送法施工结束后,宜在填筑体与顶板之间埋设注浆管,压力注水泥浆,确保回填充盈度。6.4.7混合法施工结束后,可在顶板、外墙与填筑体之间的空隙埋设注浆管,压力注水泥浆,确保填筑体的完整性和充盈度满足设计要求。图6.4.7顶部注浆管埋设示意图6.5辅助工程设计6.5.1当地下建筑结构损伤严重影响结构安全或存在影响回填质量的结构裂缝和渗漏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和《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的规定进行修补处理。6.5.2根据地下空间地基基础调查结果需要进行地基基础补强的,可按现行行业规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的规定执行。6.5.3拟回填城市地下空间下方存在既有地下建筑或设施,如人防工程、地下管廊、管道、涵洞等,应根据回填增加荷载对既有建筑结构安全性进行验算。6.5.4采用轻质材料充填地面塌陷空洞后,城市道路及影响范围内道路设施的修缮应按现行行业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的规定执行。

7施工7.1一般规定7.1.1城市地下空间回填工程应编制施工方案。7.1.2轻质材料应按规定抽样复检,不得在工程中使用不合格材料。7.1.3城市地下空间回填施工的安全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GB50870的规定,应制定安全风险应急预案。7.2施工准备7.2.1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7.2.2应对现场施工条件进行详细踏勘,必要时应做好地下空间中积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工作,检查回填空间的连通性。7.2.3应按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设备进场,并应做好设备安装、调试及标定工作。7.2.4应按原材料使用计划,组织原材料进场、抽样复检。原材料存放应保持干燥,做好防潮、避雨措施。7.2.5应明确地下回填施工是否存在结构开裂、坍塌涌水、渗漏等风险源,应对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应制定预防及应急预案。7.3泵送法施工7.3.1泵送法施工宜用于地下空间无法打开的回填工程,且轻质材料具有流动性。7.3.2轻质材料拌合物的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使用专用设备制取,应保证拌合物搅拌均匀,流动度和扩展度应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要求;2泡沫应采用发泡设备预先制备,不宜采用搅拌方式制备;3应选择和试验原材料类别和成分相同的材料作为施工原材料,按配合比配制;当所选材料与试验原材料不同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试验。7.3.3轻质材料拌合物的输送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直接泵送或配管泵送;当回填方量较小时,也可采用车辆运输方式运输,搅拌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JG/T5094的规定;2轻质材料拌合物输送过程中的时间不应大于其初凝时间;3单级配管泵送范围应根据配合比、泵送距离及泵送高度确定,宜采用现场试验确定,最大水平泵送距离不宜超过300m,最大垂直泵送距离不宜超过40m。7.3.4轻质材料的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除废弃管道、涵洞回填外,单层浇筑厚度宜按0.3~0.6m控制,单次浇筑体积宜按220m3控制,上一层浇筑时间应以下一层浇筑达到终凝要求为准;2浇筑过程中,泵送管出口宜埋入回填材料中。当无法满足要求时,出料口距回填点的高差宜控制在1m以内;3浇筑时,如遇大雨或持续小雨天气时,应对未硬化的填筑体表层进行覆盖;4夏季施工时,应避开高温时段浇筑。冬季施工时,应对浇筑设备、泵送管道等采取保温防冻措施。7.3.5施工时宜从结构端部向原出入口逐步进行,应填满整个施工区域的地下空间。施工应保证回填充盈度,并且不可超填,以免导致挤压对原结构产生不利影响。7.3.6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终止回填:1达到设计要求回填量;2回填压力达到设计要求并稳压10min;3孔口出现大量轻质材料返浆;4进浆量小于1L/min且持续10min。7.3.7除废弃管道、涵洞回填和地面塌陷空洞充填外,轻质材料浇筑完成终凝后应保湿养护,养护时间应不少于7d。7.4碾压法施工7.4.1碾压法施工宜用于地下空间在地下水位以上,且可以敞开的回填工程,回填材料需通过人工或机械压实达到一定压实度的回填材料。7.4.2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的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使用专门的拌合机械拌合,应保证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的均匀性;2拌合料含水量控制应以最优含水量为基准,正常天气含水量可增加1%~2%,晴天或大风天气时含水量可增加2%~3%;3应选择与试验原材料类别和成分相同的材料作为施工原材料,按配合比配制;当所选材料与试验原材料不同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试验;4应在EPS颗粒进料口加装有效覆盖装置,防止EPS颗粒飞扬造成对环境的影响。7.4.3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的运输宜采用机械化装车和自卸汽车运输,应采取覆盖措施防止EPS颗粒混合材料抛洒。7.4.4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的回填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分层摊铺,应确定合适的摊铺长度和厚度,松摊铺厚度不宜大于30cm;2摊铺时应使用轻型机械进行摊平,应尽可能减少机械作业对摊铺层表面的扰动;3当分成不同作业段回填时,先填区域应分层留台阶,使每个压实层相互斜交重叠过渡搭接,搭接长度应大于100cm;4摊铺后的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应在水泥初凝前完成碾压;5碾压作业应使用轻便型压实设备或采用人工压实,碾压3~5遍,每遍之间搭接二分之一。7.4.5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回填完成终凝后应保湿养护,养护时间应不少于7d。7.5混合法施工7.5.1混合法施工宜用于地下空间周边施工场地狭小、对施工环境和噪音控制要求严格的回填工程。7.5.2泡沫混凝土预制砌块应采用工厂内统一定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泡沫混凝土砌块》JC/T162的规定,且预制砌块材料掺量成份配比宜与现浇法的保持一致。7.5.3回填场地底部应采用现浇法施工找平层,厚度0.2~0.3m,平整度±5mm。7.5.4堆砌预制砌块采用错缝拼装时,砌块层堆砌高度宜采用单砌块高度,采用通缝拼装时不宜超过三层,且间隔缝缝宽应不低于0.1m~0.2m。7.5.5堆砌砌块层完成后应进行自流填缝的现浇作业,应注意控制现浇浆体质量以保证填缝的施工效果。7.5.6堆砌预制砌块层和现浇层施工应交替进行,采取后退式作业,现浇层施工完成初凝5-10h后,原则上能满足承载砌块层重量要求后即可进行堆砌层施工。7.5.7施工接顶层应采用现浇方式,采取措施保证回填充盈度。

8监测8.1一般规定8.1.1城市地下空间回填施工过程中,应对上部建(构)筑物以及周边地表和管线等进行监测,为信息化施工提供参数。8.1.2监测范围应为与施工直接关联的建(构)筑物和潜在影响范围内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8.1.3设计单位应对监测提出技术要求,包括监测范围、监测周期、监测项目、监测频率和监测报警值等。8.1.4地下空间回填施工前,监测单位应在现场踏勘、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依据相关要求及现行标准编制监测方案,并应对周边环境的进行勘察测量建立初始记录。8.1.5监测采用的仪器设备应与监测项目匹配,仪器精度满足要求,且应定期进行检验和校准。8.2监测项目与方法8.2.1 监测方法应采用仪器监测与现场巡检相结合的方式,仪器监测可采用现场人工监测或自动化实时监测。8.2.2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建(构)筑物的沉降、裂缝、倾斜等,管线的沉降和位移,水位的变化以及回填材料内部温度和充盈度等,可按如下要求选择:1建(构)筑物的监测应以沉降监测为主,对已存在或出现结构性裂缝的应进行裂缝监测,并根据不均匀沉降发展情况辅以倾斜监测;2重要管线的监测应以竖向位移为主,根据影响趋势选测水平位移;若回填施工引起较大水位变化的,应对周边水位进行监测;4若回填施工材料内部温度要求进行限制时,宜对回填材料内部布置温度传感器进行内部温度监测;5若地下空间对充盈度有较高要求,宜在地下空间关键部位布设压力传感器来监测是否回填到位。8.2.3现场巡检宜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量尺、放大镜等工具以及摄像、摄影等手段进行,并应做好巡检记录。现场巡检内容一般包括:1场地排水、降水情况;2地基加固、回填堆载等施工情况;3周边地面的超载情况;4周边建(构)筑物倾斜、开裂、裂缝发展情况;5周边道路开裂、沉陷以及管道破损、渗漏情况;6基准点、监测点完好情况;7监测元件的完好以及保护情况。8.3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8.3.1监测点布置应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回填工程复杂性、周边建(构)筑物状况、地下管线现状等因素综合确定,应满足设计和施工可行性的要求。8.3.2监测点布置应能直接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特性,便于观测且稳定可靠,标识清晰。8.3.3在地下空间直接关联的建(构)筑和周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处,应加密布置监测点。各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置在同一断面上。8.3.4监测频率的确定应能及时、系统地反映周边环境的动态变化,宜采用定时监测,必要时应进行跟踪监测。根据工程性质、施工工况,监测频率可按如下进行。当监测项目的日变化量较大时,应适当加密。1在施工过程中,当地下空间受力状态发生较大变化对本体或周边环境存在影响时,监测频率为1次/1天。当地下空间荷载变化较小时,监测频率可根据风险程度适当减小;2除上述情况外,其它施工期间监测频率应不低于2次/1周。施工中变形趋向平缓后,监测频率可根据风险程度适当减小。3施工结束后,宜每隔3~6月定期跟踪沉降监测,直至达到稳定状态。4使用阶段观测应视地基基础类型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一般情况下第一年内每隔3个月观测一次,以后每隔6个月观测一次。8.3.5监测报警值由设计单位根据相关主管部门的要求、技术标准并结合工程经验制定。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时,必须发出书面警情报告。8.4监测成果文件8.4.1监测单位应对整个项目监测工作的方案实施和质量负责,并应明确项目的负责人及监测人员。8.4.2监测技术成果文件宜包括监测方案、监测报表(速报)、监测中间报告(阶段报告)和总结报告,并应及时报送相关单位。8.4.3监测技术成果文件应标识主要工程负责人、审核人、审定人以及企业名称等,并均应有责任人员签字和加盖成果章。8.4.4监测技术成果应重视对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包括及时计算数据累计变化量、变化速率,绘制包括施工工况的时程曲线、剖面变形曲线图等,分析监测数据变化与工况的关联性,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和变化规律,并进行必要的复测。

9质量检验9.1一般规定9.1.1城市地下空间回填工程的质量检验应按材料质量检验、施工过程质量检验和回填质量检验依序进行。9.1.2质量检验应以填筑体为构造单元,并应按单个或若干个构造单元划分为检测批。9.1.3施工单位的工地试验室应能进行施工质量检验,应配备进行材料、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所需的试验设备和仪器,同时还应配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员。9.2材料检验9.2.1轻质材料原材料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出厂检验报告或合格证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密度、强度以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9.2.2轻质材料制备过程中,宜对原材料进行随机抽样检验,每个检验批检验不得少于1次。9.2.3轻质材料原材料的检验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的原材料:胶凝材料应按每500t为一个检验批;EPS颗粒应按每400m3为一个检验批;原料土应按每1000t为一个检验批;掺合料应按每200t为一个检验批;外加剂应按每50t为一个检验批;发泡剂应按每1t为一个检验批;2不同批次或非连续供应的原材料,在不足一个检验批情况下,应按同品种和同等级材料每批次检验1次;3当采用饮用水作为轻质材料施工用水时,可不作检验;当采用中水、搅拌站清洗水或施工现场循环水等其他水源时,应对水的成分进行检验。9.3施工过程质量检验9.3.1施工过程中,泡沫混凝土的质量检验项目应包括密度、泡沫密度、流动度和强度,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341的规定,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密度连续浇筑每200m3不得少于1次,检验合格标准为与设计值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10%;2泡沫密度每班开工前不得少于1次,检验合格标准为与标准泡沫密度的偏差值不应大于20%;3流动度连续浇筑每200m3不得少于1次,检验合格标准为在设计规定允许范围内。9.3.2施工过程中,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的质量检验项目应包括含水量和压实度,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含水量每层每回填200m2自检不得少于1次,检验合格标准为在最佳含水量允许范围内;2压实度每层每回填200m2自检不得少于1次,检验合格标准为不低于设计规定的压实度。9.3.3施工过程中,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的质量检验项目应包括流动度、塌落度、扩展度、密度和强度,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每拌合200m3自检不得少于1次,每段、每层自检不得少于1次;2流动度和塌落度检验合格标准为在设计规定允许范围内,扩展度检验合格标准为不低于设计规定的扩展度。9.3.4泡沫混凝土和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应进行立方体抗压强度检测,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抽取。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一配合比连续浇筑少于400m3时,应按每200m3制取一组试件;同一配合比连续浇筑大于400m3时,应按每400m3制取一组试件;2试件尺寸应为100mm×100mm×100mm;3试件拆模后,应按组密封养护28d,养护温度应为20C°±2C°。4单组抗压强度,应满足单组试件3个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不小于抗压强度设计值。9.4回填质量检验9.4.1填筑体施工完成28d后,应进行回填质量检测。9.4.2填筑体回填质量检验应包括密度(压实度)和抗压强度。9.4.3检测频率应符合以下规定:1对于有条件的构造单元,应采用双管单动取样器钻取芯样,检测数量宜为回填体积数的2.5~5.0‰,且不应少于3个孔;2对于无条件的构造单元,对于泵送法样本应在泵送管出口处制取,对于回填法样本应在摊铺现场制取。每400m3应取样1组,每组3件,不足400m3时应按400m3计;3密度每组平均值不大于设计标准值,最大值不大于允许偏差上限值;4抗压强度每组平均值不小于抗压强度设计值。9.4.4城市地下空间回填充盈度可采用物探、监测等方法综合确定。9.4.5检测孔试验完成后,应进行封孔。

目录TOC\o"1-2"\h\z\u1 总则 352 术语 363 基本规定 374 工程调查 384.1一般规定 384.2调查分析内容 385 材料 405.1一般规定 405.2泡沫混凝土 405.3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 405.4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 416 设计 426.1一般规定 426.2方案设计 426.3性能设计 436.4构造设计 436.5辅助工程设计 447 施工 457.2施工准备 457.3泵送法施工 457.4碾压法施工 458 监测 478.1一般规定 478.2监测项目与方法 478.3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 478.4监测成果文件 489 质量检验 499.1一般规定 499.3施工过程质量检验 491总则1.0.1、1.0.2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回填工程主要采用各类轻质材料,但轻质材料性质差别较大,在工程调查、材料、设计、施工、监测与工程质量检验中缺乏系统的规范指导,本规程的相关内容正是针对以上问题的制定的。1.0.3本条主要是对本规程在实施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标准配套使用的关系作出规定。

2术语2.0.6泡沫混凝土(foamedconcrete,简称FC),属于多孔混凝土(cellularconcrete),是一种利废、环保、节能、成本低廉的新型轻质建筑材料。主要通过物理发泡或化学发泡的方式,将气体引入含有胶凝材料、水、骨料、外加剂及矿物添加剂等组成的混凝土浆液中,经混合搅拌、浇注成型、养护而形成的含有大量细小封闭气孔的多孔材料。本规程的所采用的泡沫混凝土主要是指通过机械发泡(物理发泡)方式发泡,然后与由水泥、骨料、外加剂和水等组分制成的料浆混合搅拌、浇注后凝结而成的泡沫混凝土,其干密度范围为450~1250kg/m3。2.0.8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是指将EPS颗粒、土和水等通过水泥等固化剂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拌和之后,经固化形成的一种人工轻质材料。针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特点,其重度通常为900~1350kg/m3。2.0.10~2.0.12城市地下空间因其内部空间规模、内部环境条件及所处位置周边环境等复杂多样,需根据现场实际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针对空间狭小,周边施工条件有限的工况,可采用泵送法;针对空间较大,周边交通便利,作业空间充足的工况,可采用碾压法;也可根据现场具体工况条件合理选择混合发施工。

3基本规定3.0.1城市地下空间因复杂的周边环境、工程环境和管理环境,长期承受自重、荷载和周边环境的作用,轻质材料的回填应能保证其不产生影响使用的变形、沉降、裂缝和破坏。3.0.2、3.0.3城市地下空间的回填,应展开工程调查,查明回填现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针对性地设计回填方案。3.0.4回填材料应参考相应的标准要求,做到设计合理。3.0.5、3.0.6回填施工过程及施工完成后形成的土体附加应力,对回填的地下空间上部及周边的建(构)筑物和环境将产生影响,因此应加强施工管理、监测、检测等,做好工程的资料汇总、整理和归档。

4工程调查4.1一般规定4.1.1城市地下空间回填工程作为一种人类改造活动,一定程度上会暂时改变既有地下空间结构与周边环境已存在的平衡局面。为尽可能减小地下空间回填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地下空间回填工程方案的合理制定与实施必须立足于地下空间调查分析工作基础之上。鉴于已开展回填工程的城市地下空间多为早期建设,既存在地下空间类型和功能差异等个性问题,也普遍存在资料不全、现状不清、环境复杂等共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条规定了城市地下空间回填工程实施前应开展的地下空间调查和分析内容。4.1.2~4.1.4地下空间填充工程应尽可能减小对既有地下建筑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具备可实施性,这是地下空间填充工程的基本原则。在调查分析过程中,当发现可能不符合该原则的情况,应进行专项检测评估,确定是否适合回填或者进行回填必须开展的工作。对已明确存在安全隐患的,应排除安全隐患后再根据上述原则重新分析地下空间填充可行性,并编制调查分析报告。4.2调查分析内容4.2.1对地下空间历史资料的调查提出要求。地下空间历史资料的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调查结构的原始资料、历史上已承受过的各种作用,及其使用条件和环境,尤其是原设计未考虑的各种情况。例如,地基变形、结构超载、灾害作用等所造成的结构反应与损伤,相应的修缮加固情况,由于使用功能改变等进行的结构改造情况等,均应设法查明。4.2.2对地下空间位置调查和地下空间布局形态调查提出要求。地下空间位置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地下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相对位置,包括与上部结构和周边重要设施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分析地下空间填充对上部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提供依据。地下空间布局形态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地下空间内部各功能区域的空间位置关系,为其他相关调查提供资料,为地下空间填充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4.2.3对地下建筑结构调查分析提出要求。地下建筑结构调查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地下空间结构体系、主要承重构件的承载能力及地基承载力,以分析地下空间在填充工程实施前的结构安全现状。4.2.4地下空间设备调查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回填施工与地下空间设备之间的相互影响,即避免回填施工对可用设备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4.2.5地下空间环境调查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为了掌握地下空间现存各功能区域之间的实际连通情况,调查是否存在影响回填材料流动和充盈的障碍,避免造成局部区域由于连通性不佳而无法充分填充的情况;另一方面,为了掌握地下空间回填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确保回填施工的安全实施,预先排除影响回填质量的因素。4.2.6地下空间地质环境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地下空间所处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不良地质现象的现状,分析地下空间填充工程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避免地下空间填充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促进地下空间填充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

5材料5.1一般规定5.1.1泡沫混凝土,又称轻集料混凝土,是指利用轻粗集料(陶粒)、普通砂、水泥、水和发泡剂配制而成的回填料,同时包含了水泥浆发泡后形成的气泡混凝土。颗粒混合轻质材料指采用EPS泡沫颗粒或者碎片和土通过水泥等固化剂掺水充分拌和均匀之后,经现场摊铺施工或工厂预制,固化形成的一种回填材料。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是将固化剂、土、水和的外加剂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搅拌,达到一定的技术指标后,形成的流动性回填材料。5.1.3原材料一般就地取材,可采用化学性能稳定、安全环保、工程性能达到工程要求的固体废弃物,如钢渣、水渣、粉煤灰、经破碎后建筑渣,以及地下空间开挖的弃土等。5.2泡沫混凝土5.2.3本表为地下空间回填常用泡沫混凝土所对应的参数,对于南方非冻区,抗冻标号和导热系数可适当降低或弱化。5.2.4在空间分层回填时,底层流动度应取低值,顶层流动度宜取高值。5.3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5.3.1本条文的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指现场摊铺施工的混合料;针对地下空间回填的特征,建议采用轻型击实试验。对于工厂化制备EPS轻质块体,性能按设计要求进行控制。5.3.2迟滞时间与施工工序组织相关,一般建议小于24h。5.3.3强度过高,不利于后续再开挖,同时成本较高。经上海地区大量实践,一般认为1.5MPa综合性能较优。5.3.5有机质和硫酸盐存在对混合料长期力学性质衰减有较大影响,有机质含量一般应小于3%,硫酸盐含量应小于1%。固化剂的终凝时间一般为5-8h,不得大于12h。5.4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5.4.1本表为地下空间回填常用的流动性固化土所对应的参数,一般湿密度建议在900-1300kg/m3。5.4.2本表为地下空间回填常用的流动性固化土常用的抗压强度要求,分层施工时,底部宜取大值,顶部可取小值。5.4.4根据上海地区经验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的流动度宜取160-200mm,顶部和边角难处理部位可取高值。5.4.5低强度流动性固化土可不需要再生骨料,土体原料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再生骨料过大,容易导致离析或减小坍落度。

6设计6.1一般规定6.1.1城市地下空间种类很多,本标准所列的工程是比较常见的种类。6.1.3本条将常见的工程种类细分为3种类别,地下室和早期人防工程平面布局通常经过设计,具有顶板、底板、侧墙、分隔墙、楼梯和竖井等,可分区域回填;废弃管道、涵洞、隧道大多有拱顶、侧墙和底板,可分段回填;地面塌陷空洞形状天然形成,可分区分层回填。6.2方案设计6.2.1对本条文做如下解释:1、地下室和早期人防工程通常设有外墙,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处于隔离状态,即便工程外部存在地下水,少许渗水对回填施工影响不大,渗漏较大会影响施工质量的,可事先采取措施修补后再施工。2、附建式的地下室和早期人防工程上部有建(构)筑物,采取回填法处置对地基存在一次加载的过程,会引起附加沉降,基础有可能会出现不均匀沉降,因此附建式工程不宜采取回填法处置,如必须采取回填法,宜选用密度较小的轻质回填材料。3、处于道路下的地下室和早期人防工程对回填的密实度和填筑体承载力有要求,宜尽量选用强度高的轻型材料回填。4、上部无任何建(构)筑物的地下室和早期人防工程对回填材料要求较低,宜从经济上考虑造价低的轻型材料回填。5、地下室和早期人防工程有顶板,回填方法宜采用泵送法、混合法。如果施工条件允许先拆除顶板再回填,也可采用碾压法回填。6.2.2处于道路下的废弃管道、涵洞和隧道对回填的密实度和填筑体承载力有要求,宜尽量选用强度高的轻型材料回填。6.2.3地面塌陷空洞地位于下水位以下时,填筑体自重宜大于水浮力;地面塌陷空洞充填对密实度和填筑体承载力有要求,宜尽量选用强度高的轻型材料回填。同时,为了使填筑体密实度和承载力容易满足设计要求,充填方法宜采用碾压法。6.3性能设计6.3.1、6.3.2轻质材料可以用于回填地下室、早期人防工程、废弃管道、涵洞和隧道,或充填路面塌陷空洞,其运用类别不同,对轻质材料的强度要求也不同,因此轻质土的设计指标应根据实际工程确定。6.3.3采用轻质材料回填地下空间,设计可根据本条之规定计算确定填筑体的抗压强度等级。6.3.4本条文是根据日本道路公团《FCB工法设计施工指南》和主编单位的试验成果,CBR值与抗压强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并考虑安全系数。6.3.5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回填通常采用碾压法,本条文是对压实度控制标准做出规定。为保证施工时压实度便于控制,EPS颗粒混合轻质材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应通过试验确定。6.3.7地下空间上部存在建(构)筑物时,采取回填法处置对地基存在一次加载的过程,会引起附加沉降,建(构)筑物的基础有可能会出现不均匀沉降,因此在确定回填方案之前,应该进行基础的沉降分析,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相关规定。6.3.8城市地下空间回填受场地限制,宜采用流动性大的轻质材料,其塌落度选用宜符合本条的规定。6.3.9~6.3.11轻质材料在腐蚀性环境、冻融环境、5m以上水头压力等特殊环境中,与环境直接接触,在使用前应采取试验验证等延展性研究。6.4构造设计6.4.1本条规定了轻质材料回填填筑区、填筑层划分。为了避免轻质材料填筑后流动过远造成质量问题,同时抑制裂缝的产生,对填筑区进行划分;单次填筑的厚度太薄不利于填筑层形成足够的刚度,填筑太厚易造成分层离析、塌落等问题,同时不易控制水化热。因此本条对分区的长度和单层填筑厚度做出了规定,并非因工艺技术达不到一次性填筑,当工期较紧,需要一次填筑来提高效率时,应采取防止分层离析、塌落,控制水化热等质量保证措施。6.4.2~6.4.4在废弃管道、涵洞和隧道的端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挡墙封堵,在沉降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