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的“扬短避长”_第1页
科学课中的“扬短避长”_第2页
科学课中的“扬短避长”_第3页
科学课中的“扬短避长”_第4页
科学课中的“扬短避长”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科学课中的“扬短避长”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扬短避长”,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明白自己的弱项,用自己的弱项去与其他教师和学生比较,发现自己薄弱环节,确定需要努力的方向,然后尽力弥补自己的短处。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就用以下四点来谈谈小学科学课中如何“扬短避长”?

一、教师自身注重“扬短避长”,来全面提升自身的科学教育的知识面

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市区级展示课雷同,例如《电磁铁》、《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摆的研究》等这些都是老师们喜欢上的,而且是老师们上的比较出彩的课例,因为这些课例容易所需要的科学专业知识比较少,而且又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配合也相对容易。再加上科学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这部分教师通常会选择自己已经熟悉的领域去开课或是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自己知识面相对陌生的领域(短)则喜欢“混”过去。但大家想想,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往往面对的是1个年级的200名以上的学生,我们每年都必须将全册中的内容的传授而并非某一单元中的某一课例,如果教师每次展示课都用自己擅长的课例上固然容易受到评委及听课教师及学生的好评,但长此以往就会使他(她)个人的教育资源强(长)的更强,弱(短)的更弱,久而久之定会牵绊着他们的科学专业上的全面发展,但如果教师自身注重“扬短避长”,则会使我们这支队伍的的综合教育力得到整体提高。其实在目前的科学教师的单个体而言,由于是转行的、并非科班出生,对于科学学科的系统知识往往存在着力学、电学、动物学等各类型的“短”处,除了需要从系统的培训中来弥补之外,更需要教师自身来注重“扬短避长”。

二、引导学生注重“扬短避长”,来培养学生的全面探究能力

我们在一些常规课中一般不难看到以下场景:在教师的安排下,实验计划完善后,所有实验小组都会出现有条不紊合作实验:组长负责统一指挥,一至两名学生负责实验、一名学生负责记录、剩下一名学生负责上台汇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他们的科学老师都有这种想法,还美其名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某方面能力,的确每次每个小组的某位同学固定动手(或是第一个),他(她)的实验能力的确能提高,但教师们是否考虑,难道他(她)在以后工作或实践中就一定是来做实验或是来汇报的吗?我们科学课是需要培养学生全面的探究能力,而并非是实现他(她)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如果科学教师都是这样进行分组实验,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使孩子们长处更长,短处更短。下面这位夏老师的做法应当得到借鉴与推广:

在一次市级科学研讨会上,夏老师讲述了教学《有趣的食物链》一课时,当小组汇报本组的食物链的探究结果时,夏老师第一个请的是一位平时讲话有点结巴的学生,虽然相同的内容汇报的结果并不能让该实验小组的同学满意,但夏老师今后上科学课时有意让该同学多次汇报,通过一年的培养,竟然逐渐的讲话也不结巴了,而且敢于举手发言。这种“扬短避长”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探究能力无疑是一剂良药,但这需要教师做更多的前期准备与观察。

三、实验器材使用注重“扬短避长”,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

就目前的小学科学实验准备室里的实验器材按0号类到8号类共有这些类型,这些器材在配备时都有相对应的使用说明书,造成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这些器材时往往按说明书使用,这样使用就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溶解实验: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高锰酸钾、沙、盐、水,热水变凉实验:烧杯、温度计、计时器等,声音的研究实验器材:锯条、皮筋、米粒、塑料瓶等。这些课例中教师往往会按习惯选用以上的实验器材,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有两个原因:1、按常规使用非常方便的达到实验的效果与目的,2、教师们都喜欢使用这些实验器材的“长”处(说明书上介绍的内容),但就从实验器材的创新上而言则一分未能涉及到。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使用已有实验器材时一定要注重“扬短避长”,不仅仅使用其固有的“长”处,而更应注重其“短”处的研究,进而使某一种器材的多个使用功能得以实现,这需要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来研究这些器材,从而弥补实验器材的配备不足以及实验器材的开发功能。

例如:科学课中探究到的一个空矿泉水瓶子的多种实验用途:1、当凸透镜使用,2、可以当漏斗用,3、可以当过滤器净化水,4、可以当潜望镜,5、可以敲击发出声音……。类似的实验器材使用注重“扬短避长”,一定能为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科学学科检测注重“扬短避长”,避免机械识记在科学课中的盛行

小学科学就目前而言在小学所有科目中占有相对较高的地位,因为省市级对各区的教学检测中的学科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几门。一般科学教师为了能让孩子们在答题中得较高的正确率,会采用实验加默写的方法,因为检测中会完整的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而且每册科学教材中的重点实验一般会有十几个之多,检测中一般仅仅涉及到1-2个,如果这1-2个学生不会默写的话,则就等于他们的实验题正确率为0,造成了机械识记实验记录在科学课中的盛行。

我们试想一下,长此以往必定会使科学课和语文学科有些类似,需要学生大量的去记忆,而且是机械识记,而使一些教师重视识记而轻视让孩子们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及探究问题,这样就与科学课的培养目标南辕北辙。为避免这种现象笔者认为:科学检测中应避开机械识记这类表面上的“长”,而去多检测一些规律填写及发现为主(短),重一些规律性的、及发现式的内容,只要能反映出学生的操作实践和实验发现即可,而并非是让孩子们去识记实验报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