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过秦论课型新授课课标解读《过秦论》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的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材分析《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学情分析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文言文中句子省略成分、词性转变、一词多义的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了解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结构美和论证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贾谊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二原因的分析及施“仁义”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重点省略、活用、一词多义等,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结构及铺张渲染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难点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施“仁义”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准备教具:一体机、课件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导入《大秦帝国》视频导入。秦始皇在数代君王的励精图治下,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奠定了基础。如雷贯耳的大秦帝国,是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15年就灰飞烟灭,让人唏嘘不已,让人反思研究。有一个西汉的大才子贾谊,为了给汉朝皇帝提供精准有效地治国之策,仔细分析了秦朝的过失。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2.题目解说《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论,是一种文体。“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3.写作背景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危机。4.资料链接《过秦论》《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至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后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施行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在秦面临危亡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合纵连横: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各自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诸侯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的诸侯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的诸侯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的诸侯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诸侯国,共同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多个弱的诸侯国抵抗一个强的诸侯国,以防止被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的诸侯国以作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的诸侯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张土地的目的。当时著名的纵横家有苏秦、张仪、公孙衍等人。秦国发展及主要君主简介:秦国君主,嬴姓赵氏。秦国自非子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到秦襄公正式成为周朝诸侯,经历5代君主;再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共经历31位君主。秦襄公因率兵救周、进而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于公元前770年被赐封岐以西之地,秦国正式成为周朝诸侯国。秦穆公(前659--前621在位)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国,开疆拓土千余里,奠定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秦孝公(前361---前338在位)任用商鞅变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蜀国,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中大破赵军,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基础。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于公元前230年一前221年十年间灭六国,建立秦朝。课文中的“惠文、武、昭襄”,是指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引起对秦之兴亡秦之功过的思考。新课教学活动任务一:小组合作,梳理文言知识点,解读全文。子任务一:自读文段,小组合作,解读全文,归纳文言重要字词句(建议绘制思维导图)。附: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3.百有余年(“有”通“又”)4.锄櫌棘矝(“櫌”通“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三、古今异义中人古义:一般的人今义:中间介绍人、公证人以致古义:以,来:致,招纳今义:连词,表结果四、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4.内立法度(对内)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B.名词作动词1.过秦论(指出过失)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6.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C.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D.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E.形容词作名词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F.使动用法1.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2.约从离衡使……离散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4.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6.会盟而谋弱秦使……弱7.以弱天下之民使……弱8.以愚黔首使……愚蠢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被动句①为天下笑者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3.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陈利兵而谁何。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自若也(2)定语后置①铸以为金人十二②伏尸百万(3)状语后置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②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4.省略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铸以(之)为金人十二威振(于)四海倔起(于)阡陌之中身死(于)人手委命(于)下吏子任务二:齐读全文,个人梳理行文思路,同组讨论订正。第一段:秦孝公时期秦国的崛起第二段:惠文、武、昭襄王三代的秦国发展,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孝文王、庄襄王两代无事第三段:始皇威震四海,巩固政权第四段:陈涉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第五段:陈涉与六国之比,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一夫作难,秦亡的原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活动任务二:分组思辨,研读文本,感悟艺术特色回到历史现场,创设任务情境:贾谊创作《过秦论》的目的是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读到这篇政论文,你会被打动吗?研读提示: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篇幅结构、史实论述、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文章气势等方面进行品析。一、会“被打动”组:(一)理由一:(常规提问: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上,明为过秦,实为规汉。明确:①贾谊生活在汉文帝统治时期。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潜滋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地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覆辙。②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二)理由二:(常规提问: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叙事,又在叙事的基础上明理,你认为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它是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做出论断的?)篇幅结构上,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明确:具体地说,本文善于叙事具备两大特点:其一是作者对秦由盛而衰、从攻到守、由兴到亡的叙述运用了“线”“点”结合法。所谓“线”,是指作者抓住了一条纵线,即从秦孝公至秦始皇七代君王分成四个阶段叙述,勾勒出了整个历史阶段发展的轮廓;所谓“点”,是指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作者用浓墨重彩加以铺陈发挥。这样脉络清晰,要点突出。其二是作者善于概括事实,善于从总的、大的方面把握事实。在写到秦的“守”势时,突出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概括而简明。在写陈涉时,突出写了他出身贫贱、才能拙劣、地位低下、起义军势单力薄等几个方面,这不仅与六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反衬了秦朝灭亡之易,可谓一箭双雕。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靠论断。论,是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贾谊就是先把大量的事实摆出来,在此基础上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使理不讲而自明,理少讲却大明。正如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对本文的评论:“《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篇文字。”这个评语是非常精辟的。(三)理由三:史实论述上,“攻守之势异也”充分证实了仁政的关键。明确:“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前四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攻”与“守”的史实;然后回顾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出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议论的是“攻势”,它照应了第1、2段;“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照应了第3段。(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震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第1段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第2段叙秦王朝的扩张发展。第3段主体部分突出秦始皇的守政之策,分别从军事上的扩张之策(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文化上的愚民政策(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经济上的弱民政策(隳名城……以弱天下之民)及政治上的防民政策(践华为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等四个方面来说明。(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1段);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第2段);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第3段);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第4段)。“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为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理由四:(常规提问: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语言特点上,大量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感情充沛。“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明确: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却毫不给人以堆砌呆板之感。若干对偶组成一组排比,辗转成文,一气呵成,恰似长江大河,激起层层波澜;排比句之间,恰当运用虚词关联,犹如珠滚水溅,既闪耀着光彩,又气势贯注,雄浑有力。总体看,这种由对偶形成的排比,有两种类型:一是运用同义或近义的词语组成排比,如第1段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吞并”之意,却无板滞之感;二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排比,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四句,强调秦国国力日盛、疆域日广。不会“被打动”组:常规问法(钱钟书曾在《管锥编》中指出,“贾生此文,犯了词肥意瘠之病”,你认为呢?本文这种“以赋体写史论”、“以史论证”的写法到底有没有说服力、严谨性?)理由(一):论证上有漏洞,逻辑上不严密明确:观点有失偏颇。文章的观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观点是回答秦国为什么迅速败亡这个问题的。这个观点应该这样理解,秦国在取天下的过程当中实行了仁义,所以取得了天下,但是在守天下的过程当中没有施行仁义,所以迅速败亡。也可以这样理解,秦国在取天下的过程当中使用武力,所以取得了天下;但是在守天下的过程当中,却仍然依靠武力而没有施行仁义,因此迅速灭亡。从文章的叙述来看,应该是第二种理解比较合适。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在前文的叙述当中都没有涉及仁义二字。我们能从叙述中看到秦国的攻守之势变了,但是我们没有看到施行仁义的问题。也就是说观点中的“仁义不施”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叙述来看,秦国取天下使用武力,成功了;治天下使用武力,失败了。这样就能得出是因为不施行仁义,所以秦国才迅速灭亡的吗?不施行仁义就一定会迅速亡国吗?显然这个论点是偏颇的,不全面的。秦国的灭亡固然有不施行仁义的原因在,其暴政最终逼使民众反叛,但原因是复杂的,不能仅仅归于一点。法治僵化,不再适应当时的形势;国家治理体系落后,不适应大一统的局面;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未能与民休息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这个观点是偏颇的,片面的。本文的论证上有漏洞,逻辑上不严密论证过程主要是列举史实和对比论证。如第五段。陈涉与山东之国的对比。从领导者地位、武器装备、将领水平等方面强调诸国的强大和陈涉的弱小,但是攻秦结果不同。山东之国与秦的对比。如此强大的诸国被弱小的秦国灭亡。秦与陈涉的对比。如此强大的秦国被弱小的陈涉首义后迅速灭亡。这些对比都是在突出九国与秦统一之后的强大与陈涉的弱小。比如九国之强大,用贵族之明智、谋臣良将之众多、土地之广大、兵源之充足来渲染。秦国的强大,用地域之广、威风之盛、地势之险、守卫之强来渲染。但这些对比也只能让人生出疑问,而不足以论证观点,也不能必然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因此文章在论证上有漏洞,逻辑上不严密。理由(二):以赋体写史论,辞藻华丽之作,认为有夸大其词、危言耸听之嫌。明确:秦国由兴到强,浓墨重彩,然而秦国覆灭,只区区一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有夸大其词的感觉。理由(三):以史论证,对“秦始皇”的评价有失偏颇明确:贾谊将秦始皇描写成了一个“惨无人道”的暴君形象,并把秦王朝灭亡原因归咎于“秦始皇”,这样的评价实际上并不准确,也不客观。据史学界研究,秦始皇除开在统一天下、统一文字、统一法度、统一度量衡等人们有着巨大功勋之外,其在从政治国方面也并非像历史文人说的那般“残暴”。贾谊在《过秦论》中,将秦王朝快速灭亡的原因归咎于“秦始皇”,甚至将“秦始皇”和“秦二世”“子婴”相提并论,这其实是非常不合理的。秦始皇为子孙后代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其中最大的一个文化遗产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补充资料:第一,秦始皇爱惜人才,重用人才。秦始皇统一天下,其实并非个人之功,他手下有一大帮文臣武将。将帅如王翦、王贲、蒙恬、蒙武、章邯等,谋臣如隗林、王绾、尉缭、冯去疾、李斯等。这些人都在秦始皇麾下效力,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其中,隗林、尉缭、李斯等人都是“客卿”,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外国人”。即便是“外国人”,秦始皇也毫不排斥,非常信任他们,并委以重任,发挥其才。“郑国渠事件”发生以后,秦国贵族趁机请奏“驱逐客卿”,当时身为客卿的李斯写了一篇《谏逐客书》的文章,秦始皇看了之后大赞写得好,于是就取消了“驱逐客卿”的想法。这说明,秦始皇在用人上更看重其才华和能力,出身和背景并不重要,国籍也不重要。反过来看,如果秦始皇真如历史书生述说那样“残暴无德”“刚愎自用”,那么怎会有如此众多的人才都聚集于秦国,侍奉于始皇呢?项羽就不是一个例子么?真正刚愎自用的人,根本就无法聚集、收拢、任用那些奇才良将!第二,秦始皇并非独断专行,他非常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历史记载,始皇二十六年,王绾以丞相身份协助始皇主持了大秦帝国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朝廷会议。第二次朝廷会议中,在如何推行“郡县制”问题上,王绾和李斯产生了严重分歧。王绾提出了“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母以填(镇)之,请立诸子”的建议,这实际上就是建议秦始皇将各个郡县交给皇子们管理,本质上未脱离“分封制”。秦始皇接到王绾的建议之后,立即下令让群臣讨论此事,群臣都赞同王绾的建议,唯独李斯坚决反对。第三,秦始皇“不禁言”,没有任何一个大臣因为说错话而获罪。秦始皇“焚书坑儒”难道还不算“残暴”吗?对于“焚书坑儒”,目前已有学者研究指出,秦始皇“焚书坑儒”乃后世文人栽赃。其理由有二:①离秦始皇时代最近的司马迁,却没有提过“焚书坑儒”这个大事件,《史记》里面只有“焚书”记载,没有“坑儒”记载;②秦始皇的确“坑杀”过有些人,但并非“普通儒生”,而是包括妖言惑众的“术士”和违反禁令的“儒生”。对于秦始皇嬴政,明朝思想家李贽的评价比较中肯:“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通过诵读和鉴赏,鉴赏文章的结构美和论证美。2.了解贾谊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二原因的分析及施“仁义”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可达到“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任务驱动型写作有所帮助。活动任务三:对比理解,细化解读,联系实践。孟子云,“我善养浩然之气”,贾谊也是气贯如虹,而二人在为政思想上,一个提出“仁政”,一个强调“仁义”,他们二者的这一政治观点有何区别?今天的我们,可在生活中哪些方面体会到这种“仁义”?明确:孟子认为,仁政不过是仁心的扩充。仁政是仁义礼智诸德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贯彻的结果。具体措施首先是“正经界”,“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正经界”一是恢复“世禄”,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二是“制民之产”,保障百姓有“恒产”,减轻租税和兵役劳役,“使民以时”,救济贫困,照顾鳏寡孤独等,这些也叫“养民”。在政治上要提倡“民贵君轻”,任贤使能。在文化上要加强道德教育,对人民要“驱之向善”,以达到“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的目的。贾谊的仁义观带有强烈的民本主义的色彩。贾谊从秦的强大与灭亡中,看到了民在国家治乱兴衰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这种民本主义思想为基础,贾谊认为施仁义、行仁政,其主要内容就是爱民,"故夫民者,弗爱则弗附",只有与民以福,与民以财,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以爱民为主要内容的施仁义、行仁政的思想是贾谊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贾谊的仁义是孟子的仁政的发展,更具体地涉及“以民为本,利民为上”的思想。(三)从“民为邦本”到“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成为“民为邦本”的现代诠释和成功实践,成为党的立身之本、执政之基。1.“重民”:党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谈到农村改革,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习近平总书记说:“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因此,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2.“富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党开展的工作首先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70多年来,从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历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党让人民富起来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使广大农民真正获得了土地这个赖以生存“命根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村发生了历史巨变;2004年国家实施种粮补贴政策,2006年全面废除了农业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并在全国铺开;2021年,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党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982年以来的关于“三农”工作的24个中央“一号文件”,真实记录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养民、富民实践。3.“教民”:《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受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让人民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也是党持之以恒的目标追求。党从扫盲、普及儿童初等教育开始,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变革。《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呈现着党对中国教育发展中坚持“人民至上”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截止2021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我们办成了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教育。4.“让民做主”:这是中国共产党超越历史中国所有朝代的伟大成就。不管是孔子等古圣先哲还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设计或者践行的是“为民做主”。而中国共产党是“让人民做主”。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共和国”,我们的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党,习近平总书记说,“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新时代,我们党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个民主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至上”理念,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是党的伟大创造。小结:新时代,古老的“大同”理想在党坚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中得以实现!党用“人民至上”将古老的“民本”思想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人民至上”,民富国强“日日新、又日新”。传承、理解文化,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给学生以正确思想引领。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季昌到官,城邑残毁,户口雕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二年冬十月,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官。乃曰:“震素不慕荣官,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之参谋议,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季昌甚重之,以为谋主,呼曰先辈。乾化二年,高季昌潜有据荆南之志,乃奏筑江陵外郭,增广之。乾化三年,高季昌造战舰五百艘,为攻守之具,朝廷浸不能制。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欲自入朝。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荐前陵州判官贵平孙光宪于季兴,使掌书记,季兴大治战舰,欲攻楚。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二年春,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及夔州刺史潘炕罢官,季兴辄遣兵突入州城,杀戍兵而据之。帝怒,以刘训为南面招讨使,将步骑四万讨之。高季兴求救于吴,吴人遣水军援之。三年春,楚王殷如岳州,遣六军使袁诠击荆南,高季兴以水军逆战。季兴大败,请和。冬十二月,高季兴寝疾,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丙辰,季兴卒。从诲既袭位,谓僚佐曰:“唐近而吴远,舍近臣远,非计也。”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之。四年秋七月甲申,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明达,亲礼贤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属我。今嗣王能自立,不坠其业,吾老矣,不复事人矣。”遂固请退居。从海不能留,乃为之筑室于土洲,从海时过其家,四时赐与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属孙光宪。臣光曰:孙光宪见微而能谏,高从诲闻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文本二: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高季兴既得A三州B请C朝廷D不除E刺史F自以子弟G为之H不许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生意,指生机、活力,与现在所说的“生意盎然”的“生意”意思相同。臣,指让……臣服,与《苏武传》中“空以身膏草野”的“膏”用法相同。属,指嘱托,与《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意思不同。D.谏,直言规劝,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的“谏”意思不同。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后梁时期,高季昌凭借出色的政治才能让原本凋敝落后的荆南恢复生机,后野心滋生,实力不断增强,逐渐超出朝廷的控制范围。后梁覆灭后,高季昌改名季兴,打算亲自入朝觐见后唐君主,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大量制造战舰,想攻打楚国,最后被孙光宪劝阻。潘炕罢官时,高季兴领军突击,杀死防守士兵并占领了夔州城。第二年楚王马殷派袁诠率军攻打荆南,高季兴派水军迎战,被击败。D.梁震因为自己年事已高、高从诲没有荒废先王遗业,请求退居。高从诲留不住他,于是为他在土洲修建府舍,每年给予他丰厚赏赐。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高季兴寝疾,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2)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5.高季昌的为政之道与贾谊提倡的治国之道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拓展阅读,内化知识点,提升文言功底。对比分析,提升思辨能力。板书设计自设BFHBB
(1)高季兴卧病在床,任命他的儿子高从诲暂时处理军府事务。(2)自古以来握有国家大权的人如果能按照这样做,怎么还会有灭亡国家、败坏家门、毁灭自身的祸事出现呢?①高季昌的为政之道:安抚百姓,恢复生产,爱惜人才,善于纳谏。②贾谊则提倡君主要借鉴历史,更要根据当代情况,做到取舍有序,适时变化。【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高季兴得到三州后,请求朝廷不要任命刺史,由他自己派子弟去充当,后唐明宗没有答应。“高季兴”是主语,“既得”是谓语,“三州”是宾语,主谓宾齐全,句子结构完整,在“三州”后断开,即B处;“朝廷”是“不除刺史”的主语,二者构成主谓结构作“请”的宾语,前边省略主语“高季兴”,句子结构完整,在“刺史”后断开,即F处;“以子弟”是介宾结构作“为”的状语,后接宾语“之”,句子结构完整,在“为之”后断开,即H处。故在BFH三处句读。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两个“生意”均指生机、活力。句意:(荆南)才开始有生机/充满生气,生命力旺盛。B.错误,用法不同。“臣”意为臣服,名词作动词/“膏”意为使……肥沃,名词的使动用法。句意:舍弃近的国家而臣服于远的国家/白白地用身体使草地肥沃。C.正确。属:嘱托/缀,指写作。句意:(他)将您托付给我/屈原的原稿尚未完成编订。D.正确。谏:进谏,直言规劝/挽回。句意:看到细微的过失能够进谏/感悟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故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大量制造战舰”错误,无中生有且强加因果。由第三段可知,后梁覆灭后,高季昌改名高季兴“欲自入朝”,并没有提及后唐朝廷是否同意,且言语中并没有说高季兴“欲攻楚”与此事有什么关系。故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寝疾”,卧病在床;“命”,任命;“权知”,暂时处理。(2)“是”,这样;“丧”,毁灭;“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季昌甚重之,以为谋主,呼曰先辈”“光宪谏曰……季兴乃止”可知,高季昌据荆南时得以借鉴的治国之道:君主要懂得安抚百姓,恢复生产,爱惜人才,善于纳谏。从“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稷安矣”可知,贾谊则提倡君主要借鉴历史,更要根据当代情况,做到取舍有序,适时变化。参考译文:文本一: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的高季昌为荆南节度使。高季昌到任之后,看到城池残破被毁坏,人口凋敝。高季昌于是就安置召集流离失所的百姓,百姓于是都能够恢复农业生产。开平二年冬季十月,依政人进士梁震经过江陵,高季昌爱惜他的才能学识,将他留下,想要上奏朝廷任命他为判官。梁震说:“我向来不羡慕荣华仕禄,您不认为我愚笨无知,一定要让我参与谋划议事,(我)仅以平民身份侍奉在您的宴席之侧就可以了,何必一定在幕府任职。”高季昌十分器重他,让(他)担任谋士,称(他)为前辈。乾化二年,高季昌暗中有占据荆南的想法,于是便上奏朝廷请求修筑江陵的外城,把它增加扩大。乾化三年,高季昌修造了五百艘战船,作为进攻防守的器械。后梁朝廷逐渐无法制约(他)。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听说后唐灭了后梁,为避后唐庙讳,改名为季兴,打算亲自入朝(觐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向高季兴举荐前陵州判官贵平人孙光宪,(高季兴)让(孙光宪)担任书记一职。高季兴大造战船,准备进攻南楚。孙光宪劝谏道:“荆南遭受战乱以来,依赖您使士兵和百姓休养生息,(荆南)才开始有生机。如果又和楚国成为仇敌,其他国家趁我们空虚疲乏之际前来侵犯,这是非常值得担忧的。”高季兴于是作罢。天成二年春天,高季兴得到三州后,请求朝廷不要任命刺史,由他自己派子弟去充当,后唐明宗没有答应。夔州刺史潘炕被罢官,高季兴便率领军队突然进入夔州城中,杀死防守士兵并占领了夔州城。后唐明宗大怒,任命刘训担任南面招讨使,率领四万步兵和骑兵讨伐高季兴。高季兴向吴国请求教援,吴国派水军来援助他。天成三年春季,楚王(马)殷到达岳州,派遣六军使袁诠攻打荆南,高季兴凭借水军迎战。高季兴大败,请求讲和。冬季十二月,高季兴卧病在床,任命他的儿子高从诲暂时处理军府事务。丙辰日,高季兴去世。高从诲继位后,对僚佐们说:“后唐离我们近而吴国离我们远,舍弃近的国家而臣服于远的国家,这不是好计策。”于是通过楚王(马)殷向后唐谢罪,后唐明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天成四年秋季七月甲申日,(后唐朝廷)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情通达,礼贤下士,重用梁震,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粱震说:“先王待我如同贫贱之交,(他)将您托付给我。现在您已经能够自立,没有荒废先王遗业,我已年老,不能再侍奉人了。”于是坚决请求告老还乡。高从诲没能留住他,于是为他在土洲修建府舍。高从诲时常到梁震家里去探望,一年四季的赏赐极为丰厚,从此把政事全部托付给孙光宪。臣司马光评论说:孙光宪看到细微的过失能够进谏,高从诲听到正确意见能够改正,梁震成功之后能全身而退,自古以来握有国家大权的人如果能做到这样,怎么还会有灭亡国家、败坏家门、毁灭自身的祸事出现呢?文本二:俗话说:“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附自学导学案:《过秦论》导学案【自主学习】一、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二、自学检测1.感知文意,落实知识。(1)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2)解题“过秦”意思是,“过”。“论”,“过秦论”意为。2.请给加点字注音。崤()膏腴()逡()镞()黔()首氓()隳()鞭笞()陈轸()蒙恬()藩()篱瓮()牖()孝公既没()召()滑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一夫作难()【合作探究】一、初读文本,疏通文意,落实字词。1.请解释第1段的重点词句。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请解释第2段的重点词句。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二、小组讨论,梳理文意,回答问题。1.按照表达方式分,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2.第一段写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3.第二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拓展导学】1.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2.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以窥周室()(2)务耕织()(3)修守战之具()(5)于是秦人拱手()(6)取西河之外()(7)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8)据崤函之固()(9)内立法度()(10)外()连横而斗诸侯()2.掌握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1)始皇既没()(2)约从离衡()3.掌握下列古今异义的词:(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以致天下之士()(3)流血漂橹()4.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4)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要害之郡。()(5)外连衡而斗诸侯()(6)尊贤而重士()(7)约从离衡()《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学习主题】文言知识的积累。【自主学习】1.熟读文本,疏通文意,复习掌握第一段,第二段的文言知识点。2.熟读文本,疏通文意,预习第三段知识点。【合作探究】一、初读文本,疏通文意,落实字词。1.请解释第3段的重点词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二、小组讨论,梳理文意,回答问题。1.第三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2.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3.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拓展导学】1.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2.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总结反思】【当堂检测】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合从缔交②威振四海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1)吞二周而亡诸侯(2)履至尊而制六合(3)南地取百越之(4)北筑长城而守藩篱(5)却匈奴七百余里(6)以弱天下之民(7)以愚黔首(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因①蒙故业,因遗策。()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③相如因执壁却立。()④因利乘便()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②蒙故业,因遗策。()制①覆至尊而制六合。()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通①乐毅之徒通其意。()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致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延①秦人开关延敌()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北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②若不能,何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病案科库房安全巡查记录表
- 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报告:中国公司在阿根廷:中国的国际航天产业参与
- 内科营养治疗个案护理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第一讲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 《陶瓷管保险丝》课件
- 历史老师培训心得
- 培训行程开关
- 中烟烟草培训
- 小学美术概论课件教学课件教学课件教学
- 感恩美术制作知识课件
- 电影第一出品单位变更协议模板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2周含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 《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施工实施计划
- 二次结构及粗装修施工方案
- 山南电视台招聘考试真题
- 肛肠外科肛瘘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 术前传染病筛查结果的解读
- 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动态血糖监测知情同意书
- 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临床)
-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