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原-第一章:美的本质_第1页
美原-第一章:美的本质_第2页
美原-第一章:美的本质_第3页
美原-第一章:美的本质_第4页
美原-第一章:美的本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学原理1.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理解(一)毕达哥拉斯学派

美是数的和谐第一章:美的本质2.3.柏拉图从客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柏拉图

——“美是理念。”“理念”是精神性的实体,是万物的本源,真实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具体事物是第二性的,是由“理念”派生的,只是“理念”的影像或摹本。

(二)柏拉图

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4.不足(1)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2)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把意识中的概念绝对化、实体化,并把它说成是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根源。可贵之处(1)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是美的”这两个基本的概念;(2)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不是有用,不是善,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5.(三)亚里士多德:美在事物的形式和比例亚里士多德——从物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容易感受的事物才是美的。”他充分肯定了现实世界美的真实性,美只存在于具体的美的事物之中,美首先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如“秩序、匀称与明确、大小”等。

6.古希腊雕塑《拉奥孔》7.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从精神和物质的统一方面探讨

美的本质狄德罗的“关系”包含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一是同一事物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它的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二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三是指事物与人的关系,即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四)狄德罗:美在关系8.康德

——美是主观的他认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趣味判断以情感为内容,它不同于单纯的快感(以某种欲念的满足为目的),审美的快感是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所以,趣味判断是一种情感判断。(五)康德:美是主观的合目的性的自由形式9.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1审美是一种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却使人愉快的活动,美感是唯一无利害的自由的快感,而能够产生这样一种超功利愉快的对象就是美。2这种愉快既不是概念,也不凭借概念,却像概念一样具有普遍性。3这种愉快和判断也没有任何具体目的,只有一种主观的合目的的形式。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与不美的原因;4认为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10.(六)黑格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以“绝对理念”发展了柏拉图的美是理念说。在哲学上,黑格尔亦认为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是理念的自我显现。而“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就黑格尔把美的根源仍归结为一种精神实体,归为理念而言,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但黑格尔批评了柏拉图把理念与感性事物对立起来的观点。在黑格尔看来,理念必须通过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表现出来,理念就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11.黑格尔是把理念打入客观存在内部去否定客观事物的美,他认为真正的美是艺术美,在艺术美中所谓“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指作品的“意蕴”的显现.哥特式教堂12.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定义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却包含了非常深刻的辩证法的思想: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作用。13.(七)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本质的基本看法: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14.15.19世纪末叶以后,从主观心理方面研究美的本质成了美学研究的主流:里普斯——美的根源在于人的主观情感,移情是审美的关键;叔本华——美的根源是意志;克罗齐——美是心理直觉的成功表现;科林伍德——真正的艺术就是通过想象表现情感。16.

中国美学历程

中国美学长期以来坚持从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去寻找美,认为审美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从精神上有力地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从而把具有深刻哲理的和谐和道德精神的美提到了首要位置,并经常通过形象性的直观方式和形象语言来表达。17.(一)中国古典文化对美的理解《周易》“中和”

天人合一阴阳相济执两用中中和先秦两汉美学18.

儒家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观点,第一次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等问题。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美称为“质”,文与质应该统一起来。孔子把艺术的作用概括为“兴”、“观”、“群”、“怨”四个方面。19.“兴”——“兴于诗,立于礼”,是说“言修身当先学诗”。“观”——“观风俗之盛衰”。“群”——“群居相切磋”。“怨”——“怨刺上政”。其中“兴”和“怨”侧重说明艺术抒发情感的特征;“观”和“群”则说明艺术通过情感感染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效果。20.孟子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观点,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等。美有内容和形式的,内容是人的品德,即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质,美的形式是品德的直接表现。美与善是不可分的。主张人格美是有等级的:美、大、圣、神。“养吾浩然之气”。21.荀子提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主张“人性恶”,认为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与教育的结果。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即美是有功利的,可以用来为社会服务。“比德说”——德,即人的品性、政治伦理德行,如德、义、勇、正、善等,所谓比德,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联想和想象自然事物与人之间形状、性习的相似。就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和人的特性的客观化、自然化。如“以玉比德”等。22.道家——老庄美学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它甚至认为,各种人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主张“擢乱六律,铄绝竽瑟”,“灭文章、散五采”。23.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不是世俗人们所追求的感官声色的愉快享受或权势欲望的恣意满足,也不是儒家虚伪的仁义道德的实现,而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他们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都表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

24.庄子美学以寓言的方式打通现实世界和幻觉世界的界限。提出“心斋”、“坐忘”等审美心理特征。认为美的最高本质是“道”。提出“大美而不言”的命题。关于审美标准的问题。论述了艺术创造和审美感受的技艺和方法。25.墨家法家墨家和法家都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对审美与艺术采取蔑视以至否定的态度。墨家主张“非乐”,即否定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认为“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26.墨子说:“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在墨家看来,事物总是先有功利,先有善,然后才有美,美与功利、善是不可分的。法家以“功用”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根本标准,攻击儒家所提倡的包括艺术在内的“文”,

认为它有

“乱法”、“害用”等恶劣作用,反映了急功近利的要求。

27.楚骚美学代表人物是屈原和他的《离骚》。楚骚代表了先秦美学中的一种新倾向,它同儒、道两家都有联系,但又有所区别。它汲取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和主张“文”与“质”、美与善相统一的思想,但又不受儒家严格的礼法束缚,在美的追求上,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和想象的自由抒发;在形式上,还追求着一种“惊彩绝艳”的强烈官能感受,大不同于儒家所崇尚的“诗无邪”和庄严肃穆的作风。它吸取了道家遨游宇宙,大胆想象和勇敢揭露黑暗的批判精神,但又不接受道家避世退隐、不谴是非的消极态度,而坚持对虚伪丑恶作不妥协的顽强斗争。

28.魏晋南北朝美学人物的品藻汉末以来的所谓人物品藻,是通过社会舆论的品评向统治者推荐人才。这种品评,由于当时各种情况,逐渐发展为不只看人物的道德节操如何,而且十分重视才能、智慧、应变的本领等等。到了晋代门阀世族大兴之后,人物品藻更演变为对人物的个性气质、风度才华的品评。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经常从人的内在的个性、气质、天赋、独特的心理感受等角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问题,因而比前代更为深入地看到了审美与艺术所具有的特征。29.曹丕——“文以气为主”顾恺之——“以形传神”谢赫——“气韵生动”王僧虔——“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30.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主张通过人物典型外在特征的描绘,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洛神赋图》31.隋唐五代美学隋末唐初的美学重申了先秦儒家主张美善统一、重视文艺的积极社会作用的思想,但没有陷入只要善、不要美的片面性。唐代统治阶级不否认美的价值,而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立一种同统治阶级积极创业、励精图治的要求相适应的奋发向上、刚健有力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陈子昂对“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所谓“汉魏风骨”的提倡就是代表。32.中唐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佛学禅宗日益侵入文艺和美学的领域。禅宗思想适应了徬徨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许多地主知识分子和文学艺术家的矛盾心理。禅宗关于通过直觉、顿悟以求得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在唯心主义的神秘形态下包含有对审美与艺术创造的心理特征的深刻理解,和美学有明显相通的地方。王维晚年的诗歌和绘画被认为是禅宗美学思想的最早体现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3.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作为宗教它是世俗化的;作为哲学它是艺术化的;作为中国化的佛教,他又是儒学化的。这使它大受那些徘徊于出入进退之间,既满怀修身治平理想,又随时准备隐退山林,返璞归真的文人士大夫的欢迎。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认为佛(觉悟者)与众生(不觉悟者)的区别只有一念之差(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一念悟时,众生是佛”。34.宋元明清美学宋代美学的重要特点是,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狂热境界,也不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事功业绩,它面向现实的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纯任情感自然的流露和表现,推崇平淡天然的美,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35.在文艺批评及绘画上,将其分为“逸、神、妙、能”四品。认为逸品最高,其特征是“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行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文学上:欧阳修是宋代在各个方面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他主张文章应“得之自然”,欣赏“宽闲之野,寂寞之乡”的自然美,要求绘画画出“萧条淡泊”之意、“闲和严静,趣远之心”。36.苏轼则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的哲理角度上观察了美与艺术问题。主张文章要“得之自然”,但他更强调要如“行云流水”一般,“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他鼓吹庄子“游于物之外”和禅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与宇宙合一的精神,推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强调个体的性情、趣味的表现,并赋予它更加自由无羁的色彩。37.元代的美学思想直接承接宋代,只在某些局部问题上有所深化。这一时期关于绘画的某些理论著作比过去远为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宋代宫廷画院传统的、新的审美情趣和标准。特别是著名画家和诗人倪云林(1306~1374)提出的所谓“写胸中逸气”、“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说法,突出强调了主体的情感、心灵在艺术中的表现,是宋代和禅宗相联的文人画的美学思想在艺术实践中的进一步发挥。38.明代中叶,在美学上形成一股具有近代个性解放气息的思潮。这股思潮的基本特点是,把“情”提到一种新的水平和新的位置,主张在审美与艺术中无顾忌地、大胆地表现个人的真情实感,推尊自我,崇尚独创,反对当时的因袭复古之风。李贽是这一思潮的最早代表者。他提出所谓“童心说”,主张“天下之至文”是“童心”亦即“真心”的表现;美与艺术是与一切违背“真心”的虚假行径不能相容的。他还提出“以自然为美”,即是以自然地表现人的“情性”为美,并且认为“情性”只要是自然地表现出来的,

那就必然是“止乎礼义”

的。39.汤显祖更进一步发挥了重“情”的观点,声称“师讲性,某讲情”。认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情之至”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理之所必无”可以为

“情之所必有”。王夫之也把“情”放在很高的位置,认为“生理之运行,极情为量”,“情”不可灭,灭“情”即是灭“生”。表现在美学上,王夫之认为“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以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全在于其中“有一切真情在内”。王夫之还对“情”与“景”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明,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两者合一是创造艺术美的核心。40.清代乾隆时期的袁枚

(1716~1797)

提出“性灵说”,继承了李贽以来重自我个性的新思潮,主张“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不可以无我”,并公开提出“情所最先,莫如男女”,表现了要求打破封建正统观念的倾向。与袁枚同时代的不朽的艺术巨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宣称他的作品“大旨谈情”,并把《红楼梦》称之为《情僧录》,重新表现了自李贽以来重“情”的倾向。41.(二)中国古典艺术论对美的理解

1、《乐记》:美源自客观现实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2、《淮南子》:美具有客观性

琬琰之玉,在洿泥之中,虽廉者弗释;弊箄(bǐ)甑瓾(zèngwā),在袇(rán)茵之上,虽贪者不搏。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42.

3、《声无哀乐论》:美不包含哀乐之情感

音乐之美是没有情感的内涵的,它只是“和平”,然而却可以使各具不同德性的音乐的听者得以增进各自的德性

4、《人间词话》:美在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词。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43.小结中国古代美学自古就十分重视情感在审美与艺术中的位置和作用,突出地强调“情”与自我、个性相联系的重要意义,并且以它来冲破儒家礼法的束缚,赋予它以特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个性解放的内涵,这是在明中叶以后才出现的。在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李贽等人所代表的上述思潮成为近代中国美学的先声。44.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我国最早传播西方美学的是王国维。它崇奉康德哲学,并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从

1904年至

1910年先后发表了《红楼梦评论》、《古雅之在美学上的地位》和《人间词话》等美学论著,把近代西方美学的理论观点运用于中国文学欣赏和批评。45.王国维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为出发点,认为人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生活之欲,美和艺术的创造能解脱这种生活之欲的苦痛。所以“解脱”是贯穿于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基本观念。他认为艺术是天才的游戏和高尚的嗜好,追求古雅以隔绝现实社会,都是为了解脱。在王国维美学思想中,境界说最为著名,他以“境界”一词来集中概括中国古典诗词戏曲的美学特征,比“神韵”说、“性灵”说等等更深入地触及审美经验中的核心问题。46.蔡元培,也是较早传播西方美学思想的重要学者。1907年蔡元培去德国留学,研究了康德的哲学和美学以及西方美学史和艺术史。他介绍西方美学思想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开始的。这时,王国维已转向史学研究。蔡元培的独特贡献在于把美学与社会教育联结起来。1912年蔡元培在教育总长任上,把美育确定为教育方针之一;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曾亲自讲授美学。同时他发表论文阐述美育方针,把康德的超功利的美学思想和中国“礼乐相济”的传统加以联系和发挥。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认为宗教无不“扩张己教,攻击异教”,“失其陶养之作用,而转以激刺感情”,“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之纯粹之美育”,力图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用现实世界的人性的信仰来代替对幻想世界的神性的信仰。蔡元培和王国维虽然都接受西方近代超功利的美学思想,但王国维主张从现实世界中解脱,蔡元培则主张通过美感教育使现实世界和精神达到和谐。在中国近代,蔡元培是美育的最早倡导者。47.宗白华等人运用西方美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艺术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的主要著作。朱光潜在30年代对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作了较系统的介绍和研究。《文艺心理学》是他的很有影响的美学著作,其中综述了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说、李普斯等人的移情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谷鲁斯的内模仿说等等。他的《诗论》一书则提出了自己对诗歌理论的一些看法。48.现代美学研究建国以来,美学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初,以批判旧美学、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新美学为课题开展的学术讨论,中心是从哲学上探讨美的本质、自然美以及美学对象问题。1978年以来,则在继续这些研究讨论的同时,已注意把近代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理论引进美学领域,并开始撰写中国美学史方面的著作。美育的研究和实施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重视。49.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即美的根源存在于与人无关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中。蔡仪认为“客观事物的美的形象关系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实质,……而不决定于观赏者的看法”。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还认为美是在个别性中充分显示种类的一般性,充分地表现这类事物的本质,即典型。50.朱光潜主张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他认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朱光潜用生产劳动实践解释美学问题,认为艺术就是一种生产实践,从而将主观理解为实践中的主体,也即主观能动的方面。51.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认为,“美与善一样,都只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李泽厚依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化的自然”的观点来解释美的本质问题,认为“人类经过几十万年的生产斗争,到今天就整个社会生活来说,自然已经不再是危害我们的仇敌,而日益成为我们的朋友,自然由‘自在的’日益成为‘为我的’了”。他由此阐明,自然美是人类社会生活客观地赋予它的。52.70年代后期以来,美学讨论又趋活跃,有关文章、书籍空前繁多,参加讨论的规模较前更为扩大,出版了多种美学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