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说课稿_第1页
《白杨礼赞》说课稿_第2页
《白杨礼赞》说课稿_第3页
《白杨礼赞》说课稿_第4页
《白杨礼赞》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杨礼赞》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礼赞白杨树,讴歌了抗日军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文章以欲扬先抑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白杨树的形象。它形式上是文章的主题,其象征意义则是文章深刻的内涵。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要点及本文的特点,本课定于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对白杨树形象的把握及对其象征意义的了解;第二课时完成对“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方法的把握及课堂写作训练。现在只讲第一课时。

根据本课时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基本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了解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

品味文章中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语言。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把握及对其象征意义的了解,学习并运用朗读的基本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难点:理解本文中对比、象征的手法及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感情朗读来表现文章。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白杨礼赞》,读过的人几乎都被作者强烈的感情所震撼,那是一种审美体验,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也可得到审美体验,拿到一篇文学作品,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展现内容,可让学生获得文学作品的形象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教学中可让学生自主选择精彩句段朗读,自主评价、体验、欣赏作品。另外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了解也可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

通过示范,学生就能举一反三。但对本文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及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的理解还须教师帮助。因此示范分析后还应以讨论探究辅之。

三、说教学程序

1、整体感知(听录音)——把握文意及感情基调(激趣导入)——自主选择精彩句段朗读——自主评价体验欣赏——讨论探究——小结强化——作业巩固提高(自选)。

具体操作:

激趣导入(2分钟)

一上课,可让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散文,从中明确本文的地位。然后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散文《白杨礼赞》,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46。”由此进入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教师播放课文录音的同时让学生轻声跟读以理清思路,把握文意及感情基调。录音机停播后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及感情基调(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样学生对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了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选精彩句段朗读(圈点批注)以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感情。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及教学目标。

自主选择精彩句段朗读——自主评价体验欣赏(15分钟)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精彩句段朗读的同时进行自主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体验欣赏。具体操作如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精彩句段朗读(3分钟),在一位学生朗读时让其他学生认真听读并做简要评价(4分钟),评价可从读音、语调、感情等方面进行。在一位学生评价后让其他学生再作评价(2分钟),最后教师作适当点评(1分钟)。可让两位或三位学生分别朗读不同语段让其余学生作简要评价并欣赏其精彩之处。这个环节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评价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另外对文中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及“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方法的把握可在此环节中进行渗透解决。这个环节结束后教师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述全文的内容及作者感情并板书一些重要词语。白杨礼赞说课稿《白杨礼赞》是著名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写于1941年3月。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使抗日根据地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根据地军民并没有被反动气焰所吓倒,他们正在十分顽强地斗争着。作者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歌颂白杨树的。

《白杨礼赞》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在于它内在的固有的美丽。接下来,文章对白杨树的形象展开描写。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在作者看来,白杨树的“不平凡”主要是由于它的内在美。

白杨树的内在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学习本文应弄清楚的问题。第一,它“倔强挺立”,象征着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第二,它“参天耸立”、“高傲挺拔”,象征着正直、坚韧不拔的精神;第三,“它的宽大的叶子背面”那“白色丝绒般的花瓣”又象征着和平、纯洁无瑕。所以,白杨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它只有雄壮的意气,没有风姿绰约的想到”。

接下来,文章又指出白杨树的外形美是不平凡的。“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无旁枝”“它的宽大的叶子”“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形貌上的非同寻常象征着内在质的更加优秀。白杨树具有象征意义。文章第五段指出:“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茅盾先生正是从白杨树的形貌人手,进一步挖掘其内在气质,经过巧妙地艺术加工和提炼,把一个精妙绝伦的白杨树的形象成功地塑造出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作者在文章开始就点明了它的不平凡。然后通过深刻含蓄的描写刻画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体现了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以描写和抒情为主的散文。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来歌颂抗日军民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文章一开始就点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在于它的内在美。接着就对白杨树的形象展开描写。通过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气质的描绘赞美了抗日军民。结尾处又一次强调了它的“不平凡”,并由树及人点明了抗战时期那些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北方抗日军民的时代精神。本文以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是一篇以描写和抒情为主的散文。在描写上作者抓住白杨树的特征从景物的形态、色彩等方面进行描写;在抒情上作者则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在对白杨树的描写之中;抒情含蓄、内蕴深厚;结构严谨、线索分明;语言准确、生动凝练。其次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茅盾先生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来歌颂抗日军民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将思想感情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的手法就是象征手法。《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强烈的感情。

2、理解本文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技巧。

3、领会本文的思想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技巧。

2、领会本文的思想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强烈的感情。

2、领会本文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解法;

4、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散文名篇《白杨礼赞》以“白杨树”为象征,歌颂了在中国领导下坚持抗战的抗日军民,并表达了自己对他们崇高的赞美之情。那么,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把这种感情、这种主题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将通过讨论来寻找这个答案。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1940年,茅盾在重庆完成了长篇小说《子夜》。1941年,他为国民党政府呐喊和充当文学工具,编写了《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作品。抗战胜利后,他积极参加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茅盾先后担任了文化部长、全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他的创作进入了全新的时期,1954年秋,他赴苏联、捷克等国访问,回国后发表了大量散文和游记。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表明了中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团结抗战的形势日趋巩固,作者看到了白杨树,睹物生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本文题为“白杨礼赞”,为什么要先描写黄土高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②找出文中的一处过渡句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③文中多次出现“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这样的说法,它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上下文,反复品味着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第四段中“楠木”这个材料在这篇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请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来回答以上问题。三、学生齐读第四段中“那就坚决、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吧”一句至文末,再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④结尾的两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⑤结尾段中“楠木”和“白杨树”各象征什么?对比手法的运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最后一段中“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对它的态度怎样?《白杨礼赞》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3、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延伸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作者笔下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试着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3)作者为什么称白杨树为“白杨礼赞”?

三、局部探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的?其作用是什么?

3、白杨树有哪些内在气质?试着概括一下。

4、作者为什么称白杨树为“白杨礼赞”?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找出本文的排比句,体会其作用。同时揣摩其语言特点。

6、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试想一下,如果换个思路写这篇文章会怎样?

7、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个地方写得出乎意料?试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8、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解决以下问题:如果把文中的“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改为“西北极平凡的一种树”会怎样?如果文中没有“至少可以说”和“如果……的话”会怎样?试着体会其作用。如果将文中的“伟丈夫”改为“大丈夫”会怎样?试着体会其作用。如果把文中的“它”改为“他”会怎样?试着体会其作用。如果把结尾段去掉会怎样?试着体会其作用。通过以上探究活动,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请加以概括。《颐和园》说课稿教案【说教材内容】

《颐和园》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这座我国著名园林的热爱之情。

【说教学目标】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受到热爱祖国、爱民族的教育。

.了解按移步换景法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感受作者准确的用词,体会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陶冶学生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说教法学法】

.直观教学法:由于对颐和园的介绍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体会法: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启发诱导法:通过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非常美丽,山清水秀,许多风景名胜令人流连忘返。请看这是哪儿?(教师出示一张颐和园的简介画面)教师配合画面相机板书课题。然后再请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一下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课文录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上记号。

.交流、讨论。学生质疑并解决,重点词语如下: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光荣华丽,光彩耀眼。一般比喻朝廷的光辉。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一般比喻神情贯注的样子。

亭台楼阁:泛指高大富丽的建筑群。

掩映:指遮蔽、遮映。

端庄秀丽:端正庄重而优美秀丽。

耸立:高高地直立。

长廊:指长的或很长的廊子或走廊。

八达岭:位于北京市郊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因长城闻名世界。《番茄太阳》说课稿一、说教材

《番茄太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叙述了作者与盲童明明之间的一段交往,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感受。作者用“番茄太阳”为题,是想告诉读者:只要我们用善良的心去感知这个世界,用双手去触摸这个世界,那么“我们”都会看到“番茄太阳”一样美好。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从盲童身上感受到的希望与温暖。

3、理解“番茄太阳”的含义,体会作者内心的变化,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产生的巨大的影响,难点是理解“番茄太阳”的含义。

四、说教法学法

1、直观教学法:由于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挖掘,加之班班通设备的辅助,本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番茄太阳”的寓意,以及盲童明明给作者带来的快乐与温暖。感悟作者从明明身上得到的力量与希望。

2、朗读体会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入文入境,从而深刻地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明明的童心对“我”的作用。

3、启发诱导法:通过激发语、问题等学生感兴趣的环节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中有悟,悟后有思,思后有记。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3分钟)

首先我以“谁来说说太阳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接着让学生读课题并思考:“番茄太阳”是不是就是指番茄和太阳?这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想知道“番茄太阳”的真正含义,这样便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揭示课文主要内容。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0分钟)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用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