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点和练习-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点和练习-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点和练习-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点和练习-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点和练习-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夯实基础——知识提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的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2.汉初问题:经济衰败,田地荒芜,人口锐减。面临匈奴的威胁。3.汉承秦制,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4.汉承秦制,未承其政:5.“文景之治”(1)背景: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2)措施:提倡节俭,减少支出;省刑约法,轻徭薄赋;以农为本,休养生息。(3)影响: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文景之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面临六大问题:王国势大,威胁中央;丞相专权,威胁皇权;土地兼并,威胁安定富贾膨胀,威胁统治;思想各异,威胁人心;匈奴屡犯,威胁边疆1、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进一步强化影响政治削弱相权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实行中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削弱了丞相权利打击地方势力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成功削减了诸侯王的势力任用酷吏,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监察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建立刺史制度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选拔范围广,扩大统治基础经济币制改革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工商业者加强中央集权盐铁专营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重税抑商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思想尊崇儒术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五经博士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置五经博士2、对外积极开拓疆域北击匈奴(军事)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发动3次对匈奴的战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开辟丝绸之路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边疆管理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的军政机关②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2)张骞出使西域:①目的: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②结果: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3)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①地点:乌垒城②目的:加强对西域的管理③作用: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4)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三、东汉的兴衰(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3)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4)灭亡: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1)背景: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2)措施措施政治上①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②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③严格控制外戚干政。④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⑤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上①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②释放奴婢思想上重视儒学(3)结果: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1)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2)党锢之祸: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通过品评人物而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3)豪强地主发展: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4)黄巾起义①概况:184年,张角创立宗教“太平道”。起义信徒头裹黄巾故称“黄巾军”。②结果:起义失败;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4)东汉灭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进入三国割据时期。四、两汉的文化领域成就时间人物地位、特点史学《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医学《黄帝内经》战国至西汉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东汉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麻沸散”“五禽戏”东汉华佗被后世誉为“神医”科技《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改进造纸术东汉蔡伦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数学《周髀算经》西汉初期记载了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宗教佛教和道教佛教(忍耐服从)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基础巩固——备学考1.(2023春·广东·高二统考学业考试)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A.统一文字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张骞通西域2.(2022春·广东·高二统考学业考试)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立已故齐王六子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立已故淮南王三子为王。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边疆危机 B.削弱诸侯势力 C.加快经济开发 D.抑制土地兼并3.(2022秋·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如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什么现象有关?(

)A.百家争鸣,焚书坑儒 B.焚书坑儒,独尊儒术C.百家争鸣,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八股取士4.(2022秋·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有学者认为,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使汉朝登上了顶峰,完成了探索中亚的史诗般功业。材料中“史诗般的功业”主要指A.设置西域都护府 B.派霍去病北击匈奴C.派张骞出使西域 D.设置北庭都元帅府5.(2020·广东·高二学业考试)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亡都是上天意志的表现。董仲舒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传承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B.提供加强皇权的理论根据C.摒弃先秦儒学的德治主张 D.确立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6.(2020·广东·高二学业考试)有人认为董仲舒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得出这种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董仲舒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强调“三纲五常”为基本信条C.强化了“君权神授”理论 D.将“天人感应”学说系统化7.(2020秋·广东·高二统考学业考试)《春秋繁露》记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这一言论体现了董仲舒A.民贵君轻的思想 B.无为而治的主张C.君权神授的思想 D.重本抑末的主张8.(2017春·广东·高一学业考试)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A.道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儒家学说9.(2018·广东·高二学业考试)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A.企图通过分封巩固统治 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C.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 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10.(2018秋·广东·高二学业考试)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 B.扩大地方权力 C.推行郡县制 D.削弱相权11.(2019秋·广东·高二统考学业考试)“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潜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反映董仲舒的A.天人感应B.大一统C.君权神授D.无为而治12.(2019秋·广东·高二统考学业考试)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统治者是A.汉高祖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13.(2017春·广东·高一学业考试)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始于(

)A.秦代 B.汉代 C.宋代 D.清代14.(2019秋·广东·高二统考学业考试)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最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韩非子15.(2019·广东·高三学业考试)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的仪式说明了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 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C.立春是统治者祭祖之日 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16.(2023春·河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皇权、贵族、官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政治局势的三种力量,皇权更希望与官僚,而不是与贵族结合。从王朝统治成效的角度来看,下列能反证上述观点的是(

)A.七国叛乱 B.国人暴动 C.废除宰相 D.朋党之争17.(2023春·河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西汉初年,汉高祖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王、侯皆可置家吏、得赋敛;汉武帝分封王、侯多达数百人,但是“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且王、侯不得过问封国政事。这表明西汉()A.王国问题得以基本解决 B.诸侯割据局面始终存在C.政治统治依赖血缘关系 D.疆域范围得到不断拓展18.(2023春·河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严重,184年引发了()A.陈胜吴广起义B.李自成起义C.黄巾军起义 D.刘邦项羽起义19.(2023春·河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是A.西域都护府设立 B.宣政院设立 C.北庭都元帅府设立 D.宣慰司设立20.(2023春·河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主要是利用了改造后的儒家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C.“格物致知”的修养论 D.“大一统”的思想21.(2023春·河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汉书食货志上》曰:“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如此汉初采取怎样的措施A.墨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儒家思想22.(2023春·江苏·高二学业考试)西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设御史大夫 B.建立中朝,削弱相权C.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 D.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23.(2022秋·福建·高一统考学业考试)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的朝代是(

)A.商朝 B.汉朝 C.元朝 D.清朝24.(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如表所示的内容显示了东汉中后期部分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皇帝和帝殇帝顺帝冲帝质帝继位年龄1011128卒年2723039A.“七国之乱”的爆发 B.“焚书坑儒”的结局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中朝”制度的出现25.(2022秋·河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汉初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在汉景帝时,这种状况酿成了七国叛乱。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

)A.颁布“推恩令” B.设立中朝 C.确立察举制 D.设置刺史26.(2022秋·河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人宫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形成一个为自己所掌控的中朝。这一举措(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有利于决策的民主C.强化了中央集权 D.扩大了丞相的权力27.(2022秋·北京·高二统考学业考试)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下列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B.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C.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 D.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28.(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於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据此可见,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初衷是()A.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打击大商人 B.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C.实行盐铁官营,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D.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的发展29.(2022秋·山东·高一学业考试)两汉科技成就突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某专著,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该专著为(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九章算术》 D.《伤寒杂病论》30.(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一石谷物的价格在秦始皇三十一年上升至一千六百钱,楚汉战争时攀升至一万钱,至文帝时又落到数十钱。为抑制谷价波动,汉武帝推行()A.币制改革 B.盐铁官营 C.均输平准 D.独尊儒术31.(2022秋·河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并且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的史书是(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32.(2022秋·山东·高一学业考试)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增强了西汉实力 B.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加强了与欧洲和北非的政治交往33.(2022春·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为加强中央集权,打击王国势力,汉武帝所采取的举措是(

)A.封异姓王 B.颁布“推恩令” C.封同姓王 D.确立察举制34.(2022秋·北京·高二学业考试)公元前后,兴起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帝国分别是(

)A.夏朝和埃及新王国 B.秦朝和波斯帝国C.汉朝和罗马帝国 D.唐朝和大食帝国参考答案:2.B3.B4.C5.B6.D7.C8.A9.A10.A11.A12.B13.B14.C15.A16.A17.A18.C19.A20.D22.A23.B24.C25.A26.A27.B28.A29.A30.C31.A能力提升——备高考1.(2023新课标全国甲卷高考.25)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2.(2023·新课标卷(五省)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3.(20全国甲卷高考.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4.(20全国乙卷高考.25)表1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5.(.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6.(2019.新课标全国1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7.(.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进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8.(.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9.(.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10.(.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11.(.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

记载的真实性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

修撰的政治性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12.(.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13.(.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14.(.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5.(.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16.(.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17.(.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18.(2013大纲全国卷)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19.(2023·湖北卷)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20.(2023·浙江1月选考)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州③伊犁将军B.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D.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21.(2023·山东卷)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22.(2023·北京卷)“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23.(2023·广东卷)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4.(2023·浙江·6月统考)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25.(2023·海南卷)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26.(2022·广东卷)“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27.(2022·湖北卷)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28.(2022·湖南卷)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29.(2022·山东卷)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30.(2022·浙江卷)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31.(2021年福建)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32.(2021年)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33.(2021年)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C.吏治腐败D.豪强崛起34.(2021年)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 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35.(2021年)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36.(2021年)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经济特权37.(2021年)《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间A推行科举制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C.不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D.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38.(2021年)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39.(2020年浙江7月选考,1,3分)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①设丞相②设内朝③设御史大夫④设司隶校尉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0.(2019年江苏卷,2,3分)《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41.(2018年江苏卷,2,3分)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42.(2018年11月浙江选考,2,2分)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参考答案:1.D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故选D项。2.B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项。3.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4.A由材料数据可知,西汉末到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长,而长江以北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却不同程度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加速有关,故A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逐渐增强,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错误;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5.C曹操通过实施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发展了农业生产,“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正确;利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屯田,没有助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B项错误;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8.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10.C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的直接辖区。结合所学可知,发生这一变化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内部矛盾逐渐缓和,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渐缓和,不是激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不是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D选项错误,王国控制区域缩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1.D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史书由私家撰著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这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使修史成为官方有意识掌控民间舆论的政治手段,这反映了官修史书修撰的政治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官修史书具有政治目的,不一定公正的评价历史;B选项错误,官修史书同样存在隐讳历史事实的现象,不一定真实记载历史;C选项错误,官修史书受到统治者的影响,解释历史并不具有客观性。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2.C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通过智慧和努力致富的人不可胜数,由此可证明当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材料内容并没有反映重农抑商政策,也没有体现政府对工商业者地位的态度,故排除AB项;地方豪强控制郡县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应选D。14.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自由投考、差额录用”,以考试成绩为取士标准进行选官的科举制度,推动了读书风尚的形成,促进了中国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A选项符合题意。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且世家在教育资源等方面拥有优势,B选项错误。科举制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不能保证其是最优秀的,C选项错误。科举制在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方面并没有优势,D选项错误。15.B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B正确。C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材料可知,执政大臣也主要从外戚中选择,因此不能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故A项错误;“家天下”是以父系血缘为标准的,外戚不属于“家天下”的范畴,故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的情况出现于西汉前期,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故D项与“外戚干政”没有关系。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称职的郡太守,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A选项正确。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进一步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但不是说历代帝王对汉宣帝尊崇,只是推崇汉宣帝对地方吏治的高度重视,因此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地方制度是不断演变的,后代并没有沿用汉代的地方制度,因此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刘知幾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知幾是太过拘泥于名号、等级,刻板地要求必须身为天子才能立为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绝无设为本纪之理。关键在于,他未能理解,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不在身份名号,而在于以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所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幾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项;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的合法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不同认识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清朝设伊犁将军,B项正确;汉代护乌桓校尉,唐代设单于都护府州,排除ACD项。故选B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因为牛车稳而宽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东汉后期是否是戒奢尚俭,排除B项;天子至士喜乘牛车是为了享受,而不是重视农耕和农业,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②根据材料“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符合题意;④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说明汉代时期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符合题意;①根据材料信息,材料描述的是丝绸之路的繁荣,但无法判定是否为丝绸贸易,不符合题意;③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西域地区是否设置了郡县,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在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石卒史这一事件上,朝廷各部门各司其职,说明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将东汉中枢权力部门与之前的朝代做比较,无法得出中枢权力扩大的认识,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涉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和皇权与相权两对关系,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突出传统道德秩序走向规范,材料旨在通过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石卒史这一事件反映本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反映了秦朝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指西汉灭秦朝,建立统一的政权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材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排除B项;C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