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二(下)联考语文试卷
(3月份)(含解析)
2023年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二(下)联考语文试卷(3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生物质炭是作物秸秆、果木修剪枝条、农产品下脚料、动物粪便
等各种来源的废弃生物质在厌氧环境下发生热解反应生成的黑色固
体。早在2006年,科学家提出将生物质炭施于土壤,以提高土壤肥
力。这一思想源于亚马孙河流域黑色肥沃土壤的发现。南美洲的亚马
孙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因高温多雨,该地区土壤有机
质分解快,导致土壤快速退化而贫瘠。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土地广泛贫
瘠的地区,零星分布着非常肥沃的土壤。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土壤
的特征是存在大量的黑色炭颗粒。它是2500多年以前当地原住民将
植被开垦后的林木废弃物土法炭化后混入土壤中的。21世纪以来,
全球掀起了对这种人为黑色肥沃土壤的研究热潮,也拉开了农业生物
质炭研究的序幕。
土壤健康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健康的土壤拥有持续生产力,
能够维持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并促进植物、动物和人类健康。中华五
千年农耕文明孕育出了诸如桔秆养畜一一畜粪肥田一一土地生产的
闭合循环农业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土壤地力得以持续。随着化肥
工业兴起和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这一闭合循环模式被打破:化肥逐
渐取代有机肥,规模化养殖取代分散式养殖,导致秸秆不再养畜和薪
用,畜禽粪污产生集中、农牧脱节、种养分离,秸秆和粪污回田之路
被阻断。秸秆和畜禽粪便变成了污染物,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和
农业可持续发展。由于有机质得不到有效补充,土壤面临板结、结构
变差、盐碱化等退化问题。设施农业中,大水大肥和高强度的土地利
用模式,进一步加剧了连作障碍、土壤微生物菌群失衡等问题,土壤
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尽管各级政府一直引导和推动桔秆与畜禽粪污的
回田利用,但收效甚微,农业废弃物利用难和土壤退化的问题并没有
从根本上解决。
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作物秸秆热裂解的生物质炭科技与工程构
想,以此作为我国农业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2017年,
秸秆炭化还田被列入国家十大秸秆处理模式之一。2020-2021连续
两年,秸秆炭化还田入围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榜单。十多年的
实践证明,生物质炭化还田是实现土壤改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食物优质与环境友好的绿色农业科技,能够服务于国家农业可持续发
展战略。
区别于生活和环境用途的木炭和活性炭,农业废弃物生物质炭最
显著的功能是施用于土壤,提升耕地质量。生物质炭农业应用经历了
直接施用和炭基肥施用两个重要阶段。将生物质炭直接施用到农田土
壤中,可显著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容重、增强保水
性能等,进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作物产量。但对生产者来说,经济
效益是生物质炭应用的关键,价格因素是限制生物质炭大范围推广应
用的主要原因。目前,直接施用生物质炭仅限于经济作物(例如人参、
三七等中药材和大蒜、山药等)生产中。因此,只有降低施用成本,
才能发挥生物质炭的土壤改良与固碳效益。
生物质炭基肥是将生物质炭与氮、磷、钾等化学肥料按照一定比
例混合后造粒制成,可以替代化肥施用,同时增施了有机质。生物质
炭基肥的施用量等同于化肥,施用成本与普通复合肥相当,对消费者
来说有很强的竞争力。但作为一种新型肥料,生物质炭基肥全面替代
化肥尚需要解决市场机制问题。
(摘编自刘晓雨、潘根兴《生物质炭农业应用与碳中和》)
材料二:
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其他措施大幅度影响土壤碳
氮循环变化,其表现和影响之一就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不断增加,
从而导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等负面效应。如何减少在土地利用中温室
气体排放、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是当前减缓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而土壤碳库对土壤肥力以及作物产
量等有重要的影响。碳、氮循环是农田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态过程,
受到人为作用的影响和调控,同时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产力
及其环境效应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由于施肥量大、用地方式不合理等
原因造成的土壤肥力退化、土壤酸化等情况,严重威胁着环境安全以
及可持续发展的落实。因此,找到切实可行的减排固碳措施能够达到
生产与环境的双赢。
为了应对土壤碳库以及气候变化,各类措施已经被广泛实施与应
用,但是效果并不显著。例如秸秆还田虽然可以增加蔬菜产量,但是
由于土壤的矿化作用等过程,并不能对土壤碳库产生持续的影响(短
于30年),还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生物炭由于其在土壤中
的稳定性以及其碳负性固碳理念,在近些年来被作为一种良好的减排
措施广泛应用于各类试验中。生物炭是指各种有机植物残体在无氧条
件下高温热解或者气化后的固态产物的统称,能够有效减少农业生态
系统中二氧化氮的排放,增加农业土壤有机碳含量并且不增加或者少
量增加甲烷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同时,生物炭还能够改良土壤,
提高作物的生产力,因而可以作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增汇、增产的
双赢途径。
(摘自《生物炭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运用》)
材料三:
土壤中添加的生物炭,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可以防治土壤中
的重金属和一些污染物质沉积,有利于土壤改良与修复。相关研究发
现,不同原料和裂解温度所生产的生物炭不同,故对土壤重金属修复
的效果不同,不同类型的土壤重金属对于生物炭的响应也是十分复杂
的,从而呈现出互不相同的土壤重金属修复效果。另外生物炭还田,
由于生物炭几乎为纯碳,这等于把碳封存进了土壤中,减少了二氧化
氮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有利于减轻现今地球的温室效应。因
此,生物炭的综合利用有助于构建新型发展模式,追求低碳高效经济
发展,对保障国家环境、能源、粮食安全等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
很多国家已经开展了与生物炭更广泛作用有关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在
美国和英国有专门的“生物炭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在关于生物
炭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摘编自章明华、李靖姝、黄梦琦《生物炭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
究进展》)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质炭是各种废弃生物质在厌氧环境下发生热解反应生成
的黑色生物炭,它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构建新型发展模式,追求低碳
高效经济发展。
B.利用生物质炭改良土壤的思想根源于亚马孙河流域黑色肥沃
土壤,它是2500多年以前原住民将植被开垦后的林木废弃物土法炭
化后混入土壤中的。
C.秸秆炭化还田是中国农业农村部的重大引领性技术之一,它作
为一种绿色农业科技,可以达到土壤改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食
物优质与环境友好的目的。
D.生物质炭直接施用到农田土壤中,能显著改良土壤结构,具有
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容重等多种好处,进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作
物产量,因此利用前景广阔。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而土壤碳库中碳的含量对土
壤肥力以及各种作物产量,和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等有着重要的影
响。
B.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其他措施大幅度影响土壤碳氮循环
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产力及其环境效应具有关键性的
影响。
C.生物炭由于其在土壤中的稳定性以及其碳负性固碳理念,使其
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在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试验中。
D.在土壤中添加生物炭,不仅可以防治土壤中的重金属和一些污
染物质沉积,改良与修复土壤,而且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3.下列各项中,属于炭基农业技术运用的一项是()
A.湖南永州养猪场:利用活性炭处理的养猪场污水,解决环境污
染的问题。
B.甘肃甘州大棚蔬菜种植业: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助力蔬菜产
业大发展。
C.潘根兴团队:将秸秆通过热裂解技术制成碳颗粒,提供秸秆炭
化还田方案。
D.海南花卉种植业:在苗木移栽中,用草木灰配合有机肥做底肥,
改良土壤。
4.材料一中采用什么论证结构?请简要说明。
5.节选的三则材料都提到了生物质炭在农业上的运用情况,但
三则重心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汉的升旗仪式
江月
市晚报记者黄豫光跟随驴友骑行到黄泥湾,在一个农家小院前停
了下来。他注意到,小院外面树了一根高高的旗杆,顶端飘扬着一面
五星红旗。
小院的主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
老黄对老大爷说,这里既然挂着国旗,就应该是单位吧,但我看
这里不像单位,所以停下来问问情况。
老大爷说,你说的不错,这里并不是什么单位,是我的家。
那么,老黄斟酌了一下,迟疑地问,您家门口为什么要挂国旗呢?
老大爷反问,难道不允许吗?
不是不允许,我是觉得好奇。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原因吧?
说来话长,三言两语也跟你说不清楚。你不是还要赶路吗?你的
同伴都走得不见影儿了。
老黄掏出手机,拨通了以后说,你们别等我了,我想在这里做个
采访,完了自己回去。收了手机,老黄对老大爷说,我不赶路了,想
陪您聊聊天。
老大爷说,那就进屋坐吧。我泡壶茶,咱俩慢慢聊。
老黄跟在老大爷身后进了屋,在桌子前坐下。老大爷拿出一把茶
壶,沏上茶,倒在两个茶杯里,递一杯给老黄,自己也在桌子旁边坐
下来。茶水袅娜地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和水汽,弥漫在两个人中间。老
黄啜了一口茶,感觉茶水虽有些苦涩,但口鼻生香。这种茶应该是农
村人自己采摘自己炒制的粗茶,但是没有农药和化肥的污染,绝对是
绿色食品。老大爷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茶,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这位老大爷名叫王宝柱,有一手好厨艺,年轻的时候,响
应县政府号召,跟随劳务输出建筑队,陆续到亚非一些国家务工,给
建筑队做饭。后来年龄大了,才安心在家养老。儿子和儿媳在竹园镇
开饭馆,老伴去照看孙子,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不是不想去给
儿子打下手,而是他每天早晨要在家门口升国旗,所以坚持留在了农
村。最后那次回国的时候,他在北京下了飞机,专程去天安门广场看
了一次升国旗仪式,看得热泪盈眶。他当即从北京买了一面国旗带回
黄泥湾。回来的当天,他就去自留山上砍了一棵高大溜直的杉树,剁
去树枝,刮掉树皮,用砂纸将树干打磨得圆润光滑,固定在院子外面。
这就是他的旗杆。在杉树的顶端,用尼龙绳挽个活结,在下面一拉绳
子,国旗就能顺顺当当升上去。自从那天早上六点钟他一个人升了国
旗,这十多年来,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雨雪风霜,他从未间断过。
为了升国旗,他哪儿也不去了,每天只有升了国旗,他才觉得踏实,
整个人浑身就有劲儿了。他记不住更换了多少条尼龙绳,更换了多少
面国旗,他只记得,每天早晨六点钟,他要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升
国旗。
王大爷最后说,一个人只有到了外国,才强烈感觉到自己是中国
人。有时候特别想家,有时候受了外国人欺侮,我就到中国驻外大使
馆去看国旗。虽然我从没进过大使馆,更没向大使馆求过助,但大使
馆门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在国外那么多年,国
旗在我心里比什么都亲切。这也是你问我为什么要在家门口升国旗的
原因。
不知不觉间,两个人聊到了太阳西沉。满天的晚霞笼罩着整个村
庄。王大爷站起来说,我得去收国旗了。老黄看着他解下旗杆上的绳
子,轻轻拉动着,国旗徐徐降了下来。王大爷将国旗叠好,抱在怀里,
进了屋。
老黄说,大爷,我能不能在您家借宿一晚?明天早上,我想看您
升国旗。
王大爷说,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
第二天一大早,老黄还沉浸在梦乡里,就被王大爷唤醒了。王大
爷说,你不是要看我升国旗吗?
老黄揉了揉惺恰的睡眼,起来了。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
将喷薄而出。随着一阵激越的国歌声起,王大爷手脚麻利地在绳子的
一端挂上国旗,轻轻一抖,国旗迎风展开,他慢慢拉动绳子的另一端,
国旗冉冉升起来。当国旗在旗杆顶端高高飘扬时,一轮明亮的太阳出
现在了东部山顶上,国歌声戛然而止。
一直不停按着相机快门的老黄不由自主地忘记了拍照,注视着在
晨曦中招展的国旗,注视着一脸庄严的王大爷,行着注目礼。他暗自
给自己的这组新闻图片取好了名字,叫做《深山里,一位老汉的升旗
仪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豫光跟随驴友骑行到黄泥湾,看到农家小院的旗杆顶端飘扬
的国旗,这一细节体现了黄豫光作为记者的职业敏感与细心。
B."难道不允许吗?“,老大爷的反问,使两人交谈的气氛变得
紧张,表现了老大爷对记者不礼貌的询问行为的不满与气愤。
C.“王大爷说,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既在
情节上起着的过渡作用,同时也表现了王大爷谦卑而好客的形象。
D.王大爷升国旗的过程中,动作麻利娴熟,与前文的头发花白两
相映衬,含蓄而有深刻地刻画了五星红旗在王大爷心中的地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取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以“国旗”为线索,情节为“挂
国旗一一聊国旗一一收国旗一一升国旗”,暗线则是黄豫光内心情感
的变化。
B.小说情节的推进大致以时间为序,将记者老黄的所见所闻、王
大爷的过去与现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表现了普通农民朴素的爱国主
义情怀。
C.小说中叙述老大爷身世的段落,采取了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的
形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既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又使故事显得客
观真实。
D.“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既交代了故事
发生的时间,渲染了祥和庄严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又具有浓厚的象
征意味。
8.有评论家评论江岸的小说营造了出黄泥湾浓郁的时代气息,
请简要说明文本所体现的时代气息。
9.对于文中划线的部分,有人认为修改成“老大爷说,那就进
屋坐吧。老黄跟在老大爷身后进了屋,在桌子前坐下。老大爷打开了
话匣子”,这样更简洁。也有人认为不能修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
的观点。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
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
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
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
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
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
而辞日:“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
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
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
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
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
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
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
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
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
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鹫,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
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
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
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
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B.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
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C.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
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D.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
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
试的人,被称为进士。
B.徙,这里指官职的平级调动,与《苏武传》中“徙武北海”的
“徒”用法、意义相同。
C.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
称为左迂,后世沿用。
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后也以
布衣称没做官的平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
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
B.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
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他可以随时越职给自己进言。
C.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
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D.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
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②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14.选文中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四人不可罢用?请简要说
明。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
罗隐①(唐代)
莫把阿胶②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③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④。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本名罗横,从二十八岁起,就考进士,一直考到五
十五岁,始终不能被录取。②阿胶:药名,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
浊水变清。③昆仑,古人误解昆仑山脉是黄河发源之地。④《荆楚岁
时》记载,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寻找黄河源头,坐了一只木筏,溯河直
上,见有女织布,旁有男放牛,后来回到西蜀,以此事请教善于占卜
的严君平,君平告诉他已到牛郎织女两座星宿的所在地,自此有黄河
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仙人占斗,喻指权贵把持朝政。
15.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是说即使用再多阿胶,也无法将黄河的水澄清,这
其中的天意是让人难以明了的。
B.“高祖誓功衣带小”,是说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分封群臣时,担
心不能永保王公贵族的爵位存。
C.“三千年”,运用夸张。古代有传说黄河五百年清一次,河清
是圣人出现、天下太平的征兆。
D.诗歌尾联表面上斥责黄河,实则是对上天的控诉,是对统治者
的不满,是对整个社会的失望。
16.同是吟咏黄河的特点,本诗与李白在《将进酒》中的“黄
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各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简要分析
说明。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两句形象描写了始皇
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3)黄鹉俗称黄莺,常常被赋予美好欢快的象征,是中国古诗中
常见的意象,如“”"”等等。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2月18日下午,安徽省庐江中学邀请省内某知名教授进
行的感恩主题演讲,在PPT无法正常打开的情况下,该教授先讲了一
些内容,''学生们读书就是为了钱,不要谈什么理想抱负,金钱就是
力量,有钱就有一切”,调侃式的功利观引起了在座的一位同学的反
驳。该同学上台从该教授手中拿过话筒,并说道:“他眼里只有钱。
我们学习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情公开曝光后引起社会的热
议,究其事情的实质,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决定了一个人的
人生高度;也有人认为信仰的崇高与否,决定了灵魂的高贵与伟大与
否。
为此,你学校组织了一场关于“人生的境界与信仰的力量”的主
题讨论,你对上述事件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
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七月与八月交替之间,时光流转,昼夜更替无常的日子里,我
目睹这场爱恋的灰飞烟灭。违背伦理的事实曝光于这陈旧的家具之上,
像是宣告着它的死亡。侍萍跪倒在地上时发出的①的钝响
还在屋子里久久回荡,我甚至能看到她瘦小的背影,僵硬地跪着,一
动不动。
可我仍然在想,她在决意让四凤和周萍远走高飞的时候是怀着怎
样的心情,她是如此轻易地成为他们的帮凶,让他们走了便不再回来,
她别离的是她的骨肉。她知道的,她一直都知道,她的下场是②
,永世不得超升,但她还是做了,为她亲生的儿女。可还
是来不及躲避命运的玩弄,一切又回到起点,他们错误的最初。
我的耳朵突然耳鸣,嗓子突然失声,她真的就这样看着她的儿子
和女儿的死亡,欲哭无泪。她是真的哭不出来,她不是在假装坚强。
而我,就这样看着她,看着这样的她,万般怜惜。然后我躺倒在地板
上,闭上眼沉默,她的身影挥之不去,一切都发生得太快,措手不及。
地板很凉,寒冷浸透了我的骨髓。
只是三十年前的一场错误的爱,三十年中的忍辱偷生,三十年后
的意外重逢,她却得知一切不该发生的都发生了。这一世的情,一世
的孽让她③,烙下永世的疼,疼得她不再记得这一切。
19.下列句子的“这”和文中加点处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______
A.他这也想做,那也想做,结果是一件事也没做好。
B.你不要眉头紧锁不高兴了,我说完了,我这就走。
C.这是我们厂开发的新产品,价格便宜,用途很多。
D.当代青年人要有闯劲,不要畏首畏尾,怕这怕那。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而我就这样万般怜惜地看着
她”。从句意上看二者大致相同,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要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首先就是热浪,极端热浪使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失调,对
于青壮年来说,连续热浪会造成中暑、脱水、肠胃疾病;对老人、儿
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来说,往往连续热浪的威胁更大,严重的甚至
会造成死亡的后果。其次气候变暖也与瘟疫有关联,高温为虫媒及病
原体的寄生、繁殖和传播提供适宜条件,会使部分病毒、细菌快速传
播和复苏,如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
极端气候威胁人类生存空间。目前全球的农业生产仍很大程度依
赖于气候条件,极端天气增加使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全球粮食都
会面临减产风险。其次气候变化引发的飓风、洪水会造成数百万人流
离失所,成为“气候难民”,②。
③。无论是水文灾害、山火灾害还是干旱高温,对人类健康和
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也间接损害了社会经济。数据表明全球气候
变化及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过去40年中已上升
了10倍。2022年河南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12.2亿人民
币。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修改,要求不得改变
句子的愿意。
23.请在文中三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和解析
「5.【答案】B、A、C、材料一采取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首先
解释什么是生物质炭,然后分析生物质炭科技和工程提出的背景和原
因,最后列举生物质炭的意义和功能。、①材料一侧重于提高耕地质
量,提高土壤肥力。②材料二侧重于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
放。③材料三侧重于改良与修复土壤中的重金属。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
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
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解答】
B.“思想根源于亚马孙河流域黑色肥沃土壤”错误,原文为“这
一思想源于亚马孙河流域黑色肥沃土壤的发现”,思想的根源在于亚
马孙河流域黑色肥沃土壤的发现”,而非“亚马孙河流域黑色肥沃土
壤”。
故选Bo
2.【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
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
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解答】
A.“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范围有误,原文是“土壤
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而非“地球生态
系统
故选Ao
3.【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
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
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解答】
A.“利用活性炭处理的养猪场污水,解决环境污染的问
题”,只有“将生物质炭施用于土壤”这一利用环节。
B.“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助力蔬菜产业大发展”,只有“将生物
质炭施用于土壤”这一利用环节。
D.“将秸秆通过热裂解技术制成碳颗粒,提供秸秆炭化还田方案”,
只有“将生物质炭施用于土壤”这一制造环节。
“炭基农业”的关键点有二:一是在厌氧环境下热裂制成生物质
炭,二是将生物质炭施用于土壤,这两者缺一不可。这样只有选项C
符合要求。
故选C。
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
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等。
第一段,“生物质炭是作物秸秆、果木修剪枝条、农产品下脚料、
动物粪便等各种来源的废弃生物质在厌氧环境下发生热解反应生成
的黑色固体”,解释什么是生物质炭;第二、三段,“土壤健康是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健康的土壤拥有持续生产力,能够维持空气和水环
境质量,并促进植物、动物和人类健康……农业废弃物利用难和土壤
退化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作物秸秆热
裂解的生物质炭科技与工程构想,以此作为我国农业实现绿色和可持
续发展的新途径”,分析生物质炭科技和工程提出的背景和原因;第
四,五段,“生物质炭农业应用经历了直接施用和炭基肥施用两个重
要阶段。将生物质炭直接施用到农田土填中……可显著改良土壤结
构”,“生物质炭基肥是将生物质炭与氮、磷、钾等化学肥料按照一定
比例混合后造粒制成,可以替代化肥施用”,列举生物质炭的意义和
功能。由此可知,材料一采取的是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即“是什么一
一为什么一一怎么样”的思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比较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重点
把握材料对概念的具体解说,明确具体的分析方向,得出答案。材料
一提到“区别于生活和环境用途的木炭和活性炭,农业废弃物生物质
炭最显著的功能是施用于土壤,提升耕地质量”,主要是侧重于提高
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材料二中提到“如何减少在土地利用中温
室气体排放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是当前减缓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
侧重于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材料三中提到“土壤中添
加的生物炭,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可以防治土壤中的重金属和一
些污染物质沉积,有利于土壤改良与修复”,侧重于改良与修复土壤
中的重金属。
6~9•【答案】B、C、、
【解析】(1)B.“不满与气愤”错误。王大爷与记者的对话,并
非在吵架的情形中进行,“难道不允许吗?”,反问句的运用,表现的
是王大爷对记者这样问的不理解,没有不满和气愤。
故选B。
(2)C.“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错,第三人称是拉开了与
读者的距离。
故选C。
(3)时代气息是指反映当今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的一些特殊东
西。在文中驴友骑行、劳务输出、农民进城老人留守、小百姓大情怀
都表现了时代的特点。
选材上,“市晚报记者黄豫光跟随驴友骑行到黄泥湾,在一个农
家小院前停了下来。他注意到,小院外面树了一根高高的旗杆,顶端
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作者借记者老黄随驴友骑行所见所闻,将故
事发生的地点聚焦在黄泥湾乡村的一个农家小院,来折射驴友乡村游
的时代现象。
情节上,“年轻的时候,响应县政府号召,跟随劳务输出建筑队,
陆续到亚非一些国家务工,给建筑队做板”“儿子和儿媳在竹园镇开
代馆,老伴去照看孙子,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作者借王大爷年
轻时响应县政府号召,跟随劳务输出建筑队,亚非一些国家务工折射
黄泥湾曾经作为劳务输出的地方出国打工的社会现实以及农民进城、
老人留守农村社会变革。
主题上,“王大爷最后说,一个人只有到了外国,才强烈感觉到
自己是中国人。有时候特别想家,有时候受了外国人欺侮,我就到中
国驻外大使馆去看国旗”“最后那次回国的时候,他在北京下了飞机,
专程去天安门广场看了一次升国旗仪式,看得热泪盈眶。他当即从北
京买了一面国旗带回黄泥湾”,作者借主人公王大爷年轻国外打工把
对家乡的思念化为对国旗、对国家的一种热爱和信仰,表现了中国百
姓自发的朴素而真挚的爱国情怀。
(4)艺术效果上,“我泡壶茶,咱俩慢慢聊”沏茶对饮的情节既
照应了前面“说来话长”,“老大爷拿出一把茶壶,沏上茶,倒在两个
茶杯里,递一杯给老黄,自己也在桌子旁边坐下来。茶水袅娜地飘散
着淡淡的清香和水汽,弥漫在两个人中间……”,沏茶、倒茶、饮茶
的情节延缓了主要情节的发展,丰富了情节的内容,激发读者继续读
下去的兴趣。
情节结构上,“茶水袅娜地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和水汽,弥漫在两
个人中间。老黄啜了一口茶,感觉茶水虽有些苦涩,但口鼻生香”“老
大爷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茶,打开了话匣子”,茶水氤氯、沏茶对饮有
利于两个人聊天情节的展开,营造了主客之间安宁祥和、轻松和谐的
谈话氛围。
人物形象上,”老大爷拿出一把茶壶,沏上茶,倒在两个茶杯里,
递一杯给老黄,自己也在桌子旁边坐下来”,沏茶待客、主客对饮丰
富了王大爷质朴可亲、慢条斯理、礼貌待客的形象。
表现主题上,”这种茶应该是农村人自己采摘自己炒制的粗茶,
但是没有农药和化肥的污染,绝对是绿色食品”,小说写王大爷请老
黄饮的茶是农村人自己炒制的粗茶,体现原生态,正好与王大爷的朴
素自发的爱国情怀相映衬,暗示作品主题。
答案:
(1)B
(2)C
(3)①选材上,作者借记者老黄随驴友骑行所见所闻,将故事
发生的地点聚焦在黄泥湾乡村的一个农家小院,来折射驴友乡村游的
时代现象。②情节上,作者借王大爷年轻时响应县政府号召,跟随劳
务输出建筑队,亚非一些国家务工折射黄泥湾曾经作为劳务输出的地
方出国打工的社会现实以及农民进城、老人留守农村社会变革。③主
题上,作者借主人公王大爷年轻国外打工把对家乡的思念化为对国旗、
对国家的一种热爱和信仰,表现了中国百姓自发的朴素而真挚的爱国
情怀。
(4)①沏茶对饮的情节既照应了前面“说来话长”,又延缓了主
要情节的发展,丰富了情节的内容,激发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②
茶水氤氟、沏茶对饮营造了主客之间安宁祥和、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
③沏茶待客、主客对饮丰富了王大爷质朴可亲、慢条斯理、礼貌待客
的形象。④茶为原生态粗茶,正好与王大爷的朴素自发的爱国情怀相
映衬,暗示作品主题。
(1)本题考查学生对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
先要理解文本相关内容,把握其主题,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
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此题,既
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
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
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
力。解答此题,可从选材、情节、主题等角度加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进行个性化阅读
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情节、形象、主题、阅读效
果等方面来组织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
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
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
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
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0^14.【答案】D、B、D、、
【解析】(1)句意: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
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
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根据前后文义可知欧阳修与尹洙轮番为师友,后又结交梅尧臣,
而非“师友”结交梅尧臣,所以不能将“师友”和“与梅尧臣游”断
在一处,排除AC;
”为歌诗相倡和”是指欧阳修和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
中间不能断开,下句是指文章名扬天下,更不能将“相倡和”和“遂
以文章”断一处,据此可排除B。
故选D。
(2)B.“意义相同”错误。“徙武北海”的“徙”是“流放”的
意思。
故选B。
(3)D.“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欧阳修去世后仍
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错误。应为朋友在世时欧阳修推
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欧阳修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人。
故选D。
(4)①“举”,举动;“岂”,难道;“退”,降职。译文:我过去
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同您一起降职而不同您一起升迁
是应该的。
②“后进”,后辈;“率”,都;“闻人”,名人。译文:欧阳修奖
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
(5)依据原文“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
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
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可知,
欧阳修认为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有着显著的治国的贤能,
这是不能罢黜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就是这些人都是正直之士,正直
之士在朝是邪恶者的大忌,如果舍弃谋臣不用,那是敌人的福份啊,
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在朝奸邪之徒会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会振
臂喝彩。
答案:
(1)D
(2)B
(3)D
(4)①我过去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同您一起降
职而不同您一起升迁是应该的。
②欧阳修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
了名人。
(5)①杜衍这四人是治国的贤才,欧阳修不忍贤才被诬;②正
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的大忌。如果这四个人被罢除,就会让在朝奸
邪之徒阴谋得逞。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
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
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
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
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
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
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
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
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
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范仲淹出使陕西,举荐欧阳修
做掌书记,欧阳修笑着推辞说:“以前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
益吗?可以一同被贬,但不可以一同升迁。”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
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兼掌谏院。欧阳修
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
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
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
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
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
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杜
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
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
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
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
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
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
为知制诰、滁州知州。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不繁冗
不省略恰到好处。在议论上,简单而明了,实际而通情,善于联系事
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给人以很强的说服
力。他的超然洒脱,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
人一致效法尊崇他。提携后进者,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
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
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
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
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庭。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
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
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有时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
解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
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先回
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
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
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筛选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
先在文中找到与题干相关的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
息加以概括。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
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
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
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
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
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
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
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5~16.【答案】B、
【解析】(1)B.“是说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分封群臣时,担心不能
永保王公贵族的爵位存”理解错误,“高祖誓功衣带小”,是汉高祖在
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意思是说赐给你们的爵位是永恒的,
只有等到黄河变得像衣带那样窄、泰山像磨刀石那样平的时候,你们
的爵位才有可能失去。喻指贵族世代霸占朝廷爵禄,不肯放手。是说
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分封群臣时因“衣带小”,一般的寒门士子想要出
将入相是比登天还难的,化用典故来斥责社会不公。
故选B。
(2)这首《黄河》,不是真要赋咏黄河,而是借事寓意,抨击和
讥嘲唐代的科举制度。一开头,作者就用黄河无法澄清作比喻,暗示
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虚伪性,揭露官场正和黄河一样污浊,即使把用来
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无济于事。下面两句,作者进一步描画
科举场中的黑暗。诗人巧妙地把这两层意思联系起来,驰骋想象,写
道:“解通银汉应须曲”。表面上是说黄河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
为它河道曲折。可是“银汉”在古人诗词又常用来指代皇室或朝廷,
所以这句的真实意思是说,能够通到皇帝身边去的(指通过科举考试
取得高官显位),必是运用“曲”的手段,即不正当的手段。唐代科
举考试,特别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察学问,而是看士子有没有投
奔巴结当权人物的本领,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败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源远流长,
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
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
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
卷往复的咏叹味。实际上作者用“黄河之水”喻指时光流逝之快,人
生之短暂,悲叹人生短促。
答案:
(1)B
(2)①罗诗写到了黄河的“曲”与“不清”(浑浊)。“曲”表面
上指黄河河道的蜿蜒曲折,实际上指科举考试中各种的不正当手段与
途径;“不清”表面上是指黄河水的浑浊,实际上是指统治者的昏暗,
官场的污浊不堪。
②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面上是写黄
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实际上
喻指时光流逝之快,人生之短暂。
赏析:
这首《黄河》,不是真要赋咏黄河,而是借事寓意,抨
击和讥嘲唐代的科举制度。
一开头,作者就用黄河无法澄清作比喻,暗示当时的科举考
试的虚伪性,揭露官场正和黄河一样污浊,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
胶都倾进去,也无济于事。接着又用“天意难明”四字,矛头直指最
高统治者。
下面两句,作者进一步描画科举场中的黑暗。李白诗有“君
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黄河古来又有九曲之称,如刘禹锡《浪
淘沙》词:“九曲黄河万里沙。”诗人巧妙地把这两层意思联系起来,
驰聘想象,写道:“解通银汉应须曲”。表面上是说黄河所以能够通到
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可是“银汉”在古人诗词又常用来指代
皇室或朝廷,所以这句的真实意思是说,能够通到皇帝身边去的(指
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必是运用“曲”的手段,即不正当的
手段。唐代科举考试,特别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察学问,而是看
士子有没有投奔巴结当权人物的本领,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败的。
古人误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所以作者说它“才出昆仑便
不清:这也是有寓意的。“昆仑”同“银汉”一样,是指朝廷豪门贵
族甚至当朝皇帝。因为那些被提拔荐引做了官的士子,都是与贵族、
大臣私下里勾结,一出手就不干不净,正如黄河在发源地就已经污浊
了一样。
五、六两句,包含了两个典故。第五句是指汉高祖在平定天
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翻译出
来就是:要到黄河象衣带那么狭窄,泰山象磨刀石那样平坦,你们的
爵位才会失去(那意思就是永不失去)。第六句说的是汉代张骞奉命
探寻黄河源头。据说他坐了一只木筏,溯河直上,不知不觉到了一个
地方,看见有个女子正在织布,旁边又有个放牛的男子。张骞后来回
到西蜀,拿这事请教善于占卜的严君平。君平说,你已经到了天上牛
郎织女两座星宿的所在地。
作者借用这两个典故,同样也有寓意。上句是说,自从汉高
祖大封功臣以来(恰巧,唐代开国皇帝也叫“高祖”),贵族们就世代
簪缨,富贵不绝,霸占着朝廷爵禄,好象真要等到黄河细小得象衣带
时才肯放手。
下句又说,封建贵族霸占爵位,把持朝政,有如“仙人占斗
(天上的北斗,古代天文学属于紫微垣,居于天北极的周围。古人用
以象征皇室或朝廷。(他们既然占据了“北斗”,那么,要到天上去的
“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只要经他们的援引,自然飘飘直上,不
须费力了。
由此可见,诗人虽然句句明写黄河,却句句都在映射封建王
朝,骂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贴切。这和罗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失
败的痛苦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
传说“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见王嘉《拾遗
记高辛》),所以诗人说,三千年(应是一千年)黄河才澄清一次,
谁还能够等得着呢?于是笔锋一转,不无揶揄地说:既然如此,就不
劳驾您预告这种好消息了!换句话说,黄河很难澄清,朝廷上的乌烟
瘴气同样也是改变不了的。这是对唐王朝表示绝望的话。此后,罗隐
返回家乡杭州,在钱锣幕下做官,再不到长安考试了。
这首诗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第一,诗人拿黄河来讽喻
科举制度,构思巧妙;其次,句句紧扣黄河,而又句句别有他指,手
法也颇为高明。诗人对唐王朝科举制度的揭露,痛快淋漓,切中要害,
很有代表性。诗中语气激烈,曾有人说它是“失之大怒,其词躁”(见
刘铁冷《作诗百法》),即不够“温柔敦厚”。
这是没有理解罗隐当时的心情才作的“中庸之论”。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
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深刻意蕴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
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诗歌和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
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
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
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
存在明显的错误。
17•【答案】【小题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
谁何
【小题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小题3】两个黄鹏鸣翠柳,自在娇莺恰恰啼
【解析】故答案为: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重点字:
弩)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重点字:礼)
(3)两个黄鹏鸣翠柳自在娇莺恰恰啼(千里莺啼绿映红/
隔叶黄鹏空好音/阴阴夏木嘴黄鹏/几处早莺争暖树)(重点字:鹉)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
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过秦论》名句辑录: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式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并统治
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句子是:振
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3.最能揭示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
抗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外采取了一系列文治武攻之举措。在南方: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在北方: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
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5.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
下进击中原。文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
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18.【答案】坚定信仰,提升境界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来谈谈自己对于“人生的境界与信仰的力量”
的看法。
信仰是指人们心中最崇高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
那里长满青青的小草,绽放着的花朵,不时招来拼命拍动翅膀的蜜蜂
和蝴蝶。那里生长着我们的灵魂,那里是我们不可剥夺的净土。坚定
自己的信仰,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信仰如同浩渺星空中的北极星,众星围绕,是我们
生命的方向;信仰是熊熊燃烧的烈火,不论何时,都给予我们战胜一
切的力量;信仰是清泉,不论我们如何狼狈不堪,他总能将我们的心
灵净化。
铁蹄踏遍欧洲的土地,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更
让人敬畏的确实是他麾下那一名名骁勇的士兵。一句“不想当元帅的
士兵不是好士兵”道出了他们的信仰,信仰着在某一天,元帅的权杖
会出现在自己的背包里,在沙场之上点兵拨将,奋勇抗敌。这是他们
的信仰,是他们英勇无畏的源泉,是他们势不可挡的法宝。恐惧丝毫
不敢侵袭他们,成功自然也不肯离开这些英勇的将士们。沙场之上,
他们所向披靡,傲视全球。
信仰,是人们生命的支撑,是人们前进时拥有的坚
强后盾,他不能像利剑那样刺入敌人的胸膛,却可以让你有力量去划
破前方的一层层的围墙。拥有信仰,便如同点燃生命之火,活力不枯,
勇气无竭。
曼德拉,这位黑人的英雄,全人类的领袖,引导我
们来到和平平等的世界,引导我们去采摘和平的花朵,去送给不同肤
色、不同民族却拥有共同信仰的同胞们。信仰成为黑人战胜一切不公
的力量,不可遭到抑制,更不可被毁灭。正是凭着对信仰的执着,他
们感染了更多人,号召了更多人加入了他们的队伍。阐释了他们的信
仰,更强壮了他们的信仰,相信平等会来临,相信信仰不会只驻留在
精神中。
正是这股信仰,让我们感受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面,
炙热的心包着神圣的信仰,皮囊可丢弃,信仰却不能容忍任何一点亵
渎,如今,这股信仰也成为我们信仰的一部分,我们愿将他们作为我
们最真诚的朋友,成为我们携手共同追求信仰的伙伴。
“匹夫不可夺志也。”人们可以在努力中失败,在黑暗中挣扎,
但决不可让信仰的光芒受到抑制。让我们坚定信仰,提升自己的精神
境界。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选取的是近日热点事件“庐江中学抢话筒事件”,教授在演
讲时发表了“读书就是为了钱,不要谈什么理想抱负”“有钱就有一
切”等言论,遭到了在场的一位学生的反驳,他认为“我们学习是为
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此二人截然不同的观点,体现出了不同的人
生观、价值观。教授的观点体现出了鲜明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反
映出了理想、信念的缺失。而学生的言论则体现出了“为中华民族崛
起而读书”的崇高信仰,体现出了其思想境界之高。
材料以“思想境界”“信仰”为中心话题,启示我们,应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选择、学会取舍,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人活于世,当有更崇高的信仰,并为了理想信念奋斗不止,使人生更
有价值和意义。
在行文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何为信仰境界,坚定怎
样的信念,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如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等角度展
开具体论证。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
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C类)及答案解析
- 吉林师范大学《色彩头像技法解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师范大学《歌曲钢琴弹唱Ⅱ》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房地产开发物资采购方案
- 机场候机楼钢结构雨棚施工方案
- 吉林大学《微积分EI》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P4全彩LED会议室显示屏安装方案
- 公共交通站点消防工程实施方案
- 激光科顾客跟进管理制度
- 期中测评试卷(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 GB/T 15822.1-2024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1部分:总则
- 新质生产力解读课件
- 梅克尔憩室PPT参考幻灯片
- 动车组火灾检测(报警)系统
-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 中国工商银行个人贷款申请表版
- 泥塑校本课程
- 2018秋七年级虎外考试卷英语试卷
- 河洛择日法[技巧]
- (完整版)室内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