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夯实基础——知识提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北宋(9601127年)的建立与局部统一: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建立后,消灭南方割据政权和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1.背景:(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2.措施:(1)中央:分割相权。(二府三司制,分散宰相权力,集权于皇帝)①行政: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②军事: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③财政:设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掌财政。(2)地方:全面收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③财政——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④司法——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3)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4)官僚体制:崇文抑武(文官政治;士大夫政治)。剥夺军权: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分散军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军队实行更戍法;崇文治国: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3.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③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4.影响:(1)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①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政治风气保守疲沓;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三、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境危机:(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2)表现:①北部: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2.财政危机: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扩充军队导致“冗兵”,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3.政治危机:收回兵权、分割军权,分化事权,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致使宋朝积弱;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重,激化阶级矛盾,致使政治危机。四、北宋的改革1.庆历新政(1043年—1045年)(1)背景:①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②为革除弊政、维护封建统治。(2)人物:范仲淹、宋仁宗(3)核心:整顿吏治(4)结果:失败(5)失败原因: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反对;宋仁宗动摇。(6)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2.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069年—1085年)(1)背景:①必要性: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边疆和政治危机;②可能性A.“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B.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改革决心;C.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③目的: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2)核心:富国强兵(3)措施:①富国: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市易法、均输法)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②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逐渐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4.评价:积极: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消极:①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再次失败;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③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五、南宋的偏安(11271276年)1.原因:(1)外部:①金的崛起、励精图治、实力强大;②金灭辽及北宋(靖康之变)。(2)内部:①连年征战、岁币,造成内部空虚;②统治腐朽、无能,破坏军民抗金斗争;③长期重文轻武、守内虚外。2.南宋建国:1127年,宋高宗赵构于临安建国3.金与南宋:(1)岳飞抗金: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战果。(2)宋金议和:绍兴和议,1141年订立,南宋与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贡”。巩固基础——备学考1.(2022秋·广东学考)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
)A.促进阶层流动 B.强化中央集权 C.推动教育发展 D.加强思想控制2.(2017秋·广东学考)北宋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削夺地方财政权主要是为了A.促进地方发展B.增加地方自主权C.加强中央集权D.削弱君主专制3.(2020秋·广东学考)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A.开国功臣B.皇亲国戚C.科举考试D.地方推荐4.(2019·广东学考)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5.(2022秋·广东学考)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B.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6.(2023秋·江苏学考)“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这表明宋初(
)A.地方财政负担减轻B.地方行政效率提高C.地方官员权力增大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7.(2023春·江苏学考)时人描述宋初:“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材料认为宋初的政治制度()A.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B.强化了各级机构的权力C.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D.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8.(2023春·浙江学考)下如图是某朝代的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此朝代是A.东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9.(2023春·河北学考)金代海陵王时,废猛安谋克制下的万户一级为路,使其置于京府和节镇州之下,其地位与防御州、县等,并纳入官员品级制的系统之中。这一改革A.废除了猛安谋克制度B.解决了“冗官”问题C.推动地方官制的统一D.实现了官制的女真化10.(2022秋·江苏学考)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这一做法(
)A.缓解了财政危机 B.抵御了辽夏的入侵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削弱了军队战斗力11.(2022秋·北京学考)宋代,在州一级所设的通判,有权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还有权弹劾州府所有官员。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官员生活的腐化 B.政治制度的僵化C.专制集权的强化D.崇文抑武的固化12.(2022春·新疆学考)“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实施这一举措的朝代是(
)A.西汉 B.东晋 C.南唐 D.北宋13.(2022春·浙江学考)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A.打破了宋辽的军事平衡B.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胜利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14.(2022春·湖南学考)下列对于两宋时期军事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北宋实行重武轻文政策B.枢密院拥有统兵权和调兵权C.由武官担任枢密院长官D.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15.(2022春·湖南学考)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6.(2022春·浙江学考)1028年,党项首领德明派其子元昊领兵攻下原为回鹘、吐蕃占据的甘州和西凉府,1032年,宋仁宗加封德明为夏国王。这说明北宋A.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处于被动B.力图保护边境贸易C.承认了西夏政权的合法地位 D.坚持平等的民族观17.(2022春·浙江学考)《金史》载:“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对此记述理解正确的是A.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贡”B.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C.使宋辽两国保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D.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归南宋统治18.(2021春·北京学考)宋太祖赵匡胤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其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削弱宰相权力C.缓解边境压力 D.解决财政危机19.(2020春·海南学考)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20.(2020秋·山东学考)北宋初期,统治者在地方设“四监司”,又在州一级增设通判。这样做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效率 C.节约财政开支 D.减少决策失误21.(2020秋·北京学考)在宋朝,(武官)即使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文人)状元登第。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B.军队扩编,军费上升C.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 D.机构重叠,官员冗滥22.《宋史·文苑传》序言中说:“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理念是A.儒学独尊 B.文功武治 C.崇文抑武 D.倡导理学23.《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匡胤即位之初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问道于赵普。赵普对曰:“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其中与“稍夺其权”相关的举措是A.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B.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C.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D.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24.如图是北京某学校小张同学做的中国古代一个历史朝代的权力分配示意图,但不小心破损了一部分。请根据所学判断这是A.汉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B.隋唐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C.宋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D.宋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25.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分权”,该措施的积极作用是A.削相权强皇权 B.部门相互牵制C.加强中央集权 D.造成宋代积弱26.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参知政事等职。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签判 B.知县 C.通判 D.参知政事27.右侧材料是史书记载的时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C.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D.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28.图1为我国某一朝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该朝代为图1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29.岳飞《满江红》“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匈奴”是指A.匈奴族统治B.契丹族统治者 C.党项族统治者 D.女真族统治者30.宋太宗曾表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宗有此“用心”主要是因为A.唐后期以来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B.唐后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的教训 C.宋太宗自认为国无外忧必有内患 D.少数民族政权严重威胁北宋统治参考答案:宋朝实行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主要目的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2.C.北宋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削夺地方财政权,主要目的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A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削弱地方势力,防止地方势力膨胀北宋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削夺地方财政权,主要目的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这一做法削弱了军队战斗力设知州和通判,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15.A.能力提升——备高考1.(2022.新课标全国乙卷高考.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2.(2021.新课标全国甲卷高考.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3.(2021.新课标全国乙卷高考.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4.(2020.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5.(2020.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6.(2019.新课标全国III卷高考.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7.(2016.新课标全国I卷文综.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8.(2016.新课标全国II卷文综.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9.(2013大纲全国卷)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10.(2023·湖南卷)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11.(2023·浙江·6月统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12.(2022·湖北卷)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13.(2021年福建)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高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B.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C.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 D.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14.(2019年4月浙江选考,7,2分)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D.实行察举制15.(2017年北京卷,13,4分)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16.(2017年11月浙江选考,7,2分)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A.汉刺史制B.宋参知政事C.明内阁制D.清军机处17.(2020·山东高考·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18.(2018·全国Ⅲ卷高考·25)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19.(2017·全国Ⅲ卷高考·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20.(2016·江苏卷·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21.(2016·北京卷·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22.(2015·山东卷·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参考答案: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故选A项。B由材料“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盛行的婚姻论财的做法,试图维护维护原有的宗族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材料显示当时的理学家仍非常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而非淡化,排除A;理学家的这些主张试图维护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念,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非背离,排除C;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主张维护原有的婚姻习俗的,他们是反对婚姻习俗发生变革的,排除D。C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增强,故C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把福建的水稻推广到江浙一带甚至北方,同时广南和四川都种植水稻,这反映出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各地都已经能种植水稻,故A正确;曹魏时已经有翻车,故B项排除;仅从水稻种植的推广不能得出区域经济的均衡,区域经济不仅仅饱含农业,排除C项;水稻种植推广会对饮食习惯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的士兵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如材料所述,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此一点,也正体现了宋太祖重视史书的记载、重视后人的评说,故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由于史书为史官所撰,而史官在撰史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个人主观色彩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故全部真实可信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主要阐述了宋太祖由于其重视史书记载而闷闷不乐的状况,对于史官与君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并没有展开论述。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表达的是宋太祖对史书记载的惧惮,而非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宋代“不抑兼并”。材料反应是是土地分配状况,不能经济衰退,排除A。坊市制度属于城市商业经济,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涉及政府管控问题,排除D。10.根据材料“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可知,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与谏官反对皇帝废后,跪求奏对,导致御史中丞遭贬黜,而后朝廷诏令御史、谏官“相率请对”,说明士大夫阶层为维护政治稳定,敢于向皇帝谏议,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膨胀,B项正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废后即是皇帝的家事,同时也是国家大事,A项“不容置疑”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御史与谏官对皇权的制约,而非御史与谏官职能混通,排除C项;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的说法错误,相权与皇权具有一定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的权益,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衰落,无法得出科举取士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雇人代役现象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表现,对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发挥较大作用,A项正确;材料与加剧乡村阶层对立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削弱基层治理能力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排除D项。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体现的是对丞相行政权的分割,B选项符合题意。世官制属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A选项排除。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执行机构,强化外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朝的选官制度,D选项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枢密使、副使分割的是宰相的军权,B项正确;转运使是负责转运地方钱粮到中央,排除A项;开封府知府是地方官府,负责地方行政,排除C项;兵部员外郎是主管兵部的员外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拆迁房屋合同模板
- 社交平台开发合同
- 新版房产预售合同模板
- 假山运输合同模板
- 2024年叉车租赁运营协议
- 互联网体育赛事直播平台合作开发合同
- 汽贸股协议合同模板
- 桉树肥料采购合同模板
- 烟气处理系统的优化方案
- 广州二手房卖家合同模板
- GB/T 3293.1-1998鞋号
- GB/T 31489.1-2015额定电压500 kV及以下直流输电用挤包绝缘电力电缆系统第1部分:试验方法和要求
- 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改革措施表2020
- DV-PV培训课件:设计验证和生产确认
- 坐骨神经痛及治疗课件
- 数控车床编程基本学习培训课件
-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含答案解析)
- 部编版语文教材全套目录小学到高中(2022年)
- 小学生血液知识讲座课件
- 急性心肌梗死病例
- 2022年西南交通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