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专此即颂安好聂荣臻八月二十二日材料二:20世纪以来,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卡特里娜飓风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接踵而至,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全球共有16亿人死于灾害。破坏性的灾难,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也会挑战乃至根除相关主体的联结关系,对人们的情感造成开放性的创口。而这种形势下的相互帮助,则有助于产生新的情感联结,将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联系在一起,重塑信任与认同,乃至形成新的情感共同体。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学者迈克尔·格兰茨首次提出了“灾难外交”这一概念。“灾难外交”就是一国以救灾为契机,同其他国家,特别是受灾国家共同应对灾难挑战,围绕灾难的预防、救援和重建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从而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深化。已有对“灾难外交”的认识仍局限于传统的创造性介入外交分析框架之中,强调“灾难外交”通过发挥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来促进国家间关系升级。然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感因素对“灾难外交”的实践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喜爱、信任等积极情感可以使援助国免受受援国对其动机的怀疑,而担忧、恐惧等负面情感可能使受援国拒绝接受援助或只接受援助,但不改变对援助国的刻板印象和态度,从而使灾难外交难以达到改善国家间关系的目的。从心理层面上看,灾难外交是一种情感交流的实践,当受灾者和援助者寻求一种方式来表达其经历或感受时,灾难外交通过向双方传达对方的情感来吸引两国民众形成情感联系——援助者可以借此表达同情与友谊,受灾者则从中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孤立的个人情感由此被嵌入更大的集体之中,这个集体有着对灾难共同的情感理解。近年来,我国的灾难外交实践也证实了灾难外交培育共同情感的作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我国作为受灾国受到多国援助,我国在疫情好转后又主动向他国伸出援手,在相互的援助与协作中增进了国家间的互信,巩固了国际团结,促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化。疫情前期,日本官方和民间慷慨地向我国捐赠了口罩等医疗物资,我国的社交媒体、人民和政府也积极主动回馈着这份善意。外媒评论称,中日两国民间和政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相互支援“缓和了中日几代人的敌意”。当然,灾难外交要尊重受援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基础,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这一点可以从美国民主党在“9·11”事件后针对中东受众的一项旨在促进民主价值观的重要倡议的失败中得到证明——仅仅展示了美国的观点,缺少同中东国家经历与情感的相互承认。遵从受援国情感表达的规则也不是可有可无。不同国家在情感交流的方式上存在差异,例如,日本文化对公开展示震惊和恐怖的表情有规定,而美国文化则没有。规则表达了某种社会确定的规范或习俗对情感信息交流方式的期望,包括语言、强度等,在跨文化环境中,违反特定文化的情感表达规则就会导致沟通障碍和敌意,不利于人类的共同情感建设。(摘编自韦红、马赟菲《论灾难外交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情感建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阀造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亲、老人失去儿女,此弱女成遗孤仅是其中一例。B.聂荣臻元帅的信,蕴含着平等、和平、人道、友爱的思想,胸怀宽广,境界高远。C.“灾难外交”理念的提出,为国家救灾提供了契机,也将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深化。D.彼此尊重、相互认同是灾难外交援助的重要基础,舍此,往往会失却灾难外交的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日阀发动了侵华战争,但两国士兵、人民不宜交恶,应携手反战,赢得自由和幸福。B.破坏性的灾难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即它能为重建“情感共同体”提供契机。C.在灾难外交中,相较于传统手段,发挥情感因素的影响来升级国家间的关系更为重要。D.中日若能在外交实践中相互支援,就能培育共同情感,消除中日几代人之间的敌意。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在灾难外交中重塑人类情感共同体”观点的一项是(

)A.“糟糕的埃博拉危机提供了认识我们真正的朋友的机会,而中国则是利比里亚真正的朋友之一。”B.新冠肺炎疫情燃起,中国把多国联结在一起,善意在各国民众之间传递,显示了民族间的情感力量。C.在形成共同情感的路径中,人们通过互动传递情感,并共同理解灾害中的情感,从而使情感聚合。D.情感可以在媒体上自由地表达和传递,远在天涯的人们坐在家中也可以感受到异国“遥远的情感”。4.聂荣臻将日本人分为“日阀”和“日本士兵及人民”两部分进行阐述,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5.结合材料二,就如何利用“灾难外交”培育“共同情感”这个问题,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曙光刚刚染红萨崩山上的天空,暗蓝的海面已揭开黑色的夜幕,早晨凛冽的寒气刺着人脸,薄冰也在脚底下咯咯发响。只有远处永不停息的涛声,打破清晨的寂静。“先生,到伯爵码头吗?请上船!”两三个退伍水兵从划子上站起来,向您招揽生意。您挑定那只离你最近的划子,跨过陷在船旁泥泞中的那匹已在腐烂的枣红色死马,上船向舵那边走去。于是您离了岸。您望望海湾,海湾里遍布着漆成条纹的舰船,有的近,有的远;您望望呈现在远处水晶般澄澈的水天之际的敌舰。您听听节拍匀调的划桨声和从水面上飘送过来的人语声,以及塞瓦斯托波尔雄壮的炮声。船在伯爵码头靠了岸。码头上来往着灰制服的陆军、黑制服的海军和穿着杂色衣衫的妇女,码头的最初几级台阶上狼藉地摆放着生锈的炮弹、炸弹、霰弹和各种口径的铁炮:军营生活和都市生活、漂亮的城市和肮脏的野营奇怪地混杂在一起。就拿这个辎重兵来说吧,他正拉着三匹枣红马去饮水,怡然自得地哼着歌曲。而且,在那位戴着洁白手套的过路军官的脸上,在那个坐在防寨上抽烟的水兵的脸上,在那些怕弄脏粉红色衣裳、在穿过街道时从这块石头跳到那块石头的少女们的脸上,你都可以看到同样的神情。是的,您要是第一次来到塞瓦斯托波尔,您准会大失所望!不论从哪一个人的脸上,您都找不到惊慌和狼狈的神情,甚至找不到热烈、果断或者准备牺牲的神色。但您别急于怀疑,干脆就到对面那座大厦的巨大的俱乐部里去吧。一推开门,您就会看到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闻到一股腥臭难当的气味。您在那儿可以看到脸色苍白、神情阴郁的医生,两臂上溅满鲜血。上了麻药的伤员躺在床上,睁着眼睛,嘴里像梦呓般说着些莫名其妙但有时却朴实动人的话。您还会看到担架上躺着另一个伤员,他眼看着伙伴动手术,忍不住浑身痉挛,哼个不停。总之,您在这儿看到的战争,不是军容整齐的队伍、激昂的军乐、咚咚的战鼓、迎风飘扬的旗帜和跃马前进的将军,而是战争的真实面目——流血、受难、死亡……离开这所充满痛苦的房子,您准会觉得如释重负,您会深深地吸几口新鲜空气,但一想到这些苦难,您又会觉得自己的渺小,您也就会毫不犹豫地泰然向棱堡走去……您一路走去,不时会被地上狼藉的炮弹绊到,或者跌进石子地上积水的弹坑里。您会在街上遇见和赶上成群结队的士兵和军官,偶尔也会碰到一个女人或者孩子。在您上山的时候听到炮弹或者榴弹在附近呼啸,特别是您看到一个士兵,挥动两臂,顺着泥泞滑下山去,嘻嘻哈哈地从您旁边经过,你会情不自禁地挺起胸膛,昂起头,向这座泥泞滑溜的山上爬去。突然,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不但震撼您的耳朵,而且震撼您的全身,您不禁打了个寒噤。“哦,这就是第四棱堡了,真是个可怕的地方!”同时,一团浓烟把您的身体、炮床和走动着的水兵的黑影都笼罩住了。“正好打中炮眼,我看打死了两个……喏,抬出来了!”您会听到这样的欢呼声。接着您就会看到有个黑色的球撞在地上,发出清楚而响亮的爆炸声。随后,弹片带着尖叫声向四方飞溅开来,石子在空中沙沙直响,您身上也会溅满污泥。听见这些声音,您会产生一种又痛快又恐怖的奇异感觉。在炮弹向您飞来的这一刹那间,您准会想到您要被它打死了。等您清醒过来,刹那间,您会感到喜不自胜,您也就领略到在生死关头所特有的一种壮美之感。接着又是炮弹的呼啸声、落地声和爆炸声,但在爆炸声中还夹着一个人的呻吟,使您大吃一惊。这个负伤的水兵浑身都是血和泥,声音哆嗦地对伙伴们说:“别了,弟兄们!”他显然还想说些什么,但结果只重复道:“别了,弟兄们!”现在,您可在阵地上看到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者了。您回去的时候,不知怎的不再理会一路上呼啸着的炮弹和枪弹,您将怀着一种宁静而高尚的心情回去,您获得了一个愉快的信念: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占领,不但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占领,而且俄罗斯人民的力量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动摇。黄昏降临了。即将下山的夕阳,从蔽天的灰云后面豁露出来,一下子射出灿烂的红光,照亮了紫色的阴云,照亮了舰艇林立、波涛起伏的灰绿色海面,也照亮了城市的白色建筑物和街上熙来攘往的人们。军团的乐队在林荫道上演奏古老的圆舞曲,它的旋律在水面上荡漾,跟棱堡上隆隆的炮声奇妙地融成一片。(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集》/草婴译,有删改)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是俄罗斯人民抗击英法入侵的保卫战。列夫·托尔斯泰曾担任炮兵连长,亲历战役。(乙)你杀死这条鱼不光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给别人吃。你杀死它还是为了自尊,因为你是个渔夫。它活着的时候你敬爱它,它死了之后你也一样敬爱它。如果你敬爱它,那么杀死它就不算是罪过。要么是更大的罪过?“你想得太多了,老家伙。”他大声说。(节选自《老人与海》/李育超译,有删改)6.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甲文中的辎重兵在牵马饮水时怡然自得地哼着歌曲,虽时时刻刻遭受死亡的威胁,仍保持淡然自若,这让我们看到战争的另一面。B.甲文多次提及的“泥泞”意味深长,它在小说开头意味着对红马的埋葬,而在士兵顺泥泞滑下山时,则传达出对战争沉重的消解。C.甲文借描写俱乐部里腥臭难当的气味、苍白阴郁的医生、神志不清的伤员,呈现战争的触目惊心,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批判。D.乙文中的老人在与大鲨鱼第一次搏斗后,看着被咬得残缺不全的大马林鱼,对于杀掉它是否是罪过,产生了激烈的心理活动。7.下列对甲文相关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甲文几乎没有正面刻画敌我士兵激烈的厮杀,而对飞溅的弹片、爆炸的炮弹等细节加以描述,来展现战争的场景。B.甲文中,作者擅长用“在那位、在那个、在那些”等句式,使其有整齐之美,铺陈了战争的多个画面,增强感染力。C.甲文通过对浑身血泥的水兵重复的语言描写“别了,弟兄们”,再现战争的残酷,歌颂为卫国战争献出生命的普通士兵。D.甲文在曙光中开始,在夕阳中结束,前后呼应的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战争的时间,又营造了令人恐惧压抑的战时氛围。8.从伯爵码头至第四棱堡,“您”历经了怎样的心绪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甲乙两文分别设置了“您”和“你”,它们产生的文学效果是否一样?请谈谈你的理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二: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也,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节选自韩愈《原道》)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B.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C.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D.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B.传,主要是指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另外,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也称传。C.《春秋》,“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D.昆弟,指兄和弟,常以喻亲密友爱。《汉书·邹阳传》有言:“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端即四心,它是四德的萌芽状态,孟子用人的生理构造比喻心理特点,表明四端也是人先天带来的,体现了孟子“性本善”的观点。B.原道指的是探求道之本源,这个“道”和老子所说的“道”不同,韩愈认定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义道德,由尧舜禹一直传到孟子,之后便彻底失传。C.孟子希望能够扩充、发扬四心,最终达到修、齐、治、平的理想,这与韩愈“传”中所表述的正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道理是一致的。D.韩愈发出了攘斥佛老的强烈呼声,嫉佛如仇火一样的激情,短句、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急促有力,遒劲奇峭,气势旺盛。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14.韩愈《原道》最后一段从哪几方面来论述先王之道?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鹧鸪天·重过阊门①万事非(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②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chāng)门:本为苏州西门,这里代指苏州。②新垅:新坟。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B.苏词下阕结尾三句运用了对写法,从侧面落笔,并不直接写对亡妻的思念,而是设想亡妻的痛苦、从而寄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藉和深沉。C.贺词中的“原上草,露初晞”,以荒郊常见的“草”“露”为主要意象,运用起兴手法引出后文的“新垅”,与苏词中“明月夜,短松冈”一样同属想象。D.贺词中的“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夫妇之间的患难与共、甘苦共尝。16.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君子好学的表现是多样的,在《论语·学而》中从吃和住两个方面指出了君子好学的表现的两句是“,”。(2)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中与之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三星堆遗址再次启动发掘,6个新坑、3000多年前的丝绸、500多件重要文物,掀起了①,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惊”。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我们对古蜀国②,而在关于三星堆的热烈讨论中,我们看到无数网友对文物的关心。大家自愿化身“国宝守护人”,将对历史的崇敬、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认同寄托在了青铜神树上、黄金面具上、象牙制品上,让自豪和热血沸腾了千年时光。浩瀚的中华大地上,可能还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着我们唤醒。商鼎周彝、战国错金、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它们和三星堆文化一样,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唤醒沉睡的文明,更要③,发扬它们,携着辉煌的文明走向未来。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19.下列选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B.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C.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眼也不眨地望着鲨鱼向前游来。绳子短了,少去它割掉用来绑鱼的那一段。老头儿现在的头脑是清醒的,正常的,他有坚强的决心,但是希望不大。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看鲨鱼飞快地逼近船后边。它去咬那条死鱼的时候,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见它在猛力朝鱼尾巴上面的肉里咬进去的当儿,它那双使人惊奇的眼睛和咬得格崩格崩的牙齿。鲨鱼的头伸在水面上,它的脊背也正在露出来,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①(

)的声音。他攮进的地方,是两只眼睛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叉的一点。事实上并没有这两条线。有的只是那又粗大又尖长的蓝色的头,两只大眼,和那咬得格崩格崩的、伸得长长的、吞噬②(

)一切的两颚。但那儿正是脑子的所在,老头儿就朝那一个地方扎进去了。他鼓起全身的气力,用他染了血的手把一杆锋利无比的鱼叉扎了进去。他向它扎去的时候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③(

)他抱有坚决的意志和狠毒无比的心肠。老头儿看见它来到,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④(

)的鲨鱼。20.给①②处加点字填写正确的拼音。21.在③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22.请从“为所欲为”、“无所不为”、“安分守己”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④处。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曾国藩说:“恒言‘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底,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大意是:人们常说“平稳”二字值得玩味。天下事虽有走险招也能成功的,但终究不稳妥。所以君子应行事平稳,不冒进。“稳”和“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体现事物在动态平衡中渐进式发展的规律。“稳”是主调,是大局;“进”是方向,是目标。当然,“稳”,不是不动、不变;“进”,不是急进、冒进。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1.C2.A3.D4.①既能鲜明地谴责日阀的侵略行径,又有利于团结日本人中的人道和正义力量去抵制战争。②先分点阐述,又在文末进行总结,明确立场并发出警告,行文思路更加清晰。这样既有利于作者抒发深厚的情感,也能进行理性的表达。5.①利用机会,主动伸出援手,增加人道主义输出,强化情感联系。②尊重受援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基础。③遵从受援国情感表达的规则。6.C7.D8.①初到塞瓦斯托波尔,感到失望;②面对触目惊心场景,感到震惊/沉重;③向棱堡走去时毫不犹豫的泰然;④听到巨响感到恐惧又震撼/痛快又恐怖;⑤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喜不自胜。9.不一样。甲文:①借叙述者与“您”之间的对话,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战争有身临其境之感;②借“您”之眼,在从伯爵码头至第四棱堡的场景转换中,目睹战争的不同场面;③借“您”心理的变化,赞扬保卫者不可动摇的精神力量,表达必胜的信念。乙文:作者借“你”这一人称的转换,表达老人对自我的鼓励(开解、救赎)。10.C11.C12.B13.(1)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2)彰明先王之道来引导他们,鳏夫、寡妇、孤儿、孤老和残障者得到赡养。这差不多就可以了。14.①述说何为“先王之教”。②从个人到国家论述推行“先王之教”的意义(作用)③阐述如何推行“先王之教”。15.C16.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1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8.①三星堆文化热

②知之,甚少(了解甚少)③传承它们19.C20.zhàn

shì21.但22.为所欲为23.例文从陌生到熟悉很多时候,我一直生活在陌生和熟悉之间。和熟悉的朋友交往,到熟悉的店铺购物,读熟悉的文学作品,甚至是首先熟悉这个作家的名字,或者这个作家的故事,才决定阅读这个作家的某部作品。偶尔,读一些陌生的书名,知道一些陌生的作家的名字。熟悉和陌生,就好像我的左膀右臂。我习惯于自己固有的思维,经常性地扭头看着右手的指尖,那边是熟悉的部分,而常常忽略左手那边的指尖,那是我相对陌生的一部分。我从未试图打破这种僵局。熟悉和陌生,就好比两个极端,伸向左右两个不同方向的指尖。因而我认定它们从来不会发生冲突。其实,我错了。从陌生到熟悉,需要一个过程。从熟悉到陌生,应该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我需要打开从陌生到熟悉之间的那扇门,走进去,让陌生变成熟悉,让陌生不再陌生。阅读,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金钥匙。我只需要握着金钥匙轻轻一扭,门就自然打开了。手捧一本陌生的书——《查令十字街84号》,我犹豫着,读,还是不读呢?陌生的书名,一点都没有吸引我的眼球。也许是因为我阅读习惯的偏爱,也许是对陌生书名的望而生畏或者不屑一顾,也许是阅读的视野被禁锢的原因,总之,我没有强烈的想要阅读下去的欲望。这本书,被我放置了半天。仅仅只是半天,我再次捡起来,坐在沙发上阅读。阴雨连绵的午后,窝在沙发上阅读一本陌生的书,这却是一种惬意的状态。与陌生衔接,与陌生亲近,与陌生相撞,情感的火花在内心深处被点燃,接着熊熊燃烧了起来。我的视野发生了改变。改变,因为一本书。改变在一个午后,因为一份执着的热爱。凡是陌生的经验,都可以给我往日的习惯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这本书也是。这本名叫《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据说被全球热爱阅读的人深深喜爱着、阅读着、传递着。它讲述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关于书和情感的故事。他们双方相隔万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