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品德的形成_第1页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形成_第2页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形成_第3页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形成_第4页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形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1整理课件品德的形成

学习目标:理解品德及其心理结构;掌握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开展阶段理论;掌握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掌握品德开展的特点和品德培养的方法重点:掌握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开展阶段理论;掌握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难点: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掌握品德开展的特点和品德培养的方法。2整理课件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概要介绍了道德与品德的概念、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根本观点;第二节品德形成的理论介绍了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的早期研究、柯尔伯格的道德开展阶段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三节品德的培养介绍了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情感的丰富、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行为的训练的具体方法。3整理课件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一、道德与品德道德与品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德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人的行为标准的总和。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标准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道德与品德既有区别与联系4整理课件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四因素说(一)道德认识指对道德行为标准及其意义的认识,包括对道德概念、原那么、观点等道德知识的了解或掌握,以及运用这些道德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作出是非、善恶等道德判断和评价。(二)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道德感在内容上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如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自尊感等等。

5整理课件(三)道德意志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四)道德行为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道德意义的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人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外在具体表现。〔关系〕6整理课件(拓展)二要素说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与道德意向组成。或者认为品德由道德需要与道德能力组成。或者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组成。简称品德由“知与行〞二要素组成。三因素说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组成。简称品德由“知、情、行〞三要素组成。五要素说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组成,简称品德由“知、情、信、意、行〞五要素组成。六要素说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动机、道德意志、道德行动、道德自我评价组成。简称品德由知、情、动、意、行、评六种心理成分组成。7整理课件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研究(一)根本观点:认为儿童的道德开展是认知开展的一局部,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受到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制约,因此,儿童的道德判断开展与儿童认知开展的阶段相平行。〔二〕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三〕成果:儿童的道德开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展规律。8整理课件二、柯尔伯格的研究

(一)柯尔伯格的道德开展阶段论1、方法: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隔三年重复一次,追踪到22、23岁)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2、成果:提出了“道德开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开展的。品德形成的理论9整理课件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开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level)(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conventionallevel)(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level)(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6)普遍原那么的道德定向阶段10整理课件柯尔伯格进一步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开展具有如下特点:1.每个人的道德开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开展速度有快有慢。2.各开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开展阶段。3.道德开展与逻辑思维开展有关:即道德推理开展阶段不能超越逻辑思维开展阶段。4.道德开展与不同社会环境的刺激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5.道德认知开展与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关系:即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11整理课件〔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哲学家。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10岁时发表第一篇科学论文。1917年因软体动物方面的研究而获纳沙特尔大学的博士学位,时值21岁。嗣后,他的研究方向从生主物学转向心理学,在儿童智慧的研究中采用生物学的概念,如同化、顺应和适应等。本世纪40年代又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和“数理逻辑〞等概念。1940~1971年任日内瓦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和卢梭学院院长,1952~1963年任巴黎大学开展心理学教授。他曾连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3届,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学会主席,1955年创立“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该中心主任。1971年退休,辞去卢梭学院院长职务,但仍保存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主任之职。〔知识拓展〕12整理课件〔拓展〕皮亚杰以儿童的认知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动态的平衡为特征将认知开展划分了四个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0~18个月〕,其结构是一种对重复屡次的特定刺激的简单的、适应性的感觉运动反响;〔2〕前运算阶段〔2~6岁〕,其结构是自我中心〔只看到自己的观点〕、集中性〔只注意情境中的一个特点〕和不可逆性〔一旦开始思维,便不能逆转思维的方向〕;〔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其结构是分组,这是一个分类系统,是同化与顺应相平衡的、思维是有条理有组织的象征系统,智慧适应性也于此时产生;〔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其结构以假设、预言和检验进行科学推理。这是一个观念网络,在这个网络里,一切东西都与别的东西相联系,在每一个阶段,儿童的思维都是以自己的逻辑类型为特征的。13整理课件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其中,道德认识是根底,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调节的作用,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是构成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的重要组成局部,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过渡的中间环节;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最重要标志,道德行为既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外在具体表现,又可以通过道德行为稳固、开展道德认识,加深、丰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意志的锻炼。可见,知、情、意、行四种成分在品德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各种成分在彼此联系中不断开展和变化,使得个体的品德结构由表层向深层,由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逐渐开展和过渡。14整理课件对偶故事举例皮亚杰(1965)通过对儿童游戏中规那么的运用和欺骗等行为的观察形成了有关儿童如何理解道德问题的假设。随后,他运用对偶故事法检验了他的假设。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A.妈妈不在家,一个小孩为了帮助妈妈做事,不小心打碎了一盘玻璃杯。

B.妈妈不在家,另一个孩子为了偷柜上的糖果吃,结果打碎了一只玻璃杯。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15整理课件他律道德是指学前及小学低年级儿童(10岁之前)只关心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他人设定的外在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会认为打碎一盘玻璃杯的孩子比打碎一只玻璃杯的孩子更坏,因为他打碎了更多的玻璃杯。自律道德是指较大儿童(10岁以后)根据行为者的主观意图作为道德判断的根底,是由儿童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处于自律阶段的儿童会认为出于不良的行为动机或者有意打碎一只玻璃杯的儿童比不小心打碎一盘玻璃杯的儿童更坏。16整理课件三、班杜拉的研究(一)有关道德行为形成的实验研究1.攻击反响的学习实验实验说明:儿童通过对典范的行为的观察学会攻击反响。2.抗拒诱惑实验实验说明:抗拒诱惑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对典范的观察进行学习和改变。而且,典范具有替代强化的作用,儿童不必直接受到强化,只要观察典范受到奖励或惩罚,就能受到间接的替代强化,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响。品德形成的理论17整理课件3.言行一致实验

实验说明,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只在口头上要求儿童,而做起事来言行不一,那么,儿童接受和模仿的是不良行为。而且不管是成人还是同辈的不良行为对儿童均有影响。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根本观点

人的社会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典范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四个下位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运动再现过程(4)动机作用过程(强化激发和维持行为,增强行为的动机。强化: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18整理课件(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教育涵义

1.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和改变。2.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开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包括客观环境、文化背景、人际关系、观察到的典范等等)3.典范示范、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在道德行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典范的作用,注重道德行为的培养,注重教育者的言行一致。道德教育应该展示标准的典范行为,让儿童进行观察学习,并创设一定的环境使儿童通过强化形成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系统或能力。19整理课件第三节

品德的培养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认识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道德认识的形成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开展、道德信念确实立。(一)道德知识的掌握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是从个别到全面、从具体到抽象的开展过程。道德知识的掌握要依赖的条件:1.使学生获得感性的道德经验。2.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道德教育上保持一贯和一致。20整理课件(二)道德评价能力的开展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开展的一般过程是:(1)从重复老师或别人的评价过渡到自己独立做出评价;(2)从依据行为的直接效果为标准逐渐转向对行为动机的分析;(3)从评价别人的行为到分析自己的行为;(4)从片面的评价到全面、客观和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开展,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注意道德评价的示范,经常利用典型事例为学生做出简明而正确的评价(2)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评价的实践(3)注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21整理课件(三)道德信念确实立1、学生的道德信念的开展要经历三个时期:(1)无道德信念时期(2)道德信念萌芽时期(3)道德信念开始确立时期2、阻碍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头脑中产生的心理障碍:〔1〕认知障碍:包括智力障碍与意义障碍(a)智力障碍:智能缺乏,思维水平低,不能摆脱狭隘的知识经验的限制;(b)意义障碍: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思想,阻碍他们对于道德要求及其意义的真正理解。(2)情绪障碍(3)意志行为障碍22整理课件

二、道德情感的丰富

(一)道德情感的形式及其开展道德情感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

2.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与道德理论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儿童道德情感形式的开展存在着年龄特征。小学儿童以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及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为主,易受情境的影响。到小学高年级约有半数左右产生具有较高概括性和自觉性的理论型道德情感。到初中三年级以后,在良好的班集体中,与道德理论相联系的道德情感体验根本占优势。23整理课件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1.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获得正反两方面的行为经验和道德情感体验。2.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典范人物先进事迹的感染作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扩大学生的间接道德经验和情感体验。3.注意在具体情感根底上,明确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4.注意培养学生对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5.通过同情心训练的方式丰富道德情感。24整理课件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一)道德意志的开展(二)道德意志的培养1.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观念和典范,激发意志锻炼的自觉性。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