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合集_第1页
2021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合集_第2页
2021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合集_第3页
2021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合集_第4页
2021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专题一:导论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二:商品与货币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三:资本与剩余价值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四: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

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五:资本循环与周转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六: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七:剩余价值的分配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八: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

专题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十二: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十四: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专题十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附录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试大纲

专题一:导论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相互关系和现实意义;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和现实意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1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体现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2生产力的结构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3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如果抽去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只是它们的自然的或技术的结合方式。没有不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也没有不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1)物质资料生产的概念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2)劳动过程的三要素①劳动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②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指人们用来把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道路、管、桶、瓶和度量衡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③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在劳动对象中,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劳动加工的自然生成物,如采伐中的原始森林里的树木、开采中的地下矿藏等等;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产品,如棉花、钢铁等等,这种经人们加工过的劳动对象称为原材料。

(3)生产资料的概念生产资料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具体包括土地、森林、矿藏、机器、厂房、原材料等。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Ⅰ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但是,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具有反作用。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要联系相关的领域来研究生产关系。1要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为了进行生产,人们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它的变化和发展也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②在一定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关系是变化和发展的,这种变化和发展同样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的。(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①新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上,新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都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能更大地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劳动技能,能更好地推动新的生产工具的制造、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更合理地利用劳动对象,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②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某种生产关系所可能容纳的最高限度时,这种生产关系就过时了。这种过时的、旧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生产关系不可能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改变及其能动的反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没有生产也就没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人们之间结成的这种相互关系,必须与人们的劳动技能和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当人们的相互

结合的形式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要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它服务;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起保护、巩固的作用,促进其发展;当经济基础已发生变化,原来的上层建筑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经济基础时,它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甚至还会动员一切力量来破坏经济基础的变革。不过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会摧毁旧的上层建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3要联系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来研究生产关系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①生产与消费是统一的。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②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2)生产与交换的关系①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商品生产对应商品交换,非商品生产对应非商品交换;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②交换决定生产,表现在:在生产进行之前,首先要进行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交换,否则生产无法进行;在生产出某种产品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3)生产与分配的关系有两种分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后者实际上也就是资源的分配。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

系是不一样的。①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就分配的方式来说,分配也是由生产决定的。②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在生产之前,必须进行生产资料的分配,即确定生产资料是归某个阶级、集团所有还是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问题;同时,还必须对社会成员进行分配,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③分配对生产也有决定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对效率具有调节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4“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1)社会生产四个环节中生产的决定性主导作用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要重视生产,把生产放在第一位。发展是硬道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过程中要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树立新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要求我们再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协调好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协调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要逐步完善市场交换竞争机制,规范市场交易秩序。所有这些都要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3)社会生产总过程四环节关系原理还要求我们要反对和抵制一些有损长远利益的发展,如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以及生产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产品,还有以牺牲经济结构合理化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片面发展以至于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4)这些原理也说明了一国经济的协调、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一定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仅仅靠市场来调节是不行的,市场调节有其弊端,要把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干预有机的结合起来。政府实施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要依据经济形势来确定。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1)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①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得相当稳定,不像生产力那样积极、活跃。②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在一种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的作用全部发挥出来之前,它就不会灭亡;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成熟时,它也不会出现。(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2现实意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们必然会对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调整生产关系的途径有两条:(1)变革这一社会的根本制度,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如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是历史进步。(2)在特定社会基本制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进行重新安排或创新。五、政治经济学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1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为自己服务。3经济规律的特点经济规律是与人的活动相联系的,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绝大多数经济规律是随一定的经济条件产生而产生,随一定的经济条件消失而消失;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不仅受到认识能力的限制,而且受到人们的利益关系的限制。4经济规律的类型(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等商品经济规律。(3)某个社会形态独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哲学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抽象法就是这种科学方法论的运用。(1)马克思的抽象法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科学思维过程:①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②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2)在理解科学的抽象法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运用抽象力抽象出的最简单的范畴必须符合所要说明的对象。②经济分析必须抓住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2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试图在不做出是好是坏的价值判断的情况下分析经济体系的行为和运行。它回答所分析的经济对象“是什么”的问题。3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考察经济行为的后果,并且提出它们是好还是坏,以及这些结果是否可以变得更好的判断。因此,规范分析包含有对所偏爱的行动路线的评判和规定,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性?[2005年真题]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理是相对的。“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方面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它批判地吸收了各种经济学说中的科学合理成分。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见未来,我们不主张树立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根本原因在于它内在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发展性。①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变革。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些原理需要有新的发展。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写《资本论》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机器大工业的初期阶段,企业制度处于工厂制阶段,股份制经济刚开始萌芽。100多年后的今天,无论是资本主义所处的阶段,还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企业制度都发生

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实践也与马克思当时预测的状况不完全相同。所有这些都要求政治经济学的原理适应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例如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但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所依据的经济条件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条件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用劳动价值论分析现代资本主义时需要依据变化了的情况做出新的解释。对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来说,更要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提供的指导思想,不仅是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论述,更为重要的是其一般经济理论。其一般经济理论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理论。尽管《资本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中阐述市场经济理论的,但对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作用也非常明显。我国的经济体制在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商品货币理论、竞争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总产品实现条件理论、平均利润率规律理论、流通费用理论、地租理论、信用经济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研究和经济实践都有明显的指导作用。④经济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指导中国经济。在西方,经济学家要给政府提出诸如以凯恩斯主义、供给主义、货币主义、新制度主义等理论为基础的政策主张,供政府选择。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具有这种功能。为此,政治经济学要以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经济运行机制、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为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贡献。政治经济学应该为发展中国先进社会生

产力、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出应有的理论贡献。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坚持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要勇于实践,作出新探索,总结新经验,提出新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会进一步深入,许多经济理论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专题二:商品与货币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及其关系,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2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3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4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商品与价值1商品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1)商品的使用价值①商品的使用价值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同一种商品可兼有多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③商品的使用价值不等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a.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b.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c.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④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2)商品的价值①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②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④任何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其作为商品时才有价值,因此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3)商品的交换价值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②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④交换价值是相对的,不同交换对象有不同的交换价值,且因时因地的发生变化。(4)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①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②交换价值是一种外在的、具体的表现形式。③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5)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①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其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才能获得价值。任何人都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④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2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从一方面看,它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属性,或者说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1)具体劳动从劳动的具体形态看,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的种类和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要的改变相应地发生变化。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2)抽象劳动从劳动的抽象形态看,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即都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即不管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都同时是抽象劳动的支出;它们又是对立的、有区别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①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②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③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④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则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

然物质的原子。(4)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①具体劳动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但是它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5)劳动二重性原理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①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②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③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与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3商品的价值量(1)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①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会不同。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就是个别劳动时间。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括了以下几点内容:a.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b.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c.在社会标准生产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体现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关系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的必要劳动时间是第二种含义的必要劳动时间的基础。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b.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表现的只是某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生产条件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同劳动量的关系,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表现的则是商品供给者与商品需求者的关系;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所决定的则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

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然而,不同的生产劳动,其复杂程度很不相同,不能直接比较。考察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时,需要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①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②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③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相同的,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这是因为,复杂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价值也就高些。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这样,为了交换,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还必须化作统一的简单劳动,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确定商品的价值量。因此,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无差别的一般简单劳动;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时间。从质与量的统一来理解价值,它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的简单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经济中,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比例,不是人们主观直接计算的结果,而是在千万次的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发展时代是不相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运用,以及文化教育的普及,过去的复杂劳动会变成或正在变成简单劳动。当然,就一定时期而言,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区分的标准还是存在的。

④由于存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相应地产生复杂劳动者与简单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差别问题。恩格斯说:“在私人生产者的社会里,培养熟练的的劳动者的费用是由私人或其家庭负担的,所以熟练的劳动力的较高价格也首先归私人所有:熟练的奴隶卖得贵些,熟练的雇佣工人得到较高的工资。”这是因为:其一,复杂劳动者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必须付出相应的费用,而且复杂劳动者往往要掌握多门科技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其学习和训练的费用也会不断提高;其二,复杂劳动除消耗一定的体力外,还要比简单劳动消耗更多的智力。这就是说,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复杂劳动者的培养和教育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劳动者在学习中的脑力耗费也必然越多。这些培养和教育费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脑力支出虽然不能直接形成商品的价值,但却必须在劳动者从事劳动之后得到补偿和承认。于是,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报酬要比简单劳动的报酬高一些也就理所当然了。(3)价值量的含义①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②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且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4)价值量的决定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因此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是由劳动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价值量便取决于劳动时间。

②由于各种原因,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因此,只能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5)商品价值量的比较: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相当于倍增的简单劳动,其折合比例是长期交换中自发形成的。(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表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表明劳动生产率越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等等。其中,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程度越来越显得重要。(7)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的数量,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相等。但是,如果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会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高。

(8)技术、管理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①在现代经济中,科学技术、管理在经济增长和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且越来越重要。②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和普通工人的具体劳动共同创造了使用价值,他们和普通工人的抽象劳动共同创造了新价值;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大多是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能比普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应该获得更多的报酬;在现代社会中,复杂劳动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③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技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④管理劳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管理劳动是整个生产劳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劳动首先是一种具体的劳动;管理劳动又是一种抽象劳动,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劳动者一起作为生产过程的人力要素,利用物化劳动因素,生产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当然也和实际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一样,形成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部分,构成商品的价值。由于管理劳动是一种复杂的高智力劳动,因此,它在商品新价值形成中的贡献

是多倍的简单劳动的贡献。4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①私人劳动私人劳动是指由于商品经济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完全是他们的个别行为或私人行为。②社会劳动社会劳动是指在商品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生产者各自独立经营的条件下的私人劳动阻碍了社会劳动这一要求的实现,这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3)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的发展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即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取得了不同的转化形式。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二、货币与货币流通量1货币(1)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作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2)货币的产生过程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用公式表示为:1只绵羊=2把斧子。绵羊和斧子分别处于等式的两端,绵羊在斧子上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斧子只是充当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处于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相对价值形式,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考察。相对价值形式的质,是要研究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性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相对价值形式的量,是通过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数量来表现的。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c.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②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用公式表示为: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价值比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表现得更为充分,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商品价值相对地表现在一系列各不相同的等价形式上,给交换带来了困难。③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商品上。用公式表示为:在一般价值形式上,商品价值的表现:a.是简单的,即各种商品价值只表现在一种商品上;b.是统一的,即一切商品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同一种商品上。一般价值形式中起等价形式作用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因而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但一般等价物还没有最后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不利于商品交换的稳定发展。④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用公式表示为:贵金属之所以能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与其特殊的自然属性有关。金银之所以能够取得货币商品的特权地位,是由于它的自然属性,使它最适宜充当货币的材料。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3)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是实在的商品体,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货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表现材料,执行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4)货币的职能①价值尺度a.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b.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c.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表现价值和实现价值的不同);d.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就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②流通手段a.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b.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c.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足够了,于是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代替真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不足值的铸币、纸币就是由此职能演化而来的);

d.流通手段改变了商品交换的形式,但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即W1-G-W2。③贮藏手段a.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b.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因而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c.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d.货币贮藏具有自发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功能(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不具备储蓄手段功能,但在现实纸币流通条件下,也可储蓄作持币待购,但还是有区别的)。④支付手段a.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b.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c.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⑤世界货币a.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它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货币在执行世界货币职能时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c.世界货币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首先是充当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其次作为购买手段,用于单方面向国外购买商品;再次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2货币流通规律(1)商品流通当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就通过货币这个中介来进行,商品交换过程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即商品所有者先把商品换成货币,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这种以货币为中介的包括卖和买两个阶段的商品交换,就称为商品流通。商品流通过程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这个公式的物质内容是商品换商品,是社会劳动的物质变换。(2)货币流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不断地作为流通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同时它自身也不断地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这种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更换位置,就构成了货币流通。(3)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联系与区别①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联系a.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b.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故也称为货币流通量的规律。②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区别a.形式上的区别:在商品-货币-商品流通公式中,货币在整个过程中起媒介作用;在货币-商品-货币流通公式中,货币是运动的起点和终点,而商品则是买卖行为的中介。b.内容上的区别:第一,流通的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是为了追求使用价值;货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交换价值本身。第二,流通的内容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两极是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货币流通的两极是同质不同量的货币。第三,运动限度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是为了占有某种使用价值,其运动以满足某种需要为限度;货币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是获取交换价值。(4)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在不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在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公式表示: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同到期需要支付总额呈同方向变化,即成正比;同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和互相抵消支付总额呈反方向变化,即成反比。(5)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但其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货币流通规律对纸币流通的制约作用在于: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来说就是: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也就是说,不管纸币发行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属量相等。既然如此,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就应该是: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同它发行的数量成反比,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家发行强制通用的纸币,似乎把经济规律废除了,国家似乎用自己的印记的魔术点纸成金。可是,国家的这种权力纯粹是假象。国家固然可以把印有任意铸币名称的任意数量的纸票投入流通,可是它的控制同这个机械动作一起结束。价值符号或纸币一旦进入流通,就受流通的内在规律的支配。”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量的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保证宏观经济顺利运转。(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①违背货币流通规律发行货币所产生的宏观结果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

缩,这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两种主要表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货币现象。②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因此,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③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三、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并不违反价值规律,这是因为:(1)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2)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变动的。3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四、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深化与发展1从局部劳动到总体劳动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劳动分工也越来越多样化。生产日益突破单个工人的局限,由许多的劳动者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由个人过程发展为联合劳动者的过程,产品由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以及联合劳动者的共同产品,生产劳动和生产工人的概念都扩展了。生产工人发展为总体工人,个体的局部劳动发展为社会总体劳动,不管是生产一线工人的劳动,还是远离一线的各种管理员、科技人员的劳动,都是社会总体劳动的一部分。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1)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标准判断一种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标准,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这种劳动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②这种劳动的产品有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或物化在里面;③这种劳动的产品必须进入交换领域,成为商品;④这种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知识劳动创造价值①知识的产品的使用价值:知识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功能,这就是它的使用价值。②知识产品的价值:在知识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实体。②知识产品的价格就是交换价值。(3)服务劳动创造价值①服务劳动的价值:生产商品的抽象人类劳动物化为价值。②服务劳动的使用价值:某些人类劳动活动的功能。马克思将劳动者生产出来的满足各种社会需要的多品类商品体的属性都作为使用价值。(4)管理劳动创造价值①管理劳动贯穿于包括计划、组织、经营、控制、监督、创新、决策、承担风险等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②从广义上看,管理者仍属于劳动者,只是他的劳动比一般劳动者的劳动具有更大的能动性、复杂性和创造性,对企业的影响也更为深远。③管理者能够把分散的劳动者组织起来从事集体劳动,显然,管理劳动能比个体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也更有效率。3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把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也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1)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联系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这种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社会产品即是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由于价值的创造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总是与财富的创造过程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一定的财富创造过程,也就说不上价值创造。(2)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①从质的方面来讲,价值的创造只是同劳动有关,其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而财富的创造则同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有关,其实体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劳动是财富价值的唯一源泉,却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②从量的方面来讲,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并不都是对应的;只有当社会(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时,随着劳动量的增加,价值量的增加和财富量的增加才是一致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时,根据劳动生产率和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同单位产品价值量成反比原理,一定时间内财富量会增加,但是总的价值量不变,单位产品价值量反而减少。4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的意义(1)理论意义价值贡献是价值分配的基础。如果把价值贡献与价值分配割裂开来,就意味着可以脱离劳动价值论去谈论分配关系,这无疑将动摇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础地位,也无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的认识。(2)现实意义虽然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但在价值形成和社会财富的积聚过程中,知识、管理、科技以及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在分割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时,允许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将有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激发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配置资源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因此,要把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三部分章节考研真题详解1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相比,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2009年真题]答:劳动力商品是指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二是劳动力所有者除了自身劳动力这一商品以外,一无所有,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现存的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在任何社会里,劳动力都是存在的,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力才成为要卖给资本家的商品。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然而与一般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自己的特点。(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点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②劳动力价值还应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构成和数量因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之所以成为特殊商品,最重要的原因和理由就是它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相对于其他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这种独特的使用价值,在使用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属性,其他商品的使用过程是人们对商品的消费过程,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它自身价值的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现象。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2辨析题: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2006年真题]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原因如下:(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并在劳动过程中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在任何社会里,人的这种劳动能力都是存在的,都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但劳动力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劳动力的所有者有着完全的人身自由。这样他才能够像任何商品所有者那样,自由地出卖劳动力商品,并且在买卖中仅仅让渡这种商品的使用权,而保留着它的所有权,否则就是卖身为奴了。②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商品以外,一无所有,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现存的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因此,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现象便可出现。(2)人类社会的历史证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小商品生产者日益两级分化,最终沦落为无产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力商品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劳动力商品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存在,这主要是由于: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为劳动力的自由支配和流动创造了条件;②在公有制经济的具体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况。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并不能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3试述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2006年真题]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因而商品也就具有二重形式: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使用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体本身的物质形式,即商品的自然形式。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形式。以货币来表现价值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研究价值形式及其发展,是为了说明价值以及价值量如何通过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也是为了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它经历了四个阶段:(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用公式表示:1只绵羊=2把斧子,这种价值形式包含了一切价值形式的本质规定。等号左边的商品绵羊主动地要表现价值,并通过商品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等号右边的商品斧子作为价值的表现材料,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通过这种价值关系,商品斧子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绵羊的价值形式。由于商品交换是偶然的,等价物是个别的,这种简单价值形式既不完全,也不充分。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种类和范围都得到了发展,简单价值形式便发展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分工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发展,使剩余产品增多了。这样,交换的范围扩大了,交换已经不是偶然的行为,而是经常的行为了;简单价值形式发展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取得了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这样,商品的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虽然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加充分,但是,就商品全体来说,其价值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3)一般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公认的一般等价物逐渐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直接的物物交换,就为以一般等价物作媒介的商品交换所代替,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曾有不同的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在历史上,牲畜、贝壳、盐、布帛等都起

过一般等价物的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般价值形式发展为货币形式。(4)货币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之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更加扩大,参加交换的品种日益增多,客观上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于是产生了货币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贵金属商品如黄金或白银上。货币形式和一般的价值形式的区别只是黄金处于固定地充当其他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地位,它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而取得了单独表现价值和抽象劳动以及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独占权。综上所述,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兼职形式发展的过程,也是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4辨析题:商品的价格和价值偏离违背了价值规律。[2004年真题]答:该观点错误。商品的价格和价值偏离的现象,实质上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而不是违背了价值规律,理由如下:(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的地方,价值规律就客观存在并发挥作用。(2)商品的价格和价值规律偏离的现象,实质上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为:①商品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而进行的;②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期来看,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其涨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它的平均价格同价值还是一致的;③从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的涨落来看,无论价格怎样涨落,总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因此,价格背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自发的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5谈谈劳动价值论在当前的深化和发展。[2004年真题]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面对着新的情况、新的现象。面对新的情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劳动价值理论也必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1)从对劳动价值论的作用角度分析其在当前深化与发展的必要性:①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发生了变化。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是要通过对价值源泉的分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最终揭示资本对劳动剥削的秘密,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历史局限性,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当前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是要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关系,为制定各项改革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并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处理各种经济问题。②当前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如机器大生产阶段来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的,是在劳动与资本相对立的环境中来分析价值问题的。我们今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来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总的来说,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对立的经济关系,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但同时又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环境下来研究价值问题的,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是为了使我国改革和各项措施更好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③当前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所具有的生产力基础发生了变化。马克思当时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生产的社会化和劳动分工还处在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在这一生产力水平下,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是非常充分的。当前实在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劳动分工有了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进一步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下,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要深刻得多,因此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研究。(2)劳动价值论在当前的深化和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劳动分工也越来越多样化。生产日益突破单个工人的局限,由许多的劳动者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生产过程,已成为当今生产发展的基本状况。这样,在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也突破了单个劳动者的局限,是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种“总体工人”的范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劳动的分离,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是局限在生产工人的认识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从“总体工人”的角度来认识价值创造的问题,实际

上也就是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拓展。在今天,创造价值的劳动无论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都要比以前丰富得多。②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价值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的,今天,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财富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的同时,精神财富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科技创造的非物质形态财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当前不能再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必须把非物质生产领域中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这实际上是要我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判断一种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标准,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这种劳动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同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这种劳动的产品具有抽象劳动的体现,或者说有物化的劳动在里面;劳动产品必须进入交换领域而成为商品;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根据这四个标准,知识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都能创造价值,知识产品和服务产品都具有价值。③要拓展对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的认识,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界定应有新的含义。应注重研究依托国际市场的资源配置状况和供求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④分清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之间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这种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的社会产品即是财富,包括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市

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财富主要表现为商品,从而具有价值。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把二者绝对的对立起来,也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由于价值的创造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总是与财富的创造过程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一定的财富创造过程也就说不上价值创造。

专题三:资本与剩余价值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2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和意义;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当代劳资关系的特点。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流通总公式资本流通公式是:G(货币)-W(商品)-G′(更多货币)。这个公式反映了各种形态资本运动的共同目的,不管是商业资本还是借贷资本,目的都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因此,马克思把它称为资本的总公式。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此,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3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在流通中,如果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是不能发生价值增殖的;如果按不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同样也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因为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流通中的价值总量并没有增大。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资本家必须在流通中购买生产要素,又必须在流通中出售商品。如果不买也不卖,就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货币所有者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取得剩余价值,就必须在流通中即市场上找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属性,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二、劳动力商品1劳动力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它是人体中存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具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本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养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为提高劳动者素质需要而花费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过程中随之消失,其价值或者消失,或者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本身不能创造价值。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它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正是看中了它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劳动,工人的劳动归资本家所有。②劳动产品不归直接生产者工人所有,而是归资本家所有。(2)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①价值形成过程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上,形成新的价值,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当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仅仅补偿劳动力价值时,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②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这表明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为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进行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资本家让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其目的,他之所以要工人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原因在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是,资本家生产商品,目的也不是价值,而是价值增殖,即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①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自己的使用价值并转移自己的价值,不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v)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③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3剩余价值(1)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可以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明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也可以以活劳动的形式表明工人在一个工作日内,为资本家的劳动和为自己的劳动各占多大比重。剩余价值率的表示公式为: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剩余价值率也称为资本主义的剥削率。(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①剩余价值a.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b.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c.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a.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靠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绝对剩余价值。b.工作日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组成。c.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除此之外,工作日的长度还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a.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由于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因此,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

价值是由工人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所以,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由于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只有当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和与之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活资料的价值才会下降。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