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至异》的死而复生现象_第1页
论《聊斋至异》的死而复生现象_第2页
论《聊斋至异》的死而复生现象_第3页
论《聊斋至异》的死而复生现象_第4页
论《聊斋至异》的死而复生现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很早的时候佛教并没有将灵魂会永远存在这一说纳入其中,但是其因果报应和死而复活的选择都是必须要存在于有灵魂的基础上的,并且还是相当重要的主体,所以在后来佛教进入当中国之后就有了灵魂这一说法。在中国的佛教当中,“神不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仰。在一些著作家的作品当中也有说到,当初佛教刚到中国的时候,就觉得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认为人神观念对于佛教的传播是要有一定的阻碍,所以后来佛教就开始探讨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说法了。在之前的汉译佛典中,都经常采用具有传统含义的魂神的词语来继承中国的有关鬼神方面的想法或是对中国生死轮回的思想进行一定的解析。在康译的著作《察微王经》中也有说到过中国有的元气也就是灵魂的说法,大约就是灵魂是存在于世间的,反反复复,一直从未间断过。在三国时期出现的翻译《法句经·生死品》也有讲过有关以灵魂的事情。还有就是灵魂意味着个人精神中的一种独立的存在,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所以不管是那个时候的人们还是佛教的教徒都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一种神不灭的说法,有的人死后会进入天堂或是地狱都是包括在其中的。在中独特的理解当中,人死后的归宿与印度的的佛学是多多少少有区别的,所以更受本土人的接受。在中国的佛教里面,虽然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死而复生是怎样一回事,但是因为神不灭的思想存在,所以许多人都会知道其实存在有死后可以再次重新的机会,这种型芯的可能性也是十分大的。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灵魂,所以在人发生意外死去之后,若是得到重生的话,这个人的灵魂就会重新回到身体当中,这就是所说的死而复生了在中国传播佛教的这个过程,教徒们总是以中国发展的特征来佛教在中国的迅速成长,尽管这当中出现过几次不相信佛教并将其排除在外的时间发生,但是最后都解决了。这么多年佛教在不断地融入到中国的各个角落,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其他的,里面多多少少都包含有佛教的思想,所以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大部分,是不能被泯灭的。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学士都是十分相信神不灭,因果报应这一说法的,这样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一、《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作品的类型(一)凭借机缘巧合而复活因为一定的巧合,主人公身体的灵魂离开了,不过经过一系列因素灵魂又得以重生,得到第二次生命。其中又有两种类型,就是主人公的灵魂在进入地下冥府之后又离开,并得到重生。在小说中这样的故事情节篇目一共有19篇。而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借用以死的人的尸体活过来的,共有7篇。(二)死后凭借外在力量而复活在因意外死亡之后又因为外界的帮忙而得到重生的。有在各种妖神鬼怪的帮忙下得以重生的一类,这些共有17篇不等;还有就是因为一些外界的自然因素而得到再次存活的机会,这类情况总有5篇。(三)死后凭借自己力量复活在死亡之后依靠自己本身有的本事而得以再次重生的情况,里面包括有情感的力量,这类篇目共有7篇,还有就是死后化成了不同于人类的其他种类,最后依靠自己的能力复活,这类篇目有3篇。(四)假死而复生最后就是其实只是暂时的昏倒,并没有真正的死亡,这类情况的篇目就有11篇不等。二、《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作品的叙事特点(一)“生——死——生”的圆形叙事模式在小说当中作者主要采取的写故事的模式主要是先讲述在人世间生活的人,然后因为某一些因素而死亡,在经过历练而复生,这样的模式我们通常称为圆形叙事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让那个故事情节更加的丰满,对于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都是必须要面对的,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这社会的不断变化以及善良人们的不断努力。因为小说里面含有多种形态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的一种就是:男女主人公因为一场缘分而认识并且时间长了就互相倾心,有的则是一见钟情,在一起之后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家庭的,然后他们就誓死一起克服困难,以至于最后不是男主角死了就是女主角死了。但是后来因为他们在人世间做的善事或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力量,死的一方就复活了,最终两人恩爱如初,终有百年好合之说。小说中最具代表的篇目就是《连城》。除了上面所讲到的关于爱情的圆形模式,还有的就是以复仇报复为主的另外一种循环的圆形模式。故事情节大概就是:主人公的与另一方相识的或是不相识的发生了口角之争,而有人站在主人公这一方帮忙的时候,另一方就会产生敌意的想法,所以就将主角的生命或是其他重要东西故意杀害或是损害,然后主人公为夺回自己的东西就开始制定计划开始报复,结果就使将对方打败,自己的生命也得到重生。小说中具体的篇目就有《席方平》、《刘姓》等篇。关于这种具体的叙事模式,也就是圆形结构,之前杨义先生就做过一些比较充分的解析,在他看来这种模式是独特存在于中国的文学作品当中的,只要是写得交深层,较有意义的作品当中都会暗含这一种圆形结构。蒲松龄先生就巧妙的运用感到了这种模型,以至于后人在《聊斋志异》当中才会看到那么多的故事情节,才会感受到文学给人带来的愉悦之感!(二)《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故事在时间上的叙事特点1.死而复生故事的叙事时间多发生在夜间看过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的人应该都知道,许多死而复生的故事都是发生在晚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地方,先生在写作的时候肯定是处于对夜晚的特别喜爱,不然怎么会这么多情节都是在晚上发生呢?他在描述晚上发生的故事的时候手法都十分的熟练并且看得让人目不暇接,十分的振奋人心,而对于白天时间的描写,则不会有夜间那么重要。我们就拿两个例子来说一说。第一个是出现在《娇娜》篇中的,这里面的主人公孔生因为结识了一个家族而与自己相爱的人相遇并且交到了好朋友,不过当那个家族有难的时候孔生也勇敢的挺身而出。在描写他即将死的情节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就开始慢慢的改变了,这时的天气又晴朗变成了乌云密布,无比之黑,随之而来的就是他看见怪物正试图抓自己的爱人,这时他就与妖怪搏斗,最终死了。之后复活是因为他的妻子用自己修炼的药丸救活的。在这个故事中,不管是孔生死的时候还是他复活的时候,其环境都是在不清楚,黑漆漆的。另一个类似的故事情节发生在《画皮》当中,其中到关键的时候其环境都是昏暗无比的。这些都从侧面说明蒲松龄先生是多么的喜欢将故事情节安排在夜晚时刻,也许他每每写作之时都是夜晚呢?2.善用倒叙和预叙来讲述死而复生故事在中国,许多人都习惯用光阴似箭这样的说法来形容时间的飞快流失与不能倒回的事实,不过在写作的时候,叙事的方法当中,时间可是可是可以用来颠倒的。在这部小说当中,作者并没有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来进行故事情节的描写,而是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写法,不管是正向,逆向还是并列都有出现在小说中。不过其中最为突出的应该就是倒叙和预叙两种形式。什么是倒叙呢?也就是说将故事最后的结果呈现出来然后在反过来看看之前发生的事情。西方的一些作家曾经说过叙述就是从一个故事的中间过程开始的,早在之前的荷马史诗年代就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不过要将后来的事情说清楚,而事情有是从中间开始的,这就导致了倒叙的出现。在《聊斋志异》当中,倒叙这样的写法是很常见的。通常都是故事开始的时候主人公的灵魂突然的离开了身体,然后经历了许多的曲折之后又复活,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灵魂出窍,而现在则是自己拥有的第二次生命了。在小说中的这样的情节有很多,其中《祝翁》与《阎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里面对于倒叙的描写可谓是栩栩如生,这对整本小说都添色了不少。所谓预叙,即提前讲述某个后来才发生的事件。《聊斋志异》中的死而复生有些发生得很突然,但另一些并不是突然发生的,死而复生的苗头往往提前就已经冒了出来。在卷二的《珠儿》篇中,李化的儿子珠儿被妖僧害死,李化向官府告状,官府秉公杖杀了妖僧,这时一个小儿来到李家,说要报恩,当小儿听说珠儿死去只有七天之时,他说,“试发家启视,如为损坏,儿当得活”。后来人们把珠儿的棺材打开,珠儿果然死而复生了。在这篇文章中,这个小儿提前就点出了珠儿会死而复生这件事,使得文章的情节更加紧凑。在卷五的《伍秋月》篇中,伍秋月十五岁夭卒,伍父善于易经,他在女儿的棺材边上立了一块牌子,写着,“女秋月,葬无家,三十年,嫁王鼎”。看到这里很多读者会感到奇怪,女子死后三十年如何再和阳世中人成百年之好呢?其实,在这里作者已经打了一个伏笔,做了一个伍秋月会死而复生的预叙。果然,三十年后,死而复生的秋月嫁给了王鼎为妻。通过预叙,蒲松龄将情节线从上一个故事顺理成章的钩串到死而复生故事的叙写链上,从而自然过渡。死而复生并不是人们能经常遇见的事情,预先在前文埋下伏笔,以便后文转叙不会让读者有突兀之感。(三)《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故事在空间上的叙事特点小说里面死而复生的故事情节描写其实是两种空间的相互联系,那就是现实存在的空间与幻想出来的空间,换句话说就是拟实空间与虚幻空间,而其整体就以这两种空间为主体。那拟实空间指的就是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生活的环境,是人们必须要有的东西;而虚幻空间就是坐着自己经过思考想象出来的东西和场景。也就是说作者将脑海中出现的情节都描绘在特定的一个场景中,然后在构造出需要的人物形象就可以了,这些东西的出现,其实与作者接受的宗教思想是有很大关联的。总的来说,拟实空间的重要性是不能相比的,因为整个故事情节的发生都必须要在这个环境下进行。而虚幻空间则在寓意小说,即一些借助虚拟荒诞的情节、人世间所没有或按照人间的普遍规律不可能有的境界来折射现实的小说中才会出现并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文化空间,虚幻空间来源于人们对现实想象的变形,仙界也好,鬼域也罢,只有与人间产生了一定的关系,对人们来说才会有吸引力,才会具有一定的意义。在《聊斋志异》中出现得最多的虚幻空间莫过于阴间了,阴间是鬼魂居住之所,只有死去的人才能到达,但在《聊斋志异》中却不是这样的,人物生时在拟实空间中活动,死亡后进入虚拟空间,再通过死而复生这一重要情节回到拟实空间中,人物通过死而复生而在两种性质的空间中往来穿梭,无形中把小说叙事的空间扩大了一倍。(四)虚实结合的入幻与出幻写作诡奇瑰丽是《聊斋志异》浪漫主义艺术的一大特色。通过死而复生这个重要的情节,蒲松龄在同一时空隧道里实现了现实—幻境一一现实的自由切换,并为现实间的凡人自由地穿梭于这极不寻常的隧道架设了过渡桥梁。凡人进入地府(入幻)与回归人间(出幻)的设置艺术,就构成了《聊斋志异》极具特色的入幻出幻艺术。由现实当中存在的空间来设置虚拟出来的不同的时空,这是后来形成进入幻境和出去幻境的重要一部分。《聊斋》死而复生故事的幻境设置多在是晦暗不明的底色中展开,在人间与地府两界的移步换形中,其空间感常具有较为明晰的轮廓,但其时间感常常是模糊的往往只是步出地府这个幻境后总结性的一点拨而已。同时,死而复生故事中出现最多的幻境一一地府在与现实的相关联中,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和规律,一丈面能剥离于现实,另一方面又能还原于现实,在剥离与还原之中,作者努力寻士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聊斋》的幻境到源于现实,即借人类的生存空间而幻,现实与幻境同体不同构,好比一枚生鸡蛋外形不变,但把它置于不同的条件之中,内在的构造就会趋于不同,它既可以名黑暗中日趋腐臭,也可以在黑暗中进行新生命的孵化。正如鸡蛋般,幻境与现鉴同体,通过死而复生这一情节,幻境与现实之间的阻碍被打通。人死如灯灭,目生到死当是不可逆转的,可作者硬生生让人物复生,使得现实中的人自由地出入于幻境变成了可能。蒲松龄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入幻出幻用死而复生的情青串连起来,可谓入幻出幻皆妙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三、《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现象的原因探析(一)传统的因果报应观我们知道作者的一身都是很坎坷的,有抱负却没有得到重用,所以他愤恨不满的情绪就暴露出来了,与此同时他也相信佛教,对于道家里面的仙地也是他所向往的,所以在他的小说当中他就以常说的因果报应和转世投胎做人来对社会中的各种不公平的现象进行解析,他也相信命运总是公平的,所以他就以因果报应这一说法来缓解他心中对社会的各种不满,所以这一说法在小说是经常可以看见的,也是不能缺少的。作者在小说当中让那些死了的人在阴间看到自己前世在人间的所作所为,如果坏事做得多的就会受到许多的惩罚,做好事就会有机会重来在人间生存以此,这就是因果报应的体现,并以此来增加这一说法的可信性。小说当中许多死而复生里面有的因果报应都不是随便想出来的,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编写的,他是想通过描写这些平民百姓不常见的鬼神故事来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之事确实存在于人世间,能够让每个人都有觉醒之心,不做伤天害理之事。作者这样写的大部分原因是在于他的早期经历。他在淄川的时候深受人民百姓的喜爱,常常为他们做善事,不管是家乡的大事小事,他都能亲力亲为,丧事喜事,修寺建庙,他都会写出一些文章来纪念那些事情。这些东西在他的另一些作品中都有体现,反映的都是一些民风民俗和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在《为人要则》当中他就说到这是为了人情世故而写。还有其他作品反映的人才的不中用,朝廷的腐败,他都认为这些都不在于上天的安排而是一些行为习惯,所以蒲松龄十分的看重习俗对于人们的影响,不过在他按个时期这样的东西有没有人会重视,所以他就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将这些思想融入,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鬼神的故事是人们明白人世间的善恶,能够有人性明德,不做有违良心的事。所以在小说中出来的一些因果报应的故事情节起到的是作者想要告诫世人的作用。(二)作者方面的原因从作者的角度来说《聊斋志异》这一小说,他之所以能够将小说中的死而复生的情节写得栩栩如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也相信鬼神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相信人死后能够重新投胎做人。他在小说中描写的一个情节中有写到仙人存在的场景,并且也说明了这并不是编出来的,所以里面的对于仙人的描写都非常到位,这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在其他的小说中我们看到有鬼神故事的存在,或许会说那知识著作者想象出来的,但换成作者是蒲松龄的话,我们就会十分的相信这些不寻常的描写鬼神的情节都是他经过不断地思考和记载的,所以说可见他在相信鬼神这件事情上的可信度了。看过他的作品的人或是对他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人,对于那些写得很好的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学作品,他也会仔细的阅读过来。在小说完结的时候,蒲松龄又写了《聊斋自志》这一序言部分,在这里面他很清楚地向世人说清楚他喜欢研究鬼神的事情,以至于后来有了“才非干宝,雅爱搜神”的说法。关于这一说法,后世作家邹强还在他的作品《三借庐笔谈》中说到,蒲松龄先生每天都会在自家门前摆上烟茶来请那些过路的人来讲一些奇人异事,虽然这些事情的可信度还有待查证,不过从此处我们就可以知道他对鬼神之事的偏爱有多深。结语死而复生能够打破空间的限制,让人能够在阴阳两处随时往回,能让人们重新了解死亡的含义,在显示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在另一空间能够得到满足,这样的小说写作方法在一直以来的文坛以来都是不曾间断的。因为作者一生都非常的困难,有一身志气却没有发挥的地方。所以他将自己的满腔热血都融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当中,在《聊斋志异》当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也就创造许多令人称赞的故事情节,使此书成为了后世佳作。

参考文献[1]卢俊伟.浅井了意《伽婢子》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2]潘晨.《聊斋志异》中的死而复生现象探究[J].文教资料,2014,(08):9-10.[3]史小军,刘湘吉.《聊斋志异》中的死而复生现象解析[J].蒲松龄研究,2013,(03):18-31+49.[4]许智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