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9页共79页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首先赋予创新一词以(D)意义上的特殊用法。
A、社会学
B、管理学
C、科学
D、经济学
2、(D)是国家创新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A、政策变化
B、社会文化变化
C、经济发展
D、创新
3、创新过程是一个系统变化的过程,最终要通过(A)来实现。
A、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B、技术变革
C、创新产品
D、组织结构变革
4、通过改变或替换原有技术或产品中的部分内容即可完成的创新是(A)。
A、小型创新
B、中型创新
C、大型创新
D、特大型发明
5、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推广应用,实现创造发明成果的价值,这体现出创新能力的(B)特征。
A、综合性
B、实践性
C、独创性
D、坚持不懈
6、能够凭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构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打破以往的模式和框架,体现出创新能力的(C)特征。
A、综合性
B、实践性
C、独创性
D、复杂性
7、(C)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
A、创造能力
B、综合能力
C、分析能力
D、实践能力
8、能否完成重大创新,拥有(D)是一个关键。
A、实践能力
B、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
C、组织协调能力
D、创造能力
9、综合能力必须与(D)紧密配合,才能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正确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新。
A、想象能力
B、批判能力
、创造能力
D、分析能力
10、(D)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击队和急先锋的角色。
A、批判能力
B、创造能力
C、实践能力
D、想象能力
11、(A)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
A、创造能力
B、实践能力
C、想象能力
D、批判能力
12、为了使创造发明成果得到承认、传播、应用,实现其各种价值,必须要和社会打交道,这时就需要(B)能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A、组织协调能力
B、实践能力
C、创造能力
D、解决问题的能力
13、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的能力是(D)。
A、创造能力
B、综合能力
C、分析能力
D、组织协调能力
14、在我国,重知识、轻能力训练的教育模式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的弊端,所以需要大力发展(D)。
A、义务教育
B、职业教育
C、高等教育
D、继续教育
15、(D)是创新的灵魂,必须对其加以发挥并使之形成合力。
A、创新领导
B、创新文化
C、创新制度
D、创新人才
16、(A)有着精深的专业知识、设计才能和实践经验,能够将创新蓝图转化为具体产品、成果或工艺。
A、工程师型的实干家
B、梦想家型人才
C、企业家型实干家
D、专业技术人才
17、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锤炼既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C)。
A、参加实践
B、开展协作
C、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
D、善于倾听他人意见
18、杂交水稻这种重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是(C)的结果。
A、袁隆平个人创新
B、对理论完全颠覆
C、袁隆平及创新团队努力
D、理论指导
19、团队管理塑造的是创新团队的硬实力,(B)塑造的是创新团队的软实力。a、制度建设b、创新文化c、员工培养d、技术革新20、中控集团实施企业技术标准战略,通过(a)三位一体的自主创新,占据市场竞争的制高点。a、技术-专利-标准b、产学研c、引进消化吸收d、政府-企业-社会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21、对于一个生产企业而言,创新可以表现为(acd)。a、生产一种新产品b、招聘更多新员工c、一种新式的市场行为d、采用一种新的生产过程、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22、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可以是(abcd)。a、供应商b、制造商c、顾客d、研究机构23、国家创新系统是由(abcd)为了一系列共同目标,通过建设性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a、政府b、企业c、大学和科研机构d、中介机构24、创新是一个组织竞争力之所在,没有创新,一个组织就面临着失去竞争资格的可能。这里,组织可以是指(abc)。a、企业b、企业簇c、政府d、社会组织25、国家层面的创新活动涉及(abcd)。a、技术创新b、经济创新c、社会创新d、教育创新26、创新能力的特点表现为(abcd)。a、综合性b、独创性c、实践性d、坚持不懈27、学习型组织具有以下哪些特点:(bc)。a、结构化的b、高度柔性的c、扁平的d、僵化的28、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主要与(abd)因素有关。a、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禀赋b、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水平c、分析对象特征d、共同讨论与合作研究的品质29、一切创新项目赖以实施的“试验场”是(bc)。a、产品创新b、创新文化c、创新制度d、技术创新30、创新是由(abc)这三个环节组成。a、新知识或创意的形成或引入b、新产品等新事物的设计和制作c、新产品等新事物的社会化应用d、新信息的收集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31、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是产品的制造商。错32、新知识或新创意的创造或引入是创新的充分条件。错33、创新可以在创新系统内部结构不发生整体性变化的情形下发生。错34、大多数的创新都属于小级别创新或普通创新。对35、综合能力的实质是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对36、学习型组织尤其强调组织内的团队学习。对37、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比对手拥有更多的知识。错38、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错39、创新的品质、等级和成败主要取决于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的能力发挥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对40、引进技术的缺陷是制约企业创新的障碍。错四、案例分析(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案例一】王选的创新实践王选主持研制的华光和方正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占领国内出版印刷业80%以上的市场,并出口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的华文报纸绝大多数都采用方正电子出版系统,从而使中国的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信息时代。王选也获得了首届国家科技最高奖。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出现对我国印刷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印刷业的第二次革命。激光照排技术的研发始于1975年,到1993年取得成功,整整耗时18年。在这18年里,王选全力以赴,没有任何节假日,刻苦攻关,并苦苦探索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王选选择技术路线时大胆果断地提出跨过第二代机、第三代机,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王选的大胆抉择是建立在锲而不舍的精神上的:只有在创新上做文章才可能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18年的艰苦奋斗印证了王选的一段名言:“不论你是什么样的天才,一定要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只出点子而不动手实现的人,不容易出大成果。一个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提出者往往也是第一个实现者,这是一个规律。”锲而不舍包含为保持竞争优势而进行持续创新,王选在1994年就在方正集团明确提出要持续创新。他说一个新潮流到来之时,领先厂商过去的技术和市场积累可以成为宝贵的财富,也可以成为迎接新潮流的包袱,从而给新兴企业以可乘之机。只有始终充满危机感,才能不被淘汰出局。这一年,王选访问了ibmwatson研究中心,ibm的高级副总裁麦高地说的一段话让王选记忆深刻:“不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开发,好比一个人不呼吸,几分钟就会死去;不做未来市场需要的研发,好比一个人不吃饭,两个星期之内就会丧命。”王选知道方正集团尚无实力像ibm那样研究未来10年的市场需求和技术,但是,可以研究未来5年的新需求,而且一旦决定启动一个新方向就要有更为长远的打算,并且下定决心在新领域里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能在高技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实践表明,自主创新是制胜的法宝,用王选的话说:“22年的经历使我感到,跟着外国人走是不可能赶超、也不可能与外国商品竞争的,事实上要有自己的创新和高招才能克敌制胜。”据此王选提出了“顶天立地”的发展模式。“顶天”就是寻求全球科技最前沿的制高点,在发现已有技术的不足和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突破,以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立地”就是针对市场最迫切的需要,用新方法实现前人所未达到的目标,并迅速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从而占领市场。41、王选提出的“顶天立地”发展模式表明:(b)a、科技领先是成功的保证b、企业发展必须进行科技和市场的结合42、王选取得成功依靠的是:(a)a、自主创新b、模仿创新【案例二】贵州航天南海机电有限公司的开放式创新模式贵州航天南海机电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型民营企业,专业研制金属塑性成形成套设备,2008年完成销售收入1.1亿元,其中创汇300万美元,人均产值100万元。南海公司是在相对薄弱的基础上进入金属拉拔设备制造业的。面对国际领先企业的竞争,南海公司选择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企业发展之路。这种发展模式可以节省探索时间,以较低的成本极大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这是落后国家的“后发优势”所在。不甘为人后的南海公司将“再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成就了现在的事业,以专利为例:2006年至2008年公司获得已授权专利36项。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知识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有了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和一整套能够让知识得以持续地产生并且得以实际使用的制度,这一过程才能顺利实现。南海公司在科技攻关中,一方面从各地大力引进各类技术人才和技术管理人员,另一方面树立了开放的研发理念,强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充分利用外部创意和技术,通过创新源泉多元化大胆引智、联合攻关,不断为公司的持续创新体系补充能量,保证了公司新品种研发攻关起点站在了“国内领先,取代进口设备”这样一个高度。作为贵州大学学生培养基地,南海公司已有多名兼职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研究课题均围绕公司科研开发的技术内容和重点、难点展开。几位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成果在通过毕业答辩的同时,已经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经济价值。同时,公司也非常重视内部人员创新能力的培训学习,不断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高校学习深造。另外,公司还与贵州大学、贵州省机电研究设计院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围绕技术装备产业化目标,南海公司将省内相关技术、设备以及人才资源加以集成,构建了一个平台,在此平台基础上,公司新产品开发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突破。43、南海公司依靠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说明了:(a)a、协作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性b、模仿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性44、南海公司选择“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主要目的是:(b)a、为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b、弥补公司科研能力的不足,实现创新源泉多元化,增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试题(A卷)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空1分)1、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首先赋予创新一词以___________意义上的特殊用法。2、一切创新项目赖以实施的“试验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过改变或替换原有技术或产品中的部分内容即可完成的创新是____________。4、综合能力必须与_________________紧密配合,才能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正确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新。5、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6、在我国,重知识、轻能力训练的教育模式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的弊端,所以需要大力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7、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锤炼既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8、团队管理塑造的是创新团队的硬实力,__________________塑造的是创新团队的软实力。9、学习型组织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10、创新里的新知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共25分)(一)单选题(共10分,每题1分)1、根据2008年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当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246万人,是世界上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但从每万人口中的研究人员数量来看,中国就不及美、日、欧了。从论文的相对引用影响率来看,我国排名()A、第一B、第三C、第五D、第十2、()是国家创新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A、政策变化B、社会文化变化C、经济发展D、创新3、创新过程是一个系统变化的过程,最终要通过()来实现。A、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B、技术变革C、创新产品D、组织结构变革4、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创新的含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领域,它才成为创新。A、经济B、政治C、社会D、科学5、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推广应用,实现创造发明成果的价值,这体现出创新能力的()特征。A、综合性B、实践性C、独创性D、坚持不懈6、能够凭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构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打破以往的模式和框架,体现出创新能力的()特征。A、综合性B、实践性C、独创性D、复杂性7、能否完成重大创新,拥有()是一个关键。A、实践能力B、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C、组织协调能力D、创造能力8、()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A、创造能力B、综合能力C、分析能力D、实践能力9、()有着精深的专业知识、设计才能和实践经验,能够将创新蓝图转化为具体产品、成果或工艺。A、工程师型的实干家B、梦想家型人才C、企业家型实干家D、专业技术人才10、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的能力是()。A、创造能力B、综合能力C、分析能力D、组织协调能力(二)多项选择题(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共15分,每题3分)1、对于一个生产企业而言,创新可以表现为()。A、生产一种新产品B、招聘更多新员工C、一种新式的市场行为D、采用一种新的生产过程、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2、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可以是()。A、供应商B、制造商C、顾客D、研究机构3、国家创新系统是由()为了一系列共同目标,通过建设性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A、政府B、企业C、大学和科研机构D、中介机构4、创新是一个组织竞争力之所在,没有创新,一个组织就面临着失去竞争资格的可能。这里,组织可以是指()。A、企业B、企业簇C、政府D、社会组织5、国家层面的创新活动涉及()。A、技术创新B、经济创新C、社会创新D、教育创新三、判断题(共20分,每小题2分)()1、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是产品的制造商。()2、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比对手拥有更多的知识。()3、创新被看做是一个组织之竞争力之所在,没有创新,一个组织就面临着失去竞争资格的可能。()4、新知识或新创意的创造或引入是创新的充分条件。()5、能力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6、综合能力的实质是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7、大多数的创新都属于小级别创新或普通创新。()8、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9、引进技术的缺陷是制约企业创新的障碍。()10、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四、简答题(共15分,每题5分)1、什么是TRIZ法?2、创新能力包含哪些含义?3、以组织建设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在致力于创新型组织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五、案例分析。(根据案例简单回答问题,共10分)【王选的创新实践】王选主持研制的华光和方正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占领国内出版印刷业80%以上的市场,并出口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的华文报纸绝大多数都采用方正电子出版系统,从而使中国的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信息时代。王选也获得了首届国家科技最高奖。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出现对我国印刷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印刷业的第二次革命。
激光照排技术的研发始于1975年,到1993年取得成功,整整耗时18年。在这18年里,王选全力以赴,没有任何节假日,刻苦攻关,并苦苦探索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王选选择技术路线时大胆果断地提出跨过第二代机、第三代机,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王选的大胆抉择是建立在锲而不舍的精神上的:只有在创新上做文章才可能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
18年的艰苦奋斗印证了王选的一段名言:“不论你是什么样的天才,一定要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只出点子而不动手实现的人,不容易出大成果。一个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提出者往往也是第一个实现者,这是一个规律。”锲而不舍包含为保持竞争优势而进行持续创新,王选在1994年就在方正集团明确提出要持续创新。他说一个新潮流到来之时,领先厂商过去的技术和市场积累可以成为宝贵的财富,也可以成为迎接新潮流的包袱,从而给新兴企业以可乘之机。只有始终充满危机感,才能不被淘汰出局。这一年,王选访问了IBMWatson研究中心,IBM的高级副总裁麦高地说的一段话让王选记忆深刻:“不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开发,好比一个人不呼吸,几分钟就会死去;不做未来市场需要的研发,好比一个人不吃饭,两个星期之内就会丧命。”王选知道方正集团尚无实力像IBM那样研究未来10年的市场需求和技术,但是,可以研究未来5年的新需求,而且一旦决定启动一个新方向就要有更为长远的打算,并且下定决心在新领域里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能在高技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
实践表明,自主创新是制胜的法宝,用王选的话说:“22年的经历使我感到,跟着外国人走是不可能赶超、也不可能与外国商品竞争的,事实上要有自己的创新和高招才能克敌制胜。”据此王选提出了“顶天立地”的发展模式。“顶天”就是寻求全球科技最前沿的制高点,在发现已有技术的不足和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突破,以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立地”就是针对市场最迫切的需要,用新方法实现前人所未达到的目标,并迅速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从而占领市场。问题一:王选提出的“顶天立地”发展模式表明了什么?问题二:王选取得成功依靠的是什么?六、论述题:请在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论述。(共15分)1、请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该如何创新?2、请根据书上的具体案例,谈谈创新能力该如何建设?创新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试题(A)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经济学;2、创新制度、创新文化;3、小型发明或创造;4、分析能力;5、创造能力;6、继续教育;7、学习、运用创新思维;8、创新文化;9、高度柔性的、扁平的;10、科技知识、管理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二、选择题:(一)1、D;2、D;3A;4A;5、B;6、C;7、B;8、C;9、A;10、D。(二)1、ACD;2、ABC;3、ABCD;4、ABC;5、ABCD。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简答题:1、答:TRIZ法是苏联研究的创新方法,该创新方法就发明或创造的等级作了明确的区分。它们被分为五个等级:第一、二等级均属于小型发明或创新;第三等级为中型发明或创新;第四等级为大型发明或创新;第五等级为特大型发明,主要之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专利。TRIZ法认为它主要研究与第二、三、四级发明或创新相适应的一般方法或规律。2、答: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者、创新团队、创新机构乃至更大的经济或社会实体进性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三重含义:①是形成或产生新的思想、观念或创意的能力;②是利用新思想、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流程或组织等各种新事物的能力;③是应用和实现新事物价值的能力。3、答:以组织建设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在致力于创新型组织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①确立组织之基本价值理念,并予以制度化;②确立创新价值理念,并予以制度化;③领导要具备多方面的创新素质,要有全局观念和对未来的预见能力;④创新人才是创新的灵魂,要善于发现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使之形成合力。五、案例分析:问题一:答:王选“顶天立地”的发展模式里的“顶天”就是寻求全球科技最前沿制高点,在发现已有技术的不足和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突破,以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立地”就是针对市场最迫切的需要用新方法实现前人所未达到的目标,并迅速实现商品化从而占领市场。问题二、答:王选取得成功依靠的是:1、锲而不舍的技术创新,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师德和倾力栽树、甘为人梯的精神。2、各方面领导长时间的大力支持、用户的大力配合、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良好的科技风气和正确的技术决策。六、论述题:1、供参考中学教育就必须确立“主人、主体、主角”的人格本位的学生观,强化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的科学的行为研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因而,创立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和谐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就如何构建自主创新教学模式谈谈我的体会。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气氛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彻底放弃自己的权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师全能的教学观念,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的新理念。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二、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并给予相应的评价。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强烈欲望,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目标问题化,问题设疑化,过程探讨化,去调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他们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精神自然地成长起来,并使外来的精神养料通过选择、理解、吸收和重构,真正成为自己的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同时,教师应及时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反馈,择要精讲释疑,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认识事物,提升感受力、判断力、联想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充分发挥学生相互的探讨作用通过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果,在班内互相沟通、互相碰撞,在感受集体温暖的同时获取集体智慧中的营养,以丰富个体的思维领域。这样,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围去探索真知,充分开发自己潜能,发挥自己的创见。此外,利用各种辅助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在教学中适当使用教具、学具、多媒体播放动画、展示图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综上所述,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宗旨,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相互的探讨,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谓学生学会自主创新学习,就是学生个体在注重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的同时,重视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激发好奇心、好胜心,在积极的活动参与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规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解决学习,实践中的新问题、新矛盾,继而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应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自己的应用特点。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一、创新概念及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为了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思维,了解创新、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和创新理论是必要的。创新是近年来出现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关于“创新”概念,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创新”的定义多达400多种。其中,最具有经典意义的是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的创新概念。熊彼特首先赋予创新一词以经济学意义上的特殊用法,他区分了创新(Innovation)与发明(Invention)、创造(Creative):一种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熊彼特的“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以新的方式展开的生产,如对于某一给定的生产线,以新的方式组合各种原料及生产活动,以获取更好的经济产出”①。它具体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生产出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熊彼特之后出现的许多定义大多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他的见解,譬如,桑德布认为,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生产一种新产品,或采用一种新的生产过程、一种新组织形式或管理形式、或一种新式的市场行为均可以称之为创新②。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创新的含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2004年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指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创新概念千变万化,创新理论也异常丰富,其中尤以技术创新理论最为丰富和成熟。这里拟对技术创新理论做一简要介绍。技术创新理论是技术创新研究的结晶,迄今为止出现了众多的技术创新理论,不同的技术创新理论来自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不同的研究阶段。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主要有两条线索,或者说有两个研究视角:一是从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角度出发,二是从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方式的角度出发,两个角度互相补充,两条线索交叉演进。至今大致分别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视角:第一阶段是企业家模式,主要是关注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强调企业家的作用,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理论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第二阶段是企业间合作模式,研究者开始关注技术创新在不同的产业有着不同的主体,在有些产业,产品的制造商是技术创新者,在有些产业,产品用户和供应商也是技术创新者。同时强调创新依赖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包括制造商、供应商、用户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强调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合作,这是第二阶段的特点,埃里克·冯·希普尔的技术创新理论是其代表;第三阶段是多种组织合作模式,随着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扩展,研究者开始认识到技术创新不仅依赖企业间及企业与用户间的合作,而且与一个国家的特殊性有关。有学者用国家创新系统来说明这一情况。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传播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研究院所和中介机构等不同领域的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相互作用是第三阶段技术创新理论的特点,费里曼、伦德瓦尔、OECD等人和组织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是其代表。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方式的视角: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也有五个阶段的分法)。第一阶段为线性模式,以技术推动说和需求拉动说及推拉综合说为代表;第二阶段为平行交叉与网络模式,为缩短技术创新周期和利用其他企业和组织的资源,创新企业不仅在内部实现研发、生产和营销等各功能的平行交叉作业,而且广泛地同供应商、批发商和用户等合作伙伴紧密合作或者建立战略联盟,增强创新能力;第三阶段是协同演进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研究者开始认识到全面理解技术创新需要采用包容企业环境要素在内的系统。制度对技术创新至关重要,这一阶段的技术创新理论把技术创新放在一个包含制度、组织和文化等因素的大系统中去考虑,成功的技术创新是技术、制度、组织、文化、政策和综合研究等的协同创新的结果。这里的协同创新有两层含义:一是(同行和非同行的)不同组织间的协同;二是技术、管理、制度、组织、文化、政策和综合研究间等的协同。分析各种技术创新及企业创新活动,发现它们往往具有以下特征:(1)这类创新活动的主体可以是企业、企业簇以及以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区域创新机构或国家创新机构。(2)新知识(科技知识、管理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或新创意的创造或引入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创新是某种知识经济行为或知识社会活动。但是,创新不只是指发明(invention),发明是与技术变革相关的,创新可以在没有发生技术变革的情形下发生,如通过改变组织实施形式(管理上的变化),也可以导致创新。创新也不只是指创造(creativity),创造涉及新思想的形成,而创新还必须将新思想付诸于实施。(3)创新过程往往是一个系统变化过程,涉及多种类型的主体或创新参与者(生产企业、供应商、创新企业外部的科技研发人员等)之间的合作,涉及科技知识的形成与传递,新产品的定位、生产线的设计、市场开发等。但是,创新最终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效益或其他类型的社会效益来体现。(4)创新被看做是一个组织之竞争力之所在,没有创新,一个组织就面临着失去竞争资格的可能。这里,组织可以是指企业、企业簇、甚或是政府。(5)创新的实现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创新组织内部各种人员的创造力,并使整个组织处于某种富于创新活力的状态。(6)创新意味着创新系统内部结构会发生某种整体性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创新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会获得某种重整。那么,除经济型的创新活动以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创新活动?事实上,当创新活动已经在国家层面上乃至国际规模上展开时,仅通过某一方面的社会实践(如经济方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譬如,朱克尔(Drucker)于1985年研究日本创新活动时就曾指出,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也必然涉及经济创新与社会创新。他认为,就日本的创新活动来看,没有社会的整体改革,譬如在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技术创新就不可能取得成功③。无疑,经济模式的转变绝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生活现象,其意义与影响将远远超出经济的范围,而触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认为,从企业创新发展到国家创新系统的过程绝不是一个同构放大的简单的经济过程。经济创新活动是社会改良工程的一部分,是通向社会改良的路径之一;但真正的社会改良必定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在进行企业创新的同时,也应在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同步实施创新活动。今天,当人们将“科学创新”、“知识创新”、“教育创新”与“经济创新”并置使用时,“创新”一词已不只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同时,“科学创新”一词的含义也已不再仅限于指科学认知过程中的进展。中国科学院所实施的“知识创新”活动即是如此。在此,“知识创新”不但要求通过改良科学研究的组织、活动过程以生产出更多、更具有突破性的科学知识,而且也要求通过改良科学的社会运作模式,使中国科学院能够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目前,创新的概念已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几乎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在使用创新概念;而且,这种情况并非只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全世界。因此,本书所采用创新概念是一种广义的创新概念: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或引入新的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组织、制度等新事物并将之应用于社会以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这一创新概念涉及三层含义:(1)新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的形成、产生或引入;(2)利用新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设计生产或形成新的产品、服务、组织、制度、流程或管理方式等新事物;(3)通过新产品等新事物的社会化实现其价值,所追求的价值并不只限于经济价值。这一创新概念既包容熊彼特源自其技术创新研究提出的定义,又兼及目前广泛开展着的各类创新实践。据此概念,本书在征集案例时涉及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教育创新、管理创新多方面的案例。创新有多种类别,也有多个级别。按照最简单的划分,创新有小级别创新、突破性创新(radicalinnovation)、里程碑式的创新三个级别,其中,90%的创新属于小级别创新或普通创新,只有10%的创新属于突破性创新乃至里程碑式的创新。如图所示,这三类创新呈现出金字塔分布。
创新等级分布图类似的创新等级分类及分布还可见于苏联的创新方法研究(TRIZ)。TRIZ是基于对美国数万件发明专利的分析而展开的创新方法研究。TRIZ研究没有像熊彼特那样区分发明与创新,采用了较宽泛的发明或创新概念;但却就发明或创新的等级作出了明确区分,它们被分为5个等级:第1、2等级均属于小型发明或创新(通过改变或替换原有技术或产品中的部分内容即可完成创新,两者分别占发明专利的32%和45%);第3等级为中型发明或创新(如登山自行车、计算机鼠标,占发明专利的19%);第4等级为大型发明或创新(如内燃机、集成电路、个人电脑等,只占发明专利的4%);第5等级为特大型发明,主要指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专利(如蒸汽机、飞机、激光等,只占发明专利的0.3%)。TRIZ认为,第1级发明或创新,因级别低,任何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其至是一般技能的人均可能完成这类创新,而第5级则属于人类历史上最伟人的发明创造,无一般规律可言。因而,它中要研究与第2、3、4级发明或创新相适应的一般方法或规律。二、创新能力的内涵及要素理解了创新,就不难理解创新能力的概念。一般说来,能力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的定义,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本书以下述方式理解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者、创新团队、创新机构乃至更大的经济或社会实体进行创新的能力。参照前述创新定义,创新能力亦有三重含义:一是形成或产生新的思想、观念或创意的能力;二是利用新思想、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流程或组织等各种新事物的能力;三是应用和实现新事物价值的能力。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它们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四大特点:(1)综合性。它把多种能力集中起来,充分加以运用;(2)独创性。它凭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构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打破以往的模式和框架;(3)实践性。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推广应用,实现创造发明成果的价值;(4)坚持不懈。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创新者自身的能力和社会环境,要取得成功需要反复试验和探索,只有坚持不懈才可能成功。关于创新能力中所包括的多种能力,人们已有明确的认识,这里我们综合有关辞典和教科书并根据本教材的需要,慨述如下。学习能力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学习能力还包括态度和习惯,比如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信念。个人具有学习能力,组织也具有学习能力,人们把学习型组织理解为“通过大量的个人学习特别是团队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够能动的作用于环境的有效组织。也可以说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如今竞争的时代,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个人或组织的学习能力,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而言,其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多更快。所以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得比对手更快。”分析能力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事物是由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不同规定性组成的统一整体。认识事物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把它的每个要素、层次、规定性在思维中暂时分割开来进行考察和研究,弄清楚每个局部的性质、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认识事物和问题。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禀赋;二是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水平;三是共同讨论与合作研究的品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和各种科学仪器以及新的分析方法的出现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分析能力。当然,分析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容易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因此通常把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结合起来运用,将会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综合能力强调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和认识的技能和本领。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要素、层次和规定性用一定线索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和发展的规律。具体讲,综合能力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思维统摄与整合,就是把大量分散的概念、知识点以及观察和掌握的事实材料综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加工整理,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偶然到必然、由特殊到一般,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二是积极吸收新知识,综合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都是必要的,特别是要学会跨学科交叉,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领域的研究经验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综合;三是与分析能力紧密配合,仅有综合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即缺少深入的、细致的分析,细节决定成败,在认识事物时也是如此,只有与分析能力相互配合,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新。想像能力以一定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觉、形象思维或组合思维,不受已有结论、观点、框架和理论的限制,提出新设想、新创见的能力。想象力往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出队和急先锋的角色,缺乏想象力很难从事创新工作。批判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学习、吸收已有知识和经验时,批判能力保证人们不盲从,而是批判性地、选择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研究和创新方面,则质疑和批判是创新的起点,没有质疑和批判就只能跟在权威和定论后面亦步亦趋,不可能作出突破性贡献。科学技术史表明,重大创新成果通常都是在对权威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前提下做出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是创新人才的禀赋、知识、经验、动力和毅力的综合体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和凝练问题,针对问题选择和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难题,能够创造性地组合已有的方法乃至提出新方法来予以解决。解决问题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解决问题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如物理问题、数学问题、技术问题;广义的问题解决则包括各种思维活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就等同于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是特指社会实践能力。提出创造发明成果,只是创新活动的第一阶段,要使成果得到承认、传播、应用,实现其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要和社会打交道,实践能力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质是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对于创新人才来说,要完成创新活动,就要协调各方,当拥有一定资源时,就可通过沟通、说服、资源分配和荣誉分配等手段来组织协调各方以最终实现创新目标。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创新人才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拥有多种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多种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能力增长和人格发展的结果,这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人生历练。能否完成重大创新,拥有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一个关键。在实际创新实践中,不可能要求参与创新活动的每一位成员均具备上述各项创新能力。事实上,目前盛行的分科式教育也不可能大量地培养出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在我国,重知识贮备、轻能力训练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创新的弊端,所以需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在各类创新实践中培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三、创新者个人、团队及创新组织创新能力建设我们在此拟重点探讨创新者个人、团队创新能力乃至整个创新组织的创新能力建设问题。1.创新组织整体创新能力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或科研机构来说,通过持续学习和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提升其创新能力,是该企业或科研机构迈向创新型组织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各种创新要求该机构重组它与外部环境之问的关系,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建立起适当的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机制;同时在组织内部着手进行创新制度安排及创新文化建设,确立创新理念并将之落到实处。须知,创新制度及创新文化是一切创新项目赖以实施的“试验场(playingfield)”,是持续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创新组织在实施各种具体创新活动时,要善于发现和聚集创新人才,要针对创新项目进行创新人才编队,形成强有力的创新团队,实现创新目的。(1)以组织建设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在致力于创新型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至少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确立组织之基本价值理念并予以制度化。组织之成其为组织,是因为有其基本价值理念。确立价值理念的基本方式就是将其制度化——以制度形式表达基本价值理念;◆确立创新价值理念并予以制度化。创新理念是变不可能为可能之关键所在,是一个企业或科研机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道,只有建立适于创新活动的资源分配原则、组织实施原则和评价原则,创新活动才能够顺利展开;◆领导要具备多方面的创新素质,要有全局观念和对未来的预见能力;◆创新人才是创新的灵魂,要善于发现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使之形成合力④。(2)通过创新实践培养多方面的创新人才、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创新由新知识或创意的形成或引入、新产品等新事物的设计和制作以及新产品等新事物的社会化应用这三个环节组成。因此,创新需要这三方面的人才乃至综合型人才。第一类人才有着梦想家的气质、多方面的知识贮备和全局观念,他们善于捕捉和产生新思想或创意,对创新组织的创新潜力有着全面而适当的了解,他们是创新蓝图的绘制者;第二类人才是工程师型的实干家,他们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设计才能和实践经验,能够将创新蓝图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成果或工艺;第三类人才在创新成果的社会化应用方面则有着特别的禀赋,是企业家型的实干家。梦想家拥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全局观念,而实干家拥有化梦想为现实的能力并且对创新风险有着敏锐的意识和承受力。创新的品质、等级和成败主要取决于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的能力发挥以及相互之问的合作。因此,一个创新组织应善于发现、聚集这三方面的人才并合理地使用这些人才,应选择兼具梦想家和实干家素质的人才作为创新组织或机构的领导着或决策者。2.创新者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于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他或她能否在创新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并走向事业成功,不但取决于其专业素质及其个人创新能力,也取决于其合作或协作能力,取决于其所在机构的创新制度安排及创新文化。在一个缺乏创新文化的氛围里,个人创新能力是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样地,一个没有合作或协作精神的“创新者”,其失败的概率也远远高于成功的概率。相反,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创新组织及文化氛围里,个人创新能力就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观察、想象、抽象、分析、类推、建模、展现、协作、更换思考维度,更换认识模式以及综合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创新者个人可以同时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锻炼,以提高自已的创新能力。(1)自我锤炼。专业技术人员围绕提升个人创新能力而展开的自我锤炼,是指以“我”为行为主体而展开的创新能力锻炼过程。专业技术人员均通过正规教育及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是个人创新能力的基础。个人创新能力更主要地表现在创新思维的掌握和运用上,能够熟悉运用创新思维,才能够熟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实现创新目的。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锤炼不但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的过程。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其最大的奥妙在于思想的碰撞、移植和借用,在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乃至思维方式的变换。创新的灵感每每产生于思想的碰撞、移植和借用过程之中。(2)在协作中锤炼。“在协作中锤炼”是指以“我们”为行为主体而展开的创新能力锻炼过程。在此过程中,创新者个人通过参与有组织的创新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但他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再是“我”而是“我们”。群体意识淡漠的人是很难甚至无法完成这种修炼过程的。因此,一个真正的创新者必须时刻保持开放而宽容的心态,必须善于表达或表现自己的思想、构想或见解,同时必须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善于参加共同探讨、研究和行动。(3)在学习中锤炼。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创新是探索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活动,而个人的创新机会和创新实践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通过学习专家学者总结的理论和方法、学习他人的创新实践来提高自已的创新能力便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学习成功的创新案例,特别是通过学习借鉴创新环境大致相同情况下的成功案例,对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创新案例中有个人、也有团队集体的思维与行动特点,有个人和团队在创新活动中的经验教训,因此可以分别从“我”和“我们”的角度去揣摩和借鉴。撰写本教材的目的也就在于此。3.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团队是介于创新组织与创新者个人之间的创新行为单元或创新主体,其创新能力并非指该团队成员个人创新能力的总和,而是指团队作为一个整体而具有的创新能力。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发挥,如同创新者个人一样,也需要有适宜的创新制度安排和创新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取决于团队的编队形式、工作方式和效率。在我国,许多创新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均曾致力于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并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此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了解国内有关企业或科研机构的创新团队建设经验。本书在此主要探讨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创新团队的编队理念和方式、内部结构及工作模式。从理论上讲,由于创新组织类型的不同,创新团队的编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目标导向。譬如,企业内的创新团队可能主要围绕企业R&D目标来进行编队,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团队则可能以学科建设为指向,以科研项目为工作载体。在特定的目标指向下,创新团队也存在多种编队理念和方式。在此,可以将编队理念及方式分为以下两种基本类型:一,强调思想互动,这种编队理念及方式常见于小型科研团队的组建过程;二,强调纵向管理,这种编队理念及方式常见于企业部门大型研发团队的组建过程。在第一种模式中,创新团队由核心人物以及环绕在核心人物周围的其他创新成员构成,所有成员均享有较为充分的信息互换权利。在第二种模式中,整个创新团队可以区分出一些子创新团队,而创新团队负责人及子团队负责人合在一起构成核心团队,整个创新团队呈现出金字塔结构,只有核心团队成员才享有较多信息互换权利。第一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地给予成员以展开创新思维的空间;而第二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注重纵向管理,能够获得较高的管理效率和较大的控制空间。创新团队整体创新能力既取决于创新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团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互换、思想互动以及协作的强度和有效性,亦取决于创新团队的管理、评估以及激励机制。有了良好的信息互换、思想互动机制,创新成员的个人创造力就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而有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非创新或反创新的文化潜规则或制度就将得到改变,创新者的创造热情就将得到充分激发,其创造力就将得到有效整合,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以创新为社会前进之主导动力的国家,生活在这里,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均可以投身于创新实践并在创新实践中学习、锻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新尤其是重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虽然是一个需要多方面的创新人才协作奋斗的艰难过程,但对于那些勇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人们来说,创新其实就在他们身边。《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复习题一、单选题1、以下哪些关于创新的描述是错误的:A.创新符合符合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B.创新的本质内涵是,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发挥创造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C.创新的标志是技术进步D.独创性和革新性创新的本质内涵2、以下哪项不属于:A.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B.渐进型创新C.原始性创新D.发展模式创新3、以下公案,哪项是关于管理创新?A.3M的创新产品B.IT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和组织流程再造C.玫琳凯推销产品的成功D.SONY公司基于市场开发新客户和产品4、创新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不包括:A.高效的信息获取能力 B.知识产权意识 C.市场投资意识 D.风险意识5、以下哪些不属于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结构:A.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B.多元复合的实践能力 C.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商务技能 D.独特的个性化6、以下哪些不属于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特征:A.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B.多元复合的实践能力 C.信息广泛 D.独特的个性化7、以下哪些方面不属于创新文化范围:A.组织鼓励 B.团队协作能力 C.创建学习氛围 D.知识共享网络的创建8、建立针对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的规划体系对企业带来的良性影响,以下哪项影响不是:A.人力资源管理有序化B.更好地控制人工成本C.确保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不会流失D.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9、华为提倡的“狼”性特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不应该具有以下什么样的特征:A.敏锐的嗅觉 B.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 C.凶猛好斗 D.群体奋斗10、蒸汽机被内燃机车所取代,电子管被晶体管所取代,都是:A.市场竞争的结果 B.市场成熟的结果 C.技术变革的结果 D.制度发展的结果11、对产品的改进,使之适应不同市场和政府的要求,是属于:A.拓展新的经营领域 B.扩大技术能力 C.使组织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D.支持和扩展现有的经营领域12、根据创造力的起源不同,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创造力的类型:A.标准式创造力 B.持续式创造力 C.探索性创造力 D.意外式创造力13、为什么说创造力对组织而言至关重要,因为:A.它打开变革和创新之门 B.能有效解决组织问题 C.促进社会环境条件 D.提高资源的整合14、顿悟是瞬间对知识的理解领悟,是属于下面哪个阶段的现象:A.孕育阶段 B.明朗阶段 C.验证阶段 D.准备阶段15、以下哪项不是与挫折密切相关的因素:A.挫折情境 B.挫折认知 C.挫折反应 D.挫折影响16、以下哪项不属于任务水平指标范围内的任务特征:A.任务具有长期性B.任务具有挑战性C.任务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相互依赖性D.成员所承担任务的相互依赖性17、将水壶的特性分别列举成名词特性、形容词特性和动词特性的方法属于:A.焦点法 B.形态分析法 C.主体附加法 D.特性列举法18、钢筋混凝土是属于哪种异类组合A.材料组合 B.方法组合 C.技术组合 D.原件组合19、以下哪项不是TRIZ理论的特点和优势:A.成功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 B.其目的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解决办法C.采取折中或者妥协的办法 D.分析问题的情境20、以下哪项不是三星集团成功的因素:A.多种渠道或成功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B.利用媒体的宣传为其造势C.不引进成套技术,而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非成套技术D.大力鼓励创新成果21、以下哪项关于技术学习过程对组织产生的影响,描述是错的:A.组织性转化过程B.挑战决策机制C.扩展战略行为的范畴D.改进管理能力22、福特在设计捷豹牌汽车时,拆看了50多种品牌的汽车,这个例子恰好说明应向()学习A.供应商B.竞争对手C.销售商D.科研机构23、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水平总体来说起步较低,隐形技术知识的存量相对较少,所以技术追赶要以理解与运用国外主流技术为基础,因此发展中国家隐形技术知识的重要来源是:A.购买专利B.跨国公司C.国际论坛D.与国外大学的技术联系24、解决方案是在研究开发的哪个阶段中被执行的:A.发射B.吸收C.收敛D.实施25、全面的知识管理不包括:A.企业的外部知识管理B.设立知识主管C.对知识使用设立权限D.知识的交流和共享26、以下哪项属于创新型人才?A.一字型人才B.T字型人才C.十字型人才D.I字型人才27、以下关于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的描述,哪项不正确?A.胜任力是影响一个人大部分工作的一些有关知识、技能和态度,它们与工作的绩效紧密相连B.胜任力是可以通过广泛接受的标准进行测量C.胜任力包括外显胜任力和内隐胜任力。外显胜任力中社会角色、个性、态度等影响胜任力的直接发挥D.胜任力是可以通过培训和发展加以改善和提高28、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下哪项不正确?A.创新人格、战略思维、市场意识等属于创新者的创新素质B.信息获取与处理、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等属于创新者的创新技能C.组织结构、组织创新文化、任务特征构成了组织的创新氛围D.专利、标准、新理论、知识产权运用等属于创新者的创新成果29、在国外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美国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开发模式的举措不包括以下哪项?A.技术中心吸引专业技术人员B.超前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C.推动技术创新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D.出台特殊措施厚待科技专业人员30、企业要掌握国外技术,真正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A.依靠低成本劳动占领市场B.依靠自身禀赋和特长C.学习领先企业的隐形知识D.学习领先企业的显性知识31、在确定用户需求和产品定位之后,须进行质量功能展开保证产品从设计到生产。以下关于质量功能展开的4个阶段,哪项是正确的流程:A.产品规划工艺计划零件配置生产计划B.生产计划工艺计划产品规划零件配置C.生产计划产品规划工艺计划零件配置D.产品规划零件配置工艺计划生产计划32、在追求创新过程中,在了解用户需求方面须注意了解顾客的必要需求、单维需求和取悦需求,以下说法哪项不正确:A.高级行政人员乘坐轿车要求的宽敞、昂贵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必要需求B.高级汽车的加速和刹车性能是满足用户的必要需求C.高级汽车配备的高级超声辅助泊车系统和座椅按摩功能等属于取悦需求D.高级汽车的品牌差异等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单维需求二、多选题1、以下哪些对方面是创新对获取竞争优势的贡献:A.提升新产品开发能力B.提升工艺能力,打造先进的制造优势C.提升服务能力,赢得持续竞争优势D.提升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构筑战略发展优势E.提升品牌效益2、在组织层面上描述创新能力的,以下哪些方面是正确?A.技术引进能力B.技术创新能力C.技术吸收能力D.技术检测能力E.技术循环能力3、哪些因素会在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的结果:A.社会因素B.政治因素C.市场因素D.技术因素E.人员因素4、以下哪些方面是评价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A.创新素质B.创新技能C.创新氛围D.创新成果E.创新知识5、以下哪些方面是构成创新素质的要素:A.市场意识B.创新人格C.学习能力D.知识产权运用能力E.竞争意识6、以下哪些方面是构成创新技能的要素:A.市场意识B.创新人格C.学习能力D.知识产权运用能力E.竞争意识7、为什么说创新能力培养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与开发的重心:A.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式企业获得永续创新的制胜之略B.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就是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开发的制度体系C.公司的价值和竞争力是由掌握并应用知识的员工所创造的,公司在创新上的成功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贡献D.在企业中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带来可观的业绩发展E.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8、以下哪些方面是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的前提:A.强调企业的宏观制度特点B.了解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特点C.实行产权激励手段D.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个性特征E.注重有效的沟通机制9、以下哪些是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A.战略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按资排辈D.注重投入产出原则E.全员开发和重点提高相结合原则10、成功企业在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在技术创新中不断催化对专业技术人员,在以下哪些方面可以体现:A.发挥技术创新带动作用B.对技术创新进行探索,加强人才使用与管理C.设立管理培训中心,准备良好的多方面培训条件D.控制人才的流动E.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创业机制,促进应用技术人才的成熟11、我国企业在专业技术人员重新能力培养,应在以下几方面学习国外的经验:A.建立企业专用技术人员使用机制B.建立企业专用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C.确立政府政策导向D.建立企业专用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E.确立政府资金支持12、下面哪些是战略的5P中包括的内容:A.远景(Perspective)B.策略(Ploy)C.人力资源(People)D.模式(Pattern)E.计划(Plan)13、选择领先创新战略的组织通常具有较强的信息力量,哪些人员愿意接受风险和挑战?A.员工B.高层C.研发团队D.市场部门E.技术部门14、领先创新战略中的新技术,应具有:A.导致成本或差别优势B.通过专利、专有技术、商标专用权等手段繁殖被其他组织模仿C.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D.改进整个产业结构E.增强企业的整体创新意识15、微软所实施的领先战略的特点是:A.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的产品B.保持技术前沿的领先地位C.争分夺秒将新产品推上市场D.让雇员拥有公司股份E.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16、在《工作中的创造力》一书中,将创造力分为四种模式:A.孵化育成型B.组织领导型C.想象型D.提高改进型E.投资型17、准备阶段要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选择与评估,有意识地积累知识,该阶段主要内容包括:A.消化材料B.收集数据和资料C.孕育和引出思想火花D.通过思想假设积累各种方案B.消化材料18、在验证阶段,创新主体必须要有以下优良的特质:A.自信心B.勇敢精神C.坚强毅力D.幽默感B.同情心19、以下哪些选项是影响创造力环境的因素:A.认知风格特性B.组织创新氛围C.团队创新氛围D.工作任务特性E.智商和情商20、有助于激发创造力的领导风格应该是:A.对员工创造性工作的及时鼓励B.适当授权C.构建明确的发展愿景D.密切监视员工的行为E.要求员工遵守严格的规章和指令21、以下哪些方面是知识团队团队创造力的主要因素:A.团队成员B.团队构建C.团队氛围D.任务水平E.团队领导22、优秀的知识团队管理者的特点是:A.充分授权和民主化管理B.致力于培养团队成员的技术技能和人际关系能力C.通过权力进行管理D.有意识选拔具有创新技能的成员E.有较高的自身管理能力23、以下哪些选项是通用公司团体创造力的开发特色:A.解决方案计划B.挑选优秀人才培养他们的创新技能C.开放的组织文化D.有意识选拔具有创新技能的成员E.创意研讨会24、以下那些案例是属于同物组合:A.鸳鸯火锅B.红蓝两用圆珠笔C.双插座D.混纺毛线E.音乐贺卡三、判断题1、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T2、从管理角度,组织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平台,推动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永续发展的根基。组织创新的提升竞争力提升的关键。F3、在区别技术创新与相关概念时,其与发明、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等概念的最大区别在于市场化工作。T4、制度创新是指引入新的制度安排,包括经济制度创新、经济体制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T5、创新的四大主要职能是战略定位、营销、研究与发展、生产与组织计划。T6、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的创造能力和将创新成果商业化运作能力的综合,它与创新素质、创造能力和创新技能是不同的。T7、技术垄断程度和市场占有份额是市场竞争优势的体现,也是最大限度获取经济利益的保证。T8、对组织未来的关注是对现有资源和市场的把握。F9、创新能力作为组织和人员的关键资源,具有战略性、持久性、难以模仿性,因此创新能力是组织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T10、新时代的创新型专业人员需要突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创造性劳动价值。T11、互联网的诞生使人类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得空前容易,竞争与合作已经日益突破国家或区域界限而出现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创新资源的流转呈现出网络化和分布化的特点T12、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首先以创新主体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创造技能的内在整合为基础,突出创新主体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和学科交叉性。T13、竞争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观。F14、创新成果的衡量标准应以文化独特性和价值增值性来衡量。F15、创新的核心是创造,创造性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T16、工作生活质量(QualityofWorkandLife),是指组织中所有人员,通过与组织目标相适应的公开的交流渠道,有权影响决策改善自己的工作,进而导致人们更多的参与感、更高的工作满意感和更少的精神压力。T17、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尤其独特性,物质激励是首位。F18、职能工资制是一种以任职资格系统和薪点制为基础的,依据员工能力和业绩支付工资的报酬形式,体现组织内部的一整套全新的价值观和实践方法。T19、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配置,包括能岗配置和能力组织配置两个方面。T20、在职开发容易造成对受开发者的企业生产任务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不提倡采用。F21、企业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技术竞争,而技术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T22、专业技术人员在创新开始最为关键的环节是确认创新的机会,其战略意识和市场意识是创新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T23、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创新在动态的商业环境中会带来新的市场价值,一定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收入与利润。F24、专业技术人员不用具备对市场的预测能力,只要加强企业的核心技术就能保持竞争优势。F《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复习题答案一、单选题(把正确的答案填在空格内)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BCDBBCC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BABDADAC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BBDCCCDDC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DB二、多选题(把正确的答案填在空格内)题号12345678910答案ABCDABCDABCDABCDABCDABCDBCDABDEABCE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BCDEABDEABCDEABCDABDEACDEABDEABCBCDAB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BCDEABDEACDEABC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1222324答案√√××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是创新的灵魂,必须对其加以发挥并使之形成合力。A、创新领导B、创新文化C、创新制度D、创新人才2、(D)是国家创新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A、政策变化B、社会文化变化C、经济发展D、创新3、(A)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A、创造能力B、实践能力C、想象能力D、批判能力4、(A)有着精深的专业知识、设计才能和实践经验,能够将创新蓝图转化为具体产品、成果或工艺。A、工程师型的实干家B、梦想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户外策划合同范例
- 2024年上海客运资格证考试都考什么
- 2024年广西汽车客运资格证考试题目
- 2024年南昌客运驾驶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4年呼和浩特客运从业资格证急救考试试题教程及答案
- 2024新版:普通话测试50篇朗读范文短文(2024年1月1日启用)
- 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教案 项目四任务2教案(参考)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民族器乐弹拨组各环节样题
- 北京市五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封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
- 模拟法庭案例脚本:校园欺凌侵权案 社会法治
-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4漂亮的房间 |苏少版
- 05 03 第五章第三节 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卷
- 桩基础工程施工组织方案
- 供水运营管理实施方案(4篇)
-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表
- 水电站基本构造原理与类型ppt版(共67)
- 秦朝统一PPT课件教学
- 译林版(三起)五年级上册英语课件:Unit6 My e-friend Cartoon time(共24张PPT)
- 《民族团结》- 完整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