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第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第2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第3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第4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PAGE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讲解【学习目标】熟练掌握对顶角,余角,补角,邻补角及垂线的概念及性质,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与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2.区别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并能灵活运用;3.了解尺规作图的概念,熟练掌握用尺规作角或线段的方法.【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要点诠释:(1)只有一个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直线,这个公共点叫做交点.(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2.对顶角、补角、余角(1)定义:①由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②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类似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2)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3.垂线(1)垂线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垂直用符号“⊥”表示,如下图.(2)垂线的性质:①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垂线段最短.(3)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要点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1.平行线的判定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还有:(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没有交点(不相交),那么两直线平行.(2)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传递性).(3)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4)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性质还有:(1)若两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没有公共点.(2)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那么它必与另一条直线垂直.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如图,直线AB∥CD,EF⊥AB于E,EF⊥CD于F,则称线段EF的长度为两平行线AB与CD间的距离.要点诠释:(1)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2)初中阶级学习了三种距离,分别是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这三种距离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线段的长度,它们的区别是两点间的距离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距离是直线外一点引已知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平行线间的距离是一条直线上的一点到与之平行的另一直线的距离.(3)如何理解“垂线段”与“距离”的关系:垂线段是一个图形,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量,它们之间不能等同.要点三、用尺规作线段和角1.用尺规作线段(1)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倍数.(3)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和.(4)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差.2.用尺规作角(1)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2)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倍数.(3)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和.(4)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差.【典型例题】类型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那么互为对顶角(平角除外)的角共有对,它们分别是,共有对邻补角.【思路点拨】根据邻补角定义和对顶角定义,每一个顶点处有四个角,可以组成四对邻补角和两对对顶角,而本题图形中,三个顶点重叠在一起,所以再乘以3即可.【答案】6,∠AOC与∠BOD,∠AOF与∠BOE,∠COF与∠DOE,∠BOC与∠AOD,∠BOF与∠AOE,∠DOF与∠COE,12.【解析】找对顶角或邻补角,先从某一个角开始,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这样做,既不漏也不重.【总结升华】两条直线相交得到的四个角中,共有2对对顶角,4对邻补角.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已知∠AOD=∠BOC,请在图中找出∠BOC的补角,邻补角及对顶角.【答案】解:因为∠BOC+∠AOC=180º(平角定义),

所以∠AOC是∠BOC的补角.

因为∠AOD+∠BOD=180º(平角定义),

∠AOD=∠BOC(已知),

所以∠BOC+∠BOD=180º.

所以∠BOD是∠BOC的补角.所以∠BOC的补角有两个:∠BOD和∠AOC.而∠BOC的邻补角只有一个∠AOC,且∠BOC没有对顶角.2.已知:如图,直线a、b、c两两相交,且a⊥b,∠1=2∠3,,求∠4的度数.【答案与解析】解:∵a⊥b,∴∠2=∠1=90°.又∵∠1=2∠3,∴90°=2∠3,∴∠3=45°,又∠3与∠4互为邻补角,所以∠3+∠4=180°即45°+∠4=180°.所以∠4=135°.【总结升华】涉及到角的运算时,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平角、余角、补角、对顶角等)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二、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3.如图,EF∥AD,∠1=∠2,∠BAC=70°,将求∠AGD的过程填写完整:因为EF∥AD,所以∠2=()又因为∠1=∠2,所以∠1=∠3所以AB∥()所以∠BAC+=180°()因为∠BAC=70°,所以∠AGD=.【答案】∠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DG,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GD,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10°.【解析】首先由已知EF∥AD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2=∠3,再由∠1=∠2,利用等量代换可得∠1=∠3,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AB∥DG,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BAC+∠AGD=180°,进而得到答案.【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的数量关系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线的性质是由平行关系来寻找角的数量关系.此外注意证明题规范的书写格式.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已知∠ADE=∠B,∠1=∠2,那么CD∥FG吗?并说明理由.【答案】解:平行,理由如下:因为∠ADE=∠B,所以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1=∠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因为∠1=∠2(已知),所以∠BCD=∠2.所以CD∥F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2015春•杭州期末)如图,已知BC∥GE,AF∥DE,∠1=50°.(1)求∠AFG的度数;(2)若AQ平分∠FAC,交BC于点Q,且∠Q=15°,求∠ACB的度数.【答案与解析】解:(1)∵BC∥EG,∴∠E=∠1=50°.∵AF∥DE,∴∠AFG=∠E=50°;(2)作AM∥BC,∵BC∥EG,∴AM∥EG,∴∠AFM=∠AFG=50°.∵AM∥BC,∴∠QAM=∠Q=15°,∴∠FAQ=∠AFM+∠FAQ=65°.∵AQ平分∠FAC,∴∠QAC=∠FAQ=65°,∴∠MAC=∠QAC+∠QAM=80°.∵AM∥BC,∴∠ACB=∠MAC=80°.【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用到的知识点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类型三、用尺规作线段和角5.在如图中,补充作图:

(1)在AD的右侧作∠DCP=∠DAB(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2)CP与AB会平行吗?为什么?【思路点拨】(1)根据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即可作出;

(2)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即可判断.【答案与解析】解:(1)作图如下:(2)会平行.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基本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以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正确掌握基本作图是关键.举一反三:【变式】(2014秋•娄底期中)尺规作图的画图工具是()A.刻度尺、量角器 B.三角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