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2.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教学重难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刘勰《文心雕龙》中说,“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特定情境中,得体、睿智的言语具有强大的力量。战国时代,就有这样一个用言语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唐雎。二、自读文本,了解文章大意1.解题。(1)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课文标题的意思。明确: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任务。辱,辱没、辜负。(2)课文标题为后人所加。能否把标题换为“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明确:不能换。课文主要讲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在秦庭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秦王屈服,捍卫了安陵国领土先整,维护

设计意图依据文本内容,引用名家对言语力量的论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设计图个们战网象》,汉究次文故亦冷泡约历支背景,有利于学这理得文本内容,把教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了国家尊严,完成了国家使命的故事。“唐雎不辱使命”更契合课文内容,而“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题目中的“为安陵君劫秦王”更似个人恩怨,无法凸显捍卫国家领土、维护国家尊严之大义,且“劫”字含贬义,不能体现这场外交抗争之正义。2.自读“阅读提示”。学生交流课前所查资料,了解《战国策》和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教师补充。预设:《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记事上,《战国策》摆脱史料束缚,添加了虚构成分。在艺术特色上,《战国策》叙事生动形象,人物刻画鲜明,说理论辩,言辞犀利,善用比喻夸张。唐雎是魏国著名策士。当时,秦国已经“灭韩亡魏”,安陵作为魏国附属的小国,已无独存的希望。然而,安陵君不甘束手就擒,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代表安陵国与秦王展开了一次可歌可泣的外交抗争,暂时阻止了秦王吞并安陵国的野心。虽说在历史上这种胜利是短暂而有限的,但唐雎大义凛然的气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却始终流传青史,令人敬佩。3.朗读文本,把握文中对话。(1)读准字音,了解字义。①默读,根据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自查生字词读音。②同桌轮流朗读,相互纠错。③指定1-2名学生朗读全文,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预设: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唐雎(jū)怫然(fú)韩傀(guī)免冠徒跣(xiǎn)缟素(gǎo)庸夫(yōngfū)色挠(náo)以头抢地(qiāng)休祲(jìn)寡人谕(yù)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第三单元133学生在全班展示读,师生一起纠错后,全班齐读。(2)分角色朗读,感知人物说话语气。①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角色:旁白、安陵君、秦王、唐雎。讨论明确:联系日常生活经历,明确三个人物的语言须以不同语气朗读,如读旁白时应缓慢洪亮、平稳中和;读安陵君时应小心谨慎、柔中带刚;秦王先倨后恭,应读出变化;读唐雎时应镇定从容、大义凛然。读后,师生评价。②注意下列几组句子的语气。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反问语气)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陈述语气)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反问语气)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疑问语气)E.与臣而将四矣。(陈述语气)三、合作解疑,概括文意,梳理情节1.整理文中实词和虚词。小组合作,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常用虚词”整理文中实词和虚词。小组梳理后,老师小结。预设:(1)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②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③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④寡人谕矣(“谕”同“喻”,明白,懂得)(2)词类活用。①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扩大,补充)②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③天下缟素(缟素:名词活用作动词,穿戴丧服)④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⑤且秦灭韩亡魏(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辨析语气词的不同类别,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结合生活体验,初步感知人物性格。设计意图通过整理本课实词、虚词的用法,引导学生在已学基础上积累、梳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②虽A.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转折连词)B.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设连词)③徒A.免冠徒跣(光着)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④夫A.此庸夫之怒也(fū,名词,成年男子)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fú,发语词,无义)(4)常用虚词。①以A.以头抢地耳(介词,用)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C.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D.以大易小(介词,用)②于A.受地于先王(介词,从)B.请广于君(介词,让)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介词,到)D.仓鹰击于殿上(介词,在)2.概括文意。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预设:本文记叙了秦王以易地为名妄图夺取安陵,安陵君不甘屈服,派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主权的故事。3.梳理情节。思考:唐雎的使命因何而起?他是如何完成使命,折服秦王的?学生先自己梳理,教师补充、小结。明确:《战国策》记事摆脱史料束缚,增加了虚构成分。本文可以当成“小说”来读,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除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本文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第1段,通过秦王使者和安陵君的对话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起因-秦王假意“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第2段,是唐雎和秦王面对面斗争的第一个回合:面对秦王的威胁和狡诈,唐雎强调“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沉着应对。(发展)第3段,是唐雎和秦王面对面斗争的第二个回合:唐雎以“士之怒”机智、勇敢地应对秦王的“王之怒”,“挺剑而起”,令秦王胆寒。(高潮)第4段,是唐雎和秦王面对面斗争的第三个回合:秦王“长跪而谢”,对唐雎言行表示敬佩。(结局)四、小结金圣叹称本文“俊绝、宕绝、峭绝、快绝”。通过个人朗读、全班齐诵、分角色读,学生对文中的三个人物形象已感知一二。唐雎为何能战胜盛气凌人的秦王?下节课再细细品味。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情节来完成,除第1段是说明唐雎出使的原因外,后面3段是层层推进,直到秦王认输,正义的力量获胜。设计意图全文由大量对话构成,分析对话有利于学生理解外交辞令的应对技巧,并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唐雎是如何战胜秦王,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本节课继续深入探讨。二、分析对话,感受外交辞令艺术1.探讨交流:在这场外交交锋中,唐雎是如何与秦王斗智斗勇,最后折服秦王、不辱使命的?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明确。预设:第一个回合:面对秦王咄咄逼人的反问,以“否,非若是也”来应对,一定程度缓和了秦王怒气,使对话得以继续,同时清楚表明立场,不卑不亢;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的“守”字表明坚守遗业的决心和御敌之心;同时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一反问句,十分有力地表明安陵国根本不愿意易地,因为安陵君明白秦王的“易”即是“抢”的同义语。第二个回合:面对秦王“天子之怒”的恐吓,针锋相对,不落下风,以“布衣之怒”直面“天子之怒”,正气凛然。面对秦王的轻蔑,立即驳斥,以“士之怒”进行回击,同时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史实进行渲染,直刺秦王贪生怕死的软肋。“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暗示自己将效法三位勇士,刺杀秦王,直接威胁秦王。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呼应秦王所言“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同时以挺剑而起的实际行动,直接震慑秦王。第三个回合:秦王“色挠”屈服,跪身道歉,唐雎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中取得了胜利。2.小结:唐雎的语言有三个特点。(1)言之有“节”:以“守地”表明并非故意违背秦王意愿,而是要忠于先王遗业,捍卫国土完整,宁“守”不“易”,不为利诱,坚守国土,坚持原则,维护“道义”,充满气节。(2)言之有“据”:唐雎以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史实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同时“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暗示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震慑秦王,有根有据。(3)言之有“力”: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真实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三、赏析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1.文中有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并体会对比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小结。预设:(1)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和唐雎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对比刻画这两个人物。秦王作为大国国君,先是盛气凌人,质问威胁,后被唐雎慷慨激昂的气势压垮,直身道歉;而唐雎作为弱小之邦的使者,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丝毫不被秦王威胁所屈,最终取胜于秦王。一个先倨后恭,一个先恭后倨,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之下,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形象和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都表现得淋漓尽致。(2)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的态度变化“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是另一种相反相成的对比。先倨,是他认为自己是强国,有恃无恐;后恭,是迫于眼前处境,不得已而为之,本性并未改变。一倨一恭,更有利于突出秦王凶恶而虚伪的人物形象。2.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请想想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衬托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小结。

设计意图赏析艺术手法,体会叙事艺术的巧妙。3.安陵君柔中带刚的具体表现:“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辞虽卑而气不馁,柔中带刚)五、拓展阅读,对比思考。1.将下面文言文选段和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思考文后问题。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选自《晏子春秋》)注:晏子,字平仲,原名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1)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维护国家的利益在方式上有什么异同?明确:同:巧妙的说话艺术。异:唐雎靠他的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和凛然正气;而晏子则主要靠他的聪明机智,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超强的应变能力。(2)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使者?请结合他的言语说说你的看法。明确:机智幽默、善于辞令、勇敢地维护国家权益。2.春秋战国时期有个特殊的群体,叫做“士”。这个群体里有策士、勇士、谋士等。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

设计意图迫过扩屁阅读,更多了怒古人外交的智馆,感受中华民。族临难不惧、大智大勇的美德。君命,可谓士矣。”结合课文和以上材料中对“士”的描写,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在精神方面具有哪些共同点?明确:热爱国家,勇敢无畏,以天下为已任,敢担当、责任感强。六、布置作业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2020年2月14日,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发言声称:“各国不能为了经济便利,而将电信基础设施割让给中国,允许5G技术中国化,这是选择专制而不是民主,因此我们必须投资于其他选择,那些可以将我们带向未来,并且保护我们价值观和安全的选择,让我们携起手来而不是屈尊俯就,以尊重与合作捍卫我们的民主价值观。”对此,参加此次外交活动的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傅莹当场反驳:“以全球化视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