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九中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期中生物试题_第1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九中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期中生物试题_第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九中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期中生物试题_第3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九中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期中生物试题_第4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九中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期中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朔州市第九中学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8分。)1.科学研究发现,高等植物细胞膜上具有转运H+的ATP酶,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将H+转运到细胞膜外,而细胞膜上的H+蔗糖共转运载体可将蔗糖和H+一起运进细胞,此方式可实现蔗糖分子的逆浓度梯度运输。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蔗糖分子进入细胞的过程不消耗能量B.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H+不能运出细胞C.抑制ATP酶的活性,会影响蔗糖的吸收D.若将蔗糖水解,细胞吸收糖的速率必将加快【答案】C【解析】【分析】1、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能量。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扩散:不需要转运蛋白协助,如:氧气,二氧化碳,脂肪酸。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协助,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2、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如:矿物质离子,葡萄糖进出除红细胞外的其他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3、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能量。【详解】A、蔗糖分子进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H+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A错误;B、没有氧气的情况下,细胞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ATP,氢离子也可以运出细胞,B错误;C、高等植物细胞膜上具有转运H+的ATP酶,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将H+转运到细胞膜外,抑制ATP酶的活性,细胞外H+的数量减少,细胞内外H+的浓度差减小,而细胞膜上的H+蔗糖共转运载体可将蔗糖和H+一起运进细胞,因此细胞对蔗糖的吸收减少,C正确;D、由于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运输蔗糖的不能运输其它糖类,将蔗糖水解,产生葡萄糖和果糖,吸收它们需要其他的载体蛋白,因此细胞吸收糖的速率不一定加快,D错误。故选C2.镁是人体内多种酶的激活剂,可参与三百多种酶促反应。此外,镁还具有抑制钾、钙离子通道开启等多种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食用绿叶蔬菜可补充人体所需的镁B.镁在人体中的作用说明了微量元素的重要性C.Mg2+进行跨膜运输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消耗能量D.缺镁可能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答案】B【解析】【分析】1、无机盐在体内的分布极不均匀。例如钙和磷绝大部分在骨和牙等硬组织中,铁集中在红细胞,碘集中在甲状腺,钡集中在脂肪组织,钴集中在造血器官,锌集中在肌肉组织。2、无机盐对组织和细胞的结构很重要,硬组织如骨骼和牙齿,大部分是由钙、磷和镁组成,而软组织含钾较多。体液中的无机盐离子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控制水分,维持正常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帮助运输普通元素到全身,参与神经活动和肌肉收缩等。有些为无机或有机化合物以构成酶的辅基、激素、维生素、蛋白质和核酸的成分,或作为多种酶系统的激活剂,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保持心脏和大脑的活动,帮助抗体形成,对人体发挥有益的作用。【详解】A、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因此食用绿叶蔬菜可补充人体所需的镁,A正确;B、镁属于大量元素,B错误;C、Mg2+进行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时,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D、据题可知,镁具有抑制钾、钙离子通道开启的作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钾离子和钙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因此缺镁可能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兴奋性的维持,D正确。故选B。3.下列有关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糖体是所有生物唯一共有的细胞器B.附着型核糖体合成的都是分泌蛋白C.游离型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不含磷元素D.内质网不是核糖体附着的唯一场所【答案】D【解析】【分析】1、核糖体:无膜的结构,椭球形粒状小体,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2、核糖体中含有RNA和蛋白质;核糖体无膜的结构,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但病毒中没有核糖体。3、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核糖体是所有细胞生物所共有的细胞器,病毒没有核糖体,A错误;B、附着型核糖体合成的不一定是分泌蛋白,膜蛋白和溶酶体中的水解酶也在附着型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C、游离型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但含有RNA,其中含有磷元素,C错误;D、除了内质网,核膜上也有核糖体附着,D正确。故选D。4.将相同数量的醋酸杆菌(严格好氧菌,无氧条件下不能存活)、乳酸杆菌(厌氧菌,氧气会抑制其代谢)和酵母菌按甲~丁四组所示,从左至右依次加入下面装置中的三个锥形瓶内,锥形瓶内盛有相同浓度的等量葡萄糖溶液。三种微生物都可利用葡萄糖作为营养物质。甲:I醋酸杆菌、Ⅱ酵母菌、Ⅲ乳酸杆菌;乙:I酵母菌、Ⅱ乳酸杆菌、Ⅲ醋酸杆菌;丙:I酵母菌、Ⅱ醋酸杆菌、Ⅲ乳酸杆菌;丁:I乳酸杆菌、Ⅱ醋酸杆菌、Ⅲ酵母菌。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A.甲组的三个瓶中葡萄糖溶液的pH可能均下降B.乙、丙两组装置最终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明显不同C.与丁组相比,甲组中的酵母菌产生的酒精明显更多D.改变气泵的通气速率,对各装置中的总菌数没有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意,醋酸杆菌为好氧菌,只能进行有氧呼吸;乳酸杆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酵母菌为兼性厌氧生物。【详解】A、甲组中,醋酸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醋酸和水,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形成碳酸,乳酸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三个瓶中葡萄糖溶液的pH都会下降,A正确;B、乙、丙两个装置都是先通过酵母菌培养瓶,消耗的氧气量相同,而醋酸杆菌消耗氧气,乳酸杆菌不消耗氧气,二者先后顺序对醋酸杆菌没有影响,且醋酸杆菌和乳酸杆菌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最终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大致相同,B错误;C、由于乳酸杆菌不消耗氧气,因此对氧气含量没有影响,甲、丁两组中,酵母菌都在醋酸杆菌后面,获得的氧气量相同,因此产生的酒精量大致相同,C错误;D、改变气泵的通气速率,可改变装置中各瓶中的氧气含量,从而影响三种微生物的繁殖,总菌数会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A。5.如图为某雄性动物精巢内某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的图像,细胞未发生染色体变异。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该细胞形成过程中曾发生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B.③号染色体上基因组成可能为Aa或aa,两者的概率相等C.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则①号染色体上还有一个b基因未标识D.该细胞的每个子细胞中都至少含有一个A基因和一个b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详解】A、据图可知,②号染色体和③号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含有等位基因,且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可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①号和④号染色体形态不同,是性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交叉互换,A错误;B、②号染色体上同时含有A和a,说明该细胞曾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因此③号染色体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大于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基因组成为aa的可能性远大于Aa,B错误;C、此图为正常细胞分裂过程图,细胞未发生染色体变异,且不考虑基因突变,可知①号染色体的着丝点位于染色体的一端,在此染色体的另一条臂上,也含有一个b基因,C正确;D、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随机分配,该细胞的每个子细胞中不一定都含有A基因,D错误。故选C。6.下列有关遗传物质探索历程及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在细胞核中含量稳定是最初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原因B.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均能在部分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放射性C.格里菲思、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思路都是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其作用D.格里菲思、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均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20世纪20年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各种氨基酸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形成不同的蛋白质,这使人们想到,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藏着遗传信息,这是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原因,A错误;B、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核酸、蛋白质,其中32P标记组能在部分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放射性,而35S标记组不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放射性,B错误;C、格里菲思的实验没有把各种物质分离开,C错误;D、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S型肺炎双球菌中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对整个生物界来说的,D正确。故选D。7.下图为某患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Ⅱ1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甲、乙两病的致病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B.甲、乙两病的相关基因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C.若Ⅱ1和Ⅱ2再生一个孩子,其正常的概率为3/8D.Ⅲ2的乙病致病基因可能来自其祖父和外祖父【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可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若甲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I1为甲病患者,因此其女儿II3应为甲病患者,而II3不患甲病,因此可判断甲病致病基因不位于X染色体上,则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I1和I2不患乙病,而他们的女儿II3患乙病,可判断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据图可知,由于Ⅱ1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因此II1关于甲病为纯合子,III1为甲病患者,可判断甲病为显性遗传病。若甲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I1为甲病患者,因此其女儿II3应为甲病患者,而II3不患甲病,因此可判断甲病致病基因不位于X染色体上,则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根据I1和I2不患乙病,而他们的女儿II3患乙病,可判断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设甲、乙两病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推测出I1的基因型为AaBb,I2的基因型为aaBb,II2的基因型为AaBb,II3的基因型为aabb,若I1中基因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基因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其产生的配子为AB和ab,I2产生的配子为aB和ab,因此,II2产生的配子为AB和ab,III1应同时含有A和B基因,而III1患乙病,不应含B基因,因此,此假设不成立;若I1中基因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而基因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II3患乙病的同时会患甲病,而II3个体只患乙病,因此此假设也不成立,综合分析,两对基因不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B错误;C、II1的基因型为aaBb,II2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因此子代正常(aaB_)的概率为1/2×3/4=3/8,C正确;D、由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I2的两个乙病致病基因分别来自II3和II4,I3的乙病致病基因分别来自I1(III2的外祖父)和I2,II4的乙病致病基因可能来自其父亲(III2的祖父),D正确。故选B。8.某二倍体动物(2N=48)细胞中的两条常染色体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若仅考虑图示染色体变异,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由于染色体上所含的基因总数不变,该动物的表现型可能不发生变化B.该动物体细胞中正常染色体数量与异常染色体数量之比为23:1C.该动物与正常个体杂交,含有异常染色体的子代占1/2D.该动物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很可能会发生异常联会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片段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详解】A、图中染色体发生了易位,由于基因的总数不变,因此该动物的表现型可能不发生改变,A正确;B、该动物体细胞中正常染色体数量为46条,异常染色体数量为2条,两者之比为23:1,B正确;C、若该动物细胞染色体联会后,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则该动物体产生的配子中,有1/4所含染色体均正常,有3/4含有异常染色体,故子代有3/4个体含有异常染色体,C错误;D、由于发生了染色体易位,故该动物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发生易位的两条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配对时很可能会发生异常联会现象,D正确。故选C。9.喜马拉雅旱獭是广泛分布在我国甘肃、青海、西藏以及与中国接壤的尼泊尔、印度等地的一种大型地栖类啮齿动物。喜马拉雅旱獭个体多呈棕黄褐色,间杂黑色。2021年,在西藏自治区的一处高寒荒漠草原中发现了黑化喜马拉雅旱獭,黑化个体通体黑色,仅嘴唇白色,其余形态特征均与普通喜马拉雅旱獭相似。国内学者曾分别于1973年和2015年在甘肃省与青海省分别发现多只黑化喜马拉雅旱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地区的喜马拉雅旱獭属于不同的种群,各种群间有生殖隔离B.喜马拉雅旱獭黑化个体的出现一定会使其所在种群的毛色相关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虽然食物和栖息条件不同,但自然选择对旱獭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相同D.若早獭黑化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根据黑化旱獭的子代毛色不一定能判断突变的显隐性【答案】D【解析】【分析】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1)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有可能有害。(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增加,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3)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详解】A、不同地区的喜马拉雅旱獭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各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喜马拉雅旱獭黑化的原因未知不一定是突变导致的,因此不一定会改变其种群的毛色相关基因频率,B错误;C、食物和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C错误;D、若旱獭毛色改变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黑化个体与黄褐色旱獭杂交,当黑化基因为显性时,黑化个体为杂合子,后代可出现均为黄褐色的情况,当黑化基因为隐性时,后代也会出现均为黄褐色的情况,因此不一定能够判断出突变的显隐性,D正确。故选D。10.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和中部,但2022年5月以来,非洲以外地区的猴痘病例逐渐增多。猴痘临床表现与天花相似,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可通过接种天花疫苗预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的皮肤和黏膜对猴痘病毒没有抵御作用B.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具有相似的抗原结构C.猴痘病毒侵入人体后可诱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可对疑似患者进行核酸检测以确定其是否感染猴痘病毒【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详解】A、人体的皮肤和黏膜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可抵御绝大多数病原体的入侵,对猴痘病毒有抵御作用,但不能特异性杀死猴痘病毒,A错误;B、通过接种天花疫苗可预防猴痘,说明两种病原体具有相似的抗原结构,B正确;C、猴痘病毒属于胞内寄生物,侵入人体后作为抗原,可诱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正确;D、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有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因此可通过核酸检测来判断疑似患者是否感染猴痘病毒,D正确。故选A。11.为研究脱落酸(ABA)对盐分胁迫下的高羊茅的影响,研究人员将生长状况一致的高羊茅分别在含不同浓度NaCl的营养液中进行培养,并同时对高羊茅进行外源ABA溶液叶面喷施,对照组喷施等量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高羊茅的叶片表面积,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植物体内的ABA主要在萎蔫的叶片和根冠合成,能促进叶的衰老和脱落B.无论有无盐分胁迫,中等浓度的ABA溶液均能促进叶片表面积增大C.在无盐分胁迫条件下,ABA对叶片表面积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D.在高盐胁迫下,施用一定浓度的ABA可降低盐分胁迫对植物造成的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脱落酸(ABA)对盐分胁迫下的高羊茅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的有无及浓度,因变量是叶片的表面积,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植物体内的ABA主要在萎蔫的叶片和根冠合成,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正确;B、据图可知,与对照(ABA浓度为0)相比,当NaCl浓度为1时,各浓度的ABA均会抑制叶片表面积增大,B错误;C、据图分析,在无盐分胁迫条件下,低浓度ABA对叶片表面积表现为促进作用,高浓度ABA对叶片表面积表现为抑制作用,C正确;D、由图中数据可知,在高盐胁迫下,施用一定浓度的ABA可降低盐分胁迫对植物造成的影响,D正确。故选B。12.下列关于细胞的成分、结构及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一定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②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③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含有叶绿体④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中都含有RNA和蛋白质⑤供能不足会导致线粒体不能吸收利用葡萄糖⑥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和代谢的中心⑦与其他细胞相比,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⑧高倍显微镜下不能看到线粒体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A.①③⑤⑦ B.②③⑥⑦C.①②④⑧ D.④⑤⑥⑧【答案】C【解析】【分析】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场所,有核糖体的细胞一定能合成蛋白质,但不一定能合成分泌蛋白;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普遍分布在真核细胞中,但没有线粒体的生物不一定是原核生物;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详解】①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①正确;②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②正确;③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蓝藻(蓝细菌),③错误;④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中都含有RNA和蛋白质,④正确;⑤线粒体不能吸收葡萄糖,只能利用丙酮酸,⑤错误;⑥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⑥错误;⑦中心体分布在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⑦错误;⑧线粒体外膜、内膜及内膜向内折叠成的嵴属于亚显微结构图,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⑧正确。故选C。13.图1为酶作用模型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模型。果蔬褐变的主要原因是多酚氧化酶(PPO)催化酚形成黑色素。某同学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温度下两种PPO活性的大小,结果如图2,其中酶A和酶B分别为两种不同的PPO。各组加入的PPO的量相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由图1模型推测,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结合部位,从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B.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结合后,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其机理与高温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似C.由图1模型推测,不能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降低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D.在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图2中相同温度条件下酶B催化效率更高【答案】C【解析】【分析】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而在低温下,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详解】A、分析图1可知,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结合部位,使酶与底物结合的机会减少,,从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A正确;B、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分析图1可知,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与酶的非活性部位不可逆性结合,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从而使酶的活性部位功能丧失,其机理与高温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似,B正确;C、据题意可知,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结合部位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所以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降低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C错误;D、图2中,各温度条件下酶B组的酚的剩余量都最少,说明酶B与底物结合率更高,所以相同温度条件下酶B催化效率更高,D正确。故选C。14.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①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②风干储藏,即小麦、玉米等种子收获后经适当风干处理后储藏③春化处理,即对某些作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低温处理④光周期处理,即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⑤合理密植,即栽种作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⑥间作种植,即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种植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措施③④分别反映了低温和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B.措施②⑤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C.措施③⑤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D.措施①③④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2、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温度、光照等,应合理应用,以提高光合速率。3、高等植物生长发育是受环境因素调节的,光、温度、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尤为重要。【详解】A、措施③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反映了低温与作物开花的关系,④光周期处理,反映了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A正确;B、措施②风干储藏可以减少自由水,从而减弱细胞呼吸,降低有机物的消耗,⑤合理密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量利用率,促进光合作用,B错误;C、措施③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⑤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⑥主要目的是促进光能的充分利用,C错误;D、措施①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③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④光周期处理是促进或抑制植物开花,D错误。故选A。15.已知果蝇体色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让纯种灰身果蝇与纯种黑身果蝇交配,子一代全为灰身,让子一代灰身果蝇相互交配,子二代既有灰身又有黑身果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灰身对黑身呈显性B.F2中出现既有灰身又有黑身果蝇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C.若让F2中的灰身果蝇相互交配,则F3中灰身果蝇中纯合子占1/2D.让F2中的灰身果蝇相互交配,可检测出灰身果蝇的基因组成【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果蝇体色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假设基因为A和a)在常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让纯种灰身果蝇与纯种黑身果蝇交配,子一代全为灰身,说明灰身对黑身为显性。【详解】A、纯种灰身果蝇与纯种黑身果蝇交配,子一代(Aa)全为灰身,说明灰身对黑身为显性,A正确;B、F1中灰身果蝇(Aa)相互交配,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既有灰身又有黑身果蝇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B正确;C、将F2灰身果蝇中AA占1/3、Aa占2/3,产生的含A基因的配子占2/3,含a基因的配子占1/3。让F2的灰身果蝇相互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F3果蝇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3×2/3):(2×1/3×2/3):(1/3×1/3)=4:4:1,所以灰身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2,C正确;D、让F2中灰身果蝇有AA和Aa,故将灰身果蝇相互交配,不一定能够检测出灰身果蝇的基因组成,D错误。故选D。16.果蝇的某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某一基因型能使合子致死。某研究小组用一对果蝇杂交,得到F1代果蝇共365只,其中雌蝇243只。请分析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成活果蝇的基因型有4种B.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成活果蝇的基因型有2种C.若致死基因是显性基因,则F1代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比为1∶2D.若致死基因是隐性基因,则F1代雌果蝇仅有一种表现型和基因型【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代果蝇雌雄数量比=243∶(365−243)≈2∶1,说明有一半的雄蝇死于某一基因纯合。若位于常染色体上,纯合致死对于雌雄数量的影响是相同的;若位于Y染色体上,不可能还有雄蝇成活,综上可知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详解】AB、由题意可知:F1代果蝇雌雄数量比=243∶(365−243)≈2∶1,说明有一半的雄蝇死于某一基因纯合。若位于常染色体上,纯合致死对于雌雄数量的影响是相同的;若位于Y染色体上,不可能还有雄蝇成活。综合以上可知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雌雄个体中本来都有2种基因型,但雄果蝇中有一种基因型个体死亡,因此,成活果蝇的基因型有3种,AB错误;C、若致死基因是显性基因,假设用N/n表示这对等位基因,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XNXn×XnY,则F1代显性性状(XNXn)与隐性性状(XnXn、XnY)之比为1:2,C正确;D、若致死基因是隐性基因,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XNXn×XNY,则F1代雌果绳有两种基因型,即XNXN、XNXn,D错误。故选C。17.DNA复制保证了亲子代间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的准确性B.真核细胞DNA的复制均在细胞核内进行C.DNA分子复制3次产生子代DNA中含有亲代单链占1/4D.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子链【答案】B【解析】【分析】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详解】A、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和T配对,G和C配对,保证了复制的准确性,A正确;B、真核细胞DNA复制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B错误;C、(一个)DNA分子复制3次产生子代DNA分子8个,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含有亲代单链的DNA分子为2个,因此,子代DNA中含有亲代单链占2/8=1/4,C正确;D、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以一条DNA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子链,D正确。故选B。18.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中由A、G、T、C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7种B.糖类和脂质都可以作为细胞的结构物质C.细胞中的无机盐都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如、等D.蛋白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具有多样性【答案】C【解析】【分析】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详解】A、大肠杆菌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由A、G、T、C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7种,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A正确;B、糖类和脂质都可以作为细胞的结构物质,如纤维素构成细胞壁,磷脂构成细胞膜,B正确;C、细胞中的无机盐大都是以离子形式存在,有些可以组成复杂化合物,C错误;D、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具有多样性,D正确。故选C。19.图甲表示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其中a、b、c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器,图乙表示该过程中部分结构的膜面积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的a、b、c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在人体细胞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图甲中b的产物没有生物活性C.图甲、图乙中发生的变化都能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D.图甲、图乙说明分泌蛋白先后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等生物膜分泌到细胞外【答案】D【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题图分析,图甲中的a、b、c依次表示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图乙中膜面积减小的是内质网、膜面积不变的是高尔基体,膜面积有所增加的是细胞膜。【详解】A、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需要经过核糖体上合成肽链、内质网上初加工、高尔基体上再加工的过程,因此,图甲中的a、b、c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A正确;B、在人体细胞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图甲中b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并没成熟,还需要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故b的产物没有生物活性,B正确;C、图甲中的分泌蛋白的运输和转运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之间的物质会通过囊泡进行运输;图乙所示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的膜面积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前后的变化,故二者都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C正确;D、图乙表示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部分结构的膜面积变化,分泌蛋白先、后经过内质网加工,高尔基体再加工,而后通过细胞膜胞吐至外界,但核糖体没有膜结构,D错误。故选D。20.如图所示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细胞内的某些结构,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参与细胞内生物膜系统的构成结构有a、b、c、d、gB.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植物根尖细胞内的结构有a、b、gC.与基因表达有关的结构有a、b、f、g,但不一定都能发生AT、GC之间的互补配D.在a内能合成葡萄糖,在b内不能将葡萄糖分解【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是叶绿体、b是线粒体、c是内质网、d是高尔基体、e是中心体、f是核糖体、g是核膜。【详解】A、图中a(叶绿体)、b(线粒体)、c(内质网)、d(高尔基体)均是具膜细胞器,可与g(核膜)及细胞膜构成生物膜系统,A正确;B、图示结构均是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B错误;C、a为叶绿体(能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b为线粒体(能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f为核糖体(能进行翻译)、g为细胞核(能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可见结构a、b、f、g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但是不一定都发生AT之间的配对,如f中只能发生AU的配对,C正确;D、在a(叶绿体)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的亚显微结构、生物膜系统、基因的表达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并能识记相关知识,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21.如下图表示培养液中K+浓度及溶氧量对小麦根系细胞吸收K+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两曲线形成机理的解释,正确的是()A.曲线ab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膜上K+载体数量未达到饱和且能量充足B.曲线cd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内K+过多,细胞大量排出K+C.e点表明植物根系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收K+D.曲线bc、fg段的形成一定是由于细胞膜上K+载体数量有限【答案】A【解析】【分析】1、左图中横坐标是培养液中K+浓度,纵坐标是K+吸收速率,因此曲线ab段限制因素是培养液中K+浓度,且载体、能量均充足。bc段限制因素不再是培养液中K+浓度,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也可能是能量供应,cd段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胞外界溶液浓度过高,细胞失水,细胞呼吸速率下降,影响了对K+的吸收。2、右图中横坐标是培养液中氧气的相对含量,因此曲线ef段限制因素是能量,fg段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也可能是培养液中K+浓度。【详解】A、曲线ab段是随着营养液中K+浓度增加,K+吸收速率增加,限制性因素是K+浓度,但能量充足,而且细胞膜上K+载体数量未达到饱和,A正确;B、曲线cd段的形成是由于培养液浓度过大,导致细胞失水,细胞代谢减弱,为主动运输提供的能量减少导致,B错误;C、e点表明植物根系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来吸收钾离子,C错误;D、be段限制因素不再是培养液中K+浓度,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也可能是能量供应;fg段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也可能是培养液中K+浓度,D错误。故选A。22.ATP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下图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MP可以作为合成RNA的原料B.甲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还原或肌肉收缩C.丁过程中合成ATP的场所可以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D.催化乙过程和丙过程的酶肯定不是同一种酶【答案】C【解析】【分析】ATP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P代表磷酸基团。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详解】A、AMP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A正确;B、ATP是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其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如用于还原或肌肉收缩,B正确;C、丁过程是合成ATP,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合成ATP,其合成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类囊体膜,C错误;D、酶具有专一性,催化乙过程和丙过程的酶不是同一种酶,分别是水解酶和合成酶,D正确;故选C。23.夏季某晴朗的一天对一密闭蔬菜大棚中的某种气体的含量进行24小时的检测,结果如下图1。图2是叶肉细胞内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关系图解。请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图1中所测气体为氧气,且该大棚内的蔬菜经过一昼夜后积累了一定量的有机物B.图1中CD段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光照过强,使温度升高,部分气孔关闭所致C.与它们各自前一段相比,EC段和DB段叶肉细胞中C3含量变化趋势分别是增加、减少D.处于图1中的DB段时,图2中应该进行的气体转移途径有A、C、D、E【答案】C【解析】【分析】1、分析图1可知,5~7时气体含量减少,7到17时含量增加,可推测有光照时气体增加,无光时减少,则所测气体为氧气,由图中F点氧气浓度大于A点氧气浓度可知,净光合作用大于0,说明该大棚内蔬菜经过一昼夜后存在有机物的积累;图2中,A表示叶绿体释放出氧气,B表示线粒体吸收氧气,C表示叶绿体给线粒体提供氧气,D表示线粒体给叶绿体提供二氧化碳,E表示叶绿体吸收二氧化碳,F表示线粒体释放二氧化碳。2、光照减弱时,光反应强度减弱,DANPH、ATP含量减少,使C3消耗量减少,但C3生成量不变,所以C3含量增加;DANPH、ATP含量减少,使C5生成量减少,但C5消耗量不变,所以C5含量下降。【详解】A、由图可知,5~7时气体含量减少,7到17时含量增加,可推测有光照时气体增加,无光时减少,则所测气体为氧气,由图中F点氧气浓度大于A点氧气浓度可知,净光合作用大于0,说明该大棚内的蔬菜经过一昼夜后存在有机物的积累,A正确;B、由于是夏季晴朗的一天,所以图1中CD段变化的原因是光照过强,使温度升高,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光合强度变化不大,B正确;C、EC光照增强,光合作用产物增多,C3的还原增加,二氧化碳固定速率不变,故C3减少;DB段,光照减弱,光合作用产物减少,C3的还原减少,二氧化碳固定速率不变,故C3增加,C错误;D、对应图1中的DB点时,植物总体的光合作用在增大,B点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而叶肉细胞中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故图2中应该进行的气体转移途径有A、C、D、E,D正确。故选C。24.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AXBXB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上。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①2号染色体减数分裂可能正常②另外三个配子是aY③X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产生AXBXB型配子的原因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后,新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未分到两个细胞中形成的。【详解】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上,形成A型配子,故2号染色体分裂可能正常,①正确;由于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分离异常形成的AXBXB型配子,则对应的配子中基因型为A,另外两个配子是aY、aY,②错误;X染色体一定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未分裂,③正确;性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正常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分离异常,④错误。故正确的选项选择A。25.图Ⅰ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图Ⅱ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BC段中DNA稳定性较差,易出现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改变B.图Ⅱ中丙、丁细胞处于图Ⅰ中的CD段C.图Ⅱ中丁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如果丁细胞中的M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N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D.EF段中细胞内染色体数与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始终相等【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图ⅠAC段属于间期,BC段染色体正在进行复制,CD段属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EF段属于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图Ⅱ甲丁依次为有丝分裂后期、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详解】A、BC段表示间期,此时DNA的复制双链解开,其稳定性最差,易出现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改变,A正确;B、由于CD段染色体与核DNA的比为1∶2,着丝点没有分裂,故图Ⅱ中丙、丁细胞位于图Ⅰ中的CD段,B正确;C、由丙细胞细胞质均等分裂可知,该图为雄性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图,图Ⅱ中丁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故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若M基因在X染色体上,那么N基因所在染色体一定是常染色体,C正确;D、EF段可表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其中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D错误。故选D。26.一株杂合的抗锈病小麦(Aa)自交得,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得,中抗病与不抗锈病的比例为()A.2:1 B.5:1 C.3:1 D.8:1【答案】B【解析】【分析】该杂合子小麦的基因型为Aa,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知,抗锈病杂合子小麦(Aa)自交得F1,则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F1自交得F2。【详解】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知,抗锈病杂合子小麦(Aa)自交得,则的基因型及比例为,淘汰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aa)后,剩余植株中,AA占1/3,Aa占2/3,然后再自交,1/3AA的植株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2/3Aa的植株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1AA:2Aa:1aa),所以F2中不抗锈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2/3×1/4=1/6,F2中抗病与不抗锈病的比例为5:1。故选B。27.某表现正常的男子与患某种遗传病的女子结婚,无论生男孩或女孩,都是50%患病,50%正常,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是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C.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答案】C【解析】【详解】如果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患病女子的基因型为Aa时,与不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正常男子aa结婚,无论生男孩或女孩,都是50%患病,50%正常,有可能;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患病女子的基因型为aa,与不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正常男子Aa结婚,无论生男孩或女孩,都是50%患病,50%正常,有可能;如果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则患病女子的基因型为XAXa,与不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正常男子XaY结婚,无论生男孩或女孩,都是50%患病,50%正常,有可能;如果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患病女子的基因型为XaXa,与不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正常男子XAY结婚,所生男孩都患病,所生女孩都正常,不可能。综上所述,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是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假设该病为某种遗传病,根据亲本基因型判断子代表现型与预期是否一致。28.下列关于生物遗传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B.基因分离和基因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C.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后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答案】D【解析】【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A错误;B、基因分离和基因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是受精作用过程中,B错误;C、若控制这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那么它们的遗传就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若连续自交n代,则子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因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D正确。故选D。29.物质的鉴定实验可以了解物质组分中的重要成分,显微镜观察实验可了解细胞形态及结构组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检测还原糖的试剂可直接用来检测蛋白质B.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可以观察到核糖体和突触小体等结构C.用斐林试剂可以鉴定植物果实中还原糖的种类D.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目镜发现异物不动,移动装片也不动,则异物在物镜上【答案】D【解析】【分析】斐林试剂可检测还原糖,在水浴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相同,但浓度不同,双缩脲试剂中硫酸铜的浓度较低。斐林试剂需要现用现配。【详解】A、由于浓度不同,检测还原糖的试剂不可直接用来检测蛋白,A错误;B、核糖体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B错误;C、用斐林试剂可以鉴定植物果实中是否含有还原糖,但不能鉴定还原糖的种类,C错误;D、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物镜发现异物不动,说明不在物镜上,移动装片也不动,说明不在装片上,则异物在目镜上,D正确。故选D。二、读图填空题30.用不规律光暗循环建立小鼠昼夜节律紊乱动物模型,观察昼夜节律紊乱对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健康小鼠随机均分成节律正常组和节律紊乱组。节律正常组给予光照12小时和黑暗12小时。节律紊乱组给予光照3小时和黑暗5小时与光照5小时和黑暗3小时交替。6个月后,利用水迷宫实验(一种强迫实验动物游泳,学习寻找隐藏在水中平台的一种实验)测定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分组寻找水中平台平均所需时长/s节律正常组节律紊乱组(1)生物节律的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外界的__________信号是使生物昼夜节律与外界环境同步的最重要诱导信号。(2)除题中所述外,选取的实验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等也应相同;该实验结果表明,节律异常会使__________。(3)研究人员对小鼠海马区进行解剖并显微观察,海马区与__________(填“长期”或“短期”)记忆有关。研究发现,节律紊乱组小鼠海马区突触结构模糊,突触小泡明显减少,突触后膜变薄,这些变化会导致海马区神经元间的__________效率降低。【答案】(1)①.下丘脑②.光照(2)①体重、生理状态、性别②.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3)①.短期②.兴奋传递【解析】【分析】1、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神经系统调节生物节律的中枢。2、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海马区)有关。【小问1详解】神经系统调节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外界的光照信号是使生物昼夜节律与外界环境同步的最重要诱导信号。【小问2详解】实验设计时应遵循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其中无关变量应保持等量且适宜,选取的实验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属于无关变量,选取的小鼠的体重、生理状态、性别等应保持相同,该实验结果表明,节律紊乱组寻找水中平台平均所需时长要大于节律正常组,说明节律异常会使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小问3详解】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海马区)有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研究发现,节律紊乱组小鼠海马区突触结构模糊,突触小泡明显减少,突触后膜变薄,这些变化会导致海马区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的效率降低。31.图甲是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图象,图乙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一时刻的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图丙表示某细胞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的原生质层是指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若甲图表示新鲜的黑藻叶肉细胞,将其置于加有伊红(不能被植物细胞吸收的红色染料)的高盐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到5和6处的颜色分别是____。(2)乙图中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____。现提供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请设计实验,测定该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当于多少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写出实验思路和基本原理____。(3)图丙a、b、c、d过程主要体现细胞膜的____功能。若图丙是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该细胞吸收胆固醇的跨膜运输方式可用图丙中____(填写a或b或c或d)表示。若图丙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人在饮用雪碧(内含葡萄糖)时,请画出氧气浓度与葡萄糖吸收速率的坐标图____。【答案】(1)①.2、4、5②.绿色和红色(2)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②.配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将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至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记录刚刚发生质壁分离时的蔗糖溶液浓度和相邻的未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浓度,洋葱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刚刚发生质壁分离时的蔗糖溶液浓度和相邻的未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浓度(3)①.控制物质进出②.b③.【解析】【分析】1、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中央大液泡,液泡膜与细胞膜及细胞质形成原生质层,原生质层有选择透过性,使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形成一个渗透系统,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2、不需载体协助的自由扩散和需要载体协助的协助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都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因此属于被动运输。借助载体蛋白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细胞提供能量的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运输。3、题图分析:图甲是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1是细胞壁,2是细胞膜,3是细胞核,4是液泡膜,5是细胞质,6是外界溶液,7是细胞液。图乙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一时刻的图象。图丙中A为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C是糖侧链,D是糖蛋白,上面部分为细胞膜的外侧,下面部分为细胞膜的内侧。图丙中a表示物质主动运输进细胞,b表示物质自由扩散进细胞,c表示物质自由扩散出细胞,d表示物质主动运输出细胞。【小问1详解】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所以图甲中的原生质层是指2、4、5。黑藻叶肉细胞的细胞质里有叶绿体,在高盐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使5中呈绿色。伊红是不能被植物细胞吸收的红色染料,可通过细胞壁,使6中呈红色。【小问2详解】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植物细胞也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就透过原生质层进人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当细胞不断失水时,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利用渗透作用原理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实验设计,当细胞液小于细胞外液时,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当细胞液大于细胞外液时,细胞吸水而使得体积有所增大;当细胞液浓度与细胞外液浓度相当时,细胞体积基本不变。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该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当于多少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因此该实验思路和基本原理是:配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将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至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记录刚刚发生质壁分离时的蔗糖溶液浓度和相邻的未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浓度,洋葱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刚刚发生质壁分离时的蔗糖溶液浓度和相邻的未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浓度。【小问3详解】细胞通过a、b、c、d过程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所以图丙a、b、c、d过程主要体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小肠上皮细胞以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收胆固醇,可用图丙中b表示。人体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需要细胞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提供能量,故氧气浓度与葡萄糖吸收速率的坐标图为:【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物质运输的方式和特点的知识,考生识记物质运输的方式和特点、通过阅读题图获取正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32.如图1是某雌性动物(2N=4)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象;图2是该动物一个细胞核中的DNA含量随细胞分裂而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问题:(1)图1中的①至④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②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