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知识梳理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上学期八年级第三单元基础巩固——课内知识清单设计对象:基础差或极端差的学生。设计目的:让学生巩固教材内基础知识,从而为提优作准备。让学生接触知识点考点,明确学习目标。《三峡》一、作者简介郦道元(469或472527),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他一生好学,博览群书,著述严谨,以《水经注》最著名。

二、故事背景《水经注》因注释《水经》而得名,它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三、理解词义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注释连山:连绵的高山。略无:毫无。阙:通“缺”,空缺。嶂:屏障似的高峻山峰。夜分:半夜。自:如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译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注释襄:上。沿:顺流而下。或:有时。宣:宣布,传达。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注释素湍:白色的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悬泉:瀑布。飞漱:急流冲荡。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良:实在,的确。译文: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两岸上的山色,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趣味。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释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停止,消失。译文: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写三峡山的特点:山高、岭连、峡窄。第二部分(②④):写三峡不同季节的景色。《答谢中书书》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记承天寺夜游》一、作者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二、故事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三、课文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与朱元思书》一、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好学,有俊才。诗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后又被任命为奉朝请。他曾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二、故事背景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也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向往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三、课文翻译1.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俱:全,都。共色:同样的颜色。共,相同,一样。从流飘荡:(船)随着水流飘浮移动。从,顺、随。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指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许:表示大约的数量。独绝:独一无二。

译文: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至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2.原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漂碧:青绿色。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形容水清澈透明。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马。译文: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夹岸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3.原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寒树:耐寒常绿的树。

负势竞上:(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负,凭依。竞,争逐。轩邈:高远。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

直指:笔直地向上。指,向。

激:冲击。

泠泠作响: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声音清越。

好:美丽的。

嘤嘤成韵:鸣声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千转:不停地叫。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鸢飞戾天:老鹰飞到天上,这里比喻追求高位。戾,至。

望峰息心: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息,停止,平息。

经纶世务:办理政务。经纶,处理国家大事。

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柯,树枝。

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译文: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好像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总述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第二部分(第②③段):“异水”清澈,江流湍急,“奇山”轩邈,景中含情。《野望》一、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二、故事背景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三、课文翻译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依:归依。落晖:落日。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泛指猎获的鸟兽。采薇:采食野菜。译文: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黄鹤楼》一、作者简介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勋员外

郎。著有《崔颢集》。二、故事背景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三、理解课文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释去:离开。空余:只剩下,仅留下。悠悠:闲静的样子。历历:清晰的样子。乡关:故乡。烟波:烟霭笼罩江面。译文: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使至塞上》一、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二、故事背景唐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所写。三、理解诗意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单车:单车独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疆去察看。属国:汉代时称那些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居延:古县名,在今甘肃张掖北。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飘泊的旅人。泛指远行的人。归雁:向北飞的大雁。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长河:黄河。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官名。都护是都护府的最高长官,这里借指河西节度使。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译文:我轻车简从到边疆去察看,经过了属国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北飞的大雁,飞入了胡地的天空。茫茫沙漠中远处独起的炊烟直上云霄,滔滔黄河边落日又大又圆。在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渡荆门送别》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陈与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二、故事背景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三、理解诗意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注释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楚国:楚地。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怜:爱。一本作“连”。万里:形容行程之远。译文: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隐去,长江仿佛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空中云霞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辞万里为我送行。《钱塘湖春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曾官左拾遗。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较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故事背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三、课文诗意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

初:刚刚。几处:形容数量少。

暖树:朝阳的树。新燕: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啄:取、衔。渐:逐渐,慢慢地。欲:想要。才:刚刚。没:淹没,盖住。不足:不够。译文:孤山寺之北贾公亭之西,湖水初涨,水平齐岸,与云气相接。几只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唱歌啼鸣,不知谁家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繁多的野花渐渐开放,光彩照耀,想要使人的眼睛迷乱,青草初长成,刚能淹没马蹄。我最爱湖东景色总觉走不完看不够,因为掩映于绿杨浓阴里的白沙堤别有一番景致。【习题巩固】《三峡》01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阙处(quē)xī(曦)月xiāng(襄)陵叠zhàng(嶂)飞漱(shù)

沿溯(sù)素tuān(湍)属引(zhǔ)

绝yǎn()

涧肃(jiàn)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略无阙处略无:完全没有(2)自非亭午夜分

亭:正(3)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4)至于夏水襄陵

襄:升到高处(5)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6)则素湍绿潭

湍:急流(7)清荣峻茂

荣:茂盛(8)良多趣味

良:甚,很__(9)林寒涧肃

肃:肃杀,凄寒(10)属引凄异

属:连接

(11)空谷传响

响:回声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1)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2)绝

哀转久绝(消失,停止)

绝多生怪柏(极,非常)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1)虽乘奔御风(动词用作名词,这里指飞奔的马)(2)空谷传响(名词用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中)6.翻译下列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日月的。(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5)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悬泉瀑布飞速地往下冲荡。(6)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凄惨悲凉的声音接连不断,空荡的山谷里回荡着猿猴啼叫的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朝代)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一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其中“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它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很容易让人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同时也形象地表现了江水的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象地展现了江水激流湍急、清亮明澈的特点。(3)侧面烘托三峡山势高峻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表现秋景的凄清,令读者恍如身在其境的两个四字短语是:高猿长啸、属引凄异。02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是先写夏季景色?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这是根据水由盛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三峡的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水流湍急,最能体现三峡水的特点,故先写“夏水”。而先写山后写水,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9.第四段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秋季;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表现了景物幽静、寂寥、凄异的特征。10.文末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是为了说明猿声的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答谢中书书》01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晓雾将歇(xiē)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2)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3)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4)晓雾将歇

歇:消散(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翻译下列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4.填空。(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山中宰相”之称。作品有《陶隐居集》。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02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山、水的?突出了山、水的什么特点?“高峰入云”从仰视角度写山,“清流见底”从俯视角度写水,突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6.简要说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表达效果。“猿鸟乱鸣”形象地描绘出了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沉鳞竞跃”形象地表现了清流之鱼争相喋水的活跃场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生命向上的气息。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提到他有何用意?谢灵运;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康乐比肩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01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2)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3)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句子标一处)【详见本课“学法点津”】(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盖/竹柏影也4.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月色入户古义:单扇门今义:人家、住户(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5.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与我一起游乐的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6.填空。(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王安石、曾巩、欧阳修。(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7.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士都对“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月的皎洁与圆缺给了他们很多人生启迪。弘楚中学团委会准备于10月28日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以“咏月”为主题的诗词朗诵比赛。请你一起参加并完成下列题目。(1)阅读下列材料,用形象化的语言为本次活动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月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诗人怀乡思亲的情感,常寄托于明月。古往今来,写月的诗篇不计其数,月亮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示例一】月亮,悬挂在天空的诗;【示例二】诗情传千古,明月寄相思(2)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写出相应的诗(词)句。【示例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示例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3)活动筹备组准备邀请第一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敏担任本次活动主评委,请你以团委会的名义写一封邀请函。【示例】邀请函尊敬的李老师:您好!我校定于10月28日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咏月”诗词朗诵比赛,想邀请您担任活动主评委,恳请您在百忙中抽空参加。此致敬礼弘楚中学团委会2018年9月21日02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的影子,表现了月影的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9.如何理解文末中“闲人”的含义?①闲人的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赏景的自豪。②闲官之苦闷与达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等。《唐诗五首》【课前预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东皋()徙倚()驱犊()白沙堤()萋萋()燕然()2.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1)薄暮望()(2)徙倚欲何依()(3)来从楚国游()(4)仍怜故乡水()(5)晴川历历()(6)芳草萋萋()【课堂探究】1.结合《野望》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2.《黄鹤楼》一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请结合《使至塞上》一诗中的诗句说明本诗的题材特点。

4.《渡荆门送别》一诗写景是以什么为背景的?有什么作用?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具体分析。

【课堂检测】1.根据提示写出诗句。(1)《野望》中表现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5)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对《黄鹤楼》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3.下列对《钱塘湖春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