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材内容呈现和编排研究文献综述》8400字_第1页
《对外汉语教材内容呈现和编排研究文献综述》8400字_第2页
《对外汉语教材内容呈现和编排研究文献综述》8400字_第3页
《对外汉语教材内容呈现和编排研究文献综述》8400字_第4页
《对外汉语教材内容呈现和编排研究文献综述》84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外汉语教材内容呈现和编排研究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14857对外汉语教材内容呈现和编排研究文献综述 110778前言 127913一、跨文化交流/交际定义 216708二、跨文化交际中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及原则 310797三、跨文化交际中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呈现 418580四、跨文化交际中对外汉语教材中汉语文化的编排和教学建议 61064五、结论 826245参考文献 10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对外汉语教学主要目的之一,教材中文化的呈现和编排,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如今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包括知识点的学习,还包括对文化现象及中外文化关系的理解和评价,这样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对语言和文化内容的呈现和编排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际的定义,跨文化交际中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及原则,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教材中文化内容的编排和教学建议等多个方面,本文将众家研究成果一一梳理,以便人们对对外汉语教材文化内容的选择、呈现和编排有着清晰的了解,进而推动未来研究的发展。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材;文化内容呈现;教材编排前言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第二语言教学目标朝着多元化发展,其中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在不断增加,目前,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之一越来越被学术界认可,关于文化内容呈现和编排也不断深入,文化内容编排教学的目的也从单向获取目标文化的知识和能力,转变为关注目标文化(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学习者本国文化)之间的双向关系。即不仅要介绍中国文化,还要兼顾其他文化,特别是学习者自己的文化,关于对外汉语教材文化内容呈现和编排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多元化,相关的研究也变得复杂多元化,本文就此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一、跨文化交流/交际定义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跨文化交际首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此后美国各高校纷纷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到1990年代,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视角、理论建构和应用已经极为丰富,代表理论有“文化维度理论”“文化谈判理论”等,对跨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拜拉姆,迈克尔ByramM,尼科尔斯,亚当等人(2014)基于多元文化视角的跨文化能力因素构建理论。[]关于跨文化交流/交际的定义,拜拉姆,迈克尔(2017)提出跨文化交际其实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的过程。[]在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和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上。1980年代中期,国内高校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此后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毕继万(2009)关于跨文化教学、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国家汉办(2014)语义学、语篇和语用学的研究。[]祖晓梅(2015)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问题通常被视为一种教学方法或学习策略,使不同文化的学习者相互碰撞、交流,了解陌生的目标语言文化求同存异,进而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杨可祯(2021)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应注重跨文化交际,1.因为学习一门语言,就是掌握一种文化。2.了解中国文化需要一个过程。3.合适的话语体系是跨文化交际的保障。[]宁丽(2016)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育的一部分,“文化”包括外国人学习汉语和用汉语与汉语交流。[]傅琪(2006)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指社会交往约定俗成的文化,即“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范围,用来克服潜在的困难。在交流中。两者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朱洪(2015)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甚至终身的活动,需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其他学科和社会环境。[]刘秋月(2017)提出,在二语习得教学中,要倡导和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过程为基础、以互动和体验为特征的跨文化能力教学新模式,加强实证研究检查效果。[]Ting-ToomeyS(2007)认为跨文化教材和第二语言教材可以系统地整合知识,多维度呈现文化知识,跨文化能力的考查需要长期的检验,通过对教材的不同维度的考查,评价是否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二、跨文化交际中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及原则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择是一种重点,如果内容选择不当,将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19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涉及文化的定义与分类、文化教学方法、文化因素、文化教交流定位等一系列问题。2009年在汉语民族化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汉语教材民族化”的观点,引发了对汉语教材和教学的民族化、语言化、本土化的讨论。王兰婷(2021)根据教材的适用范围和所使用的解释性语言,认为汉语教材文化内容的选择可分为通用类、地区性、语言专用和国家专用四类。语种教材可以充分体现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的成果,预先设定汉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增强教材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郝胜男(2020)提出,中英文学与教除注重发音、语法和词汇外,还应注重社会因素。[]李全和龚薛(2015)从语言和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与通用教材和地区教材相比,语言专用教材和国家专用教材对中外语言文化的比较要求更高。[]宫宁(2018)认为在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话语需要围绕某个话题展开的,相应的文化教学也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关于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具体选择,张占一(2014)认为根据由浅到深的原则,文化选择三种类型。1.第一级包括国家和社会的地理、历史等信息。2.第二级是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城市等科目。3.第三级是各种文化习俗,例如传统服饰、节日食品、工作场所、艺术风尚等主题。4.第四是文化艺术成就,包括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成就,如音乐、诗歌、诗歌等。[]同样张帆(2019)认为文化的选择应该有层次感,1.第一层是为了交际活动,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活动,2.第二层是就餐、肢体语言、文化整体印象等话题。3.最后一层是指态度、价值观、哲学和信仰,包括幸福观念、民间信仰、时间观念、金钱观念等。[]关于对外汉语教材选择和呈现汉语文化内容应遵循的原则,中国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赵金明(1997)认为,在选择文化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四点:1.在介绍自己的文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对他人的接受,以免产生误解。2.文化的选择应采取双向文化导向,既要呈现当地文化,又要兼顾其他国家的文化。3.教材的文化内容应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信仰,避免说教或强加于人。4.在文化选择和威望上,要努力巩固当代中国人的形象。[]同样李全(2011)对对外汉语教材进行了考察,探讨了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他提出了文化内容呈现的原则:1.多视角:尽可能多地引入视角。2.限制性:尽量避免笼统的表达。3.中外比较:说明中外文化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四。古今衔接:对当代文化的解读要与历史联系,对传统文化的介绍要与现实联系。[]在文化内容的呈现方面,有学者特别提出要考虑教材跨文化教学的属性,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衡量内容的选择和表达。[]通过上文可以发现,关于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呈现,国内外学者都提到了兼顾中外文化,兼顾古今文化,保持客观立场,也符合两方面的要求。三、跨文化交际中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呈现关于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具体呈现,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教材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Halliday(201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外教材语篇中也出现了图片、声音等多模态特征。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语言并不是表达意义的唯一手段。单一的语言研究视角已不能满足对语篇的深入研究,语篇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过去语篇分析只关注语言语篇等单模态语篇。随着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语篇分析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Ting-ToomeyS(2013)主张重视文化的使用场景,对外汉语教材显示的文化项目在“国情”、“历史成就”、“日常生活风俗”、“交际活动”和“思想观念”五类中的分布比例在留学生的教材更加均衡。[]周小兵、陈楠(2013)从发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对新实用汉语教材和当代汉语进行了考察。发现教材主要是以文字为主,海外教材本土化文化层次更深,主要是根据生活习俗和国情进行内容选择。[]同时周小兵和欧阳方辉(2016)比较了中美大学生两套汉语教材,结果表明,与中文版教材相比,美版教材的双向呈现更加充分,策略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真实。两套教材共有的中美文化共生策略是“差异”、“相似”和“影响”,相比之下美国版教材更有利于实现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教学目标,满足英语地区的教学需求。[]张德禄(2016)发现对外汉语教材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文字和图片。为了丰富语篇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教材中的文化项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该研究还以多模态语篇作为文化项目的标注单位,虽然布局也算在多模态语篇媒介中,但由于量化困难,本研究未对其进行讨论。[]从文化独特性来看,宁丽(2016)认为独特文化项目的分布类似于整体文化项目的民族属性分布,在中外汉语教材中,独特的中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国家的文化则占较少。在独特文化内容的呈现方面,中国留学生教材中展示的文化项目以“日常生活与风俗”类别为主,对外汉语教材中展示的文化项目主要是属于“国情”范畴。在两套教材中,“意识形态”的文化项目最少。[]傅琪(2016)认为在民族文化的呈现上,中外教科书都以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呈现为主,很少独具呈现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也有学者指出,汉语作为外语共呈现文化和独特文化的系列教材的分布比中国学生的教材更均衡,同时呈现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文化项目比例也更加均衡,高于中国学生的课本。[]从文化共现来看,朱洪(2015)对比国内外教材的文化共现以反映差异为主,反映共性为辅,中国学生和对外汉语教材中并存的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主要是表现上的差异。当对外汉语教材共同呈现中外文化时,呈现异同的呈现方式的比例比中国留学生的教材更为均衡。[]冯小钉(2015)认为在文化共现策略方面,中外教材使用的文化共现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策略:1.“差异”策略2.“反思”策略3.“相似”策略4.“影响”策略5.“解释”策略。[]欧阳方辉和周小兵(2016)提出的中美文化同现策略较为一致,但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中外教科书都采用这五种文化共现策略,不仅涉及中外文化的共现,还涉及中国文化与其他非英语国家文化的共现.中文化共现策略的运用是相似的,但对外汉语教材更注重文化的共现,尤其是中外文化的共现,而中国学生的教材则更多地考虑到其他国家文化的共生。[]另外有学者从异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内容共生的呈现角度。在SpitzbergBH(2017)的研究中,SpitzbergBH不仅关注中外文化的共生,还关注中国文化与除英语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文化的共生。研究还发现,与中文版教材相比,美版教材具有更充分的文化共现度和更多样化的策略。[]同样,RubenBD(2017)认为美国教科书还采用了“反思”和“解释”的中美文化共现策略,从“差异”、“相似”、“影响”、“反思”和“解释”这五种文化共现策略入手,除了分析中外文化的共现策略外,还有其他民族文化的共现策略。[]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指出对外汉语教材文化呈现的不足,蒋丽丽(2021)从教材的语言风格、价值观和形式入手,考察了教材中的跨文化意识,发现在教材中仍然存在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而民族中心主义,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障碍。[]ACTFL(2010)分别在中国和西方出版的德文版《跟我学中文》综合汉语教材,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教材对德语和汉语的影响。主要包括国家形象的体现,偏见和成见的处理,文化整体和文化面貌的描述,图片和注释。研究发现,中国教材在写作模式、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跨文化理念等方面与英语教材相比存在不足。[]ArasaratnamLA,DoerfelML(2005)通过词汇、课文、文化板块等方面的统计分析,该教材主要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展现,该教材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有初步的认识,但在词汇定义、词汇时效性存在不足。[]四、跨文化交际中对外汉语教材中汉语文化的编排和教学建议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角度的教材编排,从跨文化知识的角度来看,ByramM&(2008)认为应该丰富教材中跨文化知识的国家属性和内容类别。教材除了呈现目的语国家的中国文化外,还应注重呈现英语国家的文化(交际者的文化知识)的文化,他人的文化知识,以减少它们之间的差异,中华文化比例的悬殊。[]崔宇贺(2019)同样主张平衡各使用场景中的文化内容比例,通过丰富的插图增加课本文化项目的容量,为培养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使用场景'发现和互动能力。[]朱婧(2017)比较了中美两套中级综合教材,发现中国教材更注重交际活动的文化,而美国教材更注重交流活动的文化。日常生活和习俗。与中国教材相比,美国教材更注重文化教学,文化点的排列更合理,分布更均匀,因此应该注重文化点的排列。[]侯佳(2017)通过建立数据库,对初级汉语教材《全球汉语》中文化项目的文化因素及呈现方式进行调查,提出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项目的呈现应循序渐进,步骤过程、跨文化交流和比较。[]王晓丹(2018)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文化教材的编写应注重使文本内容与编写目的相适应,兼顾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安排跨文化内容,适应难易程度,语料库提高学习者的水平,提高插图的比例。[]魏金娣(2019)以高级外语教材《博雅汉语》和《发展汉语》为研究对象,统计了两套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分析了它们的编排特点,并提出了编写建议,重视文化因素的选择要注重针对性和时代性,适度增加知识型文化因素的数量。[]另外在双向文化呈现方面,呼延思雯(2018)主张增加教材中“反思”模块,为学习者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并将他人的文化与自己的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学习者的口译和联系技巧。[]关于对外汉语教材中汉语文化的教学建议,周思露(2019)主张通过提问等引导方式,加强学生批判性文化意识的培养,批判性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教师应要求学习者批判性地评价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并进行独立探索和批判性思考。[]于亚楠(2019)主张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跨文化态度不仅体现在教材所呈现的文化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态度上。[]魏俣(2019)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此外教师自身应保持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尊重和欣赏,避免在教学中做出主观判断,使用客观的教学评价语言。[]ByramM&MasuharaH(2013)根据汉语作为外语的适用范围和口译语言,可分为通用、地区、语言专用和国家专用四类,其中,语种教材和国别教材以语言文化比较为基础。可见,与通用教材和地域教材相比,对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的要求更高,即有利于跨文化比较。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的教材评价。[]胡婧(2012)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应该重点介绍中国文化知识,提出有关中国文化的问题,尝试解释,获取新知识,并在现实生活中检验,在真实场景中实现。[]曹铁娃,宋冰(2022)根据线上教学的跨文化互动,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尊重和欣赏,使用客观的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态度。2.通过提问等引导方式,加强学生批判性文化意识的培养。[]张帆(2019)主张除了课本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习者批判性地评价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并尝试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分析原因,或者对本书进行分析,进行独立探索和批判性思考,成为多元文化之间的中介。[]邓卫峰(2022)以饮食文化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就餐规则背后隐藏的价值并与其他文化的就餐规则进行比较来引发思考,让学生可以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并尝试理解中国文化的差异。从一个角度分析原因,或者向当地人解释中国文化,使学生不仅成为文化的学习者和接受者,而且成为多元文化之间的调解者。[]五、结论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中对外汉语教材文化内容呈现和编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各学者提出的文化内容呈现原则中,都提到兼顾中外文化、古今文化,保持客观立场,增加文化的呈现和交流。本研究帮助中外留学生和学者进一步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认识到文化呈现教材的不足,避免因误解而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此外还有助于外汉语教师了解教材在文化呈现方面的优缺点,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或补充,从而达到汉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对汉语教材在教材中呈现文化内容的研究也有一些不足,其中关于共现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中美汉语教材文化的比较等,中外文化的比较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从整体文化项目的民族属性来看,无论是在中外汉语教材中,中国文化都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比例远大于英语国家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其中汉语作为外语课本中的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分布,比中国本土学生课本中的分布更为均匀。因此在往后的研究中,对中外文化对比及共生关系尚需进一步探索。往后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丰富教材中跨文化知识的民族属性和内容类别,平衡目标语言国家的中国文化和他国文化(他人的文化知识)在教材中的比例,平衡每个文化类别。同时应该增加“反思”版块、“互助互动”版块等内容,提升文化共现在教材中的比重,培养学习者的阐释和联结能力,让学习者有机会将自己文化与他人的文化相结合,进而促进国际跨文化交流和发展。参考文献拜拉姆,迈克尔(ByramM),尼科尔斯,亚当(NicholsA),史蒂文斯,大卫(StevensD).在实践中培养跨文化能力[M].贾雪睿,贾雪莱导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拜拉姆,迈克尔(ByramM).跨文化交际与国际汉语教学:英汉对照[M].和静,赵媛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社,2014.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杨可祯.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研究[J].文教资料,2021(6):3.宁丽.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发展汉语》初,中级口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6.傅琪.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在对外汉语文化教材中的体现[D].北京大学.朱洪.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汉语文化词语释义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刘秋月.对外汉语教材《中文游》中体现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祖国,2017(24):2.Ting-ToomeyS.Interculturalconflict:Aface-negotiation[M].NewburyPark:SagePublication,2007:213-235.王兰婷.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21(3):6.郝胜男.对外汉语跨文化型教学案例分析——以"中美两国课堂提问的差异"案例为例[J].2020.田梦婕.中高级留学生阶段对外汉语饮食文化教材与教学研究[D].鲁东大学.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06):2-8.高珊.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跨文化意识研究[D].山东大学,2012.高婉茹.浅论汉语作为外语教材的跨文化角度分析[D].浙江大学,2013.李泉.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J].世界汉语教学,2011,25(03):388-399.李泉,宫雪.通用型、区域型、语别型、国别型——谈国际汉语教材的多元化[J].汉语学习,2015(01):76-84.刘晓鸾.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对比研究[D].重庆大学,2016.卢伟.中国文化教学大纲[R].昆明:中美网络语言教学项目第三次专家组会,2003.欧阳芳晖,周小兵.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汉语教材文化呈现比较[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6(01):78-84.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孙永春.跨文化能力评价模式建构及测试[J].外语学刊,2019(03):73-78.王莹.《环球汉语—汉语和中国文化》文化项目呈现方式考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7):17-21.张艳鑫.中美四套中级综合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对比分析[D].中山大学,2013.张英.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兼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建设[J].汉语学习,2004(01):53-59.郑晓红.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教材评价研究——与MichaelByram教授的学术对话及其启示[J].外语界,2018(02):80-86.周小兵,罗宇,张丽.基于中外对比的汉语文化教材系统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05):1-7.周茜燕.论对外汉语教育环境下的中美跨文化交际差异[C]//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十卷).2018.周小兵,谢爽,徐霄鹰.基于国际汉语教材语料库的中华文化项目表开发[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01):50-58+73.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05):82-86.蒋丽丽.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2021(2018-3):47-49.ACTFL.StandardsforForeignLanguageLearning:Preparingforthe21stCentury[M].Kansas:AllenPress,2010.ArasaratnamLA,DoerfelM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