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命’由我不由天”——《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是一篇典型的"史论文",全文通过的五代时期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国如此,人也如此,从历史中不仅能够能够窥见前进的道路,还能看到个人发展的命运。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过秦论》这一篇史论文,有同学可以来说说"史论文"的特点吗?生1:要有观点,《过秦论》的观点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生2:要有历史事实。生3:要把观点和史实结合,进行分析,论证观点。......师:通过同学们的"复习",我们又回顾了"史论文"的基本特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史论文,请打开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请同学对照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完成字意疏通(此处省),并解决这几个小问题~开始!(ppt展示)五代十国时期在历史上是很混乱的,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段历史吗?"伶官"是古代有官职的"伶人"(戏子),作者为什么要给这样的人做"传"?师:谁先来?生5:我回答第一个问题。"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的五个政权,也就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个时期政权十分不稳定,在53年间就先后更换了4姓14个国君,篡位、弑君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篇文章中的庄总就是被杀之一。师:概括得不错,几句话就交代了五代时期的"混乱"局面。第二个问题呢?生6:结合前面学的《过秦论》,我觉得欧阳修是想通过给伶人做传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现状或者是对执政者的不满。希望执政者有所改变。师:这一点是不是作者的本意,需要我们深入文本学习才能确定。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找出"文章的观点"和"历史事实",看看作者是如何用"史实"论证"观点"的。二、明"史实",找"观点"师:史实是什么?生4:庄宗"得天下,失天下"。师:能再具体一点说吗?"得"包括什么?"失"又包括什么?要有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生4:晋王临终前赐三支箭给庄宗,庄宗以此激励自己,最后实现了晋王的志向,这是"得"。"失"就是庄宗遭到反叛后四处逃命,最后死了。师:其他同学呢?(生赞同)那这一点我们没什么异议。老师想多问一句,庄宗用了多久"得天下",又用了多久"失天下"?生3:15年得天下,3年失天下。师:同学们可以留意这一点。继续,文章的观点呢?生1:我觉得是第一段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生3:我觉得是第三段最后一句更恰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生7:文章的最后一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都令伶人也哉?"也是观点。师:还有不同意见吗?老师想补充一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好,那综合大家的意见看,"观点"就主要是这三种——(ppt展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都令伶人也哉?师:我们要知道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恐怕要弄清楚这几个观点之间的关系。小组讨论,待会我们请代表发言。开始。组6:有关系。一开始文章就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观点,然后说这一点从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事情中就可以知道,而在阐述完庄宗这个得失天下的事情后,作者得到了一个结论,也就是第二个观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结合这两个观点看,作者在开头说的"人事",应该是包括"忧劳"和"逸豫"的,这是人的两种不同表现。所以我觉得第一个才是观点,第二个是它的结论,用来证明它的。师:好,那中间出现的"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如何理解?生8:我觉得这句话是作者用来引发思考的,就是让我们思考,"你看,庄宗这么辛苦得天下,结果又这么轻易的把得来的天下送出去了",从这个得失之间看,都是出自"人",然后就马上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实还是在论证"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师:其他小组呢?(思考)看来基本赞同,这一组一出手就解决了问题,其他同学都没机会表现。(生笑)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回答,也就是说本文的中心观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庄宗"得天下,失天下"这一史实的结论,也是对观点的证明,对吗?(生认同)。师:好,通过分析,我们找到了史实、观点、结论。那现在,我们要继续学习,作者是如何利用这些完成他的论证的呢?三、学论证,得其法师:在上一环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中心观点,也知道观点中的"人事"包括"忧劳"和"逸豫",那现在看,作者是如何来论证的。生7:"忧劳"是在第二段,晋王临终前把三支箭给了庄宗,告诉他说"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燕王和契丹都背叛自己投靠了梁,李克用让李存勖记住它,这件事激发了庄宗的忧患意识。师:嗯,这是忧劳的来源,这里出现了很多个"吾",会不会太啰嗦?生2:不会,反而有一种很愤慨的感觉,就是快死了,但是"我"还有这么重要的事没完成,心里很不甘。师:嗯嗯,情感表达的需要。结合前上一环节同学的回答,庄宗在行动上,他用了15年来完成父亲的遗志,有没有表现?生5:还是在第二段,"庄宗受而藏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这里用了很多动词来展示他行动上的辛苦。而且很有使命感。师:这是庄宗"得天下"时,为此付出的"忧劳",那又何以"逸豫亡身"呢?生3:第三段,作者在这里用了对比论证。刚开始是说庄宗成功后的"意气之盛,可谓壮哉!"马上又说"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一盛一衰,对比十分强烈。师:作者并没有一上来就说庄宗"失天下",而是先对其"得天下"的盛况进行描述,然后再说"失天下",在表达时有什么特点?生1:用的短句,四个字居多。生3:有感叹句,疑问句,感觉情感起伏大,很强烈。师:感觉很对,那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感觉来,预备~开始!师:到这里,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的笔触,感受了"观点"和"史实"之间的深刻联系,围绕用史实说"得天下",用逸豫说"失天下"。先提出观点,再借用史实,步步推论,最后得出结论,使史实对观点和结论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在语言表达上也做出了相应地的处理,读来令人深思。四、得"主旨",观"自己"师:那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老师有没有做到"环环相扣"?(生思考)生7:老师你在说观点的时候,我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都伶人也哉?"也是之一,但是老师你没有说是或者不是,也没分析。师:哈哈,这个观点也是你提出的。那我们现在来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都令伶人也哉?"与中心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有什么关系?生4:这句话也是"人事"的表现,很多小事也可以导致国家的灭亡和人的死亡。庄宗就是这样,得天下后一直很重用伶人和宦官,沉湎声色,这对帝王来说可能不是一件大事,甚至可能只是娱乐消遣,但是庄宗却因此国破身亡。三年时间内就失去了奋斗十五年才得来的江山。看起来好像是"伶人"的罪过,其实还是庄宗自己不行,也就是"人事"不行。师:作者只是在说"庄宗"人事不行吗?生:"岂都伶人也哉?"读起来感觉还有话外之音。欧阳修应该是在借这一件事说宋朝,因为宋朝在历史上也是"积贫积弱"的王朝,统治者也是昏庸无能,欧阳修在借古讽今,想让统治者清醒一点,不要沉湎声色,要防患于未然,励精图治。师:这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