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_第1页
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_第2页
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_第3页
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_第4页
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第一节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一、房地产商品化与建筑市场的崛起

1845年上海成立租界,租界中推行了土地永租制。土地作为商品自由进入流通领域,为近代房地产业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房地产业一开始就以巨额利润而成为高盈利的行业。在这里,市政机关的开发、管理,市政建设的改善,提高,与房地产业的增张、扩大形成了良性循环,房地产业的兴盛成了推进建筑市场发育,推进建筑营造业发展,推进建筑师设计事务兴旺的主要动力。首先是外商房地产专业公司的出现。经营规模较大的是被称为房地产大王的沙逊集团,从19世纪末起就积极转入房地产投资,1926年后陆续成立了华地产公司、上海地产公司、东方地产公司、汉弥尔登信托公司等专业机构。

1926年,该集团投资建造的沙逊大厦,位于上海低价最高的南京路外滩。洋商房地产公司的发展,自然的引发华商也涉足这一领域。像早期上海商人、官僚、买办中已不乏热衷房地产业的人。房地产业的发达,不仅活跃了建筑市场,也关联到金融业的发展。因为房地产作为商品有它的特性。它的位置固定,寿命长久,是一种不动产,既是稳定的财产,又极易流通,因而成为“金融界中流转最易之信用筹码”。而且银行也可以直接进行房地产投资,可将房地产作为发行准备和承兑汇票的基础。可以说,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是相辅相成的。二、建筑管理法制化与营造厂的行业运作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制管理和相关的体制机构。它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组织机构:一是市政当局的主管机关;二是从事建筑工程的设计事务所;三是承揽施工的营造厂。这里主要考察近代的市政管理部门、建筑管理法规和营造厂家的行业运作。(一)近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建立(二)近代建筑管理法规的制定(三)近代营造厂的行业运作最晚在19世纪60年代,以投标制、包工制为特色的近代营造机构已在上海出现。营造厂争揽工程,主要采取投标方式,也有通过“比价商议”或亲友介绍的方式。投标分硬标和软标两种。硬标以最低标价作为得标标准,软标则由业主和建筑师全面衡量营造厂的信誉、技术、资金和标价的情况而决定得标人。三、建筑制度近代化的历史作用建筑制度的近代化,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业的商品化、市场化和建筑管理体制的法制化、契约化。我们考察近代中国建筑,习惯于关注近代时期将爱你注类型、建筑技术、建筑形式、建筑思潮的转变、而忽略了建筑制度的转变。实际上,正是建筑中的生产关系——建筑制度的转变最敏锐、最深刻地体现出社会背景、社会性质对于建筑的影响。可以说建筑制度的差别清晰地显现出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建筑的本质区别。建筑制度的近代化对于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推进建筑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建筑制度的近代化,特别是房地产经营的商品化,是近代中国建筑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二)制约城市的经济布局、建筑布局(三)推动市政建设和建筑技术的演进、发展(四)促成建筑类型、建筑形成的近代转型(五)促进建筑业队伍的成长、壮大第二节建筑教育?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由两个渠道组成:一是国内兴办建筑科、建筑系;二是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在时间程序上,留学在先,办学在后,国内的建筑学科是建筑留学生回国后才正式开办的。从现有资料看,我国最早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都始于1905年。?在建筑教育体系上,当时的德、日建筑比较重视建筑技术,偏重于工程教育,教学计划中硬科学的比重较大。而美、法的建筑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还属于学院派的体系,设计思想还处于折衷主义、新古典主义的创作路子,强调艺术修养,偏重艺术课程。到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中国赴欧美的建筑留学生接受的已是现代派建筑教育体系,虽然回国的人数不多,回国时间较晚,还是给中国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添注了现代主义的新鲜血液。总的来说,中国近代留学建筑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当时的主管部门还缺乏培育建筑师人才的自觉性,没有通盘的派遣计划或指导性意向。中国兴办建筑教育起步很晚,大约比日本的建筑教育晚50年。一直到1923年,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建筑科,才翻开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科的第一页。这是中国建筑教育划时代的创举。1927年,苏州工专与东南大学等8所院校合并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在工学院内设置了中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