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配答案)_第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配答案)_第2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配答案)_第3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配答案)_第4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配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第五章课程理论一.判断题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P130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P130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P130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P130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P1316.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范式。()P1317.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P1328.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P1339.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P1331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P13311.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P1331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P13413.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课程的萌芽。()P13514.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活动课程最大的特点。()P13615.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P13716.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P13717.活动课程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P13818.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P13819.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P13820.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P1432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P141杜威22.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P14223.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P14624.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的。()P14625.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不主张围绕预先规定的具体目标来实施与评估课程,所以它是没有目的的。()P14626.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P14827.课程的逻辑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P14928.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P14929.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P14930.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P1503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P1503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P15033.课程组织按前后内容上是否重复分为: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P15034.国家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P16135.研究性课程内容上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P16536.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P166二.单选题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P130A、杜威B、洛克C、斯宾塞D、凯洛夫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P133A、学科课程B、显性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制的是(A)。P133A、洪堡B、杰弗逊C、埃利奥特D、杜威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P134A、洪堡B、杰弗逊C、埃利奥特D、杜威5.关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下列描述中最为恰当的是(A)。P134A、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B、主要与次要的关系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D、强迫与自愿的关系6.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P137A、斯宾塞B、卢梭C、杜威D、爱伦凯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P136A、必修课与选修课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8.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B)。P138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9.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D)。P139A、学科课程B、显性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10.“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P139-140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11.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隐性课程”,这一学术概念的是(A)。P142A、(美)杰克逊B、(美)杜威C、(美)克伯屈D、(美)阿普尔12.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C)。P143A、活动课程B、显性课程C、隐性课程D、综合课程13.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P136A、必修课与选修课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14.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P144A、过程模式B、目标模式C、连续模式D、断续模式15.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P146A、杰克逊B、杜威C、克伯屈D、斯滕豪斯16.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P148A、目标理论B、过程理论C、纵向理论D、横向理论17.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P149A、学科课程B、分科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18.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P149A纵向组织B逻辑组织C横向组织D心理组织19.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P149A、纵向组织B、逻辑组织C、横向组织D、心理组织20.关于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P149-150A、课程的逻辑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逻辑方面,课程的心理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心理方面B、课程的逻辑组织只考虑教材本身,课程的心理组织考虑的是教材与儿童的关系C、课程的逻辑组织强调按知识本身固有的、内在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课程的心理组织强调按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D、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互不相容、相互排斥的21.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的属于课程的(C)。P150A、纵向组织B、横向组织C、直线式组织D、螺旋式组织22.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表的课程范式。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显形课程D、隐性课程23.新中国课程发展史上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并实行“一纲多本”教科书制度的是(B)。P157A、模仿苏联阶段B、教育革命阶段C、文化大革命阶段D、改革探索阶段24.我国明确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在(D)。P160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25.关于研究性课程的性质,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D)。P164-165A、它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取为本位的课程B、它以活动或过程的形态存在C、它是一种在探究活动中逐步生成的课程D、它是一种以预定目标为导向的课程26.关于研究课程的学习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P166A、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B、主要采用文件夹评价、操作性评价C、更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而非过程评价D、评价本身构成了学生学习探究的一部分三、多选题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P131A、卡斯威尔B、坎贝尔C、塔巴D、约翰逊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BC)。P131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C、封闭、预成D、经验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CD)。P131-132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B、系统的知识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D、杜威的课程观4.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BC)。P132-133A、课程的开放无度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5.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P134-135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6.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P135-136A、夸美纽斯B、杜威C、赫尔巴特D、斯宾塞7.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P136A、趣味性B、逻辑性C、简约性D、系统性8.学生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在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针对这种差别所作的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BCD)。P136A、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主要是学术型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主要是实践型知识B、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外显的公共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内隐的个人知识C、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呆滞的、固定的、无活力的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运转着的、有活力的知识D、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远离行动,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从不远离行动9.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在于(ABCD)。P137A、由于教材知识与儿童现有生活经验、心理经验缺乏直接联系,故容易导致儿童机械被动的学习B、容易割裂和肢解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C、容易导致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D、不利于儿童获取必要的个体知识、实践知识10.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P137A、以儿童为中心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C、按活动主题组织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11.活动课程主要的局限性在于(ABCD)。P138A、不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B、活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教师难以适应C、容易导致学生散漫、凌乱的学习D、片面强调从“做”中学,容易导致活动课程沦为肤浅的、缺少智力训练价值的纯操作活动12.关于综合课程,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BC)。P139A、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知识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B、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C、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D、它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13.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P139-140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14.综合课程的优点是(AB)。P140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15.综合课程的缺点是(ABD)。P140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C、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16.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ACD)。P141A、主学习B、快学习C、副学习D、附学习17.隐性课程通常具有以下典型特征(ABC)。P143A、它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的课程B、它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C、它的实施通常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特点D、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课程形态18.关于隐性课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P143A、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B、隐性课程往往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C、隐性课程的实施往往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D、隐性课程从本质上是无法进行研究的19.隐性课程具有(BCD)的特点。P143A、计划性B、内隐性C、随机性D、不确定性20.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ABD)。P144-145A、对学生的研究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C、家长的要求D、学科专家的建议21.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P152-153A、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B、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C、课程内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D、应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22.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BC)。P154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C、学科内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23.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ACD)。P161A、教师B、学生C、学生家长D、社区代表24.关于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P166A、它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B、评价是动态性的、全程性的,评价贯穿了研究过程的始终C、评价是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D、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第六章教学理论一、判断题1.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P1672.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P1683.教学等于智育。()P1684.“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P1685.学与教是两种不同的活动。()P1686.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P1697.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P1718.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P1729.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P173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应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原理。()P1731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P1741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他们个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13.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P17414.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P17615.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能推动教学活动。()P17616.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是学生成绩的高低。()P17717.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P17818.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实施教学。()P1821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P182-19020.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P182备课21.备课的基本步骤有:确定教学目标—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行为—撰写教案。()P182-18622.撰写教案的唯一目的在于为教师上课作准备。()P18623.教师十分透彻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就能教好学生。()24.就目前来说,教学中存在三种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P19325.班级授课制是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最适合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P193二、单选题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P169A、主体B、客体C、中介D、范式2.“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的(C)规律。P168A、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B、知情意统一C、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D、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3.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P170A、基本技能B、基础知识C、基本能力D、基本素质4.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P170A、基本技能B、基础知识C、基本能力D、基本素质5.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范畴(B)。P176A、体力B、智力C、创造力D、个性6.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P173A、间接地获得知识B、获得间接经验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7.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D)。P171A、基本技能B、观察力C、想象力D、思维能力8.“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P175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C、知情意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9.不符合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的这项是(C)。P175A、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主要的认识任务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C、教学应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D、不能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妨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0.“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P176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C、知情意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而提出的教学规律。P177A、教学的概念B、学生身心发展C、教学任务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12.将新知识、新事物引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是教学基本阶段中的(A)。P177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D、检查和巩固知识13.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P178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D、检查和巩固知识14.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B)。P180A、思想性B、科学性C、拓展性D、趣味性15.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A)。P180A、思想性B、科学性C、拓展性D、趣味性16.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P181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1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P187A、备课B、上课C、课后教导评价D、反馈18.在运用讲述法时,教师不应(C)。P188A、尽可能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生联系B、在讲述过程中,可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C、不结合其他的方法D、为学生提供科学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范例19.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P193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三、多选题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P168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2.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ABCD)。P169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3.教学的作用是(ABC)。P169A、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C、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D、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4.教学的任务包括(ABD)。P170-172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C、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D、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5.教学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包括(ABD)。P170A、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B、为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必要条件C、使他们形成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D、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6.教学过程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ACD)。P173A、间接性B、目的性C、引导性D、简捷性7.教学过程的实质即(ABC)。P172-173A、师生之间的互动B、特殊的认识活动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D、特殊的情感活动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ABCD)。P174-177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C、知情意的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ABD)。P174-175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B、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D、防止偏向任一方面的倾向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ABCD)。P177-179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D、检查和巩固知识11.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P180-182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B、理论联系实际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12.上课的基本要求有(ABCD)。P187A、目的明确B、内容正确C、方法恰当D、结构紧凑第七章学校德育一、判断题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P1972.社会发展因素是制约德育目标确定的首要因素。()P1973.《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与良好品德。”()P1994.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P1995.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P2026.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P2037.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P2048.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P2049.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自我形成的过程。()P20510.道德认识包括道德知识与道德判断两方面组成。()P20611.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及评价,就是道德认识。()P2061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P20713.说理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P22014.在陶冶教育法中,陶冶的方式主要有人格、环境、艺术、内容的陶冶四种。()P22115.德育方法应视学生的不同而不同。()P22216.对低年级的学生,最好的德育方法是自我教育法。()P22217.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作用发挥。()P22418.赋予班干部特定的权威是管好班级的“不二法门”。()P239二、单选题1.如下教育目标存在于中央哪个文件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地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B)P198A、《义务教育法》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教师法》D、《中小学行为规范》2.《小学德育纲要》颁布于(B)。P198A、1985年B、1993年C、1995年D、1999年3.《中学德育纲要》颁布于(C)。P198A、1985年B、1993年C、1995年D、1999年4.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善恶的一种标准称为(B)。P200A、道德评价B、道德规范C、道德认识D、道德行为5.对学生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D)的内容。P201A、自觉纪律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劳动教育D、道德教育6.“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这主要属于(B)的内容之一。P201A、爱国主义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理想教育D、民主与法制教育7.“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任感”,这是实施(A)的要求。P202A、自觉纪律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理想教育D、道德教育8.在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作为基础的是(A)。P207A、知B、情C、意D、行9.品德构成的基础是(A)。P207A、道德观念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提出社会化活动德育原则的是(A)。P210A、杜威B、马卡连柯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1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P212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B、知比行重要C、行比知重要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12.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B)。P207A、行是基础,知是关键B、知是基础,行是关键C、意是基础,情是关键D、意是基础,行是关键13.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D)。P205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依据了德育的(C)原则。P216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B、正面教育C、因材施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15.“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主要依据了德育的(B)原则。P212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B、正面教育C、知行统一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16.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要坚持(D)原则。P217A、共产主义方向性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C、因材施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17.通过创设良好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方法称为(D)。P221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18.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的方式有(A)。P227A、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B、家访、召开家长会、亲子游C、家访、书面联系、座谈会D、家访、亲子游、座谈会19.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要注意避免(D)。P227-228A、突出个性,避免套话B、用语直接,言简意赅C、鼓励为主,促进上进D、抓住重点,不及其余三、多选题1.德育目标的形成与确定受如下因素的制约(BD)。P197A、教育者的个性B、社会发展因素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D、人的发展因素2.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ABCD)。P199-203A、理想教育B、集体主义教C、劳动教育D、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3.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P204A、教育者B、受教育者C、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4.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过程的区别表现在(ABC)。P205A、活动方式的区别B、影响因素的区别C、形成结果的区别D、指导思想的区别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ABCD)。P205-209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C、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D、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6.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表现如下(ABC)。P207-208A、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矛盾B、反映在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C、反映在认识内容上的矛盾D、反映在认识结果上的矛盾7.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可以从(ABCD)的任何一方面开始。P207A、行B、知C、情D、意8.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有(ABCD)。P210-217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C、正面教育原则D、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9.学校德育的途径有(ABCD)。P218-219A、各科教学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C、社会实践活动D、班主任工作10.各科教学是德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这是因为(ABCD)。P218A、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B、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时总是受到一定思想的支配而影响学生的品德C、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D、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内容、11.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ABCD)。P220-221A、陶冶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实际锻炼法D、指导自我教育12.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主要有(ACD)。P222A、德育目标B、教师素质C、德育内容D、学生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1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表现为(ABD)。P223-224A、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B、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C、是知识教育的主要力量D、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1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ABCD)。P224-227A、教育学生努力学习B、关心学生身体健康C、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D、评定学生操行第八章学校管理与评价一、判断题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P2302.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除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外,他对学校教学方面事务可以大胆决策和指挥,而不受其他人的制约。()P230-2313.学校管理机构分为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与反馈机构。其中,决策机构为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咨询机构为校务委员会;执行机构为校长领导下的各级执行系统;反馈机构由校务委员会与其他组织机构组成。()P2314.学校管理的过程有计划、执行、控制、评价。()P235-2365.共青团是学校的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P2366.班级组织是学生学习认同群体目标,掌握群体生活规范,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的重要环境。()P2378.班级作为非成人组织,要完全靠外部力量来管理与控制。()P2389.班级管理的模式有三种:功能性取向模式、行为改变取向模式、人际互动取向模式。()P24010.果断纪律理论是行为改变取向模式的代表。()P24011.人际互动模式注重教师行为对学生情意方面的影响。()P24012.建立有效的班级环境是有效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P24013.班级组织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和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24214.班级文化包括三种状态: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最为隐性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P24315.在法制社会,教育法能够运用教育活动的任何地方。()P24416.教育执法指运用一切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来实施教育法律的活动。()P24417.教育执法的内容包括:推行教育法规的实施、对教育守法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委责任。()P245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开始实施,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P245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直接与教育相关的法律。()P2462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P24621.定量评价主要运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对被评价的资料信息进行数理化处理。()P24822.定量评价主要关心被评价者的看法与感受。()P24923.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之初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一种评价,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P24924.诊断性评价适用于全体学生,并不仅仅限于有问题、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P24925.形成性评价的内容范围较小,但运用的频率较高。()P24926.诊断性评价只能通过较为正式的特殊测验来进行。()P24927.相对于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伴随教学过程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P24928.终结性评价往往是一种非正式评价。()P25029.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P25030.绝对评价常以百分等级分数形式出现。()P250-25131.个体内差评价可以以自己也可以以同学个体为参照点而实施的一种评价。()P25132.教师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工作评价与班主任工作评价两个方面。()P251-25533.教学工作评价有学校领导评价、教研组同事评价、学生反馈评价、教师自我表现评价组成。()P25534.论述题、作文等属于客观性评价。()P257二、单选题1.党支部在中、小学校管理中主要起到(B)。P230A、决策咨询作用B、保证监督作用C、民主管理作用D、全面执行任务作用2.督促检查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C)。P233A、查教案B、考试C、听课D、倾听师生意见3.对教师的工作安排一般有(A)两种。P234A、跟班制和学年更新制B、大循环和小循环C、踏步循环和年级包干D、自主选择和学生选择4.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的法律是(D)。P245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每年(D)为教师节”。A、10月9日B、9月15日C、9月12日D、9月10日6.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缺陷与问题,这是教育评价的(C)。P248A、导向功能B、鉴定功能C、诊断功能D、教学功能7.以下关于定性评价说法错误的是(C)。P248A、定性评价主要是一种分析性的、描述性的评价B、定性评价主要凭借评价者个人的洞察、内省评述事物发生的过程与结果C、定性评价只能看到事物发生的最终结果或情形D、定性评价重视站在被评价者的立场与角度,来理解其行为的意义8.关于形成性评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P249-250A、它是一种伴随教学过程而进行的经常性评估B、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C、它评价的内容范围较小,但运用的频率较高D、它是一种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评价9.关于终结性评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P250A、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即时的反馈性评价B、是为确定学生达成整个教学目标的程度而作的评价C、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D、往往是一种正式的外部评价,且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10.绝对评价是以(B)为参照点实施的一种评价。P250A、常模B、教学目标C、教学任务D、个体11.以下不属于关于个体内差评价的是(A)。P251A、对一个班级学生在不同学科成绩分布差异的比较评价B、对个体同一学科不同方面的成绩表现横向比较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C、对个体不同学科的成绩表现进行横向比较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D、对个体不同时期内同一方面的成绩表现进行前后纵向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12.关于教育评价,下面所列举的现象中不正当的做法是(C)。P260-261A、评价应以事实为准绳、为依据B、评价的方法应与被评价的对象相适应、相匹配C、评价的标准与被评价的对象可以不存在直接的、理性的联系D、各评价标准应是内在连贯的,并得到始终如一的执行13.以下说法不属于操作测验特点的是(B)。P258A、主要通过观察被试实际的操作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B、只适用于动作技能的评价C、这种评价主要用来检测被试将知识、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D、它是一种非文字测验三、多选题1.校长负责制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