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土木工程专业的前景_第1页
如何看待土木工程专业的前景_第2页
如何看待土木工程专业的前景_第3页
如何看待土木工程专业的前景_第4页
如何看待土木工程专业的前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看待土木工程专业的前景?这篇回答写在我跑路前夕,也算是对自己7年设计生涯的一个反思。现在看来,半年前逃离待遇其实还很不错的前单位,乃至进一步逃离设计行业,这一决定无比正确和及时。今年寒冬还在延续,随着库存项目的耗尽,更多的设计单位面临入不敷出欠发工资的问题。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之后最先知道船漏水的是住在最底层的偷渡客,目前勘察设计行业就像那艘巨轮,已经撞上冰山摇摇欲坠,但似乎只有小院和底层设计人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刺骨的海水,大院中上层日子似乎还过得去。跳出来之后我更加明确的认识到,这艘早已经千疮百孔的巨轮是无法行驶在新世界的大海中的。最后引用我在《三体》中最喜欢的章北海的一句话做为结尾吧——“逃离是事实,但我没有背叛。”前些日子,住建部的一则通知引爆了整个土建行业,尤其是勘察设计行业。附件一共4则,被大家争论最多的就是关于资质认定的放松,大幅度削减了各类注册证书的需求,对于这个政策,考过注册的人愤怒、不解,试图抗争;而没有考注册的人暗自庆幸甚至冷嘲热讽,萎缩内卷行业从业者的悲哀体现的淋漓尽致。结合近几年的国家政策、个人从业经历以及从各种同学同行处听来的一二三手的消息,我想在本文中对土建行业未来可能的发展作出一些个人的判断。本文中观点主观性很强,不保证完全正确,欢迎大家讨论纠正。一、

宏观——国家经济形势和对土建行业的定位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叠加——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人口老龄化等等,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处在低位,前二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掩盖的各种问题纷纷暴露出来。对土建行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房地产开发的停滞,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4.72%,前20年狂飙猛进的开发透支了未来的增长,房地产这个土建行业核心引擎的熄火,直接影响了房建相关的设计、施工、设备等企业;间接地,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的减少也大大缩减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毫无疑问的又会影响政府主导、各类城投公司为业主的基建领域的企业,这一影响会有一定的延迟性,本人从事的道桥设计行业从去年年底开始就明显受到了波及。蛋糕一直做大的时候,一切问题都可以被掩盖;现在蛋糕不再变大,分配端的矛盾就会不断激化。经济快速发展中,明显存在很多资源错配的现象,中央政府在2015年就提出了“三去一补一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土建行业明显是改革的重点行业,甚至可以说这5点都是给土建行业量身定做的,《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可以预见,未来土建行业会继续缩量发展,资金、人员持续流出,同时行业走向智能化、精细化,直到完成产业升级二、

“放管服”——行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任何事物的产生和消亡都要遵循客观规律,土木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我国过去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1世纪的前10年是土建行业最后的余晖,之后一路走低,已然进入了行业的衰退、消亡期。当初选择土木工程的时候,我听到最多的就是“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永久的需求,土建行业直接关乎“住”和“行”,所以土木工程永远有市场。这句话对,也不对,土建行业会一直存在并不代表土建行业的从业者可以一直过得从容体面。相反地,对于保障国计民生的行业,国家不会让它消亡,但也不会让它产生高溢价。个人认为,有一个行业的发展历程对于土建行业来说有极佳的参考价值,那就是同属“衣食住行”的纺织工业。行业主管部门的地位变化,间接反映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国务院部委-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部委下属事业单位-行业自律协会,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江河日下可见一斑。作为第一批90后,我小的时候听父母辈说过我们这个5线小城市纺织厂的辉煌。在上世纪80年代,市纺织厂是全市年轻人最向往的工作单位,国营大厂效益好,厂区提供员工宿舍、食堂、澡堂,设立了厂区子弟幼儿园、小学和卫生所,更重要的是工人们的收入是同时期“师医公”群体的数倍,也从来没有996一说,也许那时候所有的工人都认为可以在厂里面安稳工作一辈子然后安心退休吧。然而进入90年代,老国营厂无法适应新的市场变化,逐渐破产倒闭,员工们下岗安置,该纺织厂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和伤疤,永远烙印在了那一批工人心中。反倒是作为三产剥离的厂属幼儿园、小学和卫生所,一直存在到了今天。实在不了解这段历史的年轻朋友可以参考《人民的名义》中的“大风厂”,就是全中国千千万万纺织厂的缩影。用纺织工业来类比,目前土建行业的情况大概可以演绎成这样(以下场景纯属个人虚构):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纺织工业局的一则通告引发了纺织行业的轩然大波——“大幅度降低纺织行业从业资格,甲级纺织厂资质认定仅需2名以上注册印染工程师、10名以上的高级缝纫机操作师;同时引入民营企业家和民间资本进入纺织工业领域,进一步拓宽行业市场,为纺织行业发展持续注入活力。”花费数年时间和精力考上“注册印染工程师”的小萧非常愤怒:“我们是多么辛苦地把印染从流程到工艺到关键技术点都吃透了,才能考上这个证书的,那些没有证书的人印出来的花纹,它们能看吗?”另一位“特级缝纫机操作师”、某国营厂的技术领导老王:“早就跟年轻人说老老实实踩缝纫机,别天天考那些没用的证书,他们还总不听劝。不过现在小私营厂抢生意的太多,我们厂子也不好过,不知道能不能熬到正常退休。”然而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国家纺织工业部的领导在想什么,纺织行业又会走向何方呢?回到土建行业,业内的两大主管部门——住建部和交通部,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设计和施工一直采取的是“放管服”的态度。从推广“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建,到如今的大幅度放宽企业资质要求,降低工程参建单位的准入门槛,都是政策一以贯之执行的结果。那么,政府的“放管服”对于行业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弊呢?个人认为,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来说,或许是利大于弊;但是对千千万万行业的普通从业者来说,绝对是弊大于利。我有个观点——好的行业,必然是门槛高的行业。举几个例子,医生和律师是大家公认的好行业,目前医生的从业门槛至少是医科硕士+规范化培训+执业医师考试,律师的门槛则是政法类硕士+司法考试。医生的成长周期和司法考试的难度,足以构成巨大的行业门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和红圈律所的门槛更是高不可及。曾经设计院的从业门槛也很高,各大设计院都是地方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都有密切的人员交流,基本垄断一市或一省的工程设计,那个年代,设计和甲方的地位与今天完全相反。然而,随着设计院全部完成事改企,乃至于进一步被国资委抓大放小,纷纷并入各大国企集团或施工单位,设计院头上顶着的“北京”、“上海”之类的头衔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然而可笑的是,很多基层员工还认为设计院剥离三产、取消事业编、并入国企集团、完全市场化直至IPO上市等一系列操作都是可以增加员工收入的有利政策,怕不是自动带入了“赵瑞龙”、“高小琴”的角色,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连跟“蔡成功”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只是“郑西坡”和“王文革”带领下的印染、缝纫工人罢了。三、

变革——新技术的应用土建行业的基础理论——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钢结构、有限元理论等等都是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前已经成熟的理论,但近20年日益火热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让从业者看到了土建行业进入数字化、智能化的可能。对于BIM技术,本人自认为有一定发言权。从我进入设计院以来的六年半里,我一直在做BIM项目,基于D家的平台做了两个大跨度桥梁的正向设计,期间参数化建模、模板批量实例化和修改、基于VB的二次开发、BIM模型转化有限元计算等都有涉猎。BIM的话题这里我不想展开了,有时间可以单独写一篇。在见识了太多BIM行业野蛮生长带来的乱象后,我也产生了很大的疑惑:为什么革命性的BIM技在经过多年发展后,依然无法真正推广应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句话相信所有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朋友们都早已烂熟于心,这里引用过来,我认为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经过多年发展,BIM依然无法真正推广应用”。以BIM为代表数字化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而土建行业的组织模式,是绘图板、计算尺时代的产物,明显是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其中典型的就是本人所在的传统设计院。技术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业内人士都可以看到BIM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未来广阔的发展潜力。因此,部分“改革派”希望通过各种手段让BIM技术与传统设计院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结合起来,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我个人的想法算是“革命派”——未来的设计院只会有下面这几种人。“技术专家”——制定和修改规范、规程、守则等行业标准。“程序员”——打通专家制定的行业标准和智能化设计软件之间的通道,并对软件进行维护。“艺术家”——负责建筑的艺术创意。其他的工作,可以全部交给智能化设计软件处理。至于这一天什么时候会到来,完全取决于设想中的智能化设计软件什么时候被发明出来,5~10年也许并不会出现,但20年之内肯定会到来。我们这一代设计人还有30多年才能退休,一定会见证这个技术临界点的到来。四、

现状——众生百态这一部分我想以一个普通土建行业从业者的视角,说一些我眼中行业内的众生百态。地产行业最近的衰落大家肯定都已经看在眼里,我工作中接触不到地产行业,同学中从事房地产的不少,入行时也算赶上了行业巅峰的尾巴,赚了一些钱,现在有些跳到了地产上游的金融行业,有些转到了后台部门,具体情况不算了解。城投类业主工作中有些接触,虽说基建投资在不断收缩,但总体情况还算差强人意,政府的态度也是抓大放小,小的业主会被合并重组。而且随着基建投资的进一步缩量,城投类业主单位的主要职能会转向城市更新和运营养护,最近有风声传出来某大业主单位也在裁员,不知真假,只能说地主家的余粮也不多了。设计单位了解的比较多,多说几句,还是从一则新闻说起。七个葫芦娃合体成葫芦小金刚,看似霸气外露,实则是为了“活下去”的无奈之举。曾经无比辉煌的TJ市政等综甲院近两年也被爆出降薪裁员,欠发工资等消息,目前抱团取暖寻求IPO,已然就要走到“三产剥离-事改企-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的最后一步,大几千设计人的生计所依完全交给资本市场,前途未卜。某道桥设计顶尖设计院,我认识的同学、师兄弟基本离职(5人左右),内部情况不了解,据说待遇不错,不做评价。某建筑设计前三设计院,据说每年有小一半人员流动,未求证。某央企设计院,认识的3个同学已经走了2个,剩下一个也干的比较痛苦。某轨交顶尖设计院,受地铁建设红线影响很大,认识的一个同学已于前两年离职,红线之前收入超高。某地方垄断设计院,受政策影响很大,前几年效益很好,近两年听说接了很多新区的活,前途不明。某地头蛇设计院,据说业务量收缩到很多人拿着三千元的基本工资赋闲了。上述这些设计院都是在过去的某个时期吃过肉的,目前过的都不算太好。施工单位来说,工地上的技术人员普遍流动性非常大,在一两年的项目周期内可能有一半以上的离职率。在央企施工单位总部的同学过的还不错,地方的施工单位两极分化,认识一个比较惨的,干到了公司副总后被裁员赋闲回家。五、

未来——不负责任的行业发展预测前文已经说明了,本人是对行业持悲观态度的“革命派”,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进一步放宽,目前土建行业的组织模式必然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业主、设计、施工三者的界限将被打破,有资金、有设备、有人力、有技术、有市场的大型施工企业会通过PPP的模式控制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大大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这也与BIM的理念相契合,能最大化地利用BIM技术的优势。传统设计院应该会有以下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并入施工单位成为其设计部门,二是化整为零,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成为专精一个小方向的“精品”咨询单位,无论是哪个发展方向,阵痛都是在所难免的。最后总结一下,本文基本是客观事实+道听途说+个人观点,个人尽量做到客观中立不劝进劝退,思路比较杂乱而冗长,如果你读到了这里本人非常感谢荣幸之至,也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探讨。土木工程专业的前景,哪需要讨论那么多,参考发达国家就知道了。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等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一百年前就经历了我们这个大建设的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都是修修补补,也没有什么新材料、新科技了。别给我提什么BIM、装配式,都不是新鲜事。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半个世纪前就很成熟了。只是那个时候用手算,现在改为了计算机计算,基础理论都是一样的。土木工程的科研,这么多年了国内搞得如火如荼,也没搞什么新东西出来。说到底就是材料强度高一点,计算算得准一点。核心还是用的半个世纪前的老东西。我的土木同学中,去到这些国家读博,同学都是清一色的中国人、印度人等亚洲人。当地人是不会再念土木工程的,觉得这是脏活累活。这些,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未来我国土木的前景,就和那些走过这条路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大建设的年代已经过去,未来以“小范围建设、运营维护、修修补补”为主。但是呢,这一行不会消失,只是会经历一大波的退潮。退潮期间,行业会加速内卷、就业人员会竞争得更加惨烈。比如很多设计院工程师,以前觉得我会做住宅就行了。现在发现,只做住宅就是天坑。为了生活必须向上卷。大型公建、复杂钢结构、抗震分析、性能化分析、各种专项分析,这些怎么你都得会两三种才能保证竞争力。当然,如果经济疲软,基建还是时不时能拿出来刺激一下经济。毕竟这个产业能带动的就业人口最多。刚刚讨论了土木工程的大前景,现在说一说对个人的建议吧。这些建议,是我从业10年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我基本上经历了行业从波峰到山腰,自己也干到了小领域的顶尖水平。周围的同学朋友、学弟学妹在各个板块工作的都有,所以对行业还是比较熟悉的。如果你是学生,我的建议是:1、趁早考虑转行,土木是长下坡路了。年纪轻轻就进入夕阳行业是可悲的。2、如果转不了行,那么在校期间要多了解行业板块、多实习、多学习技能,争取毕业就进入更好的平台。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土木这一行不会消失。把别人都熬死了,自己还是过得不错的。3、出国留学和生活,搞土木在国外比在国内舒服多了,这个后面也会提到。如果你已经入行,我的建议是:1、尽量靠近政府出钱运作的工作。那么最近的就是进体制、政府平台这类了,接着是大交通类(高铁、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最远的是私企投资的房建类。2、如果在企业工作,不要一味的重复劳动,要争取形成自己在一个小领域的绝对优势。然后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一定的议价权。这个在设计院最常见了。3、随时做好降薪调岗的准备,保持和其他行业的联系,积极尝试新的机会。如果你的收入完全来自于工资,那么财务状况是有一定风险的。还有一条路子,就是出国学习和工作:我的土木同学,在国外工作的比在国内工作的舒服多了。如果你是一个本科生,又不打算转行,可以考虑一下出国这条路。据我的留学中介大佬朋友讲,土木出国是比较容易申请好学校的。如果你在国内费很大劲考研都上不了好学校,还不如留学呢。

土木工程业的未来在哪?—

1

—前言土木工程作为一门涵盖岩土、材料、结构等众多专业的工程学科,涉及建筑、交通、水利、能源、环境等领域,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近两年,随着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放缓,土木工程成为夕阳产业的论调甚嚣尘上,对大学的学科建设、考生专业选择、毕业生就业乃至整个土建行业的发展影响极大。土木土木,又土又木。几十年前,我们刚进入大学时,曾经自嘲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经历几十年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批“超级工程”,被誉为基建狂魔,在国人心中,土木工程技术似乎已达巅峰。果然如此吗?其实不然。一方面,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土木工程行业需要作出相应的变革,改变传统的、粗放的建设理念,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建设、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另一方面,清洁能源、数字化与智能建造、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技术的进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土木工程业产生重大影响,基础设施需要升级甚至重构,对工程师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2

—几点认识基于上述因素,对土木工程业的未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1.

绿色低碳与可持续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基础设施需要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各个阶段贯彻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减少污染等理念,从材料、结构到装备、工艺等方面加强对碳排放的控制。如,利用清洁能源、建筑垃圾等资源化再生、建设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标准化设计与工厂化建造等;再如,采用高性能、长寿命建筑材料,提高结构的健康服役能力,实现全生命周期低碳化。▌2.

数字化与智能建造数字化技术已经应用于设计和制造流程,未来,如果进一步将自动化设计功能与自动化建造技术无缝衔接,将对土建行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建筑可以在受控的环境中在工厂里建造,从而提升效率与质量,机器人可以使原本危险的建筑行业变得更安全。其中涉及多项技术的应用,包括数字建模、虚拟的现实、机器人触角技术、3D打印技术等等。此外,3D打印技术的广泛应用,亦将推动建筑材料的革命。▌3.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利用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可以优化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和运营,使得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和高效。智能交通对公路与城市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土建设计产生重大影响,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久的将来,基础设施可以通过传感器向外传递海量数据,基础设施与所有者、用户、工程师之间可以交互通信,基础设施之间也可以彼此联系,分享各自的实时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有生命的、有智慧的物体。▌4.

抗灾能力与韧性未来,气候的变化最具挑战性。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洪水、融化的冰川与冻土、恶劣天气等灾害性事件将会影响交通、能源、水利、建筑乃至所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土木工程师应该在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次生灾害的防控能力、应急响应体系建设、保证基础设施的安全性、提升城市韧性等方面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以上几点,任意一点都可能对土木工程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叠加在一起相互作用,对设计和建造的影响将会是深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