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D.“君子之于食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答案】1.C2.B3.D4.①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辩证关系,从原因方面展开正面论述。②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做法方面,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5.①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杀伐以时”(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②爱护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③了解自然。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对人的爱是有所区别的。B.“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错误,由材料二第1段“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可以看出,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错误,由材料三最后一段“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可以看出,选项对人类之于自然的角色的判断是错误的。人类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分析不当,错在对二者观点异同的判断。事实上,二者是相同的。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其“尽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这与材料二所倡导的“生命共同体”是一致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强调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论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不符。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角度”就是用事理去证明“角度不同则观感也不同”道理,其目的在于从多种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全面地了解该事物。谈意义(作用)是常用的论证角度。意义分为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积极意义有正面强调的作用,消极意义有反面烘托的作用。材料二采取总分总的结构,首句: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即中心论点是“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从“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说明立足点是“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的科学事实,从正面论述了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即地球正因有了生命才能成为地球,生命正因有地球才得以生存;材料三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这是从反面论述了人类不能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以为是主宰和统治者,而导致环境危机出现。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则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论证角度出发,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讲述了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尽物之性”,启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材料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启示我们要了解自然,善待地球,善待生命,保护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材料三指出“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最终必会祸及自身,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文本二:香雪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挎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儿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她挽紧篮子,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这时,车身忽然颤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当她意识到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时,列车已经缓缓地向台儿沟告别了。香雪扑在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看来这不是梦,一切都是真的,她确实离开姐妹们,站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火车上了。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凤娇!我怎么办呀,我可怎么办呀!”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那就是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下面了。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节选自铁凝《哦,香雪》)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着力描写通讯员牺牲的过程,并集中描写新媳妇的种种行为和反应,让小说的高潮部分弥漫着深深的忧伤和浓重的悲凉。B.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有联系小说中人物的作用,白色百合花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美好的品质。C.文本二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如通过描写香雪执着地追求铅笔盒,表现了香雪坚定的性格特征。D.文本一和文本二有着相近的风格,即不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塑造得清新美好。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有着丰富内涵,“破洞”主要表现他的节俭,“馒头”主要表现他对“我”的关爱。B.香雪用四十个鸡蛋与矿冶学院女生换铅笔盒,表现出山里姑娘们对物质的向往与追求,也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山村人的精神风貌。C.文本一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牺牲”“献被”等情节连接起来,结构严谨有序。D.两则文本表现了不同时代感人的青春情怀,文本一侧重写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深情,文本二侧重写改革开放时期女学生和香雪之间的美好情感。8.细节是作品的灵魂。请结合新媳妇为小通讯员“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和香雪“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这两处文本细节,简要分析它们的共同作用。9.文本一结尾“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中,用“青年人”比用“小通讯员”和“小同乡”表达效果好,为什么?【答案】6.A7.C8.①暗示人物心理,展现人物形象。新媳妇缝破洞细节既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惜、歉疚、悼念的复杂心理,又表现了她淳朴、善良的性格;香雪塞篮子的细节,既突出香雪做人的尊严和原则,体现她自尊自爱的品格,也突出香雪为让对方收下鸡蛋的坚决、机智、灵活。②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一针一针地在缝”表现了新媳妇的认真,使情节更真实;“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体现出香雪在那种情况下的机智反应,具有画面感。9.①“小通讯员”只是单单地表现了文中革命战士这一形象;“小同乡”只是从“我”的角度表达对这个老乡革命战士纯洁的爱。②小说用“青年人”这个词,暗示像小通讯员这样的青年革命战士不是特殊、非凡的个体,而是任劳任怨的中国青年群体;刻画并赞美了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和生命的中国革命青年群像,升华了小说的革命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文本一着力描写通讯员牺牲的过程”错误,作者对小通讯员的牺牲,只简单说明通讯员扑倒在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上献身牺牲的过程,叙述只用了几十个字,谈不上“着力描写”。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破洞’主要表现他的节俭”错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牺牲后新媳妇缝破洞一细节描写,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B.“表现出山里姑娘们对物质的向往与追求”错。原文“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据此看出,铅笔盒在香雪的眼中是文化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所以是表现香雪对山外世界文明生活的向往。D.“文本二侧重写改革开放时期女学生和香雪之间的美好情感”错误。应是写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和文明的向往。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①文本一“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可看出,新媳妇缝补那个破洞,表现了她对通讯员的关心与痛惜,所以当“我”告诉她不要缝了时,她对“我”异样地“膘”了一眼,“瞟”表达了新媳妇对“我”的劝阻的不满,也表达了对小通讯员的怜惜与敬爱,只有缝上那个破洞才能让她心安一些。而当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通讯员身上的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文中用“瞪”是因为新媳妇觉得揭掉通讯员身上的被子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表明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的壮烈牺牲而感情不能自控,表达她对通讯员深切的哀悼和崇敬之情。由此看出,此细节暗示人物心理,展现人物形象。新媳妇缝破洞细节既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惜、歉疚、悼念的复杂心理,又表现了她淳朴、善良的性格;文本二“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由此看出,香雪塞篮子的细节,既突出香雪做人的尊严和原则,体现她自尊自爱的品格,也突出香雪为让对方收下鸡蛋的坚决、机智、灵活。②文本一“新媳妇……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文本二“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由此看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一针一针地在缝”表现了新媳妇的认真,使情节更真实;“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体现出香雪在那种情况下的机智反应,具有画面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叙述人称的能力。①原文“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据此看出,“小通讯员”只是单单地表现了文中革命战士这一形象;“小同乡”只是从“我”的角度表达对这个老乡革命战士纯洁的爱。②文本一写到“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小说用“青年人”这个词,暗示像小通讯员这样的青年革命战士不是特殊、非凡的个体,而是任劳任怨的中国青年群体;刻画并赞美了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和生命的中国革命青年群像,升华了小说的革命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自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武中衔之。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甫家A寓鄜B弥年C艰窭D孺弱至饿死E因许甫F自往G省视。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经,指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周易》《乐经》六部儒家经典。B.“会禄山乱,天子入蜀”中的“会”,与“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会”含义相同。C.右拾遗,是唐朝及后来朝代设置的小官,分为左、右拾遗,为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D.卒指死。古代对不同人物的死亡有不同的称呼,诸侯死称崩,天子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虽然考进士未中,却因向玄宗献上三篇赋,被玄宗赏识,后来授予官职。肃宗即位后,他历尽艰辛想方设法投奔肃宗。B.房琯因兵败陈涛斜和窝藏董廷兰被罢免官职,杜甫上疏为房琯辩解,惹怒肃宗,差点获罪。后因饥荒,杜甫弃官并离开秦州。C.杜甫流落剑南,于依附世交节度使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善。但杜甫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D.杜甫和李白、高适曾经相伴旅行,一起在汴州,酒酣后登台怀古,抒发慷慨之志,但人们不能猜透杜甫的心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14.杜甫在本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加以概括。【答案】10.BDE11.D12.B13.(1)(杜甫)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客居在吴、越、齐、赵一带。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去看望他。(2)(杜甫)游览岳祠(南岳庙),大水突然而至,过了十天他没找到食物,(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他,(杜甫)才能够回来。14.①颇有文才。②为朋友仗义执言。③性格上有偏激狭隘的缺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虚弱到被饿死。于是允许杜甫亲自前往鄜州探视。“甫家寓鄜”主谓宾完整,应在宾语“鄜”后即B处断开;“弥年艰窭”省略主语,“弥年”是状语,“艰窭”是谓语,D处断开;“孺弱至饿死”是主谓句,“孺弱”是主语,“饿死”是谓语,E处断开。故在BDE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都是“恰逢,正赶上”。句意:适逢安禄山叛乱,皇帝逃入蜀地。/正赶上天下大雨,道路不能畅通。C.正确。D.错误。“诸侯死称崩,天子死称薨”错误,应是“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杜甫弃官并离开秦州”理解错误。由原文“辄弃官去,客秦州”可知应是“杜甫弃官离去,客居秦州”。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自振”,“振”通“赈”,“自振”是宾语前置,应为“振自”,养活自己;“客”,客居;“奇”,意动用法,感到惊奇。(2)“遽”,突然;“旬”,十天;“具”,准备。【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①由“……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可知,颇有文才。②由“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可知,为朋友仗义执言。③由“性褊躁傲诞”可知,性格上有偏激狭隘的缺陷。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杜甫)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客居在吴、越、齐、赵一带。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去看望他。参加进士没考上,困居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在祖庙祭祀祖宗,到郊外祭祀天地,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核他的文才,提拔为河西尉,杜甫尚未到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自臣的先祖杜恕、杜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但极为含蕴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适逢安禄山叛乱,皇帝逃入蜀地,杜甫避乱奔逃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疲困衰弱想要从鄜州投奔皇帝的临时驻地,(中途)被贼寇捉住。唐至德二年,杜甫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当时房琯在陈涛斜被打败,又因为窝藏董廷兰,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轻微,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来亲自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虚弱到被饿死。于是允许杜甫亲自前往鄜州探视。(杜甫)从鄜州回到京城,出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和长安四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客居秦州,以背负木柴、采集橡果为生。后来(杜甫)流落到剑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居住。朝廷召杜甫任京兆府功曹参军,他没有到职。恰逢严武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严武第二次任剑南节度使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职。严武因为自家与杜甫是世代交谊,就对杜甫十分优待,亲自来到杜甫家中。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戴头巾,而性格褊狭浮躁,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崔旰等人内乱时,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下至江陵,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于是暂住耒阳。(杜甫)游览岳祠(南岳庙),大水突然而至,过了十天他没找到食物,(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他,(杜甫)才能够回来。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离开了人世,享年五十九岁。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他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曾经随同李白和高适从汴州路过,饮酒醉了登上歌舞台,情绪高昂地写怀古的诗歌,人们都不能猜测他的心思。杜甫多次饱尝贼寇作乱的痛苦,坚守节操不被玷污。他所作的诗歌,感伤时局又懦弱无为,感情上忘不掉君主,人们都很同情他。杜甫的墓在岳阳。他有集六十卷,至今流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注】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注】村酤:农家自酿的酒。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叙写了平淡的日常劳动生活,语言率真自然,饶有趣味。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16.请赏析诗歌颔联。【答案】15.C16.本题颔联是“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①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②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③对仗工整。“三夜”对一竿,“阴霪”对“晴日”,句式整齐,富有音韵美。形式的对仗与内容的对比互相映衬,突出了日出天晴后村民欢欣鼓舞的情景。【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C.“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错误,结合诗句“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所以不是“正面展现”,而是“侧面”。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律诗有首、颔、颈、尾四联。本题颔联即第二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同时“阴霪”“晴日”也是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一竿初升的太阳,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另外这两句形式上用到了“对仗”,“三夜”对一竿,“阴霪”对“晴日”,与内容的对比互相映衬,达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三”“一”的数字运用也很有特色,形成了对照,表现人们的焦急或惊喜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师说》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判了士大夫以社会地位为借口而耻于互相学习的心理。(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3)世间如无“伯乐”,那么“千里马”也很可能难以摆脱“_____,____”(韩愈《马说》)的悲惨境遇。【答案】①.位卑则足羞②.官盛则近谀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⑤.祇辱于奴隶人之手⑥.骈死于槽枥之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谀、尝、矣、须臾、祇、骈、槽枥。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常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窗口。我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荼几、沙发、电视,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18.下列语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B.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C.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D.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19.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用法与画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要栽树……B.这位选评者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十分辛苦的劳作。D.让人留恋的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20.文中有三个加点的重叠形式“牢牢”“常常”“轻轻”,说说它们和“牢”“常”“轻”相比,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答案】18.B19.D20.①三个重叠词语“牢牢”常常”轻轻”与“牢”常”轻”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②“牢牢”是牢固的意思,比“牢”的程度更甚,能突出家的踏实感之重。③“常常”是经常的意思,比“常”频率更高,突出了妈妈的叮咛、唠叨对孩子的影响之深。④“轻轻”是轻微之意,突出了家给我的踏实感被颠覆的偶然性,颠覆在不经意间。【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以“礼貌而轻柔”形容风,赋予其人的特点,为比拟。B.把“身影”比作“手”,为比喻。C.以“撑起双臂”“举起”描述楼房,赋予其人的特点,为比拟。D.以“招手”“纤细的指尖”描述树枝,赋予其人的特点,为比拟。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递进。B.对前文内容的总结。C.表示转折。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牢牢”“常常”“轻轻”,与“牢”“常”“轻”相比,使用了双音节叠音词,词义上有一种强调突出的作用。形式上,双音节叠音词比单音节词语音韵更和谐,有韵律美。具体而言,“牢牢”是牢固的意思,结合语境“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可知,“牢牢”比“牢”词义上更加强调牢固,使用“牢牢”更能突出回家的踏实感。“常常”是经常的意思,比“常”频率更高,结合语境“妈妈就常常唠叨”可知,“常常”比“常”更能突出妈妈的叮咛、唠叨对孩子的影响之深。“轻轻”是轻微之意,结合语境“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可知,“轻轻”比“轻”更强调轻微,突出了家给我的踏实感那么轻易就被颠覆,更能突出家给我的踏实感被颠覆的偶然性,颠覆在不经意间。(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可爱的南非地松鼠生活在非洲南部干旱的大草原上,以及热带、亚热带的灌木丛里。为了应对酷热的气候,它们的后脚掌进化得特别大,A。它们还很会“想办法”,比如摊平趴着,用毛少的腹部散热;再如把毛绒绒的尾巴弯曲起来,像遮阳伞一样挡在头上乘凉。当热得实在不行的时候,这些穴居哺乳动物会退回到洞里降温。然而,气候变化越来越快,南非自然保护区的最高日温在短短18年内就增加了2.5℃。尽管南非地松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年上海统计师(初级)考试题库(含基础和实务)
- 甘孜职业学院《工程机械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七年级科学上册11.1生物的感觉11.1.1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学案无答案牛津上海版
- 三年级数学上册6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素材苏教版
- 三年级数学上册四乘与除教案北师大版
-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人与动物5动物世界第一课时教案首师大版
-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磁铁第3课磁铁的两极教学材料教科版
- 计量设备培训课件
- 《米拉公寓建筑分析》课件
- 《弧形导台过站》课件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时间的初步认识三(年 月 日-复习课)▏沪教版
- 员工奖惩签认单
- 检验检测服务公司市场研究与市场营销方案
- VDA270气味性测试参考标准中文
-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及底基层检验批质量检验记录
- 2022年版课程方案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 2737市场调查与商情预测-国家开放大学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201801-202107不少于6套)
-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课后习题答案
- 公园对地价和环境的影响
- 新会计准则财务报表模板(带公式)
- 建模案例—飞行管理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