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历史革新_第1页
《资本论》中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历史革新_第2页
《资本论》中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历史革新_第3页
《资本论》中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历史革新_第4页
《资本论》中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历史革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本论》中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历史革新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变化、不断变化的根本动力。”(1)西方最早提出经济发展问题的是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AdamSmith),他在1776年写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经济发展就是“财富的自然增进”。经济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始人始终关注的历史话题,马克思批评“庸俗经济学却只是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它为了对可以说是最粗浅的现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释,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的日常需要,一再反复咀嚼科学的经济学早就提供的材料。在其他方面,庸俗经济学则只限于把资产阶级生产当事人关于他们自己的最美好世界的陈腐而自负的看法加以系统化,赋以学究气味,并且宣布为永恒的真理。”(2)在凝聚着他全部心血和智慧、作为他“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的煌煌巨著《资本论》的序言中,马克思宣布:“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3)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述了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发展思想,认为,经济发展具有历史过程性,经济应按比例发展,经济发展应注重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具有价值目的性。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以其透彻的辩证性和鲜明的前瞻性实现了经济发展思想的历史革新。一、马克思强调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而非经济建设的目的,经济发展具有历史过程性体现了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内蕴的历史辩证法的光辉。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4)“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5)这种过程体现的是“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6)马克思批评古典经济理论的错误就在于“把资本主义制度不看作是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7)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8)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并非给予绝对否定,他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因此,资本一方面会导致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包括这种发展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现象将会消失;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会为这样一些关系创造出物质手段和萌芽,这些关系在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内,使这种剩余劳动能够同一般物质劳动所占用的时间的较显著的缩短结合在一起。”(9)马克思提醒人们,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10)因此,对经济发展,既不可以无视经济现状、妄想凭借主观热情跨步到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彼岸,也不能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本造成的劳动者的异化而对经济发展前景了无信心。马克思指出:“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1.1)马克思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2)他以此判断,“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1.3)虽然马克思认为:“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缩短过渡时间”。..(1.4)但这并不表示马克思否认了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性,相反,他强调:“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1.5)作为辩证法大师,马克思深刻洞察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过程而起作用的,资本主义“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1.6)他认为:“一方面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用剥削别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并且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减少;另一方面,又是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1.7)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性视野出发,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1.8),这种生产方式“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1.9)因此,“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2.0)二、自行增值是被资本家有偿占有经济应按比例发展是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运动出发,认为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重要出发点和基本前提。马克思首先在物质形式上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称之为第一部类,用符号“Ⅰ”表示;另一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称之为第二部类,用符号“Ⅱ”表示。马克思认为,保持两大部类生产的平衡与稳定对于经济得以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第I部类的生产大于全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就会使生产资料出现过剩;如果第Ⅱ部类的生产大于全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则相应地会使消费资料产生过剩。因此,两大部类的生产与需求必须保持平衡。同时,马克思又从价值构成上把社会产品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c、v与m。其中c表示不变资本价值,这是在生产上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价值;v表示可变资本价值,这是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是补偿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m表示剩余价值,这部分价值并非是生产资料的自行增值,它和v一样是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但是,这部分新价值是隐蔽的或者说是被掩盖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马克思认为,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就是要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在物质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得到补偿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在简单再生产中,第Ⅰ部类的商品资本中的v+m价值额(也就是在第Ⅰ部类的总商品中与此相应的比例部分),必须等于不变资本Ⅱc,也就是第Ⅱ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分出来的与此相应的部分;或者说,Ⅰ(v+m)=Ⅱc。”..(2.1)这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也是一切社会简单再生产的普遍规律。但是,资本主义的特征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只有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才能不断追求并获得更多的利润。为了扩大再生产,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首先,第Ⅰ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这个余额是用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就是Ⅰ(v+m)>Ⅱc;其次,第Ⅱ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的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也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m-m/x)>Ⅰ(v+m/x)。在满足两个前提条件基础上,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Ⅰ(v+Δv+m/x)=Ⅱ(c+Δc)。马克思正是依据上述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分析,得出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的结论。当然,也有一些社会产品的部类属性并不明确,有时用于生产消费,有时用于生活消费。马克思曾举例说过:“谷物不仅可以用作生产工人等等的生活资料,而且可以用作牲畜的饲料,用作酿酒、制淀粉等等的原料。牲畜(肉用牲畜或役畜)也不仅可以用作生活资料,而且可以为许多工业部门提供原料,即毛皮、皮革、油脂、骨、角等等,同时还可以部分地为农业本身,部分地为运输业提供动力。”..(2.2)但是,正如马克思强调:“一个使用价值究竟表现为原料、劳动资料还是产品,完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起的特定的作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随着地位的改变,这些规定也就改变。”“因此,产品作为生产资料进入新的劳动过程,也就丧失产品的性质。它们只是作为活劳动的物质因素起作用。”..(2.3)也就是说,一个产品虽然既可以是生产资料,也可以是生活资料,但是它的作用在一个具体的再生产过程里是确定的,它成为生产资料就不能同时还是生活资料,它成为生活资料就不能同时再是生产资料。不可能在一个具体的再生产过程里,一个产品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马克思对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原理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再生产亦即经济发展要按比例发展的规律。马克思认为:“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2.4)也就是说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经济规律,无论经济发展的形式如何变化,这一规律不可能被人为地否定与取消。三、马克思有关自然富源和社会生产力的观点,提出了“和土地重视生态保护是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与效能,以及自然条件。”..(2.5)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2.6)马克思同时还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2.7)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劳动和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马克思还对自然条件进行了归类,认为:“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自然富源,例如土地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马克思并且指出:“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8)正是因为“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2.9)马克思明确反对为了经济发展而一味损害生态环境和伤害工人身心健康的做法。马克思指出:“在现代农业中,也和在城市工业中一样,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量的增加是以劳动力本身的破坏和衰退为代价的。此外,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3.0)马克思批评“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3.1)基于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辩证思考,马克思还论述了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他认为:“一旦一国的土地全部被占有,一旦土地投资、耕作和人口达到一定水平”,一旦“掌握足够的资本,以便按同样集约化的方法,来继续进行耕种”。马克思还用通俗的话语对耕作集约化进行了解释:“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意味着文明的进步,“只要已耕种的土地仍有竞争力,土地上使用的资本越多,一国的农业,一般地说,也就是一国的文明越发展”。..(3.2)同时,马克思还从社会经济整体结构的角度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3.3)此外,马克思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美好未来也进行了展望。马克思认为:“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3.4)在这种“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中,人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象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3.5)在这种“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3.6)四、第一,改变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应具有价值目的性反映了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人本情怀和理想目标。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摒弃了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思路。认为:“人即使不象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3.7)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的现象,认为必须改变这种“悖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追求以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方式。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的价值,才有象聪明的利希诺夫斯基所说的‘没有任何日期’的历史存在权。”..(3.8)“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