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发人员激励机制的动态博弈分析_第1页
企业研发人员激励机制的动态博弈分析_第2页
企业研发人员激励机制的动态博弈分析_第3页
企业研发人员激励机制的动态博弈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研发人员激励机制的动态博弈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动力目前,中国许多公司的经济效益很差。重要原因是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对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因素的研究中,官建成、史晓敏(2004)发现R&D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贡献的显著性最高。任翔(2001)指出,客观上人员和经费投入对技术创新能力形成都有影响,但人员比经费投入的影响大得多。所以,企业创新的源动力在于通过内在的激励机制和分配方式的改革来强化创新意识、培植创新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我国企业对研发人员激励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2001年对141户企业有关科技人员分配问题的调查,1现行分配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具体表现为:(1)目前广泛采用岗位技能工资制,实际上没有直接与劳动贡献挂钩;(2)研发人员的工资收入主要取决于工龄而非人力资本存量;(3)平均主义仍是主要倾向,没有把科研人员的收人与技术创新效益挂钩;(4)分配的是企业的正常平均利润,忽视了对研发人员创造性劳动带来超额利润的分配;(5)缺乏股权、期权等长效激励等问题。因而在当前现实背景下,研究研发人员激励机制,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一、对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国外学者John·W·Koning(1993)从物质激励、激励的公正性和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Gupta(1993)设计了一套包括人力资源计划、成果计划、报酬体系及职业管理等在内的激励体系,以保证企业的创新活力。Willson(1994)论述了基于物质利益的激励观点。ArthurN·Chester(1995)提出了激励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几项具体的激励手段。我国学者张静波、齐建国(1995)探讨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这两种方式之间的关系,有效激励机制的制度保障。张旭升、孟庆伟(1998)从产权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中的激励。黄健柏、张燕君(2002)指出团队激励薪酬对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创新效率具有现实意义。于贵穴、周景坤(2003)探讨了可以采取的激励措施:薪酬体系、职业生涯管理、培训计划、绩效测评、情感激励和参与激励等。邹晓琴(2004)指出应从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对科研人员进行激励。行金玲、张大联(2004)探讨了多种激励措施方式和激励机制的内容。朱少英、徐渝、何正文(2004)分析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替代关系,并构建了一个基于利益目标的组合激励模型。杨建君、李垣(2004)从物质激励和环境激励等方面,分析了对研发人员进行创新激励的一些基本特征,并提出了股东、企业家与研发人员之间的循环激励链模型。实际上,作为企业核心人才,研发人员拥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创新知识,其对企业的贡献体现为:一方面,拥有的技术创新知识与企业的其他资源相结合,能够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利润与市场价值,这一点已经是共识。而另一个需要强调的事实是,无论自主创新还是模仿创新,研发人员都会拥有一定的个人创新知识。这些知识与其载体不可分割,大多是一种隐性的、未编码的个人专门知识,是在长期的产品研发实践中积累而成的经验与技能。如果这些个人专门知识能够成功地向企业的组织知识转化,便可提升企业知识存量,进而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可见,研发人员对企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企业带来当期利润与市场价值,还表现为可以提升企业知识存量,进而使企业获取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相比较而言,后者可能更重要。研发人员个人未编码知识能否顺利向组织的编码知识的转化是其中关键。而研发人员的个人隐性技术知识只能通过观察、模仿及实践获得,通过学徒式的培训及面对面的互动方式进行传播,必须通过研发人员参与知识贡献与交流才能被企业所利用,而这又取决于研发人员与他人和企业分享知识的意愿。因此,引导研发人员总结和分享个人技术隐性经验,应该是企业在制订对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企业除了要保障研发人员获得等量于个人贡献的个人收益外,鉴于隐性技术知识与其载体不可分割的事实,还要承认研发人员对个人创造知识资产的所有权,承认职务研发成果应由个人与企业共同占有,2并将对研发人员的激励与由个人努力创新所导致的企业知识积累提高挂钩。现有的成果大多都还停留在对激励方式、内容等方面的讨论上,在这一方面明显不足。二、模型的构建(一)企业激励时的激励因子1.假设。设企业和研发人员是博弈的参与者,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研发人员是信息优势方,企业为信息劣势方;双方行动有先后顺序,研发人员依据企业行为采取行动;对于研发人员的创新努力,企业有{激励,不激励}两种策略,研发人员根据企业的策略分别采取{努力,不努力}两种策略;研发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创新成功概率成正相关关系,p1、p2分别为研发人员不努力和努力时创新成功的概率,且1≥p2>p1≥0;C为研发人员努力工作的成本C>0,设研发人员创新成功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V,V>0;α为企业对研发人员激励时的激励因子,即为研发人员为企业创造的价值V的一部分,1>α>0;研发人员的基本工资为W,W>0。2.基本模型。根据假设,企业与研发人员的博弈模型及双方得益矩阵如图1所示:3.模型分析。当企业的策略为不激励时(表现为发给研发人员固定工资),因为W-C<W恒成立,此时研发人员会选择不努力工作,最终的均衡为(不激励,不努力)。显然这是一种低效率的纳什均衡。当企业的策略为激励时(表现为研发人员的工资中包含一部分与其贡献相联系的奖金收入),其是否会努力工作取决于(αp2V+W-C)与(αp1V+W)的相对大小:如果(αp2V+W-C)>(αp1V+W),即(p2-p1)αV-C>0时,研发人员会选择努力工作,此时均衡为(激励,努力),这是一种理想的高效率纳什均衡。此时企业和研发人员的收益分别为:(1-α)p2V-W和αp2V+W-C。反之,如果(αp2V+W-C)<(αp1V+W),即使在企业激励的条件下,研发人员也会不努力工作,此时均衡为(激励,不努力),这也是一种低效率纳什均衡。可以看出,企业选择激励策略是使研发人员努力工作的前提条件,在此前提下影响研发人员努力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四个:p2、p1、α、C。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概率和激励因子越大,研发人员就越倾向于努力工作;反之,努力工作的成本和不劳而获的概率(或者说研发工作的偶然性和运气成分)越大,他们就更倾向于选择不努力。值得注意的是研发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其工资绝对总额之间并没有显著的联系。如果工资中绝大部分是固定工资,即使工资总额很高也不会起到激励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实中有些高科技企业工资增长并没有带来绩效相应提高的现象。(二)企业与研发人员的协同关系在前面的分析中,将企业与研发人员之间的博弈看作是一次博弈行为,而实际上,研发人员在企业中有一定的工作年限,他们之间的博弈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接下来本文将通过最优化分析来构建一个基于企业知识积累的研发人员激励约束机制的长期、重复、动态最优化模型,以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1.假设。设企业与研发人员的决策和行为都是为了使自己未来各期收入的现值之和最大,rt为当期贴现系数,n为研发人员在企业中的预计工作年限,二者各期收入不仅取决于如何分配当期研发人员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还与企业不可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收入的影响,以及前期研发人员通过努力工作积累的知识存量Q有关,对企业而言,显然前期研发人员越努力工作,积累的知识存量Q就越大,本期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就越多;设研发人员的工作努力程度为E,它与激励因子α正相关;V为研发人员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的效益,它与研发人员的工作努力程度E正相关;θ为企业知识积累对当期收入的贡献系数;设ξ为外部环境因素,λ为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收入的影响系数;设Ω为研发人员在企业工作的机会成本,它在数值上相当于研发人员的社会平均个人收益;ρ为研发人员的风险规避度(风险承受能力,ρ>0)。2.企业与研发人员长期合作中的重复动态最优化研发博弈模型。在长期合作中,企业通过确定固定工资W和激励因子α实现收入最大化的目标函数为:在长期合作中,研发人员根据激励程度采取合适的行动实现收入最大化的目标函数:研发人员参与此博弈的参与约束条件IR为:研发人员参与此博弈的激励约束条件IC为:Et(α)=αCt(4)将(3)式和(4)式代入目标函数(1)式,则最优化问题可以表示为:对(5)式中的α一阶求导可得最优化的解为:3.模型分析。均衡状态下的最优激励因子α是研发人员的风险规避程度ρ、努力成本系数ct和企业创新收入方差σ2的减函数。对研发人员而言,当创新成功的过程越艰难,创新带来的额外收入的不确定越大,研发人员的风险规避度越大,他就越不愿意承担风险。这意味着,研发人员会在与企业签订激励合约中,要求更高的无风险收入和更低的风险收入(α*),但由于企业在对创新的认知上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而创新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具有典型的后验性质,即只有在应用后才能真正了解它对企业的价值,一开始就支付过高的无风险收入对企业显然是不公平的。这一结论意味着,此时企业与研发人员之间较难达成一致的有效研发激励合约。因此,一个有效的研发激励机制设计不仅要将研发人员的收入与企业的创新收益相挂钩,同时还必须考虑研发人员的风险承受能力及其努力的成本等因素。均衡状态下最优激励因子是前期企业知识积累量Q以及其对企业创新收益影响系数θ和研发人员边际努力所产生的企业边际创新收益V/的增函数。也就是说,各个时期对研发人员的最优激励水平与θ和V/正相关。当研发人员边际努力所产生的企业边际创新收益增加时,企业创新收入增加,为了进一步激励研发人员努力工作,企业将提高激励因子,相应的,研发人员的收入也增加,这将进一步激发其努力工作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另外,研发人员努力工作的行为将增加企业知识积累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会对企业后续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企业规定的激励因子水平会通过影响研发人员的努力程度来影响企业知识积累的数量和质量,所以适当的激励方式和激励水平有助于提高企业知识积累的数量和质量,并最终影响其长期经营绩效水平。这说明对研发人员的激励不仅应该与企业当期的实际创新收益挂钩,还应该与企业知识积累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挂钩。三、企业与研发人员之间的创新研发博弈的短期和长期、重复动态最优化模型的构建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研发人员是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技术创新成败及其绩效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努力程度。研发人员对企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企业带来当期利润与市场价值,还表现为可以提升企业知识存量,进而使企业获取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引导研发人员总结和分享个人技术隐性经验,应该是企业在制订对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分别构建企业与研发人员间创新研发博弈的短期和长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