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_第1页
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_第2页
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_第3页
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_第4页
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应当承担推动区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任。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1]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2019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成一批对区域和产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3]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在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地方本科高校需要找准问题,发现不足,借鉴经验,探索路径,加快推进区域“产教研”融通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以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1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关系1.1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决定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内部结构和办学水平。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全国首个培养城市轨道专业人才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有力推动了学科群、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技术链;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面向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构建了技术转移机构、地方实体研究院、产业技术服务联盟、重点校企工程中心、产业学院、成果转移转化公司“六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了学校高水平转型发展;衡水学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中国(河北)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背景下,打造协同配套、服务雄安新区的人才和技术供应链基地;枣庄学院基于地方产业特色,共建“中兴通讯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凤凰教育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等产教融合平台,探索特色化办学路径[4]。1.2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围绕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动态调整教育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学科结构和专业集群,不仅能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还能对区域内的商业活动、技术创新活动、知识传播活动产生影响,有效提升区域生产效率,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如常熟理工学院扎根苏州、深耕常熟,秉承“注重学理、亲近业界、强化素质”的教育理念,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黄淮学院整合内外资源,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组建驻马店企业家学院、驻马店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学院、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驻马店市大数据发展研究院、圆通科学工作院等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全力服务地方“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在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绩。2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问题2.1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责任意识不强目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未切实把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办学目标和定位,更注重学校规模的扩大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评选。一些地方本科高校虽然把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办学目标,但大多停留在理念和政策层面,并未落实到工作实践和操作层面。一些地方本科高校的管理人员未转变观念,对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不够重视,教师的主要精力仍集中于教学和科研,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识相对较弱。地方本科高校未能与区域内的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社会组织构建广泛的联系,未能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2.2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滞后,难以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其虽然认识到进行专业调整的必要性,但专业调整需要对人才培养方式、课程结构、师资队伍等进行全面改革,周期较长,而且阻力较大。在团队建设、科研条件提供、人才安置等方面,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不匹配,地方产业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本支撑,难以吸引和保留投资,新兴产业发展乏力,难以形成特色产业、优势产业。2.3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平台建设滞后尽管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具有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意愿,但缺乏相应的平台。企业创新发展需要与之配套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而一些地方本科高校的技术研发项目与地方企业的需求脱节,专利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地方本科院校也未能为地方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咨询服务,导致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各类资源要素未能被充分整合利用。2.4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不完善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统筹协调,共同推进,但目前政府部门、学校和企业之间协同推进的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区域系统内部的协同创新。一方面,政府部门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中应承担管理、协调的责任,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机制,其发挥的作用有限,尤其是校地合作与校企合作的人才流动机制、职称评审机制、绩效分配机制,校企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校地校企合作办学的考核机制,负面清单机制应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和传统经营思维限制了企业与地方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创新发展。3发达国家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可借鉴的经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通过在校园创办工业园区,助推区域创新发展,使地方政府、大学和企业等各类资源有效整合,促进了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效应[5]。其工业园区从学校向外发展,诞生了惠普、谷歌、雅虎等高科技公司,形成了闻名于世的“硅谷”。斯坦福大学也因此成为美国首家在校园内成立工业园区的大学,有效推动了旧金山湾区的创新驱动发展[6]。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方面均以区域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面采用“双元制”模式,以企业培养为主,学校辅助教学,教学内容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目标是培养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7]。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紧贴区域创新发展需求,课程规划针对现实需要,并随着地方产业结构变化动态调整[8]。例如,纽伦堡应用科技大学设立了企业主导的汽车产业学院,重点培养区域内汽车产业需要的车辆工程师,并积极与相关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合作,促进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9]。芬兰是创新型国家,其应用技术大学是国家和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助推器[10]。芬兰的应用技术大学绝大多数是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产业保持紧密联系,全面推行LBD教学范式和RDI科研范式,要求所有的RDI项目都融入LBD项目教学,所有的RDI项目都必须有学生参与,以项目化教学和科研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深化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11]。韩国的高校非常重视创新和产学研合作[12]。韩国通过产业教育政策强化产学研合作,发布并实施《振兴产业教育及促进产学研合作相关法》,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顶层设计,各级政府部门制订配套的法规和政策,明确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责任和目标,从而形成自上而下、多层次、多领域、横向纵向相互支撑的创新体系。为保障产业教育计划的实施和促进产学研合作,韩国各级政府部门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委员会”,教育部门成立了“产业教育中心”等管理组织,大学设立了“产学合作团”,行业企业组建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会”,这些组织分工负责、相互配合,有力地保证了教师和企业能够及时获得产业最新技术,强化了校企之间的技术资源共享,有效推动了韩国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13]。4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4.1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和推动。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政策,强化政策支持,提升政策实效,构建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地方政府部门要从本地具体情况出发,研究制定适合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细则,强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育人功能,促使高校参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地方教育部门要积极转变角色,牵头建立促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组织,定期举办合作论坛,搭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桥梁。地方本科高校要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职称评审等方面制定具体规章制度,推进配套改革,探索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如完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人才协同培养、挂职锻炼、评聘管理、奖励扶持等机制,加大“双师型”教师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对校地合作项目、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动态评估,建立退出机制、负面清单机制、校企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针对新型行业和特色产业,探索定向培养模式,深化“产教研”融合。4.2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协同创新组织体系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区域内的各相关方积极参与,通力合作,构建发展共同体,产生协同效应。第一,应建立统一领导、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管理组织。地方政府可以借鉴韩国的产业教育模式,加强顶层设计,设立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合作委员会,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力支持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此外,地方本科院校内部也要成立由校长、校企合作处处长、科研处处长、各二级学院院长组成的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合作委员会,在学校内部营造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氛围。第二,建立全方位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平台,有效整合创新所需的异质性资源,凝聚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力量。地方本科院校要通过搭建开放的教育创新平台,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要大力发展产业学院,充分整合企业的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校企共同管理,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工作,构建校企共同体,深度推进“产教研”融合;积极发展地方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联系产业和社会组织,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第三,大力发展、积极协调各类服务科技创新的组织,构建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同盟。政府部门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公司、服务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企业等的创建,鼓励教师和学校科研人员创办企业,或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强学校与相关企业的协调合作,实现校企技术、资源的共享,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4.3构建能够动态调整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专业集群构建与区域产业集群相对接并高度契合的特色专业集群,是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与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也是其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依托。地方本科高校应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和设置专业,建立完善的专业集群发展机制,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专业集群,更好地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第一,地方本科院校要建立完善的专业集群发展机制,对于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要及时调整;对于传统专业,要结合新的发展理念对其进行升级改造;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通过跨产业、跨学科、跨专业整合资源,挖掘学科潜力,设置对接区域优势产业的新兴专业,助推区域新兴产业的发展[14]。第二,地方本科院校要构建基于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发展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专业集群,应面向行业链、产业链、价值链,从技术需求、学生需求、产业需求出发,集中力量重点建设核心专业,发展相关专业,形成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链,围绕专业链进行专业衍生和专业重组,形成校地、校企联手共建的专业链与产业链、学习链和生产链相融合的特色专业集群。4.4构建具有改革动能和可进行制度创新的机制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难点在于如何构建具有改革动能和可进行制度创新的机制,以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