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地区)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3 酶和ATP-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_第1页
(全国卷地区)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3 酶和ATP-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_第2页
(全国卷地区)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3 酶和ATP-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_第3页
(全国卷地区)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3 酶和ATP-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_第4页
(全国卷地区)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3 酶和ATP-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酶和ATP1.如图Z3­1表示淀粉酶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催化淀粉水解时,淀粉的剩余量和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图Z3­1A.若实验条件为不同温度,则a曲线对应的温度可能为最适温度B.若实验条件为不同pH,则c曲线对应的pH条件下,酶已失活C.若实验条件为不同的酶浓度,则a曲线对应的酶浓度最大D.若a、b、c分别表示加入K+、蒸馏水、Mg2+,则c曲线表明Mg2+对淀粉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2.为了比较两种不同洗衣粉中添加的蛋白酶(分别为甲酶、乙酶)对温度和pH的耐受能力(即保持一定活性的范围)的差异,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Z3­2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图Z3­2A.甲酶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比乙酶大B.乙酶对pH的耐受范围比甲酶大C.两种酶都耐受碱性条件,在酸性条件下都失活D.在洗衣粉中同时添加甲、乙两种酶一定比只添加一种酶的洗涤效果好3.取5支试管,编号为1~5,分别加入2mL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的H2O2溶液,进行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据表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试管编号12345加入物质蒸馏水锈铁钉生土豆块熟土豆块生土豆块、稀NaOH溶液实验结果几乎无气泡少量气泡大量气泡几乎无气泡几乎无气泡A.1号试管和3号试管对比,说明酶具有高效性B.2号试管和3号试管对比,说明不同种酶的催化效率不同C.4号试管和5号试管对比,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D.本实验不能用来探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4.图Z3­3表示酶的催化反应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图Z3­3A.该酶促反应过程可表示为a+b→c+dB.适当增大a的浓度会提高酶促反应的速率C.c或d的生成速率可以表示酶促反应的速率D.若探究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则b的数量就是实验的自变量5.图Z3­4是同一反应的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图Z3­4A.E1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A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B.E2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B和D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C.E3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B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D.E2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A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6.酶是细胞代谢不可缺少的催化剂,ATP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图Z3­5是ATP中磷酸键逐级水解的过程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图Z3­5A.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叶绿体中合成的ATP比线粒体中合成的ATP用途单一B.酶a~c催化的反应中(底物的量相同),产生⑤最少的是Ⅲ过程C.若要探究酶b的最适宜pH,实验的自变量范围应偏酸性D.直接控制酶a合成的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7.光照条件下叶肉细胞中能产生ATP的部位是()①细胞质基质②线粒体内膜③线粒体外膜④线粒体基质⑤叶绿体基粒⑥叶绿体基质⑦叶绿体内膜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②③⑤⑦D.③④⑥⑦8.下列哪项生命活动不会伴随着ATP的水解()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C.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快速运输到细胞内D.抗体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9.下列有关酶和ATP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细胞合成ATP时都需要氧气的参与B.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C.酵母菌细胞内CO2的产生过程中都有ATP的合成D.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则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10.科学家用含不同浓度NaF的水溶液喂养小白鼠,一段时间后,培养并测量小白鼠红细胞代谢产热量及细胞内的ATP浓度,分别获得产热量曲线(如图Z3­6所示)和细胞内的ATP浓度数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图Z3­6NaF浓度(×10-6g/mLATP浓度(×10-4mol/L)A组02.97B组502.73C组1501.40A.该实验的测量指标是红细胞产热量和细胞内的ATP浓度B.高浓度的NaF组产热量峰值和ATP浓度均低于对照组C.NaF对细胞代谢产生ATP有抑制作用D.该实验采用了空白对照和相互对照11.图Z3­7中(一)是某课题组的实验结果(注:A酶和B酶分别是两种微生物分泌的纤维素酶)。请分析回答:(一)(二)图Z3­7(1)分析图(一)的实验结果可知,本实验研究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一)结果显示,在40℃至60℃范围内,热稳定性较好的酶是________。高温条件下酶容易失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表是图(一)所示实验结果统计表,由图(一)可知,表中③处应是____________,⑧处应是____________。温度(℃)①②③④⑤⑥⑦A酶活性(mmol·s-1)3.13.85.86.35.42.90.9B酶活性(mmol·s-1)1.12.23.9⑧3.41.90(4)图(二)表示30℃时B酶催化下的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他条件相同,在图(二)中画出A酶(浓度与B酶相同)催化下的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曲线。(5)适宜条件下,取一支试管加入A酶和蛋白酶溶液并摇匀,一段时间后加入纤维素,几分钟后加入新制的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结果试管中没有产生砖红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研究证实ATP既是能量“通货”,也可作为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中的一种信号分子,其作为信号分子的作用机理如图Z3­8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图Z3­8(1)神经细胞中的ATP主要来自________(生理过程)。研究发现,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24h有40kgATP发生转化,而细胞内ADP、ATP的浓度仅为2~10mmol/L,为满足能量需要,人体解决这一矛盾的合理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图可知,细胞间隙中的ATP在有关酶的作用下,磷酸基团逐个脱离下来,最后剩下的是________________。(3)据图分析,科学家当初推测ATP可作为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的实验思路是科学家用化学物质阻断典型神经递质在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后,发现某些神经细胞__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电位变化,从而确定猜测的正确性。(4)为了研究X物质对动物细胞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X物质将细胞处理24h。然后测量各组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经过多次实验后,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组编号ABCDEFX物质的浓度(mg/mL)02481532细胞内ATP的浓度(nmol/mL)8070502051细胞死亡的百分率(%)1310257095①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数据表明,细胞内ATP的浓度下降,细胞死亡的百分率增加。推测X物质最可能作用于________(细胞结构)。③若用混有浓度为2mg/mL的X物质的饲料饲喂大鼠,其小肠吸收葡萄糖的速率________(填“减慢”“加快”或“不变”)。

专题限时集训(一)1.B[解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磷脂分子中含有P元素,A项不符合题意。催化基因转录出mRNA的物质是RNA聚合酶,其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中不含P元素,B项符合题意。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转运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tRNA中含有P元素,C项不符合题意。为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TP,ATP中含有P元素,D项不符合题意。2.A[解析]图甲中的单体具有很多不同的形状,这些不同的单体可表示不同种氨基酸,因此图甲表示蛋白质或者多肽;图乙中有四种不同的单体,并且该有机物是单链的,因此图乙可以表示RNA分子;图丙中只有一种单体,因此图丙最可能表示的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并且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三种有机物,因此图丙表示淀粉,A项符合题意。3.C[解析]图甲所示为氨基酸分子,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是蛋白质;图丙所示是核苷酸分子,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A项错误。图乙小麦种子在晒干的过程中所失去的水主要是自由水,在烘烤的过程中所失去的水主要是结合水,B项错误。若图丙中a为脱氧核糖,则b为脱氧核苷酸,可构成DNA,DNA完全水解后会产生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最多4种:A、G、C、T),最多共6种产物,C项正确。蔗糖是植物细胞中的二糖,不可能出现在动物细胞中,D项错误。4.D[解析]在细胞鲜重中氧含量最多,A项错误。同质量的脂肪和糖类相比,脂肪中碳、氢所占比例远高于糖类,能储存更多能量,B项错误。光合作用时,CO2中碳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C项错误。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项正确。5.D[解析]①~③分别是叶绿素、tRNA和ATP。大部分植物细胞中无叶绿体,所以也就没有叶绿素,A项错误。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呼吸产生ATP,B项错误。②中含有反密码子,C项错误。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就成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所以②中含有与③中a类似的结构,D项正确。6.B[解析]ATP、脱氧核苷酸、核糖体都含有C、H、O、N、P等元素,①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于细胞中而不是内环境中,②错误。酶可以重复利用,③错误。受到抗原刺激后,T细胞可释放淋巴因子,进而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④正确。叶肉细胞内的[H]有的产生于细胞呼吸过程,有的产生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只有产生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的[H]才可用于暗反应阶段C3的还原,⑤错误。7.B[解析]ATP的合成一般与放能反应(如细胞呼吸)相联系,ATP的水解伴随着吸能反应的进行,A项正确。核糖体上合成的仅是多肽,多肽需要在内质网、高尔基体中进行进一步加工后才能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B项错误。人体中的多种细胞均可产生溶菌酶,而人体几乎全身细胞内都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所以甲状腺激素受体和溶菌酶可以在人体同一个细胞中产生,C项正确。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信息分子,要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酶只有与特定的底物结合后才能发挥催化作用,D项正确。8.D[解析]细胞内的有机物均以碳链为骨架,但无机物不是以碳链为骨架的,A项错误。脂肪酸中无N和P,只有C、H、O三种元素,B项错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不含Mg,C项错误。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储能物质,脂肪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储能物质,D项正确。9.A[解析]1分子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可形成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项正确。性激素的本质不是蛋白质,所以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B项错误。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既含有DNA也含有RNA,所以两个结构中的核酸都既含有脱氧核糖也含有核糖,C项错误。基因翻译的产物不是氨基酸,而是蛋白质,D项错误。10.B[解析]核糖体是细菌细胞中唯一的细胞器,其成分中既有蛋白质也有核酸(RNA),A项正确。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数量减少,导致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所以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B项错误。葡萄糖是构成麦芽糖、纤维素、淀粉和糖原的基本单位,C项正确。脂质中的脂肪可以储存能量,性激素可以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D项正确。11.(1)淀粉(2)斐林试剂砖红色的深浅(3)相同(或相似)(4)磷酸化酶溶液2mL(等量)已知蛋白质溶液(豆浆、蛋清液)双缩脲试剂紫色[解析](1)小麦成熟种子中的主要成分为淀粉。(2)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实验材料中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多少不同,最后生成砖红色的深浅就不同。(3)由图可知,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还原糖和蔗糖的含量都在逐渐下降(开花后第10~20天下降较快,开花后第20~40天下降较慢),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或相似)。(4)本小题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磷酸化酶是蛋白质,实验原理是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实验遵循对照原则,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向实验组试管中加入2mL磷酸化酶溶液,对照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已知蛋白质溶液,再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振荡均匀后,观察两支试管的颜色变化,如果都出现紫色,则证明磷酸化酶是蛋白质。12.(1)电子(2)其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合理即可)(3)胰腺羧基(—COOH)(4)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5)皱缩(6)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解析](1)图中蛋白质和核DNA分子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2)图示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3)胰蛋白酶是由胰腺细胞合成与分泌的;脱水缩合过程中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形成肽键,同时脱去一分子水,所以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氧来自羧基(—COOH)。(4)若D蛋白具有催化功能,它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催化效率更高的原因是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5)该细胞会因渗透失水而皱缩。(6)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其中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因此B蛋白参与的跨膜运输方式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13.(1)核苷酸8(2)糖原肝脏(和肌肉)(3)雌性激素脂肪自然选择(4)氨基酸Nmn-18(n-2)(5)—CO—NH—[解析](1)物质a表示核苷酸,其在原核细胞中有8种。(2)E代表多糖,若E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则E是糖原,糖原在人体中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肌肉细胞。(3)根据图中提示:物质d可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激发并维持雌性动物的第二性征,可以推出物质d是雌性激素。物质F在动植物细胞中均可存在,并且由于含能量多而且占体积小,被生物体作为长期备用能源物质,可以推出物质F是脂肪,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4)据图可知,物质b的名称是氨基酸,氨基酸的组成元素中除C、H、O外,还应该有N。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的总相对分子质量-脱去水的相对分子质量,B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mn-18(n-2)。(5)图中缺少的结构是肽键。专题限时集训(二)1.B[解析]图中细胞分泌抗体,故表示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抗体,但不能合成白细胞介素2(淋巴因子),A项错误。RNA聚合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氨基酸→RNA聚合酶是耗能过程,需细胞呼吸提供能量,B项正确。浆细胞无氧呼吸生成乳酸,不能生成酒精,C项错误。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故染色质不能变成染色体,D项错误。2.C[解析]第一种情况: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开始时A溶液的总浓度是0.05mol·L-1,B溶液的总浓度是0.06mol·L-1,B的渗透压高于A,故最终B液面高于A液面。第二种情况:半透膜允许水分子和尿素分子通过,那么最终半透膜两侧的尿素浓度相等,但是A溶液的蔗糖浓度大于B溶液,故最终A液面高于B液面。3.C[解析]题图是某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示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A项错误。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B项错误。与分泌蛋白合成、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有四种: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运输)、高尔基体(加工、分泌),C项正确。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没有叶绿体,D项错误。4.B[解析]甲状腺细胞通过分泌甲状腺激素对靶细胞的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即图甲形式,A项正确。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B项错误。图乙表示细胞之间通过相互接触直接识别,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C项正确。T淋巴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是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进行的,D项正确。5.D[解析]细菌和蓝藻都属于原核生物,都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项错误。细菌细胞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不该画出的结构是线粒体,B项错误。蓝藻细胞中无叶绿体,但由于含有能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所以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项错误。小鼠肝脏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完全正确,水稻属于高等植物,所以其细胞中不该画出的结构是中心体,D项正确。6.B[解析]由题意可知,“生物膜”上附着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A项错误。“生物膜”上附着的微生物的呼吸方式有可能为有氧呼吸,也有可能为无氧呼吸,B项正确。该反应器中所用的“生物膜”对有机物污染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但对无机物污染以及海水淡化没有作用,C、D项错误。7.B[解析]据图分析,在正常细胞内,氯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膜上CFTR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A项正确。氯离子跨膜运输是由CFTR蛋白决定的,B项错误。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导致CFTR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其功能也随之改变,从而影响氯离子的跨膜运输,C项正确。水分子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膜结构的,不需要消耗能量,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项正确。8.C[解析]第一周,植物长势正常,能吸收无机盐和水;第二周,培养液中氧气含量减少,细胞呼吸不能提供植物正常吸收无机盐所需的能量,此时通入空气可促进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第三周,植物萎蔫可能是因为培养液中水分损失较多,导致培养液浓度大于根细胞液浓度,A、B、D项正确。植物出现缺少无机盐的症状是因为培养液中缺少氧气,导致细胞呼吸无法提供植物正常吸收无机盐所需能量,不是因为根细胞缺少相应载体,否则第一周植物也无法正常生长,C项错误。9.D[解析]分析题图,可判断①为自由扩散,②为协助扩散,③为主动运输。含有糖蛋白的一侧代表膜外,①方式为物质从膜外运输到膜内,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所以可表示肌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A项正确。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均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项正确。此图若表示神经元的细胞膜,则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钠钾泵可逆浓度梯度运出钠离子,故涉及③方式,C项正确。糖醋蒜腌制过程中,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蔗糖和醋通过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D项错误。10.B[解析]由图示分析可知,该植物吸收K+是要消耗能量的,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没有氧气时该植物也能吸收K+(通过无氧呼吸供能),B项错误。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AB段随着营养液中氧气含量的增加,K+的吸收速率增加,则AB段限制K+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O2浓度,C项正确。BC段K+的吸收速率不随营养液中O2含量的升高而升高,说明除了营养液中的O2含量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K+的吸收速率,如载体的数量,D项正确。11.(1)核糖体内质网溶酶体(2)胞吐不需要载体,主要运输对象是大分子物质(3)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转运小泡、穿梭小泡、分泌小泡、内吞泡(4)蛋白质(糖蛋白)(5)线粒体、细胞核胰岛素合成后囊泡运输出现障碍或者不能准确释放到目的位置[解析](1)由题图可知,A是高尔基体,B是核糖体,C是内质网,D是溶酶体。(2)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分泌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协助,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需消耗能量。(3)图(二)所示细胞中属于囊泡的是转运小泡、穿梭小泡、分泌小泡、内吞泡。(4)“识别代码”的化学本质是膜表面的蛋白质(糖蛋白)。(5)A与T互补配对发生在线粒体和细胞核中。糖尿病的产生原因除了可能是胰岛素合成过程(环节)有问题或者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外,也可能是胰岛素合成后囊泡运输出现障碍或者不能准确释放到目的位置。12.(1)3蓝藻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34(顺序不能调)ATP(3)C[解析](1)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不含3叶绿体;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图甲细胞属于真核细胞,两者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差别是蓝藻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图乙中的两种生物膜分别存在于图甲的3叶绿体和4线粒体中;两种生物膜除产生图中物质外,还均可产生的能源物质是ATP。(3)抗体是蛋白质,合成抗体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核糖体中含有RNA,A项错误。该细胞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与效应T细胞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相同,B项错误。膜蛋白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结构决定功能,因此该细胞的膜蛋白与记忆B细胞的不完全相同,C项正确。该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能再进行分裂,因此不能进行核DNA的复制,D项错误。专题限时集训(三)1.B[解析]若实验条件为不同温度,则a曲线对应的温度可能为最适温度,A项正确。若实验条件为不同pH,则a、b、c曲线对应的酶均有活性,B项错误。若实验条件为不同的酶浓度,a条件下反应完全所需的时间最短,则a曲线对应的酶浓度最大,C项正确。若a、b、c分别表示加入K+、蒸馏水、Mg2+,则c曲线表明Mg2+对淀粉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D项正确。2.B[解析]从温度对两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图可知,乙酶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更广。从pH对两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图可知,乙酶对pH的耐受范围更广。从图中可以看出,在pH大约是6.5~7.0的酸性条件下,两种酶都具有一定的活性。酶具有专一性,如果洗涤物中只有一种污渍成分,那么只需要添加对应的酶即可,这种情况下同时添加其他种类的酶,并不一定能增强洗涤效果;另外,由于甲、乙两种酶都是蛋白酶,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因此,在洗衣粉中同时添加甲、乙两种酶,可能会因为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洗涤效果不如只加一种酶的好。3.D[解析]分析5支试管所加入的物质及实验结果可知,2号试管中锈铁钉含有的Fe3+可以催化H2O2分解,但气泡较少;3号试管中生土豆块含有的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分解,气泡很多;4号试管中熟土豆块因高温导致过氧化氢酶失活,不能催化H2O2分解,几乎无气泡产生;5号试管中稀NaOH溶液导致生土豆块中的过氧化氢酶失活,不能催化H2O2分解,几乎无气泡产生。1号试管作为对照组。3号试管和1号试管对比,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2号试管和3号试管对比,说明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3+高,即说明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3号试管和4号试管对比,可以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5号试管和3号试管对比,可以说明酶的活性受pH影响。由于没有设置多种不同温度,且H2O2自行分解受温度影响,故本实验不能用来探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4.A[解析]题图为某种酶作用的模型,其中a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因此a表示某种酶,b表示反应底物,c和d表示反应产物。该酶促反应过程可表示为b→c+d,A项错误。适当增大a的浓度会提高酶促反应的速率,B项正确。c和d表示反应产物,酶促反应速率可以用产物的生成速率来表示,C项正确。若探究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浓度,D项正确。5.D[解析]分析曲线可知,E2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A、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E3是非酶促反应的活化能,B、D曲线是非酶促反应曲线。6.D[解析]叶绿体中合成的ATP只用于暗反应,而线粒体中合成的ATP可用于除光合作用外的所有生理活动,A项正确。①是ADP,②是AMP,③是腺苷,④是磷酸,⑤是能量,Ⅰ和Ⅱ过程断裂的都是高能磷酸键,Ⅲ过程断裂的是普通化学键,B项正确。由图可知,若要探究酶b的最适宜pH,实验的自变量范围应偏酸性,C项正确。直接控制酶a合成的物质是mR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D项错误。7.B[解析]细胞质基质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的场所,可以产生ATP;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分别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也会产生ATP;叶绿体基粒是光反应的场所,可产生ATP,而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是消耗ATP的场所。8.C[解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都属于主动运输,都会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抗体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也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快速运输到细胞内不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9.B[解析]人体细胞的无氧呼吸也能产生ATP,A项错误。有些酶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比如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其在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都可存在,B项正确。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其中的CO2产生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而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C项错误。碘液只能检测淀粉的存在与否,不能检测蔗糖及其水解产物的存在与否,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时,不能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D项错误。10.B[解析]综合分析表格与曲线可知,该实验的测量指标是红细胞产热量和细胞内的ATP浓度,A项正确。该实验的对照组是A组,B组产热量峰值和ATP浓度均低于A组,C组产热量峰值高于A组,而ATP浓度低于A组,B项错误。表格中的数据显示,随着NaF浓度的增加,ATP的浓度逐渐降低,说明NaF对细胞代谢产生ATP有抑制作用,C项正确。实验中A组未做处理,是空白对照组,B组与C组处理的NaF浓度分别是50×10-6g/mL和150×10-6g/mL,二者之间形成相互对照,11.(1)探究(研究)温度对A酶和B酶活性的影响(2)A酶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3)405.0(4)(注:起点一致,终点提前)(5)A酶已被蛋白酶催化分解[解析](1)图(一)横坐标为温度(自变量),纵坐标为酶活性,发生变化的是A酶和B酶的活性,因此研究的课题是探究温度对A酶和B酶活性的影响。(2)图(一)结果显示,在40℃至60℃范围内A酶的活性比较大,因此A酶的热稳定性较好。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其丧失生理活性。(3)A酶的活性为5.8时,对应的温度为40℃,即③处应是40;A酶的活性为6.3时,对应的温度为50℃,在温度为50℃时,B酶的活性为5.0,即⑧处是5.0。(4)在相同温度下A酶的活性比B酶大,因此酶浓度相同的情况下,相同浓度的底物完全分解所需要的时间更短。(5)在一支试管中加入A12.(1)有氧呼吸(呼吸作用)ATP和ADP不断进行相互(迅速)转化(2)腺苷(3)能(4)①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②线粒体③减慢[解析](1)合成ATP所需的能量在动物中来自呼吸作用,在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细胞中ATP和ADP不断进行相互转化,既为生命活动及时提供了能量,又避免一时用不尽的能量白白流失掉。(2)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在有关酶的作用下,磷酸基团逐个脱离下来,最后剩下的是“A”,即腺苷。(3)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科学家用化学物质阻断典型神经递质在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后,发现某些神经细胞能发生电位变化,从而确定猜测的正确性。(4)①题中自变量是X物质的浓度,因变量是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②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内ATP的浓度越大,为生命活动提供的能量越多,细胞死亡的百分率越小;细胞内ATP的浓度下降,导致能量供应减少,可能是X物质作用于线粒体所致。③小肠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协助。由表格可知,X物质浓度越高,细胞产生ATP量越少。ATP的生成量减少,为生命活动提供的能量就少,妨碍主动运输,导致葡萄糖的吸收速率减慢。专题限时集训(四)1.A[解析]①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②过程为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过程,产生的[H]只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不用于细胞呼吸;③过程是氧气的释放,其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当该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整个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并不一定大于呼吸作用强度。2.D[解析]在真核细胞的叶绿体中能完成光合作用全过程,而线粒体中只能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的。光合作用过程中,[H]的形成和[H]的利用分别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叶绿体基质中;有氧呼吸过程中,[H]的形成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中,[H]的利用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有氧气的形成,在线粒体内膜上有氧气的利用。在叶绿体中光能可转变成化学能,在线粒体中化学能可转变成热能和ATP中的化学能。3.B[解析]图中纵坐标表示光照下CO2的吸收量(即净光合速率)或黑暗中CO2的释放量(即呼吸速率)。由于没有对高于35℃条件下水绵细胞的呼吸作用进行研究,因此,不能说明水绵细胞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5℃。水绵细胞积累有机物的速率是指净光合速率,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5℃时水绵细胞在光照下吸收CO2的量最高,即此时水绵细胞积累有机物的速率最大。每天光照10小时,最有利于水绵生长的温度应是20℃,因为在20℃时,每天光照10小时,一昼夜水绵积累的有机物量最多,为11.5mg(3.25×10-1.5×14=11.5mg)(用CO2的吸收量表示)。在5℃时,水绵细胞产生氧气的速率是1.5mg/h(用CO2量表示),消耗氧气的速率是0.5mg/h(用CO4.D[解析]分析题图中的氧气消耗率和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变化可知,ab段为有氧呼吸,bc段、cd段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并存。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没有CO2的生成,所以运动强度大于c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无氧呼吸时,能量大部分储存在乳酸中。若运动强度长期超过c,则乳酸大量积累会使肌肉酸胀乏力。5.B[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影响光合作用的两大因素为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是通过影响相关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速率的。曲线a在20℃和40℃左右时光合速率相近的原因不相同,20℃时酶的活性较低,而406.D[解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乙最可能是阴生植物,A项正确。图(1)中的B1点是甲植物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叶肉细胞不与外界发生气体交换,只在细胞内的两个细胞器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对应图(2)中的Ⅲ,B项正确。从图(2)中的Ⅳ可判断细胞器①是叶绿体,甲、乙植物长期处于光照强度小于B2的环境中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所以植物不能正常生长,C项正确。从图(1)中的曲线可以看出,光照强度从C降低到B1时,乙植物的生长速率不会减慢,D项错误。7.B[解析]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其通过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均能产生CO2,通过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项错误。在图(2)中,随着时间的延长,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实验装置内酒精的浓度应增加,①错误;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产生CO2,实验装置内溶液的pH应降低,④错误,因此B项正确。酵母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可用甲基绿进行染色,D项错误。8.B[解析]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司时,甲种植物处于光饱和状态,因此用于光合作用的CO2既有来自呼吸作用产生的,又有从外界吸收的;而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司时,乙种植物处于光补偿状态,因此用于光合作用的CO2只来自呼吸作用产生的,B项错误。9.(1)能叶绿体基质(2)酶的活性CO2浓度(3)53(4)56(5)增多减少[解析](1)根据原料为CO2和产物为葡萄糖可以判断出,该过程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在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此过程在暗处也可以发生。(2)温度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间接影响该过程的,而直接影响该过程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3)据图可知,2个三磷酸丙糖(共6个碳原子)是由2个三磷酸甘油醛在[H]还原和ATP供能下生成的,因此推理出2个三磷酸甘油醛也应含有6个碳原子。再根据2个三磷酸甘油醛(共6个碳原子)是由1个CO2和1个1,5二磷酸核酮糖结合后产生的,因此可推理出1,5二磷酸核酮糖中含有5个碳原子。(4)据(3)分析可知,在一次循环中,2个三磷酸丙糖(共6个碳原子)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其中有1个碳原子转移到葡萄糖中,其余的5个碳原子经一系列变化,最后又再生成1个1,5二磷酸核酮糖,因此要合成1个葡萄糖分子(含6个碳原子),需要1个1,5二磷酸核酮糖分子循环运输6次CO2。(5)当环境中的CO2突然减少,其他条件不发生改变时,CO2与1,5二磷酸核酮糖结合生成三磷酸甘油醛的过程受阻,而三磷酸甘油醛的还原过程不受影响,因此三磷酸甘油醛含量短时间内会减少,而1,5二磷酸核酮糖含量短时间内会增多。10.(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H]和ATP(2)A自然选择增加(3)虚线55(4)前者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但都不为0),后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均为0[解析](1)图甲所示细胞在夜间通过代谢产生ATP的具体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由图示可知,该植物在夜间能吸收CO2,但不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主要是因为缺少光反应所产生的ATP和[H]。(2)图乙中A植物在夜间吸收CO2,与图甲所示植物相对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图乙中,与10h相比,12hB植物的CO2吸收速率减小,导致CO2的固定过程减弱,而C3的还原过程正常进行,因此C5的含量增加。(3)图丙中,实线表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变化,CO2吸收速率的变化情况,而虚线表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变化,CO2产生速率的变化情况,所以实线表示温度—净光合速率曲线,而虚线表示温度—呼吸速率曲线。55℃时两曲线开始重合,说明此时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但还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4)图丙中,40℃时CO2的吸收速率为0,此时表示光合作用固定CO2的速率与呼吸作用产生CO2的速率相等,即净光合速率为0。而60℃时CO2吸收速率和CO2产生速率均为0专题限时集训(五)1.C[解析]有丝分裂过程中,处于前期、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1∶2∶2。细胞质的均等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A项错误。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B项错误。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C项正确。有丝分裂间期中的S期进行DNA的复制,此时DNA聚合酶较为活跃,D项错误。2.C[解析]由表和曲线图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维生素K2(VK2)浓度的不断增大,肿瘤细胞的凋亡率也随之增大,bcl2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相对值逐渐减小,而bax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相对值变化不大,说明VK2诱导细胞凋亡可能与bcl2基因表达减弱有关;由于设置的VK2的浓度范围太小,所以不能确定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最适VK2浓度。3.D[解析]①表示核孔,②和③分别表示核膜的内膜和外膜,④表示完成复制后的染色体,图丙表示有丝分裂末期。解旋酶是由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的,并通过①核孔进入细胞核参与DNA的复制,内质网内连③核膜,外连细胞膜,A项正确。图乙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核DNA数∶染色单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4∶4∶1,B项正确。图丙中核膜小泡逐渐融合变成核膜,故该图表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C项正确。第一次有丝分裂完成后所形成的子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数均为2N,继续在无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DNA复制完成后,每条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为杂合的3H1H,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为纯合的1H1H,即一半染色单体含放射性,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成为子染色体后,子染色体的分离具有随机性,因此,进入同一个子细胞的含3H的染色体数为0~2N,D项错误。4.D[解析]在“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应剪取洋葱根尖分生区部位制作装片,分生区位于洋葱根尖2~3mm处,A项错误。制片时,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块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压,使细胞分散开来,B项错误。分生区细胞排列紧密、呈正方形,伸长区细胞呈长方形,在呈长方形的细胞中找不到分裂期的细胞,C项错误。观察到的某个时期的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值与该时期在细胞周期中所占时间的比例成正比,所以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值,可估算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时间长短,D项正确。5.D[解析]甲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产生一个生殖细胞和三个极体,A项错误。甲和丙过程能够发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项错误。乙(受精作用)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丁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项错误。丁过程为细胞分化,分化后可能会出现细胞的凋亡,D项正确。6.B[解析]据图可知,成体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但不能使生物体内成体干细胞的数量不断增长,A项错误。由图可知,成体干细胞增殖时DNA是进行半保留复制的,B项正确。成体干细胞的DNA含有永生化链,因此基因突变频率低于其他细胞,C项错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项错误。7.D[解析]Dnase酶、Caspase酶被激活,是不同细胞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的结果,A项正确。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同时期选择性表达,B项正确。癌细胞结构改变,糖蛋白减少,可能无法识别凋亡诱导因子从而不能启动凋亡程序,C项正确。吞噬细胞以胞吞方式吞噬凋亡小体后,通过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将其分解,D项错误。8.D[解析]由图示可知,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因片段的交换而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A项正确。由题意知,“诱导分化疗法”能诱导癌细胞的分化或凋亡,故能减少病人体内的癌细胞,B项正确。由题意可知,维甲酸通过修饰PMLRARa,使癌细胞重新分化,从而有效地减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积累的癌细胞,三氧化二砷则可以引起这种癌蛋白的降解,使癌细胞发生部分分化并最终发生凋亡,故二者作用原理不同,C项正确。原癌基因为正常细胞中控制细胞分裂的基因,故图示中融合基因PMLRARa不属于原癌基因,D项错误。9.D[解析]由图乙细胞判断,该动物体细胞中含有6条染色体,图甲中CD段表示的是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期细胞中含有12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都有1个DNA分子,所以CD段细胞中含有12个DNA分子,A项正确。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一分为二,GH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细胞一分为二,B项正确。FG段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期,该过程中可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C项正确。图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已分裂,因此该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对应时期为图甲中的HI段,D项错误。10.C[解析]有丝分裂间期要进行DNA的复制,因此有丝分裂后期甲、乙、丙细胞中都含有四个抗虫基因,A项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细胞中进行了DNA的复制,因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甲、乙、丙细胞中都含有四个抗虫基因,B项正确。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乙、丙,C项错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所以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可能含有两个抗虫基因的是乙、丙,D项正确。11.(1)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②②(2)A、B、C、E[解析](1)图中过程c的变化是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细胞分裂时会发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及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的过程,故根尖的①~④中会发生过程c、d的为②分生区细胞。(2)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A项正确。形成①的过程为细胞分化过程,DNA序列不改变,细胞功能改变,B项正确。形成②的过程为细胞分裂过程,DNA序列不改变,细胞功能不改变,C项正确。形成③④的过程为细胞分化过程,DNA序列不改变,细胞功能改变,D项错误。过程e的DNA序列会改变,过程f的DNA序列不改变,E项正确。12.(1)a、b、c、e0(2)a、c(3)Ⅰd③④(或③,或④)(4)DNA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复制)AY、Xb[解析](1)分析图甲: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甲中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a、b、c、e;c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不含四分体,因为四分体只出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2)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可能会发生类似图甲中a、c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3)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于图乙中Ⅰ所代表的时期;图乙中的Ⅲ时期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于图甲中的细胞d,处于图丙中的③④过程中。(4)图丙中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此时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若图中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XbY,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异常(无基因突变),产生的G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Xb,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a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染色体未分离,因此图中D、E、F细胞的基因组成依次为AY、AY、Xb。专题限时集训(六)1.A[解析]DNA复制时需要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单链作为模板,以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ATP提供能量,解旋酶、DNA聚合酶作为催化剂,A项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项错误。一个DNA分子包含多个基因,可转录出多种RNA,C项错误。不同的DNA分子中碱基配对方式是相同的,DNA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是由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造成的,D项错误。2.C[解析]该DNA共有2000个碱基,其中A和T各有600个,所以G和C各有400个,但C在两条链上的数量不一定相等,所以每一条链上不一定都具有200个胞嘧啶,A项错误。具有m个胸腺嘧啶的DNA片段,复制n次共需要(2n-1)·m个胸腺嘧啶,B项错误。具有m个胸腺嘧啶的DNA片段,第n次复制需要2n-1·m个胸腺嘧啶,C项正确。在双链DNA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各占一半,但在单链DNA中则不一定,D项错误。3.B[解析]所有细胞都要合成ATP水解酶,基因1~6中控制ATP水解酶合成的基因最可能是基因2,A项错误。分析题图可知,细胞b和细胞e的基因表达情况相同,其生理功能应该最相近,B项正确。遗传信息不同是由于脱氧核苷酸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不同造成的,但6个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不一定都不同,C项错误。a~g各个细胞来自同一受精卵的有丝分裂,一般情况下,染色体上所含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完全相同,D项错误。4.C[解析]图甲中①mRNA与②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的方向是从右向左,因此起始密码子在①的右端,A项正确。图甲所示为翻译过程,相当于图乙的⑧过程,所需原料是氨基酸,B项正确。若①中的一个碱基发生改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其控制合成的③多肽链结构不一定会发生改变,C项错误。⑦为RNA分子的复制过程,该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RNA病毒侵染的细胞中,因此正常情况下,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图乙中的⑦过程,D项正确。5.C[解析]图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为转录过程;mRNA与核糖体结合,合成多肽链,为翻译过程,A项正确。细胞中mRNA上的密码子最多有64种,其中61种能决定氨基酸,还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B项正确。图示转录和翻译过程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进行,发生在原核细胞中,而原核细胞中没有细胞核,C项错误。根据多肽链的长短可以判断,核糖体在该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D项正确。6.C[解析]转录过程中需要RNA聚合酶解开DNA片段的双螺旋结构,A项正确。转录时会形成RNA—DNA杂交区域,B项正确。翻译时,一条mRNA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但是一个核糖体上不能结合多条mRNA,C项错误。翻译过程中核糖体读取mRNA上的密码子,D项正确。7.D[解析]据图可知,a是核糖体,b是mRNA,c是基因,过程①是翻译,过程②是r蛋白与rRNA组装形成核糖体,该过程与细胞核中的核仁密切相关,A、B项正确。由图可知,r蛋白过量时,会与b结合,阻碍r蛋白的合成,C项正确。rRNA的形成需要RNA聚合酶催化,D项错误。8.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EBV与宿主细胞结合后,需要将核酸—蛋白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中,才能进行增殖,因此,直接将EBV的-RNA注入人体细胞内不能引起EBHF,A项错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RNA中的嘧啶比例与mRNA中的嘌呤比例相同,因此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B项错误。过程②翻译形成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因此所需的氨基酸和tRNA的种类、数量不同,C项正确。EBV增殖过程需细胞提供四种核糖核苷酸、ATP等,D项错误。9.C[解析]状况①说明基因突变前后转录形成的mRNA编码的氨基酸数目相同,酶活性相同,A项错误。状况②氨基酸的数目没有减少,酶活性降低可能与氨基酸的种类改变有关,B项错误。状况③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肽链变短,C项正确。状况④说明翻译出的肽链变长,D项错误。10.B[解析]由于质控因子能“切碎”mRNA,所以质控因子可能是一种RNA水解酶,A项正确。质控因子的作用是“解救”被卡住的核糖体,使多肽链的合成能够继续,B项错误。多肽链的合成模板是mRNA,若mRNA上的某个碱基被氧化,则会导致合成的多肽链较短,所以可根据合成多肽链的长度来判断mRNA上的碱基是否被氧化,C项正确。控制质控因子合成的基因突变可能会使质控因子失去“切碎”mRNA,进而“解救”被卡住的核糖体的功能,使受损的mRNA在细胞中累积,从而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D项正确。11.D[解析]图甲中的两条DNA单链中一条含有14N,另一条含有15N,将其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形成4个DNA分子,共8条单链,只有1条单链含有14N,因此子代中含15N的DNA单链数占总链数的7/8,A项正确。DNA分子中碱基对的缺失可引起基因突变,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以使DNA中特定部位的磷酸二酯键断裂,解旋酶可以使③氢键断裂,B项正确。图丙中①③的模板都是②,但①是DNA单链,含有碱基T,③是mRNA,没有碱基T,而有碱基U,故二者的碱基序列不相同,C项正确。双链DNA分子中,A+C=T+G,因此控制形成图乙mRNA的双链DNA分子中A+C的总数等于mRNA中全部碱基的总数,D项错误。12.(1)病毒的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尚未形成完整的个体(2)完成核酸复制(过程g)所需要的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3)转录的信息不同装配(4)不能,因为RNA是单链,构成RNA的几种碱基的数量无法确定RNA的自我复制RNA逆转录[解析](1)根据题中信息“用血清学方法和电镜检查无病毒颗粒”,可知此时还没形成完整的病毒个体。(2)D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应是蛋白质,D可作用于g过程(核酸复制),则D可能是完成核酸复制所需要的酶,E和H组合成新的病毒,则H是病毒的蛋白质外壳。(3)B、F都是RNA,翻译出的蛋白质不同,说明转录的信息不同。过程f是装配成病毒的过程。(4)RNA是单链,其所含的几种碱基的数量无法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推算。RNA病毒遗传信息特有的传递过程是RNA的自我复制、RNA逆转录。13.(1)乙醛(2)2(3)母亲二(4)A.翻译核糖体B.tRNAmRNArRNAC.[解析](1)因为“红脸人”的体内只有ADH,所以体内的乙醇可以变成乙醛,而乙醛不能变成乙酸,饮酒后血液中乙醛含量会相对较高。(2)若某正常人乙醛脱氢酶基因在解旋后,其中一条母链上的G被A所替代,而另一条链正常,则该基因连续复制2次后,可得到4个基因,其中2个是正常的乙醛脱氢酶基因,2个是突变型乙醛脱氢酶基因。(3)13三体综合征患儿的两个“-”只能来自其母亲,其母亲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4)图示为翻译过程,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①为tRNA,②为mRNA,③为rRNA。由图示可知,甲硫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对应的mRNA片段为—AUGAAAGUC—,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以推知,DNA片段的碱基序列是。专题限时集训(七)1.D[解析]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所得实验结果既可靠又易于分析,A项正确。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出了杂交或自交后代出现一定的分离比,有助于总结数据规律,B项正确。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证明了自己的假说,C项正确。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是受精作用,D项错误。2.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该新婚妻子的父亲的家族中无该病患者,因此其父亲的基因型为aa,该妻子表现型正常,又根据Aa的人有50%患病,可判断妻子的基因型为Aa或aa,比例为1∶2,即无病的Aa占无病个体总数的比例为1/3,其丈夫的家族中也没有该病患者,则其丈夫的基因型为aa,故该夫妇的子女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3×1/2=1/6,而Aa中患病的个体占50%,故这对夫妇的子女中患该病的概率为1/6×50%=1/12。3.D[解析]实验一中纯合全雌株与纯合全雄株杂交,F1全为正常株,F2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0∶3,可见该节瓜的性别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项错误。实验一中,F2正常株的基因型为A_B_、aabb,其中纯合子占1/5,B项错误。实验二中,亲本为纯合全雌株(AAbb或aaBB)与正常株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接近1∶1,故亲本正常株有一对基因纯合,一对基因杂合,即亲本正常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F1正常株的基因型也为AABb或AaBB,C项错误。实验一中F1正常株测交结果为全雌株(单显)∶正常株(双显和双隐)∶全雄株(单显)=1∶2∶1,D项正确。4.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正常指聋哑人的基因型为bbdd,其是由bd精子和bd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父亲是短指,母亲为正常指,父母都会说话,所以父母的基因型分别为BbDd、bbDd。5.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A_B_表现为黑红花斑,A_bb表现为黑色,aaB_表现为红色,aabb表现为白色,A项正确。雌、雄黑红花斑蛇交配,如AaBb×AaBb,后代可能有四种表现型,B项正确。黑蛇与红蛇交配,如Aabb×aaBb,后代可能出现白蛇,C项正确。对杂合黑蛇进行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的前提是各种配子的成活率、各种配子受精的机会均相等,D项错误。6.B[解析]根据题意,由于控制花瓣大小与颜色的基因独立遗传,因此可以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分析,且aa为无花瓣,也就无颜色之分。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基因型有3×3=9(种),表现型有2×2+1=5(种),A项正确。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3种表现型,即黄色大花瓣、黄色小花瓣和无花瓣,B项错误。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中红色花瓣植株所占的比例为3/4×1/2=3/8,C项正确。若基因型为AaRr的个体测交,则子代表现型有红色小花瓣、黄色小花瓣与无花瓣3种,D项正确。7.D[解析]h基因是由H基因突变形成的,因此h基因特定序列中BclⅠ酶切位点的消失是碱基序列改变的结果,A项正确。由题意可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Ⅱ1的基因型为XhY,其中Xh来自母亲,B项正确。若Ⅱ2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99bp和43bp三个片段,说明其同时具有H基因和h基因,即其基因型为XHXh,C项正确。Ⅱ3的基因型为1/2XHXH、1/2XHXh,其儿子的基因型为XhY的概率为1/4,D项错误。8.D[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黑背(A)对彩背(a)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A致死,红腹(B)对黑腹(b)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一只彩背红腹雄蝇(aaXBY)和一只黑背黑腹雌蝇(AaXbXb)杂交,后代中彩背红腹雄蝇(aaXBY)所占的比例=1/2×0=0;黑背黑腹雌蝇(AaXbXb)所占的比例=1/2×0=0;雄蝇中只有黑腹,没有红腹;雌蝇中黑背和彩背各占1/2。9.D[解析]由于F1绿色非条纹个体自交,后代有绿色和黄色,说明绿色是显性性状。由于绿色纯合子不能存活,所以绿色∶黄色=2∶1,绿色对黄色是完全显性,A项错误。由于F1绿色非条纹自交后代F2有四种性状,且性状分离比为6∶3∶2∶1,加上致死的个体,则比例为9∶3∶3∶1,因此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项错误。F1中绿色非条纹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黄色非条纹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C项错误。由于决定羽毛颜色的显性基因纯合子不能存活,所以F2中的绿色条纹个体全是杂合子,D项正确。10.(1)红花对白花为显性(2)Bbbb(3)单倍体育种含基因B的雄配子(4)1/4(5)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或观察植株形态(6)细胞分裂不同步[解析](1)红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白花植株,说明红花是显性性状。(2)实验1中亲本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Bb,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但根据实验2的结果(全为白花,即bb),可以确定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只能为Bb。(3)实验2中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所获得的幼苗得到纯合体,该育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实验2中利用F1红花植株(Bb)进行单倍体育种只获得基因型为bb的后代,说明红花植株产生的含基因B的花粉是致死的。(4)红花植株(Bb)自交,由于含基因B的雄配子致死,故子一代中红花(Bb)∶白花(bb)=1∶1,则基因B的频率为1/4。(5)欲判断获得的植株为单倍体还是二倍体,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的方法,也可依据单倍体植株(弱小,不育)与二倍体植株的特点进行判断。(6)由于同一植株中各细胞的分裂是不同步的,故会出现“嵌合体”现象。11.(1)是Ⅰ片段和Ⅱ2片段(2)(两种群)不论雌雄后肢长度表现一致,不随雄性遗传(3)后肢短对后肢长为显性Ⅱ2片段乙组实验F1没有出现交叉遗传现象(4)常染色体XbXbXBYB②遗传图解如下:假设控制后肢长短的基因位于Ⅰ片段F1雄亲代雌XbYB×XbXb↓XbYBXbXb♂后肢短♀后肢长假设控制后肢长短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F1雄亲代雌BbXY×bbXX↓BbXYbbXYBbXXbbXX[解析](1)Ⅱ2片段为X染色体的特有区段,种群中的雌性个体为XX,可存在等位基因;减数分裂过程中Ⅰ片段和Ⅱ2片段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2)如果控制后肢长短的基因位于Ⅱ1片段,则应只有雄性个体出现后肢长或后肢短,而题干中已明确(两种群)不论雌雄后肢长度表现一致,因而可以确定控制后肢长短的基因不位于Ⅱ1片段。(3)根据甲、乙两组亲本表现型不同,F1全为后肢短,可判断后肢短对后肢长为显性。如果基因位于Ⅱ2片段,则乙组后代表现应为雌性全为后肢短,雄性全为后肢长,而实际全为后肢短,由此可判断基因不位于Ⅱ2片段。(4)设计回交实验是为了确定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Ⅰ片段,①组回交实验无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Ⅰ片段,后代都表现为后肢短,不能确定基因位置,因而通过②组回交实验来确定基因位置,如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则回交后代雌、雄个体中后肢均有长、有短,如果基因位于Ⅰ片段,则回交后代表现为雄性后肢短,雌性后肢长,遗传图解见答案。12.(1)aaXBYaaXBXb(2)①1/8②母亲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3)女孩遗传图解如下图[解析](1)关于甲病,Ⅲ1与Ⅱ3均表现正常,故他们的基因型均为aa。关于乙病,Ⅲ1为正常男性,故其基因型为XBY;Ⅱ3为正常女性,但其父亲患病,故Ⅱ3的基因型为XBXb。(2)Ⅲ2的基因型是AaXBY,Ⅲ3的基因型是1/2aaXBXb、1/2aaXBXB,Ⅲ2与Ⅲ3婚配,他们的后代如果是男孩,则此男孩同时患这两种病的概率为1/2×1/2×1/2=1/8。Ⅲ3产前检查时,发现胎儿的基因型为aaXbXbY,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在Ⅲ3的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次级卵母细胞中携带b基因的X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胎儿多了一条X染色体,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异。(3)关于乙病,Ⅲ1的基因型是XBY,Ⅲ4的基因型是XBXB或XBXb,他们可能生出患乙病的儿子,而女儿正常(可能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所以建议他们生女孩。如果Ⅲ1与Ⅲ4生育了一个患乙病的男孩,则关于乙病,Ⅲ4的基因型是XBXb,遗传图解见答案。专题限时集训(八)1.C[解析]由于野生型、突变株1、突变株2均为纯合品系,根据突变株1与突变株2杂交,F1为无氰酸,并且F2的比例约为13∶3,可知氰酸生成至少受两对基因控制,且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项正确。由于突变株1与野生型杂交,F1为有氰酸,所以突变株1是隐性突变纯合子,B项正确。由于突变株1与突变株2杂交,F1为无氰酸,说明突变株2的突变基因不能催化氰酸的合成,C项错误。根据实验数据,不足以推测两品系突变基因的功能,D项正确。2.D[解析]T2噬菌体是病毒,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二者均无染色体,所以T2噬菌体、醋酸杆菌和水稻均可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是基因突变,A项错误。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高茎豌豆(Dd)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等位基因D与d分离后产生的配子随机结合,而不是基因重组,B项错误。植物的基因发生突变后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C项错误。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过程中,由于基因Y、y与基因R、r之间可以发生自由组合,因此可能出现基因重组,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项正确。3.B[解析]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则该卵原细胞能形成2种配子,A项错误。基因D、d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B项正确。图乙中的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C项错误。图甲中的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发生自由组合,D项错误。4.A[解析]野生型果蝇的圆眼基因中插入了一小段DNA序列后,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这属于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基因,改变了此果蝇种群的基因库,A项正确,B项错误。该变异并没有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C项错误。该变异并未破坏遗传信息的传递,D项错误。5.D[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染色体没有缺失基因或增添基因,而是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即发生了染色体倒位,倒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一种类型,A项正确。由题图可知,该图中两条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1个四分体,由于1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因此图中含有4个DNA分子,B项正确。该细胞变异后,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可能产生基因组成为adcbef的配子,C项正确。该变异是染色体倒位,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会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D项错误。6.D[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染色体未分离,而是移向了细胞同一极,这样形成的异常配子和正常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受精卵,都可能发育成三体。基因型为DDd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Dd∶D∶DD∶d=2∶2∶1∶1,其与基因型为dd的个体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dd∶Dd=1∶1∶2∶2,故正常叶型∶马铃薯叶型=5∶1。7.C[解析]由题意知,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该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基因型为++-,其中+只能来自父亲,则分裂异常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即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含有+的次级精母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后,含有+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进入同一个精细胞中,C项正确。8.C[解析]由题意可知,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A项正确。当岛上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岛上鸟的种类也随着自然选择的进程发生变化,甲岛上鸟的种类增加更多,表明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B项正确。种群的基因库指同种生物构成的同一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甲岛和乙岛上都有不同的鸟类,所以两岛上的鸟类各形成不同的多个种群基因库,且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基因库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C项错误。分析图中曲线可知,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D项正确。9.(1)①c650cc650②DNA分子杂交高Tam5发生转位(2)①1/4②产生配子(减数分裂)③等位不同④两侧对称(3)结构[解析](1)将纯合辐射对称花型、自交亲和植株(c650c650ScSc)与纯合两侧对称花型、自交不亲和植株(ccSS)杂交得F1。①只考虑花型这一性状,若F1的花型为两侧对称,则表明两侧对称花型为显性性状,辐射对称花型为隐性性状,F1的基因型为cc650。②对基因进行分子水平的检测应使用DNA分子杂交技术。F1中有一半左右的植株中c650基因发生了改变,显然比一般情况下的自然突变频率高,由“c650基因比c基因多了Tam5转座子,Tam5转座子是可以从染色体所在位置转移到染色体其他位置的DNA片段”可推测出,应该是c650基因中的Tam5转座子作用的结果。(2)从F1(基因型为cc650ScS)中选出基因型为ScS且c650基因未发生改变的植株进行异花传粉得F2。①若不考虑基因发生改变的情况,则F2中辐射对称花型(c650c650,也就是隐性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两侧对称花型所占比例为3/4。②由题图中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c650基因和Sc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可知,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F2中辐射对称花型的基因型只能是c650c650ScSc,而题中描述F2的150个辐射对称花型植株中检测出5个植株含S基因,可推测F1植株在产生配子(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基因重组。③这5个植株的花型基因应该是c650c650,是纯合的,但是题中描述其中3个植株中的花型基因为杂合的,显然这3个植株中c650基因发生了突变,产生它的等位基因,且此基因与c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④根据题意“这些个体中c650基因转变为c基因”,可知F3中出现了较高比例的两侧对称花型的个体。(3)可需要通过改变S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来进一步研究S基因的作用机理。10.(1)雌雄同株单性花,避免人工去雄等繁杂的操作(2)①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10条②染色体变异③一定(3)①H-h×hh正交和反交②非甜∶甜=11∶1[解析](1)玉米常用作遗传实验材料,与豌豆不同的理由有雌雄同株单性花,避免人工去雄等繁杂的操作。(2)①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通过图示分析,秋水仙素处理的是单倍体幼苗的茎尖,而未经处理的根细胞染色体数目仍然是10。②该育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③假如秋水仙素作用迅速,在BD时间段滴加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一定能得到图(一)所示核DNA含量变化曲线。(3)①题中给出了5种植株的基因型,要求通过测交实验验证“染色体缺失的精子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卵细胞可育”的结论。选择的测交亲本组合为H-h×hh。②H-h个体作母本可产生2种雌配子,即H-、h,且比例为1∶1;Hh-个体作父本可产生2种雄配子,即H、h-,但可育的为H,F1植株的基因型为HH-、Hh,其随机传粉,雌配子种类及比例为H∶H-∶h=2∶1∶1,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H∶h=2∶1,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非甜∶甜=11∶1。11.(1)抑菌圈的大小(2)B(3)①b②不定向的前选择③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解析](1)根据题干及题图可知,本实验观察的指标是抑菌圈的大小。(2)题图中B培养皿中的抑菌圈最大,所以其对应的抗生素最有效。(3)b点细菌数量开始下降,应该是添加了抗生素的缘故。变异是不定向的,且发生在环境变化之前,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并不诱导变异的发生。在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频率较低,所以大多数细菌不具有抗生素抗性基因,使用抗生素仍有疗效。专题限时集训(九)1.D[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项错误。过氧化氢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项错误。生物膜上的载体不是内环境成分,C项错误。Na+、HPOeq\o\al(2-,4)、葡萄糖、氨基酸都是内环境成分,D项正确。2.B[解析]蔗糖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项错误。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B项正确。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