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教案及反思_第1页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教案及反思_第2页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教案及反思_第3页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教案及反思_第4页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教案及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系列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教案及反思以“物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对全体同学,提高同学的人文素养,增加实践力量和创新精神。准确把握物理学科特点,乐观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育同学乐观地情感态度和准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同学综合素养为同学全面进展和终身进展奠定基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关怀!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1

[教学要求]

1、力的示意图

2、力的分类

[重点难点]

1、力的分类

[教学要求]

1、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意思的图,一为逗乐,二为揭示物体名词的命名方式)

用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分在于,力的图示除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外,还表示力的大小。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正好是力的三要素。而力的示意图中并不表示力的大小)

2、力的分类(力有许多种分类方式,比如力可以分成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但今日我们学习的是其它的分类方法)

①按力的性质分--重力、摩擦力;弹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性质力)

②按力的效果分--引力、斥力;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拉力等

(每个分类前两个力的后面之所以用分号分开,目的是说,前面的两个力老师直接给出它们是什么力,也通过这四个力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性质力”什么是“效果力”。后面的力,告知同学们名称,让同学们试着自己分析是性质力还是效果力。以增加同学们的分析力量。这比直接把几个力都写出来效果好多了。)

(这里还有两个没有学过的学问,老师可以提前简洁地做一下介绍。第一个是“弹力”,我告知同学们说,“弹力”这一概念是中学物理中同学们遇到的第一个难理解的概念,它包括三层含义,先是“变形”二是“恢复原状”,三是“造成或产生弹力”,然后叙述: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造成或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第二个是“电场力”,让同学们想象学校学到的“摩擦起电”中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学校学到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实际上物理学上把这种力叫做电场力;同理,磁体间的作用力就叫磁场力。)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性质力一般不超过这六种)

[巩固练习](练习时间:三分钟)

把下列的力按“性质力”和“效果力”进行分类

弹力、重力、动力、摩擦力、磁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斥力、引力。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2

弹力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造成或产生的条件(2)能准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看和试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把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育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准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试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同学试验,留意观看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外形。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绽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外形。

让同学沟通试验观看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试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外形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外形,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未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外形,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造成或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肯定会造成或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肯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未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毁。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依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同学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留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当留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未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毁测力计

(2)使用前,假如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当调整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敏。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而造成或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就是依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准确的是()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造成或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造成或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肯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行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关于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B、万有引力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胜利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造成或产生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1)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3

匀速圆周运动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争论  比直线运动简单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学问的进一步延长,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简单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学问为基础。

从观看生活与试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同学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熟悉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洁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抱负模型的科学争论  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同学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状况,熟悉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关心,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争论、试验探究、相互沟通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同学依据本节课所学的学问,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争论分析,调动同学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沟通,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熟悉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争论  圆周运动是特殊必要和非常重要的,激发学习热忱和爱好。

二、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推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熟悉建立抱负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熟悉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熟悉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争论  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爱好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沟通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沟通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敬重同学的见解,擅长与人沟通。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试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看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熟悉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通过争论、释疑、活动、沟通等方式,巩固所学学问,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看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关心,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看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试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试验、动画为线索,注意刺激同学的感官,强调同学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同学的活动以争论、沟通、试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同学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履行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境I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同学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同学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状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状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观看、对比,设问2

观看、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设问2:以上两类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钟表指针所做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建立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情境III演示,动画

情景:月、地快慢之争。

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线速度表

表达式。

演示1:用细绳捆着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突然松开绳的一端,看到小球沿着圆弧切线方向运动。

演示2:通过实物投影演示旋转的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显示线速度的方向。

情景:变换教室内电风扇的变速档,看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不怜悯况,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角速度表达式。

活动争论、试验、沟通、小结。

识别: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周运动可以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了解同学对匀速圆周运动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力量。

观看分析:磁带、涂改修正带、自行车链条等传动设备中,两轮轴边缘各点的线速度有何关系。了解对线速度概念的理解状况。

算一算:计算壁挂钟的时针、分针、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和它们角速度的倍数关系。了解能否通过实际测量猎取有用数据,灵敏运用线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试验:供应回力玩具小车,玻璃板,建筑用黄沙,通过对试验的观看说明汽车车轮的挡泥板应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了解对线速度方向的把握状况。

释疑:评判地球与月亮之争。

小结:幻灯片小结。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播放录像和演示,归纳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二环节,通过观看对比,建立抱负模型,归纳匀速圆周运动特征,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第三环节,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借助多媒体动画,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线速度、角速度定义和公式。

第四环节,以同学活动为中心,针对几个实际问题开展争论、探究、沟通,深化对本节课学问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案示例

第一环节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森林公园三环过山车的运动。

[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说说过山车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质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2、什么条件下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演示]让乒乓球从斜面上滚下到达水平桌面上做直线运动,请一个同学向着与球运动不全都的方向用力吹球,观看球的运动轨迹有何变化?

[结论]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引言]运动轨迹是圆的曲线运动叫做圆周运动,下面我们就从圆周运动开头学习如何对曲线运动进行争论  。

第二环节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观看争论]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与过山车的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

(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匀速转动的,而过山车的圆周运动列车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提出问题]怎样给匀速圆周运动下定义呢?(引导同学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匀速圆周运动)

[结论]质点在任何相同时间内,所通过的弧长都相等的圆周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洁的圆周运动,它是一种抱负化的物理模型。

[引言]我们如何对圆周运动进行争论  呢?

第三环节线速度、角速度概念

[创设情景]地、月快慢之争

地球:我绕太阳运动1秒走29.79千米,你绕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绕一圈,我28天就绕一圈,你才慢呢!

[提出问题]怎样定义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引导同学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类比)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结论]线速度定义:质点经过的圆弧长度s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公式:单位:m/s(米/秒)

[问题]速度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演示]1、用一端连有细线的小球,将线的一端套在钉子上,钉子竖直立在桌面上,给球初速让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圆周运动,突然向上抽出钉子,看到球沿圆周的切线方向运动;

2、通过投影仪观看旋转圆盘边缘红墨水飞出的情景以及落在纸面上的径迹分布;

[结论]线速度方向:沿圆弧的切线方向

线速度表示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它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不断转变的,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是“匀速率”的意思。

[情景]打开教室内的电风扇,变换不同的档观看它转动的快慢。(引导同学熟悉要引入与线速度不同的、描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4

自由落体运动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头下落的运动.

思索: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状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状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分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全部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头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外形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所有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5.推论:Δ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状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状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抱负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状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依据争论  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视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抱负化的模型,使简单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争论  方法.

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造成或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头下落的物体肯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未能忽视,则肯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意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肯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头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视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愿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看,发觉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s,他由此估量出自家房子的也许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量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m/s=15m/s

h=gt2=×10×1.52m=11.25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动身,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造成或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终1s下落了25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终1s的位移为25m,假如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m,由等式h=gt2和h-25=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gt2①

h-25=g(t-1)2②

由①②解得:h=45m,t=3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查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视空气阻力的状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s、第2s、第3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2B.∶1

C.2∶1D.4∶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B.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ag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5.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准确的是

A.下落1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0m/s2,求小球落地前最终1s内的位移.

答案:35m

●综合进展

7.两个物体用长L=9.8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0.5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Δt=0.2s内通过高度为Δh=2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m/s2)

答案:2.28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m处有一观看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m/s2)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5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熟悉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转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学习难点】1.力的概念.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自主学习】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转变、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定义力的单位是.

力的三要素有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

2.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造成或产生的缘由是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可以依据公式G=mg计算,(其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