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标解读学习目标核心素养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1.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道教的传播及其地位、影响。2.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学习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学习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自主预习】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唐朝统治者奉行__________政策。2.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南朝无神论思想家__________对佛教进行抨击。3.唐中期儒学大师______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二、文学艺术1.文学(1)魏晋南北朝文学: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__________、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2)唐诗: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2.书法、绘画、雕塑(1)书法:__________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2)绘画①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_________为代表。②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3)雕塑: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__________、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三、科技1.魏晋南北朝(1)数学:南朝__________精确地算出圆周率。(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2.隋唐(1)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__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2)雕版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3)火药的发明与应用: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4)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__________,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5)医学:唐朝医学家____________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1.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2.唐朝的高僧__________,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3.唐朝高僧__________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4.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例如日本的空海。5.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核心突破】1、“三教合一”并不是指三教相互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正统地位虽受到挑战,但并未失去。“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三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执政时打击佛教的事件的合称。3、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1)在科技内容上,重实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的方法,轻规律探究,缺乏实验。(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进一步使之转化为生产力。(4)在领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方面。(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科技成就走在世界前列。4、知识联网5、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特点:(1)交往范围广泛。(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3)交往渠道众多。(4)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的发展与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等,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5)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泰山名胜之一的红门宫左侧是弥勒院,右侧是元君庙,中间是孔子登临处。这反映出A.道教、佛教对儒家的巨大冲击B.儒家正统地位的动摇C.儒家自身的衰落D.“三教合归儒”局面()2.唐朝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用儒学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的观念,其出发点是A.调和儒佛道三者关系B.应对佛教和道教挑战 C.遏制佛教发展D.巩固儒学的主流地位()3.“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是A.屈原 B.李白C.杜甫 D.柳永()4.清人梁闻山《评书帖》认为要对不同历史时代书艺群体风格进行整体审美把握,“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以下属于“晋韵书风”的是 ABCD()5.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最有可能临摹了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B.张择端的《洛神赋图》C.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D.张衡的《二京赋》()6.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科技成就不属于隋唐时期的是A.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出现B.火药开始用于战争C.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D.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7.韦庄的《洛阳吟》中写道:“万户千门夕照边,开元时节旧风烟。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胡骑北来空进主,汉皇西去竟升仙。”这首唐诗A.反映了长安流行的胡化和异域风尚B.提供了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资料C.真实再现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D.真实地再现唐朝文化的繁荣景象()8.孙思邈《千金方·序》载:“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据此可知A.中医是人类的文化瑰宝B.孙思邈的医术价值千金C.医学与儒学的关系密切 D.传统医学重视医德修养()9.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A.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B.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C.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10.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著作是①《黄帝内经》②《农书》③《齐民要术》④《千金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学艺术成就达到了高峰,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文艺达到高峰的根本原因是A.官僚政治的成熟 B.经济的发展和繁荣C.社会环境的安定 D.对外政策开放包容()12.学者向达说:“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行一时……”,据此可知唐朝文化兼收并蓄B.领先世界C.源远流长D.影响深远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朝代。人们注意到唐朝因多种文化汇聚而导致的文化昌盛情况,认为唐朝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机,一是因为唐朝的社会和文化能条贯、折中此前数百年的遗产,二是因为唐朝能兼容并包地摄取其他民族甚至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它们对唐朝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宗教、艺术、实用器物等方面。——摘编自王小甫《边塞内外》材料二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天一阁博物馆《天一阁文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相关史实说明“唐朝是一个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朝代”。(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外交往的特点。趣味历史: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